第一图书网

做了过河卒子

李传玺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传玺  

页数:

28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和比战难"到积极抗战,从不愿入仕到担任大使,胡适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利用自身影响进行广泛演说,动员欧美各国支持中国抗战,力促美国对日宣战,一位远涉重洋的博士大使,为中国抗战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本书首次对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经历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梳理,选取这一特定历史时段,专门介绍胡适不为人们熟知的“另一面”。 胡适研究专家、著名杂文作家李传玺数载研读、披沙沥金,为您揭秘——中国现代史上唯一的学者大使之人生传奇。

作者简介

李传玺,男,安徽六安人,1963年生,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现任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宣传办主任,安徽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学评论家学会常务理事。出版随笔集《寂寞书边》,编著《中外名家微型散文百篇及欣赏》,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杂文及随笔数百篇,发表文学评论及政治学论文近三十篇。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接受使命 一、慷慨陈词促蒋抗战 二、出乎意料蒋委使命 三、“苦撑待变”引蒋欣赏 四、蒋强美外交的理性尽 五、使美对胡适的影响第二章 赴美途中 一、从南京到香港 二、从香港到旧金山 三、初见王正廷第三章 万里巡游演讲 一、初次拜会罗斯福 二、美、加大演讲 三、大演讲的收获 四、出席世界史学大会第四章 出任大使 一、蒋电令出任大使 二、“群小”阻拦任命受阻 三、正式出任大使第五章 中美战时第一次借款 一、顾、摩会谈促陈光甫赴美 二、广州、武汉失守使借款出现 三、自作主张坚定罗斯福信心第六章 口误、传言引来的批评 一、承认“满洲国”的口误 二、关于“中国政府和议”的误传 三、参与汪精卫出逃阴谋的误传第七章 力促修改中立法 一、累犯心脏病自费诊治 二、病中坚持外交工作 三、力促修改中立法 四、美国宣布废止《美日通商条约》第八章第二次借款 一、自作主张阻断欲“和”声气 二、致信罗斯福否定和议 三、顺利推动第二次借款 四、波澜不断的借款过程 五、孔祥熙变卦让胡、陈费尽心力第九章 人事困扰 一、陈光甫黯然离去 二、颜惠庆自言将取代胡适 三、宋子文来了 四、办事风格不同导致互相不满第十章 皖南事变前后的审慎 一、审慎对待皖南事变 二、与中共派驻人员交往 三、为林可胜力辩 四、协助郭泰祺废除不平等条约第十一章 胡、宋共事时的外交 一、大借款下胡、宋矛盾滋生 二、大借款的必要基础 三、在其他外交工作上的努力第十二章 激发太平洋战争 一、帮助驻德、意大使馆人员撤回 二、美国对日关系的演变 三、忠告赫尔对日强硬 四、美对日准备妥协 五、胡、宋联手遏制美国的妥协 六、罗斯福告诉胡适太平洋战争第十三章 结束大使使命 一、宋子文对胡适的排挤 二、再度巡美大演说 三、处理贝尔宣传费案 四、帮助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运美 五、交卸大使使命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陈光甫开始与美方进行谈判时,胡适正好前去赴任。蒋介石在给胡适的电报中要求他注重四事,其中两件事是如何促美助我与财政援助。虽然胡适说借款等事宜派专人负责,但还是遵照指示立即与陈光甫联手,投入到了此项工作中,成了陈光甫的主要合作者和支持者。胡适与陈光甫一接触,即给予了高度评价:“光甫兄等来后,借款事空气顿肃清。”10月7日,恰好是中秋。由于是上任第一天,胡适忙于到美国外交部拜会。回来后。李国钦从芝加哥飞来,由于陈光甫同胡适不熟,李国钦便带着陈光甫一同前来,算是引见。陈光甫把4日同摩根索第一次商谈的情况向胡适作了详细汇报,并对下一步的可能进展作了预测。几个人充满了乐观情绪。胡适留他们吃了晚饭,饭后,几人不顾一天的劳累,又长谈到深夜。胡适问了很多国内的事情。送他们出门时,胡适抬头一看,月正圆,几个人一算,才想起原来是农历的中秋。中秋象征团圆,他们在国外,不能与亲人团圆,可处于战火之中的祖国,又能有几个家庭团圆呢?虽然国书未交,胡适13日下午还是到财政部,一一拜见财政部大员,摩根索、副部长泰勒、司长洛克海德等,向他们表示感谢。同一天上午,陈光甫受约到白宫拜见总统罗斯福,将商谈的情况以及中国政府的意愿作了汇报,也表达了蒋介石以及中国政府对罗斯福的感谢,并恳请总统对借款一事给予批准。罗斯福听了这一切后,诚恳地对陈光甫说:“我愿在法律范围内做一切所能做的,并且希望更多。”胡适拜会回来后,陈光甫立即把面见总统的情形向胡适作了陈述。陈光甫的心情是按捺不住的激动。胡适听了后,同样很兴奋,联想到王正廷在这儿为借款所做的一切,忍不住在日记中记道:“可惜光甫们来的太晚。”

后记

我不知道自已是怎么喜欢上胡适的。本人性格急躁,写杂文自然需要冲动,而胡适却要求别人写文章切忌正义的火气。我怎么会喜欢上胡适呢?确实当年在读书时,我不太喜欢胡适。但又由于那种“冲动”的“火气”,使我与老先生有了一次“交往”。当年的文学史在说到他那篇永载史册的《文学改良刍议》时,在承认了其“发轫”“滥觞”之功后,不忘从意识形态立场来那么一句,改良气味太重。可当我看了夏志清的文学史相关部分,再找来当年论争的大量文章阅读后,对这句话非常反感。于是利用一整个寒假,在老家昏黄的煤油灯下,用稿纸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反驳,不等到开学就寄给了系主任,想请他转给学院学报。自然没有下文。自然不久后我也忘了。但人生有时就像下围棋。你不经意布下的一子,走到一定时候,它会突然跳出来,担纲了你人生一段旅程的意义。对“胡适”我大概就是这样。读研究生时,方向定在现代散文,到单位后,想结合本单位工作便利,研究台湾皖籍作家,可因为“业余”了,在持续一段时间后,都渐渐衰减。就在此时“胡适”浮了出来。安徽教育出版社这些年出版了很多胡适的书,包括其全集。这些年,我常说我算半个教育社的人,因为他们常让我帮忙校一些审一些书,还替他们写了些书评。自然“胡适”包括在内。一枚当年看似偶然闲放的棋子就这样被激活了。在系统的阅读中,我对胡适的认识深化了。读完他的文章,再看他的照片,你会感到他的目光是那样笃定,沉静,理性,甚至是一片强磁场,吸引你同化你。有一段时间我在写一本关于孔子的书,常常将两人进行时空互换。相隔两千多年的路程,我好像就是将他们联结起来的年轻车夫。有时读着读着,我就会把心得用随笔的形式写出来。有时读着读着,我又会犯“火气”式的不平。比如,胡适的各方面研究都很红火,独有他当大使的那段,无论老的小的研究者在其著作中都是轻描淡写地带过。现代史的书中说他似乎功劳不大(十分浮浅的功利原则,按借款的多少来衡量),研究胡适的人似乎也沾染了此毛病,跟着这么附和。我的疑问是,胡适在“七七”事变发生后,曾加入低调俱乐部,为什么蒋介石要派胡适去美国,他去“胡说”怎么办?战时对美外交那么重要,为什么蒋介石要派胡适去,胡适能堪此重任吗?当时国民政府中无论是民初还是蒋介石后来培养的职业外交家比比皆是,为什么独选胡适担任此时的驻美大使,胡适的优势在哪儿?蒋介石不是庸人,他选胡适不是老眼昏花。胡适早在1935年致王世杰的第一封信中,就曾提出公开交涉解决中日一切悬案包括伪满洲国(胡适此时担心日人趁势提出,在威逼下中国人糊里糊涂接受,不如公开交涉反不易被日人蒙骗)问题,到了低调俱乐部时期,胡适更和陶希圣一起草拟了对日外交方案,其中包括承认伪满问题,现在有些人就是据此批评胡适那时的对日态度,并片面地认为这是那时胡适的唯一对日态度。其实胡适自从“九一八”事变后,在对目和战问题上一直按照中国实际和日本的民族性与野心进行追踪研究,而且研究得非常全面透彻,即如给王世杰的三封信,既有这类昏招,又有日本人必不许蒋介石从容整军备战,在外交不能为中国强大争取时间的情况下,只能用整个民族三到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苦斗,来引起国际情势转变包括世界大战,从而赢得民族独立日本“介错”的清醒认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做了过河卒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