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世纪书法史绎

毛万宝 安徽教育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安徽教育  

作者:

毛万宝  

页数:

385  

内容概要

  进入20世纪,在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下,书法遇到了前所未有之挑战。令人欣慰的是,它并没有沉沦下去,相反,却被最后20年的文化大众爱而好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与2i世纪繁荣对接。然而,其间的具体情形如何?某些特殊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文化名人对书法有哪些非凡奉献?创作者的探索实践成功与否?理论家的思考成果孰深孰浅?面向未来又该怎样处理书法的传统资源、民族立场与国际空间拓展等问题?这些,《毛万宝书学论集:20世纪书法史绎》都给予了大力关注与独到剖解,故而,它是关于20世纪书法寻踪的重要著述。

作者简介

  毛万宝,男,安徽六安人,1961年11月生。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和公务员,2005年3月应聘浙江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任副所长并主持该所工作至今。199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致力书学研究近30载,完成著述达百篇(部)300余万言,均公开发表或出版。部分论文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所转载。1990年获全国书法理论奖“书谱奖”;2002年和2006年均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2010年获全国书法理论奖”“康有为奖”。2010年起任“全国书法批评家提名展”评委。长期坚持书法美学研究,到兰亭之后,则以兰亭学研究和当代书坛批判为主攻方向。

书籍目录

序(周俊杰)
正编新语境?新挑战?新举措
引言
 第一章 乐园遭劫
  第一节 现代教育和士的消逝
  第二节 书法泛文化传统的断裂
  第三节 书法生态危机
 第二章 自律与复兴
  第一节 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节 大字报与书法热
  第三节 文化思维的对逆现象
  第四节 书法美学与学科建制
 第三章 未来叩探
  第一节 艺术化的跋涉
  第二节 传统资源与民族立场
  第三节 国际空间的拓展
副编新对象?新思考?新解说
 第一章 碰撞于古典和现代之间--1901-197()中国书法理论述评
  第一节 承续传统:醉心国故整理
  第二节 借鉴西学:拓展全新领域
  第三节 托身报刊:收获系统成果
 第二章 沉重的起飞--1971-1992中国书法理论述评
  第一节 兰亭论辨再掀高潮
  第二节 书法关学异军突起
  第三节 书法批评艰难起步
  第四节 书法创新研究走上前台
  第五节 书法史研究进展有序
 第三章 书坛人静求理致大有作为学术年--1993-1994中国书法理论述评
  第一节 圈外人的介入:文化品位实现大提升
  第二节 史学面的关注:研究方向来了个急转弯
  第三节 研讨会的红火:官办与民办并驾齐驱
  第四节 方法论的觉醒:从哲学高度反省自身
  第五节 当代史的准备:为理论家立传存照
  第六节 全国展的反思:批评大力度干预现实
 第四章 向纵深处掘进沿系统化构建--1995-1996中国书法理论述评
  第一节 关于书法美学研究
  第二节 关于书法史学研究
  第三节 关于书法批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方法论研究
  第五节 关于创作评审研究
 第五章 世纪末的理性之光--1997-1999中国书法理论述评
  第一节 创作导向:关于书法精品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新潮关注:关于学院派书法的论评
  第三节 百年寻踪:关于20世纪书法的回顾
 附录: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毛万宝书法史学研究特色寻绎(周俊杰)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 研讨会的红火:官办与民办并驾齐驱  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工作总结,曾将1993年喻之为中国书法的学术年,其实1994年又何尝不是?作出这一判断的重要依据,即在于各种类型的书法学术研讨会此伏彼起,红红火火,一派热闹非凡景象。两年间的研讨会,相较于以往,有个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官办与民办并驾齐驱。那么,何谓官办、何谓民办呢?我们以为,会议经费为国家财政拨款者即为官办,否则可归之为民办。以此观之,这两年间相继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书法学术研讨会中,近半数以上为民办,如“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书画报》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青年书论家协会联办)、“中日书法史论研讨会”(文物出版社暨《书法丛刊》编辑部、日本书学书道史学会联办)、“全国近现代书法研讨会”(沙孟海书学院、安徽美术出版社暨《书法之友》编辑部联办)、“全国书法史学·美学学术研讨会”(青岛某书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办)、“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沧浪书社、常熟市书协联办)、“94书法评论年会暨《书法》杂志出版百期书学研讨会”(《书法》与《书法研究》编辑部、《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联办),等等。属于官办的研讨会,可以下列六例为代表,即:“纪念《兰亭集序》诞生1640年暨王羲之研讨会”(绍兴市政府、市文化局、市文联联办)、“王铎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书协、河南省书协、孟津县委县政府联办)、“王羲之颜真卿国际学术研讨会”(临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赵孟顺国际书学研讨会”(湖州市政府、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浙江省书协联办)、“第四届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讨论会”(四川汉中市政府主办)、“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主办、重庆市书协承办)。  由上述所列,不难看出,官办与民办的书学研讨会,无论在主题、档次方面,还是在范围、规模方面,二者均旗鼓相当、难分轩轾,这是过去任何年度都不曾出现过的。在过去,全国性或国际性的书学会议,充其量每年不过二至三次而已,大有寂寥、冷清之感。但随着当代书法的发展,群众性的“书法热”至90年代开始降温,书坛由此驶入“沉思”的港湾,投入书法理论的人数急剧增加,从而为1993-1994年度研讨会红红火火地举办提供了客观基础。再加上市场经济在我国开始运行,人们的“广告”意识普遍增强,官方与非官方的各种机构、团体几乎都在寻求“门道”,来积极宣传自己,树立自己的崇高形象,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获取自己的经济效益。“条条大道通罗马”,实现自我设计的“门道”自然也会千千万万,但在充分比较中,书学研讨会的举办似乎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选择,因为书法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重视,有学术品位的保证,更有文化传统的支撑。事实证明,它们的选择都非常英明,至少,书协组织通过研讨会的频繁举办,可使自己在会员心目中的威望更大、凝聚力更强;报社杂志社则会因此占据学术优势,吸引读者注意,大幅度增加发行量;地方政府会因研讨会的举办,提高本地在全国以至国际上的知名度,有利于争取外资或向外界打出自已的名牌产品,而造福一方;民间团体举办研讨会,无疑会使自己的学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为书坛人士所瞩目、所叹服!这些举办者的真实动机及出发点,正好构成这两年研讨会红火的主观方面因素。书学研讨会官办与民办一起来的现实,对我国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极为有利。一者,能起到课题选择上的互补作用,从事书法理论者,由于受到自身学养、环境与爱好的制约,在课题选择上,绝大多数都不会追求“广而全”,而以“少而精”为努力目标。当一个研讨会发布征稿启事时,成熟的书论家总会斟酌再三,如果符合自己的专攻方向则交稿,否则就不交稿。然当今书论界也有少数人(包括自以为是理论权威者)不自量力,不论什么样的研讨会他都要交稿,并在会上海侃个没完没了,但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世纪书法史绎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内容涉及面很广,对书法发展状态的材料显示丰富,分析透彻,观点新颖,很有学术研究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