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探索
2012-4
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剑萍
281
26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实践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科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教育理论还远远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努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外国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但重要的是要深入我国的教育实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为建设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我祝贺她的出版,并希望有第二辑、第三辑问世。
李剑萍,196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现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常务副院长(正院长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师从孙培青教授,1997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聊城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审查委员、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大学教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合著和主编的教材、著作有《中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中国现代教育之大家与大事》(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教育学导论(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06)、《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大学教学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等8部。在《历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7项。独立或首位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7项,是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公共课教育学”带头人。
第一编 现代大学及校长史论
百年来中国的大学自治与社会干预
中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控制:历史与趋势
20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张力
蔡元培:教育家为体,政治家为用
第二编 现代教育专题史论
20世纪中国学制问题的历史研究
20世纪中国幼儿教育矛盾问题的历史研究
中国大陆中小学教育的历史性矛盾及其时代性建议
20世纪中国成人教育矛盾问题的历史研究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争论问题的透视
民国教育史及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思想和实践来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历史转变和时代命题
第三编 现代教育家史论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在中国的形成
雷沛鸿与20世纪前半期中国成人教育
康有为的经学及其教育思想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
试论李鸿章的教育思想
左宗棠教育思想散论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述略
第四编 现代教育的传统渊源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
中国传统德育的精髓
孔墨教育思想比较
第五编 现代教育历史片论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杜威与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形成
凯洛夫《教育学》: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本
两种教育制度:半工半读教育的两次试验高潮
《高校六十条》:“教育革命”的纠偏与总结
“普九”的提出: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起航
现代教育系统的主干是学校系统,学校系统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在学校系统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学校教育机构、非正规教育形式,它们也自成系统并与学校系统相联系,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系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系统的不同时期,其战略重点各有不同。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还较少独立地领导教育事业,主要是举办或参与举办少量的培养干部的学校,以及投身工农教育,并将工农教育作为发动工农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927年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独立地领导了大规模的教育事业,在各项教育事业中成人教育重于普通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又重于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中等、高等教育基本都属于干部教育,普通教育仅在初等教育阶段,群众教育主要依靠冬学等半群众运动的形式,在特定环境下构建起一种革命性学习型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虽仍多次掀起冬学、扫盲、职工、农民等教育运动高潮,但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重心转向构建正规化学校体系,重点在于高等教育以及向高等教育直接输送生源的高中教育,以培养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又多次提出普吸五年制小学教育。这种转向,在“教育革命”、“文革”等时期又多次被打断,其中隐含了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现实取向与教育理想价值之间的冲突。改革开放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整顿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从大学到小学确定了一批“重点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新世纪以来,在巩固和提高“普九”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且把教育公平问题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并重,甚至促进公平重于提高质量,提高质量也是为了更好地、更高水平地 一个政党领导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反映了政党的性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所处的环境和任务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政党对于教育事业的认识。如果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党,又处于急风暴雨的革命时期,并且把教育主要作为革命的工具,必然采取一种直接的、统一的领导方式;反之,则会采取另外的领导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乃至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教育事业基本采取的是一种全面的、直接的、高度统一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的特点:一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都对本级教育事业和学校具有直接领导权;二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普遍建立起党的组织,党组织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普遍实行党委(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或者党委(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组织的权力甚至管到系(部)、教研室(组);三是党组织不仅管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干部队伍、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等,甚至还管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专业层面;四是经常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运动和思想斗争的方式,来领导和推进教育事业。这种领导教育事业的方式,有其时代必然性,可以加强统一领导,贯彻党的意志,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发挥强大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资源吸取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高速度、高效率地发展教育事业;可以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党的意志高度统一起来,既便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又便于教育事业为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来服务。当然,这种领导方式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党政不分、党教结合,党把大量的精力、资源用于直接、具体地领导教育事业,实际没有真正发挥党要管党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