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上)

刘锡庆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刘锡庆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编 叙事散文第一章 报告文学 大陆报告文学发展总述 作家作品分述(一) 第一节 林韦、杨刚、司马文森 第二节 魏巍、巴金(1) 第三节 萧乾、秦兆阳、柳青、沙汀 第四节 李若冰(1)、碧野(1)、华山 第五节 魏钢焰、穆青、黄宗英(1) 第六节 徐迟(1) 作家作品分述(二) 第七节 徐迟(2)、黄宗英(2) 第八节 黄钢、柯岩 第九节 理由、陈祖芬 第十节 李玲修、鲁光 第十一节 杨匡满、郭宝臣、陶斯亮、张书绅 第十二节 赵瑜 第十三节 程树榛、李延国、张胜友、胡平 第十四节 钱钢、徐志耕、董汉河 第十五节 蒋巍、贾宏图、乔迈 第十六节 麦天枢、贾鲁生、陈冠柏 作家作品分述(三) 第十七节 张建伟、邓贤 第十八节 李鸣生、王宏甲 第十九节 卢跃刚、杨黎光、一合 第二十节 黄传会、何建明、徐刚 台湾“报导文学”发展总述 作家作品分述(四) 第二十一节 陈铭礓、古蒙仁、蓝博洲第二章 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发展总述 作家作品分述(一) 第一节 萧三、吴运铎、高玉宝 第二节 冯至、朱东润、周汝昌 第三节 梅兰芳、溥仪 作家作品分述(二) 第四节 铁竹伟、何晓鲁、陈廷一 第五节 石楠、梅志、林贤治 第六节 肖凤、廖静文 作家作品分述(三) 第七节 吴崇其、江才健、徐光荣 第八节 桑逢康、赵云声、王慧章 第九节 新凤霞、董竹君 第十节 焦波、陈丹燕、遇罗文 第十一节 新兴“口述实录”述略 第十二节 舒芜(1) 第十三节 启功 第二编 议论散文第一章 杂文 大陆杂文发展总述 作家作品分述(一) 第一节 夏衍、巴人、徐懋庸 第二节 唐驶(1)、秦似 第三节 邓拓、吴晗、廖沫沙 作家作品分述(二) 第四节 严秀、林放、邵燕祥、蓝翎 第五节 黄裳、牧惠、舒芜(2)、聂绀弩、张中行(1) 第六节 王小波 第七节 鄢烈山、朱铁志、朱健国 台、港等杂文发展总述 作家作品分述(三) 第八节 柏杨、李敖、龙应台 第九节 曾敏之、梁羽生、金庸、董桥 第十节 林达、薛涌第二章 随笔 大陆随笔发展总述 作家作品分述(一) 第一节 秦牧、周作人、张中晓 第二节 巴金(2)、柯灵、潘旭澜 第三节 张中行(2)、金克木 第四节 王充闾、卞毓方、王开林 第五节 余秋雨(1)、刘长春 第六节 汪曾祺、阿城、林斤澜 第七节 李国文、毛志成、李敬泽 第八节 周国平、赵鑫珊、钟鸣 第九节 谢泳、张炜 台湾随笔发展总述 作家作品分述(二) 第十节 梁实秋、林语堂 第十一节 台静农、苏雪林 第十二节 杨逵、梁容若 第十三节 言曦、王鼎钧 第十四节 子敏、萧白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十一节杨匡满、郭宝臣、陶斯亮、张书绅 杨匡满(1942— )、郭宝臣(1942— )创作的中篇报告文学《命运》,是反映和批判“文革”的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十年“文革”,中国政治上的颠倒、混乱,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但在那动辄得咎、人人自危的年代,仍有不少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现实,为民请命,勇于抗争,追求真理和正义,他们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乃至被杀。“文革”结束后,报告文学以其特有的敏锐性,去反思和批判这个沉重的历史现实,在这个情牵万家的问题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命运》大胆地以那场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为再现的对象,以一种“全景”式的俯瞰,将周恩来逝世到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为这一牵涉到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事件平反,作了纵向的多侧面的描写,呈现出历史的沉痛与新生的希望。作品大量使用了当时的新闻、小字报、信件等历史材料,涉及的人物上自周恩来、邓小平等高端人物,下至积极参与事件的李西宁、贺捷生、范曾、贺敬之等普通百姓,地点则从北京扩展到上海、南京;写作手法上或正面叙述,或侧面描写,视角变化多样,结构灵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气势,充分展示出历史大转折关头人民群众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深沉地赞美了他们与逆历史而行的反动势力斗争的勇敢、机智和热诚。 作品的结构气魄和“全景”式视野,在当时都是少见的。这是一部特殊的民族赞美诗。 穆青、陆拂为等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叙述了植棉模范吴吉昌从受周恩来嘱托解决棉花落桃问题始到研究终获成功止,长达11年间艰难、坎坷的曲折历程及其所受的非人迫害。“吴吉昌为了完成任务,就像从事地下工作那样,只能偷偷地干。”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惊心动魄、动荡不安的时势特征,在揭露“四人帮”反动、残酷、愚昧的一套给吴吉昌造成的灾难同时,赞扬了他身上那种为了信念而百折不回的普罗米修斯般的献身精神。 作品始终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情节,细腻地刻画出了吴吉昌那忍辱负重、顽强坚韧的忠直性格和痛苦复杂的心情。 穆青等人这时的作品,继承和发挥了以往报告文学在写人上的优良传统,去除了过去创作中的政治痕迹,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 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去的信》,也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作者以给父亲陶铸写信的形式,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中。边叙事,边抒情,在满含深情和悲哀的笔墨中,再现了这位老革命家面临迫害时的遭际和苦涩难言的心情,诉说着对父亲的怀念,表达着对父亲蒙冤受屈的愤怒和抗议。作品娓娓叙述的笔调和浸润其中的深情,都使之像一篇深沉哀婉的散文,感动读者。 1979年5月,张志新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后,许多以张志新事迹为描写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出现,其中张书绅的《正气歌》较为出色。 张志新原是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多才多艺,生活美满。在“文革”期间,因挺身反对对老革命家刘少奇的诬蔑、迫害而身陷囹圄,备受折磨。但在狱中,她从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坚持真理,宁折不弯,“每次她都理妆整容,从容地步入审判厅。审判员指令她坐下,她不坐,不让她坐,她却坐下来,好像在家里一样安然自如。每一次她都郑重声明:我没有罪,我不是罪犯,你不可以用对罪犯的口气同我说话。”最后竟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切断喉管枪杀。作品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坚持独立思考的英雄人物及其人格气质。


编辑推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由此揭开了神州大地崭新的一页;同时,“五四”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长期以来文学界曾以“建国”为界,将“五四”至此前的文学称作“现代文学”,而把此后的文学则称为“当代文学”——这种界划,究竟有无道理?是否妥当呢?刘锡庆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上)(精)》为你解答。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