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渗透与融合

徐正言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

徐正言  

页数:

421  

字数:

462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教师必须学习的基本理论课程,是因为它研究了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活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心理学从哲学中脱胎后,它所走过的道路及其间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全为教育所需的,而且由于哲学观念的差异、科技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了种种派别。这些派别对同一心理现象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和分析。把不同派别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中时,必然存在着如何筛选、改造和应用的问题。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无视意识的存在,轻视人的尊严,它必然与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相悖;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情感领域的研究,重视人的内心矛盾,但把认知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泛性的解释又未免失之偏颇;认知学派对人的智力活动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他们并没有把情感的作用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近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于从对“优秀者”的研究人手,所以又显得太理想化了些。20世纪以来,心理学已分化出很多分支,组成了一个家族,如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尽管如此,心理学要完善地解释人类丰富多彩的心理现象并起到预言和指导的功能还远远不足。例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个体需要强度的变化,个体生活历程如何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影响着个性的形成,环境(教育)与遗传对某一心理现象的作用有多大等,都是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而又尚未清晰揭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而且应该通过教育实践去辨识各种理论的真伪并提出新的见解。

内容概要

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以建设一流教育为先导。教师对学生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实现一流教育的必要条件。《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是对师资进行上述内容培训的很好教材。  第一,《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心理现象间的彼此联系,突出了实践的第一性,并指出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  第二,《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学生行为的动力体系:指出学生是有自由意志的主动行为的人,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意愿;指出教师的工作在于帮助与诱导,在保证个体基本和谐的前提下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否定学生是可任意涂抹的白纸的观点,而主张因势利导的教育,因此体现了先进的师生观和教育观。  第三,《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对现有心理学理论作了重要的筛选、改造和发展,客观上根据教育工作的要求,以外显行为为核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构筑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对心理发展的准备条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反映出作为基层教师对心理学已有的理论认识和独特视角。  第四,《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作为教师培训教材,十分重要的特点在于它构建了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具体实践工作问的桥梁,除了提供一些教育实例剖析以揭示理论价值外,还给出了不少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意见,如策略学习的条件、情感教育的六阶段等,使得《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具有上升为理论的高层次经验总结的特点。  第五,在内容组织上,《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不同于一般教材常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写法,体现了对教师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能力培养,提出了很多需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颇有助益。  《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确实反映了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哲学观念、教育观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因此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教师职务培训教材。

书籍目录

自序引言导读 一、本书的读者对象 二、本书的编写 三、对学习本书的建议第一章 需要 第一节 自然本源  一、什么是自然本源  二、自然本源与需要 第二节 生理需要  一、生存需要  二、安全需要  三、繁衍需要  四、快感需要 第三节 活动需要  一、感官活动的需要  二、智力活动的需要  三、情绪活动的需要  四、肢体活动的需要  五、对活动需要的几点说明 第四节 合群需要  一、归属需要  二、被尊需要  三、沟通需要  四、与合群需要相关的若干心理现象  五、对合群需要的简要讨论 第五节 完善需要和习惯需要  一、习惯需要  二、释疑需要  三、成功需要  四、超越需要  五、对完善需要的简要说明 第六节 对需要的讨论  一、什么是需要  二、关于需要的学习价值  三、需要的无意识  四、需要与人的发展  五、0-3-2需要分类的重组  六、对0-3-2需要理论的审视第二章 认知和学习 第一节 对认知过程的探讨  一、注意  二、记忆  三、观察力  四、思维力  五、想象力 第二节 智力和它的自然资源  一、智力的三要素  二、智力中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概念和规则的学习  一、概念学习  二、规则学习  三、概念与规则组合的学习 第四节 熟练和模块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  二、近代对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 第五节 策略学习  一、关于策略的介绍  二、知识与策略  三、思维与策略  四、策略学习 第六节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制订  三、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达到的陈述要求  四、教学目标传授方法介绍  五、更好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七节 智力的提高  一、学习习惯  二、迁移  三、创造过程  四、多重迁移理论第三章 情感 ……第四章 行为第五章 个性第六章 研究

章节摘录

三、对学习本书的建议作者在师范大学念书的时候,发现教授“教育学”课程的教授们的教学技巧并不高超;“心理学”课程上则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写板书,学生抄板书、背笔记(有悖于“生”道,但却是事实)。如果读者也是以“抄”、“背”的方式来学习本书,那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也许比你更强。相信阅读与学习本书的读者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了解学生,探究教育规律,并企盼在学习后有助于自己的教育工作。那么,作者坚信你在阅读本书时,必将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知道一些术语的内涵是必要的,但不要硬背,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要点表述清楚并在使用时不产生歧义就可以了。应能叙述一些重要的结论,当这些结论通过对教育实例的辨析、批判、评价等一系列深度加工后,其记忆将是比较牢固的。在正文及材料中,会有一些实例被用作某一原理的说明或作为应用的范例,但仅把握这些范例而不能按原理的实质加以拓宽,学习的效果将不会十分理想。由于本书仅给出了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部分内容,若为了求得某一方面更为精细的知识或更为具体的操作,建议按你的需要阅读相关论著。作者在将本书初稿供教师阅读时,发现不少教师希望能直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虽然这一要求有些急功近利,但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愿望。为此,提一个建议供参考。先把本书粗粗地浏览一遍;然后仔细领会第六章 “研究”所介绍的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它会提供一条寻找对策的思路;接着去查找有关的章节,从中提炼出你认为可以试一试的方法;根据实施的实际效果,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反复就可以达到比较完美的结果。一位编辑曾对我说,在他编辑教育书籍的二十余年生涯中,编辑教育经验一类的书籍是最没有意义的工作。他的话不无道理,因为在这些书籍中不介绍教师本人的特点,不详尽介绍学生接受教育的已具备的基础,不介绍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班级的群体氛围,更为严重的缺陷是没有说清这样做的道理。如果你简单地模仿他们的做法,往往弄巧成拙(而且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经验)。如果你没有对教育规律的基础——心理学有一定的认识,缺乏对自己、对学生的认识,很难领会这些操作的真谛,或从众多的经验集、教案、教育模式中选出合适的做法以符合你和你所处的环境,并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作者还是强烈地建议,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去探索,这样你的提高才会扎实,才可能形成你的特色。


编辑推荐

《渗透与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由徐正言编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渗透与融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