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男孩

库切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1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库切  

页数:

197  

字数:

1380000  

译者:

文敏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库切的自传体小说《男孩》和《青春》是两部各自独立而互有关联的作品,前者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孩童生活,后者是他大学毕业后到伦敦谋职的一段经历。《男孩》结束之前主人公跨入了中学校门,而《青春》开篇之际则是大学生活的尾声了,两者之间略去了一段很重的人生经历。保以闪开偌大一个空当,这事情颇费猜详。 关于这个男孩的故事还涉及其家庭的种种变故。老爸老妈秉性不同,角色各异,只是谁也没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还有可怜而执著的安妮阿姨,她让约翰见识了人生的无奈。这里所有的情节都带有天真而阴郁的色彩,且充满奇奇怪怪的幻想,然而这一切细琐之处背后却有着宏大的叙事意图。通过一个小男孩,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见证殖民者的文化帝国主义给南非社会播下冲突的祸根——库切借此铺衍本书的悲剧性语境,透过主人公内心的困惑,世事艰难的老生堂谈了人意料地演绎出一套全新话语。

作者简介

J.M.库切(J.M.Coetezee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9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译后记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他和他的人(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他们生活在伍斯特①城外的住宅区,那地方夹在铁路线和公路之间。住宅区的街道都是用树来命名的,其实那儿一棵树也没有。他们家的住址是杨树大街十二号。此地所有的房子都一色儿新。房子坐落在一片寸草不生的开阔的红土带上,整个地方被铁丝栅栏隔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各家后院都隔出了一个小屋和一个厕所。虽说这家没有仆人,可他们还是把那小屋称作“仆人房”,那厕所就叫“仆人的厕所”。  仆人房做了储物间,他们尽往里边塞一些废报纸、空瓶子什么的,还有破椅子和旧的椰壳纤维坐垫。院子低洼处,他们搭了一个饲养家禽的窝棚,里边养了三只母鸡,指望着它们下蛋。可是鸡们却不怎么兴旺。雨水很难从黏土地里渗流开去,院子里的洼地上便积了水。鸡窝里捂出一股沼气般的恶臭。那几只母鸡的爪子都肿起来了,肿得像大象的皮一样,饱受折磨的母鸡不肯下蛋了。他的母亲向住在斯泰伦博斯②的自己的妹妹求教,妹妹说只要把鸡舌头底下的角质硬鞘剪断,母鸡就又会下蛋了。于是,母亲把母鸡一只一只地夹在两膝之间,捏住下颌逼它们张嘴,用削皮刀的尖刃拨弄着鸡舌头。母鸡躲闪着挣扎着,眼珠子都暴凸出来了。他吓了一跳,转身躲到一边去。他想起母亲捞起炖煮的牛肉啪地甩到厨房案板上,麻利地切成一块块;他想起她满是血污的手指。  离这儿最近的店铺也在一英里开外,一路上全是光秃秃的桉树。他母亲陷在匣子般的房子里,除了收拾房问,成天无事可做。风每时每刻都在刮,赭红的黏土灰从门缝下旋进来,从窗缝里渗进来,从屋檐底下漏进来,从天花板的接缝中钻进来。一天的风暴刮过之后,迎风的墙面上便积起一英寸厚的灰尘。  家里买了个吸尘器。母亲每天一早就拖着吸尘器逐个房间地清扫,把灰尘吸进那个嚣声隆隆的大肚子玩意儿里边,那上面有一个喜眉笑眼的红衣小精灵在跨越什么障碍物。小精灵干吗是这形象?  他玩着吸尘器,撕着纸片,看着一张张纸条像风中的树叶似的被胶管里的风吸得飞舞起来。他把管子对准一堆蚂蚁,把它们吸进去弄死。  伍斯特蚂蚁、苍蝇成灾,跳蚤也多。伍斯特距离开普敦只有九十英里,但这儿什么都很糟糕。他短袜上方的皮肉给跳蚤咬了一圈,挠得尽是疤痕。有几个晚上,他都痒得睡不着觉。他不明白他们干吗要搬离开普敦。  他母亲也焦躁不安。我希望能有一匹马,她说。那我至少可以在草原上驰骋一番了。一匹马!他父亲说:你想当戈黛娃夫人①?  她没有去买马,而是出人意料地买了辆自行车,一辆黑色的女式二手车。那车又大又沉,当他想试着在院子里玩一下时,却根本够不到踏脚板。  她不知道怎么骑自行车,也许她也不知道怎么骑马。她买这自行车时还以为骑自行车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现在,才发现没有人可以教她。  他的父亲实在忍俊不禁。女人是不骑自行车的,他说。他母亲仍是一副义无反顾的架势。我不想做这屋子里的囚徒,她说,我要自由。  一开始,他为母亲有了自己的自行车而兴高采烈。他甚至想象着他们三人骑着自行车徜徉在杨树大街上的情景:她、他,还有他的弟弟。可是这会儿,当听着父亲的嘲笑时(母亲则以沉默相对),他开始动摇了。女人是不骑自行车的:该不是父亲说对了吧?如果他母亲找不到一个愿意教她的人,如果聚会公园别的家庭主妇都没有自行车,那也许女人是不该骑车的了。  母亲独自待在后院学骑车。她两条腿撑在自行车两边,自行车向鸡窝滚去,前轮抵在那上边停住了。由于车身没有横档,她没有摔倒,只是拽着自行车把手踉踉跄跄地朝前冲出几步。  他不再向着她了。那天晚上,他和父亲一起嘲笑她。他深知这是一种背叛。这一来,他母亲完全孤立了。  但她还是要学车,跌跌撞撞、一歪一斜地踩着踏板。  一天早上,当他上学去的时候,她骑往伍斯特作了一次冒险之旅。他只是瞥了一眼她骑行的身影。她穿一件白上衣,一条深色裙子。她顺着杨树大街朝房子这边骑来。她的头发在风中飘扬着。她看上去挺年轻的,像个女孩子,年轻,精神,还有那么一点诡秘。  他父亲每次看见倚在墙边的那辆笨重的黑色自行车,就要嘲笑几句。他说伍斯特的居民们瞧见一个女人费劲地骑着自行车经过那儿都得停下来,一愣一愣地张大了嘴巴。掉下了!掉下来!他们会冲她叫喊,讥讽她:推呀!这些玩笑并不有趣,但是说过之后他和父亲总会大笑起来。至于母亲,却从不回嘴,她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天分。“你们喜欢耍笑,就笑去吧。”她说。  过后有一天,没有一句解释的话,她不再骑自行车了。不久,自行车消失了。没有说一个字,但他知道她已败下阵来,重新缩回窝里了,他知道这事情上自己也有错儿。我总有一天要补偿她,他对自己下了保证。  母亲骑自行车的形象一直没有离开他的记忆。她踩着踏板驶上杨树大街,从自身逃离开去,逃向她自己的欲望。他不愿她走。他不愿她有自己的欲望。他要她一直待在屋里,当他回家时,她在家等着他。他并不总是和父亲结帮反对母亲:其实他还喜欢和她结成一伙抗拒父亲。可是这一次,他站在了男人一边。

媒体关注与评论

  J.M.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编辑推荐

  21世纪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  他的自传体小说《男孩》主要描写了父亲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儿子的心理分裂。但小说同时展现了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以及布尔人和英格兰人之间、白人和黑人之间永无休止的;中突。在续篇《青春》中,作者冷酷地剖析自己,刻画了一个以古怪的方式祈望获得他人认同的年轻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男孩 PDF格式下载



我相信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我也相信不是所有人的童年记忆都充满了爱,天真和浪漫,但是,令我意外的是还有人的童年是在矛盾的身份中渡过的,这就是本书的作者J.M.库切——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用“他”作为主人公称呼的自传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我认为作者是想通过旁观者的身份更加客观的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以“我”开头的文章总会给人很主观的印象。这点也说明作者写自传的立场和客观性。
翻开这本书,一个十岁荷兰裔南非男孩在乡村的生活跃然纸上。从十岁到十二岁这两年的生活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矛盾人格。人格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两部分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是其矛盾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
家庭中,父亲没有尽到责任,没有跟孩子有亲密行为,没有爱的表达,唯一的一次亲密行为是在他俩共同收听拳击比赛之后,他揪下了爸爸的一小撮头发,两人都很惊异;由于父亲工作的变动,使得他从南开普敦来到了伍斯特小城,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没有成为他的榜样,因此他并不尊敬父亲,在“他”内心家的构架中没有父亲;事实上,对于一个男孩的成长,父亲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中,母亲给了他无尽的爱,可是他却把这种爱当成了一种负担,可是他心中很清楚,只有母亲才是他的庇护伞。于是,他也刻意与母亲保持一定距离,明知道这样做是在伤害母亲,也尽力不去跟她亲近。母亲与父亲秉性完全不同,甚至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不相同,却都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母亲承担了一些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在母亲不像母亲,父亲不像父亲的家庭中,他注定也不像孩子。
家庭的亲戚中,他不喜欢荷兰裔南非人暴戾粗鄙的性格,也不喜欢他们交谈中的繁文缛节,可是他却喜欢农庄的生活,甚至是迷恋,甚至希望农庄的生活将成为他的归属。他的伯父坚持用英语跟他讲话,他坚持用阿非利堪语回答他的伯父,无论他多么努力亲近伯父,都不能洞穿他与伯父之间的那堵心墙。安妮阿姨去世前的最后一面,也使他很困惑,更让他见识了人生的无奈。安妮阿姨倾其所有去给自己的父亲出书,尽管她不爱父亲。最终只能落得去老人院终其一生。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上了矛盾的一课。
学校中,教师都有教鞭,可以随意惩罚学生,而男孩们最引以为豪的话题居然是如何受到鞭挞。他的成绩是第一名,而且他总是尽可能的装作很老实的样子躲过老师的惩罚,于是,他跟同学就没有共同的话题。由于家中无宗教信仰,当他不得不选择宗教的时候,在没有人指引的前提下,胡乱选了一个,结果一直被此问题纠缠到底。学校的学生赤脚的多,人高马大的多,像他这样的经常会受到侮辱和欺负,虽然表面上他很懦弱,但是心里总是想着,你们奈何不了我。当得知有可能把他分到阿非利堪班级时,他宁可选择不去上学或者干脆自杀。可见,当时的学校给他留下了多么恐怖的印象。
当时的社会,南开普敦正是英国的殖民地,也是他出生的地方。他所有涉及文明形态的事物上都偏好英国人的取向,可是他并不是真正的英裔男孩。当他以假英裔男孩的身份去掂量英国人的文化时,他却能挑出英国人的许多不足。在这个部分,作者还提到了种族差异,文化差异,也提到了英国文化的不成熟性。而这些差异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都复制着历史的记忆。
就这样,一个阿非利堪会讲英语的男孩,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复杂背景下,在没有爱的家庭中成长,社会上没有支持,学校中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同龄的朋友,可以说从一出生,就被所有这些撕扯着,撕扯着,直至长大。。。。。
作者写的是自传,让我很钦佩:他把如此复杂的事情以一个孩子的叙事口吻写出来,而且写得很流畅,言语简短,叙事清楚;让我很感叹:童年如此阴郁,如此悲伤,他却没有被击倒,在他的内心深处居然还有成为一个伟人的雄心壮志;让我惊讶:他的诺贝尔获奖感言居然还在嘲讽英国的文化,还在为“他”和“他的人”做辩解;让我很纳闷:有如此混乱,矛盾的人格,青春期的他如何完成“我是谁”的心理成长呢?青春期,我们大家都在挣扎着去做我们自己,却又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当中找不到位置。那么,男孩的青春呢?
于是,我立刻去拜读作者的第二本自传《青春》。


库切,诺奖得主


库切青春系列之一,库切的文字很好,内容和深度引人入胜!


库切的作品就是耐人寻味


不错啊,库切的书写得是很不错的。


总有一种相知的感觉,仿佛我的少年时光也是这般的充满了无奈和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


刚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写学校师生关系,人物生动,文字形象……应该能吸引人看下去。


喜欢库切,冷静得近乎冷漠,这书貌似只有当当有货了,值得购买。


还好。类似《青春》的笔调。但此书笔下描写的一个十岁的孩子,真的会有所写的那些思想那些想法吗?


原来还有这么多本未看。


没有这个出版社的前一个系列的版本好,当然,现在这个价位也比以前那个低。
想找以前那个版本的《青春》,到处没有啊!!!55555555伤心。不愿买这个版本的其他本书了,不是适合用来收藏的版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