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季羡林  

页数:

280  

Tag标签:

无  

前言

  夜里有雷阵雨,转瞬即停。“薄云疏雨不成泥”,门外荷塘岸边,绿草坪畔,没有积水,也没有成泥,土地只是湿漉漉的。一切同平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异之处。  我早晨出门,想到外面呼吸点新鲜空气。这也同平常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然而,我的眼睛一亮,蓦地瞥见塘边泥土地上有一行用树枝写成的字:  季老好98级日语  回头在临窗玉兰花前的泥土地上也有一行字:  来访98级日语  我一时懵然,莫名其妙。还不到一瞬间,我恍然大悟:98级是今年的新生。今天上午,全校召开迎新大会;下午,东方学系召开迎新大会。在两大盛会之前,这一群(我不知道准确数目)从未谋面的十七、十八、十九岁男女大孩子,先到我家来,带给我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一份深情厚谊。但他们恐十白是怕打扰我,便想出了这一个惊人的匪夷所思的办法,用树枝把他们的深情写在了泥土地上。他们估计我会看到的,便十肖然离开了我的家门。  我果然看到了他们留下的字。我现在已经望九之年,我走过的桥比这一帮大孩子走过的路还要长,我吃过的盐比他们吃过的面还要多,自谓已经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然而,今天,我一看到这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我却真正动了感情,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双双落到了泥土地上。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生平靠自己那一点勤奋,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对此我并没有多大信心。独独对于青年,我却有自己一套看法。我认为,我们中年人或老年人,不应当一过了青年阶段,就忘记了自己当年穿开裆裤的样子,好像自己一下生就老成持重,对青年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应当努力理解青年,同情青年,帮助青年,爱护青年。不能要求他们总是四平八稳,总是温良恭俭让。我相信,中国青年都是爱国的,爱真理的。即使有什么“逾矩”的地方,也只能耐心加以劝说,惩罚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青年失掉了信心,那它就失掉了希望,失掉了前途。我常常这样想,也努力这样做。在风和日丽时是这样,在阴霾蔽天时也是这样。这要不要冒一点风险呢?要的。但我人微言轻,人小力薄,除了手中的一支圆珠笔以外,就只有嘴里那三寸不烂之舌,除了这样做以外,也没有别的办法。  大概就由于这些情况,再加上我的一些所谓文章,时常出现在报刊上,有的甚至被选入中学教科书,于是普天下青年男女颇有知道我的姓名的。青年们容易轻信,他们认为报刊上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就轻易对我产生了一种好感,一种情意。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甚至穷乡僻壤、边远地区青年们的来信,大中小学生都有。他们大概认为我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而又颇为值得信赖,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简直石破天惊:有的向我倾诉衷情。我想,有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也未必肯讲的,比如想轻生自杀之类。他们却肯对我讲。我读到这些书信,感动不已。我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对人生看得透而又透,只等造化小儿给我的生命划上句号。然而这些素昧平生的男女大孩子的信,却给我重新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苏东坡的词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确实有“再少”之感了。这一切我都要感谢这些男女大孩子。  东方学系98级日语专业的新生一定就属于我在这里说的男女大孩子们。他(她)所在五湖四海的什么中学里,读过我写的什么文章,听到过关于我的一些传闻,脑海里留下了我的影子。所以,一进燕园,赶在开学之前,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那一份情意,用他们自己发明出来的也许从来还没有被别人使用过的方式,送到了我的家门来,惊出了我的两行老泪。我连他们的身影都没有看到,我看到的只是清塘里面的荷叶。此时虽已是初秋,却依然绿叶擎天,水影映日,满塘一片浓绿。回头看到窗前那一棵玉兰,也是翠叶满枝,一片浓绿。绿是生命的颜色,绿是青春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绿是活力的颜色。这一群男女大孩子正处在平常人们所说的绿色年华中,荷叶和玉兰所象征的正是他们。我想,他们一定已经看到了绿色的荷叶和绿色的玉兰。他们的影子一定已经倒映在荷塘的清水中。虽然是转瞬即逝,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注意到,可他们与这一片浓绿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溢满了活力,充满了希望,将来左右这个世界的,决定人类前途的正是这一群年轻的男女大孩子。他们真正让我“再少”,他们在这方面的力量决不亚于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些全国各地青年的来信。我虔心默祷——虽然我并不相信——造物主能从我眼前的八十七岁中抹掉七十年,把我变成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使我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共同分享普天下的凉热。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内容概要

本书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 “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品味人生 三个小女孩 我的书斋 老猫 黄昏 年 寂寞 春色满寰中 黎明前的北京 晨趣 月是故乡明 爽朗的笑声 寻梦 梦萦水木清华 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第二辑 天涯屐痕 听诗 Wala 表的喜剧 重返哥廷根 《留德十年》节选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回到历史中去 天雨曼陀罗 游唐大招提寺 望雪山 别加德满都 登黄山记 在敦煌 富春江上 墨光的海洋 登庐山 法门寺第三辑 花木寄情 枸杞树  马缨花 夹竹桃 槐花 怀念西府海棠 神奇的丝瓜 二月兰 清塘荷韵第四辑 学海纵横 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和外国文学 我和佛教研究 治学漫谈 散文的光谱 漫谈散文第五辑 师友情谊 章用一家 忆章用 春城忆广田 西谛先生  遥远的怀念 悼念沈从文先生 哭冯至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寿作人 悼组缃以荷相传(代后记)

章节摘录

  三个小女孩:  我生平有一桩怪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我说:这是一桩“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吗?不说它是“怪事”,又能说它是什么呢?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  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后来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上面是华华的故事,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学校领导陪我参观,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  上面是吴双的故事。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姓贾,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学国文出身,刚强,正直,干练,是一个决不会阿谀奉承的硬汉子。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格与丈夫迥乎不同,多愁,善感,温柔,淳朴,感情充沛,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感情超过了需要。她不相信天底下还有坏人,却是个才女,写诗,写小说,在延边地区颇有点名气,研究的专业是美学,文艺理论与禅学,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女青年学者。十年前,我在北大通过刘?教授的介绍,认识了她。去年秋季她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重返北大,算是投到了我的门下。一年以来,学习十分勤奋。我对美学和禅学,虽然也看过一些书,并且有些想法和看法,写成了文章,但实际上是“野狐谈禅”,成不了正道的。蒙她不弃,从我受学,使得我经常觳觫不安,如芒刺在背。也许我那一些内行人决不会说的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对她有了点用处?连这一点我也是没有自信的。  由于她母亲在北大学习,未未曾于寒假时来北大一次。她父亲也陪来了。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文宏说她是娇生惯养惯了,有点自我撒娇。但我看不像。总之,第一次见面,这个东北长白山下来的小女孩,对我成了个谜。我约了几位朋友,请她全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  我身居师座,兼又老迈,文宏便扶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说老实话,我虽老态龙钟,但却还不到非让人搀扶不行的地步;文宏这一番心意我却不能拒绝,索性倚老卖老,任她搀扶。倘若再递给我一个龙头拐杖,那就很有点旧戏台上佘太君或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派头了。然而,正当我在心中暗暗觉得好笑的时候,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由它去吧!过了不久,未未就回到了延吉。适逢今年是我85岁生日,文宏在北大虽已结业,却专门留下来为我祝寿。她把丈夫和女儿都请到北京来,同一些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朋友,为我设寿宴。最后一天,出于玉洁的建议,我们一起共有16人之多,来到了圆明园。圆明园我早就熟悉,六七十年前,当我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晚饭后,常常同几个同学步行到圆明园来散步。此时圆明园已破落不堪,满园野草丛生,狐鼠出没,“西风残照,清家废宫”,我指的是西洋楼遗址。当年何等”“辉煌,而今只剩下几个汉白玉雕成的古希腊式的宫门,也都已残缺不全。“牧童打碎了龙碑帽”,虽然不见得真有牧童,然而情景之凄凉、寂寞,恐怕与当年的明故宫也差不多了。我们当时还都很年轻,不大容易发思古之幽情,不过爱其地方幽静,来散散步而已。  建国后,北大移来燕园,我住的楼房,仅与圆明园有一条马路之隔。登上楼旁小山,遥望圆明园之一角绿树蓊郁,时涉遐想。今天竟然身临其境,早已面目全非,让我连连吃惊,仿佛美国作家WashingtonVan自己的曾孙都成了老爷爷,没有人认识他了。现在我已不认识圆明园了,圆明园当然也不会认识我。园内游人摩肩接踵,多如过江之鲫。而商人们又竞奇斗妍,各出奇招,想出了种种的门道,使得游人如痴如醉。我们当然也不会例外,痛痛快快地畅游了半天,福海泛舟,饭店盛宴。我的“西洋楼”却如蓬莱三山,不知隐藏在何方了?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我上面已经说到,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小肖为此曾在事前建议过:临别时,谁也不许流眼泪。在许多人心目中,我是一个怪人,对人呆板冷漠,但是,真正了解我的人却给我送了一个绰号:“铁皮暖瓶”,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我自己觉得,这个比喻道出了一部分真理,但是,我现在已届望九之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天使和撒旦都对我垂青过。一生磨炼,已把我磨成了一个“世故老人”,于必要时,我能够运用一个世故老人的禅定之力,把自己的感情控制住。年轻人,道行不高的人,恐怕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现在,未未和她妈妈就坐在我的眼前。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大讲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又引用俗语:“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自谓“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大概为了遵守对小肖的诺言,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地流个不停。我那八十多年的定力有点动摇了,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    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他那名垂千古的《别赋》中,就找不到对类似我现在的心情的描绘。何况我这样本来无才可尽的俗人呢?我挽着未未的胳臂,送她们母女过了楼西曲径通幽的小桥。又忽然临时顿悟:唐朝人送别有灞桥折柳的故事。我连忙走到湖边,从一棵垂柳上折下了一条柳枝,递到文宏手中。我一直看她母女俩折过小山,向我招手,直等到连消逝的背影也看不到的时候,才慢慢地走回家来。此时,我再不需要我那劳什子定力,索性让眼泪流个痛快。  三个女孩的故事就讲完了。  还不到两岁的华华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百思不得其解。  五六岁第一次见面的吴双,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千思不得其解。  12岁的下学期才上初中的未未,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万思不得其解。  然而这都是事实,我没有半个字的虚构。我一生能遇到这样三个小女孩,就算是不虚此生了。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吴双恐怕大学已经毕业了,因为我同她父亲始终有联系,她一定还会记得我这样一位“北京爷爷”的。  至于未未,我们离别才几天。我相信,她会遵守自己的诺言给我写信的。而且她父亲常来北京,她母亲也有可能再到北京学习、进修。我们这一次分别,仅仅不过是为下一次会面创造条件而已。  像奇迹一般,在八十多年内,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一点甜美,保留一点幸福,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选自《一九九六年中国散文精选》


编辑推荐

  《季羡林散文》收集的散文,无论是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季羡林散文 PDF格式下载



写文章,可以写张爱玲“长满虱子的华袍”式,也可写巴金“最高境界平淡”式,选择的权利全在作者自身。但真正能践行得好的,聊若晨星。季老恰在其中,他所做文章,求真,求实,可谓“独抒性灵”一派也。这点,与其人人格休戚相关。季羡林散文所辑选篇目,大体反映此一风格。以《三个女孩》为例,略作阐述。莫说三个普通的女孩,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闯进的何止三个女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之眼,所以只能让平凡中蕴藏的真理溜走而不自知。令人高山仰止的季老却唏嘘不已,对三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发些微妙的理论。季老对于三个本来陌生的小女孩莫名的亲近惊呼“怪事”。试想一想,真的怪吗?为什么有的人怒目金刚,或面目可憎,而有的人人见人爱?真可以这样总结:《季羡林散文》——不可多得的人生蓝本啊!


我喜欢季羡林的散文,永远是那么的朴实无华。


对抒情叙事的散文情有独钟,季羡林的散文,能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陶冶读者的性灵,使读者能得到美感享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男女老幼都适宜。


季羡林的作品不是我们能随便评价的了得。大师的光环光彩闪耀。我只想说这本散文很家常,读起来就如满头银发的邻家大爷细声慢语地讲故事。“赤子之心”大概就如此吧。虽是散文,篇篇都是小故事,读来一如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大师也有我们普通人的情怀。


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朴实真诚,是我为数不多的喜欢的一个大家,其散文如其人,真诚,低调,永远值得回味。


季羡林散文是一本好书。


季老的散文优美中有思想内涵


读着季老的散文,好象是一个和蔼的老人正在和我讲他前天经历的事,眼神亮亮的,微笑着,带着点儿童的天真。


绝对的物超所值。季老的散文平淡却有回味。


季先生的书能让人沉静~~


我看过季羡林自传,文字很朴实,这本书则少许深一些,但大师的手笔确实值得拜读!


文章不追求精妙的语言但却字字真情不愧为文学大家阅历丰富,文笔老练


最喜欢的文学大家季老,这本书给人感觉很平淡,朴实···


严肃文学,适合静下心来阅读


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文质兼美。


完全是季老的粉丝,他的全套系类都买齐了,没事就看,儿子也喜欢,平时写文章无形中都受到不少影响。这本是儿子小学看的书,现在帮同事购


像一件做工考究但外表朴素的外衣,越看越喜欢,很有味道。


每天读,净化心灵。


不错,让人回味


一个伟大而平凡的人,
一本隽永而朴实的书,
祝您 一路走好!


书是送人的,没看内容,不过国学大家之作应不会错


不愧为一代国学大师,书写人生经历感悟,充满了真挚感情,闪耀着人格魅力,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真情……


刚拿到书翻了一下序,写得很好,语言朴实,令人有读下去的欲望,而且当当网邮购速度快,书质量很好,以后会经常购买。


喜欢季老的文章,虽然语言不是很华丽,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推荐看看


不愧是名家的作品,值得收藏


大师的作品,朴实的文字。


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学生阅读。


老师要求买的。不过不错!


都是朋友推荐的,应该不错的


书是给同事的孩子买的,我没读,但是感觉书的质量非常好,价格也合理,比在实体店买的便宜!!!


儿子看后在写作上受益匪浅


vhaohao


such a good book


sh书的质量很好,价格合适


不错不错。感觉很宁静,就像夏日里无风的池塘一样。


银好


季老的东西没的说。


大家都就是大家,需细细品读。


小学高段必读书


送给爸爸的书,不错。


虽然文章不够齐全,但是一些代表性的文章,还是有的。


我是初三学生,此书是家人代购的,很是不错,值得一看。。。


折服于字里行间透露的季老的魅力。


书很好,但当当送货太慢,等了整十天!!


买了后觉得确实好


正文好书啊


儿子选的,总体不错,很满意的!


是老师推荐的书,孩子喜欢看


非常喜欢目送


看起来不错,小孩都很喜欢。


原来买了一本,借给别人,没还!很喜欢季老的书,赶紧重买了一本!


孩子正在读,每天用来做读书笔记,感觉很好


对于没看过季羡林散文的人,本书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季羡林散文是很好的精神粮食。


身心疲惫的我很难读散文,这本书让我心灵放松


老师列了个清单,是要求六年级孩子在这个学期看完的课外书,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还不错,看看散文,省得她总是空着就看动画片。


尽管季羡林写的东西难免有些深奥但还是很喜欢他里面写的那些词N有FEEL


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


根据老师指定,孩子读了水木清华,月是故乡明等几篇,还是很适合孩子的。


价格合理,商品还行


对同事孩子语文扩展阅读很有帮助!


怀念季老。


就是配送速度太慢了点,其他都还不错。


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本身季羡林的文章是没问题的,但这书我不是很喜欢,可能是因为出版的比较早了吧


还行吧,质量还行吧,不过有个别字是错别字来的、、、


本次购买不知是当时我忘了索要发票还是贵方忘了给我发票,或者还有其他原因没附发票


看了一点,估计要压箱底了


有点伤心,并不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