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复仇者

约翰.杰克斯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3-01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约翰.杰克斯  

页数:

424  

译者:

董惠铭  

Tag标签:

无  

前言

  后记  “肯特家史”(The Kent Family Chronicles)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杰克斯(John Jakes)为纪念美国独立二百周年而创作的系列长篇演义性小说,共有八部,分别是:《私生子》《叛逆者》《探索者》《复仇者》《巨人》《战士》《不法之徒》《美国人》。  八部小说,共约五百万字,以肯特家族七代人的奋斗历程为纽带,描绘了美国从1770年至1890年之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英国贵族和法国歌女的私生子菲利普生活在法国的一个穷乡僻壤。1770年,十七岁的他禁不住他母亲开的那家小旅店一个帮工姑娘的诱惑与之发生性关系,被母亲发现。富有浪漫激情、叛逆精神并充满幻想的母亲告诉了儿子他的身世,并带着他背井离乡到英国去寻找其父亲,试图继承父亲的一部分财产而跻身富人的行列。已经有合法妻子和合法儿子的公爵父亲此时身患重疾,无法主事。阴险毒辣的公爵夫人和菲利普的同父异母弟弟为了独霸公爵财产,想尽各种方法迫害他们母子,几令丧失性命。在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的鼓励下,在伦敦一个印刷商家庭的帮助下,菲利普远涉重洋,踏上了大洋彼岸正在酝酿火热独立运动的北美殖民地,并加入到了美国艰难曲折的独立运动和独立战争当中,由此,揭开了肯特家族的美国梦。直至1890年,菲利普的第六代孙吉迪恩离世,留下了一儿一女一继子等美国人继续以新一代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为基础朝气蓬勃地走着他们的生活道路。  八部小说将美国的殖民地史、拓居边疆史、种族冲突史、工业农业贸易发展史、政治制度发展史、多元文化史等,将美国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北美殖民地以及独立后美国的人情、风俗、贫富、爱情、淫欲、社交等等演绎得淋漓尽致。  “肯特家史”不惜以鸿篇巨制描绘一个美国家族在美国为独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以及在美国建国后的内忧外患中的成长轨迹,是要告诉现代的美国人,美国有其独特的精神,这就是自由和民主的精神,这就是平等和博爱的精神。约翰。杰克斯显然是受到了洛克、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影响,贯穿通篇八部小说的民本思想一直在熠熠生辉,将这八部小说的思想价值连同其文学价值立场鲜明地呈献给读者。即便在文化背景迥异的中国,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倡导的,对中国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是有启发作用的。美国并不是一块完美的乐土,在它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痛苦,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灭绝种族、盘剥穷人、侵略扩张、谋财害命、好逸恶劳、肉欲横流、买卖选票、政客当道、黑帮横行……然而,这些只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少数的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自然的、过渡的现象。美国的公平和公正、自由和博爱的主流价值观及其实践过程,正如“肯特家史”所展现的一样,从来都没有失落过。  肯特家是美国的一个标本,也可以是中国的一个标本,只要我们肯洋为中用。  约翰•杰克斯,被誉为美国“历史小说之父”“民族作家”“美国的历史老师”,1932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他在大学二年级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自那以后,出版了六十多部书,大多是悬念小说,青少年阅读的非小说类作品,后来则是科普小说。1975年,杰克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一年内凭“肯特家史”中的三本小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作家。因对美国独立二百周年纪念所作的贡献,约翰•杰克斯被五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我最早获得的是这套书的最后一部《美国人》,那是1988年,一个大学同学从美国带回来送我的。恰逢我阑尾炎动手术,住院,于是,在那个充满了白色的空漾的病房里静心研读,爱不释手,便作出了一个既不现实又现实,既不偶然又偶然的决定。那时,出书的确是很难很难的,但我相信这是一本好书,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译出来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有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的意思。译完《美国人》第一卷是在1988年年末,恰让在海南工作回家过年来看我的一个学生发现,白告奋勇为我联系妥了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是,在横跨烈烈炎夏的整整五个月中,我白天工作、教书,晚上谢绝一切可以谢绝的社会活动以及来者访客,甚至是亲朋好友,就连出差时在火车、飞机、轮船上和旅馆里,都争分夺秒,埋头于译事中。然而,等七十八万字的初译稿出来时,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人》出版宣布天折,而且连译稿和原稿也差一点丢失。时值1989年秋那个特殊的岁月。虽然书没有出版,我的心却没有死。后来,那位大学同学从美国回来,问我要什么,我就告诉他把“肯特家史”整套书给我带来。浏览了整套书,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这是一块金子,光亮是已经存在的,只是何时拂去覆盖其表面的尘土而已。于是,我也就学着像那只苏格兰小蜘蛛一样,不时地挣扎扑棱一下。然而,联系函发了不下几十家出版社,均没有结果。现在好了,这套书终于找到了一个善相“千里马”的“伯乐”。我始终相信,这是一部不亚于中国的《红楼梦》和美国的《飘》的传世之作。约翰•杰克斯的文笔,在恬恬中透着现代,在娓娓中孕育激情。八部小说,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风情,资料如此之翔实丰富,虚拟家庭与虚拟人物和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糅合得如此之天衣无缝,非大师所能及。浩瀚巨篇,故事情节之跌宕起伏,各色主人翁命运之坎坷多舛,集中反映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和文字驾驭的功力。可惜我只是译坛一个小卒,无法传达其全部神韵。为了不影响原著的风貌,并不敢如大手笔译家那样对原著进行裁剪,自是老老实实、一丝不漏地全部译出。只不过由于译者中英文水平有限,抑或对原文理解有误,抑或中文佶屈聱牙,中国读者若看到书的毛病,大概多半是译者的错。对这些不足,可以原谅者,望原谅之;不可以原谅者,可批评之,或行文讨之伐之。作为译者,我肯定会虚心听取并改正。在这部鸿篇巨制的中文版即将问世之际,我必须表示别人也许会以为是例行式但我却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谢意,感谢我的大学同学张关富,没有他的帮助,我就得不到这些原著;感谢我的学生陈志坚,没有他的鼓励,我也许下不了这样的决心;感谢我的妻子黄诚华,没有她的支持,我也许会坚持不下去;尤其要感谢不愿透露姓名的我的好友们,没有他们的慧眼,这些书就可能无法付梓。我也要衷心感谢为这些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的所有朋友们。我相信。你们和我一起,做了一件好事情。

内容概要

  携美国历史本身的丰富多彩与恢弘跌宕,《复仇者》继续着《肯特家史》——一部气势磅礴的传奇,关于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关于爱国主义和英勇行为,关于光辉精神和不渝忠贞。  这是一个民族的故事,一段开始独特的美国历程,一个令人惊异的家庭生活在那风起云涌时代的故事。  这部宏伟绚丽的系列小说,不完全是一部引人入胜、荡气回肠的读物,更是一个铿锵激越的明证——伟哉,美利坚合众国。

作者简介

约翰·杰克斯,当代美国作家,被誉为美国“历史小说教父”、“民族作家”、“美国的历史老师”,1932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他在大学二年级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一年后出版了第一本书。自那以后,出版了六十多本书,大多是悬念小说、青少年阅读的非小说,后来则是科学小说。他为纪念美国独立两百周年创作了系列小说“肯特家史”,《复仇者》即为其中的一本。1975年,约翰·杰克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一年内凭三本小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作家,这三本小说也是“肯特家史”中的三本。

书籍目录

第一卷 任你逞性妄为第一章 小教堂第二章 大屠杀第三章 交易第四章 随营人员第五章 桑杰辛托河玉米、杰夫撒·肯特日记,1844:安德鲁主教的罪孽第二卷 金子第一章 荒野的传说第二章 淘金热第三章 淘金者的圣诞节第四章 见“大象”第五章 挡道的人第六章 分道扬镳杰夫撒·肯特日记,1850:更高的法律第三卷 与剑共存亡第一章 传家宝第二章 书和灯笼裤第三章 恐吓者第四章 怀疑第五章 抗拒的姑娘第六章 股份和罪孽第七章 箱子第八章 抓捕奴隶的人第九章 围困第十章 破坏第十一章 审判译后记

章节摘录

  深夜,她醒来了。她以为她还在她的房间里休息,在那个取名为古拉宾馆的当地一幢砖砌房子的二楼,一个勉强称得上是宾馆的宾馆。可是,这幢坐落在索尔达德大街保存完好的宅院,对顾客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吃饭、喝酒、睡觉的地方。  昏昏沉沉的美妙梦幻中,她以为她回到了那个地方,安全而又宁静。  她的脑子清醒过来。现实击碎了舒适的梦幻。在这个没有月光的夜里,在一床破旧毯子的包裹下冻得簌簌发抖的黑暗中,古拉宾馆也许距她躺着的这个地方西去仅有数百码之遥。可是,将她与古拉宾馆所代表的一切隔绝的,绝不仅仅是距离。  她被圣安东尼奥·德·瓦莱罗教区那个没有屋顶的小教堂四英尺厚的墙壁围在了里面。她被围墙外头的水沟围在了里面。水沟旁,有着一排排整整齐齐的以洛斯阿拉莫斯城市名命名的三角叶杨。她被圣安东尼奥河上那一座座重兵把守的木板桥围在了里面。她被估计有四千到五千名的敌人围在了里面。  然而,对她与宾馆隔绝要负根本责任的绝不仅仅是这支有形的军队,还有其他东西。没有人强迫她到这个传教机构来。有人说,这个传教机构诨名“三角叶杨”,也有人说,它是世纪初就坐落在这儿的一个兵营,那些士兵来自科休拉。使自己隔绝在这儿,是她自己的选择。  知觉完全恢复以后极度孤寂的几秒钟里,这个名叫阿曼达·肯特·德·拉·古拉的女人,几乎后悔自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她躺在夯得非常坚硬的地上,头下枕着一块石头——唯一可以当枕头用的东西。她自己也承认,她害怕。  以前,她也身处过艰难的甚至危险的境地;以前,她也有过害怕的时候。可是,那时,至少还有一丝生的希望。只有被关在教堂里的最傻乎乎的这一百八十多个男人,才会乐观地认为,他们有机会逃跑。  阿曼达侧过身,将她那件质地非常好的黑色丝质衣服在两腿之间塞好,暖和一点,然后瞧着四周的黑暗。她记得,她见到贝克萨大广场上的圣费尔南多教堂尖顶上升起了一面旗子。旗子是红色的,上面没有任何装饰或图案象征其意义。不过,对于敌人来了之后到教堂来避难的男人和那几个女人来说,这面旗子的含义是明白无误的。它意味着,敌人的将军绝不会在战斗中饶恕任何人。  阿曼达阴郁的心情在继续着。只有努力不去想这事儿的时候,她才能够想些其他事情。悲观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既然睡不着,她就应该起来,去看望一下她的那个上校朋友。  可是,她没有马上行动。她先听着周围的动静。这死一般的寂静让她感到心神不定。在过去的十二天——不,十三天——里,她和其他人已经习惯了的夜间的噪声到哪里去了?  她打了个哈欠。是的,没错,十三天。这会儿一定是星期日的早晨了。星期日,1836年3月6日。第一批敌军践踏上圣安东尼奥·德·贝克萨的土地是23日,2月平,少一天,今天已经是围攻的第十三天了。  她记不得了,过去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寂静的夜。  没有了墨西哥炮兵的大炮轰隆轰隆不断炮击大墙的声音,没有了敌军慢慢合围教堂的恐吓的狂叫声,没有了爆发性的令人害怕的音乐。午夜时分,敌军指挥官集结了他们的军乐队,演奏出了浑厚深沉的小夜曲,不让守军睡觉,绷紧他们的神经。敌军指挥官知道,疲倦的人更容易害怕——不开火比开火更容易让他们惴惴不安。  不过,这些伎俩根本不奏效。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守军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甚至,在他们知道巴克·特拉维斯于天黑之后派了好几个通信兵骑马冲出了敌军的包围圈求援但援救已无可能的情况后,他们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意志。  范宁上校在戈利亚德有三百人左右。戈利亚德距此大约九十多英里路。三百人也许能改变情势,可是,现在,每个人都知道,范宁没有前来支援。他不敢贸然让他的军队去抗衡如此庞大的一支墨西哥军队。这个情报是特拉维斯的一个通信兵带回来的,他叫吉姆·博纳姆,是一个优雅的南方人。传递完特拉维斯的求援信,他本可以安全地待在戈利亚德。可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回来了。  哦,巴克·特拉维斯还在说着布雷佐利亚的援军,也许圣菲利普的援军。可是,真的,在这次造反中,绝对没有得克萨斯军队,也绝对没有任何其他组织的支持。特拉维斯唯一可以老老实实期盼的是,所有人唯一可以老老实实期盼的是,在教堂里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让英裔美国人反抗墨西哥专制统治的意志成为后人的一个榜样。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出去;哪怕在夜幕的掩护下,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出去。墨西哥军队的战壕和炮兵阵地已经推进到了离大墙太近的地方。  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夜了,唯独今夜这么安静?  她从腿上推开脏得一塌糊涂的毯子。寂静使她烦躁不安。她倒是希望克罗克特吹起他的笛子。多少个夜晚,当墨西哥军队的葡萄弹和霰弹呼啸着砸向教堂大墙的时候,他都吹起了他的笛子。克罗克特悠扬的笛声,配上约翰·麦格雷戈的风笛,会很不错,会像过去一样,振奋她的精神。  不过,要是有杯咖啡喝就好了,她心里想。她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掸了掸黑色丝质裙子上的灰尘,她的裙子上已经沾满了一块块米色的干泥巴。她已经腻烦了没有咖啡的玉米、牛肉和加了胡椒粉的豆子。她和其余十几个女人为守军煮饭,她们大多数是墨西哥人。尽管女人们尽了最大努力,男人们还是抱怨没有热饮料来下他们的饭。阿曼达不怪他们。  她折好毯子,放到地上,转身向小教堂的东墙走去。那儿,在一个与长长的土木斜坡连接的平台上,她模模糊糊地瞥见了一些可以发射十二磅炮弹的大炮——这个传教机构十四门加农炮里的三门。她觉得她看到了有十几个人在这些大炮上趴着睡觉,一定是累坏了。要是有哪怕一小点咖啡,帮帮每个人不要睡觉,那该多好啊!  突然,她怀疑敌军指挥官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他们没有咖啡。他很可能知道了,而且,决定赌一把,沉寂一个晚上,让沉寂促使守军精疲力竭地睡去。那是否意味着,一场突然袭击迫在眉睫?  她一边思索着这令人焦虑的可能性,一边用右手摸着她的左手腕。不知不觉中,她碰到了那只已经被磨得破碎不堪的用船上的绳子做的绳镯。由于时日的消磨,曾经因涂了柏油而闪闪发亮的绳镯不再发亮了。这只绳镯是她与过往岁月相连接的一个载体,可是,现在,在她看来,这些过往岁月似乎全都是不真实的。  可是,那就是真实的,不是吗?在一个发达的东部城市,有一幢大房子,有可口的饭菜,有干净的床铺,还有一个头发黄褐色的堂兄。当她母亲被马车撞死、他们家的印社被烧毁之后,她和他一起逃了出来。  她的手指紧紧卡着那只绳镯。上帝啊,要是没有身陷这个地方该多好哇。承认这一事实,她觉得自己有一种负罪感。然而,这是真实的。死的可能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太过分了,令人无法忍受。  她气恼地摇了一下头,第二次振奋了一下她低落的情绪。灰心丧气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会耗费宝贵的精力。她仍然可以关心她朋友的幸福康乐,尽管她对她马上就将死去的事实无能为力。  与其他每一个被封堵在教堂大墙之内的英裔美国人一起,共同死于非命。而这所教堂,贝克萨的英裔美国人和墨西哥人没有什么区别地全把它叫做阿拉莫。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复仇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