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牛虻

伏尼契|,,,爱尔兰 改编 浙江少儿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  

出版社:

浙江少儿出版社  

作者:

伏尼契|,,,爱尔兰 改编  

页数:

212  

内容概要

  《牛虻》讲述的是主人公牛虻走上反对政府的革命道路的人生历程。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以及坚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牛虻是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的内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参见刘小枫文)。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书籍目录

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第九集第十集第十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第十五集第十六集第十七集第十八集第十九集第二十集

章节摘录

  1.1825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意大利里窝那海边的大教堂里,神父蒙泰里尼正在主持弥撒。小琼玛与父母华伦医生夫妇、小亚瑟和母亲格拉迪丝一起倾听着。  2.在领取圣餐时,格拉迪丝悄悄地向神父的罩袍中塞入一个小纸卷,然后领着儿子迅速离开。  3.格拉迪丝和小亚瑟跟随人流步出教堂。小琼玛穿过人群,牵起小亚瑟的手,向前跑去。格拉迪丝担心地看着他们,华伦宽慰她说:“让孩子们去玩吧!不会有事的。”  4.蒙泰里尼旧顾无人,悄悄打开纸卷,是一幅童年小亚瑟的画像。他深情地望着画像,在七面吻了一下。  5.小亚瑟和小琼玛手拉手在开满丁鲜花的山坡上跑着。小亚瑟把鲜花编织成一个花环,戴在小琼玛头上。  6.两人忘情地高声朗诵:“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小亚瑟牵起小琼玛的手,做出飞的姿势,高声喊道:“飞吧——!”  7.小亚瑟说:“妈妈对我说过,在大海和蓝天交界的地方生活着‘永恒’。那个地方太远了,可能需要我们飞一辈子!”小琼玛问:“你不会在中途抛弃我吗?”小亚瑟说:“我发誓,永远和你在一起!”  8.1833年。里窝那广场上,盲人尼诺正在广场的一角用小提琴演奏意大利民间小曲。青年学生亚瑟和琼玛走过来,亚瑟掏出几枚小钱放进尼诺的帽子。  9.突然,一队奥地利骑兵横冲直撞地冲进广场,人们呼喊着四处逃散。荷枪实弹的奥地利士兵驱赶着民众,百余民众被围困在广场上。  10.布留姆上尉大声说:“最近,暴乱分子马志尼的同伙把大量的枪支弹药和非法宣传品运进了比萨,阴谋在这里武装暴动。为了保卫意大利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在搜查马志尼分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牛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