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酌书海
2004-01
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学勇
无
一般人的观念中,学术著作的艰深与通俗读物的随意似乎成了天平的两端,泾渭分明而不可调和。而这本书却打破了两者的森严壁垒,使之水乳交融。如对于“一代才女”林徽因,此前描述、记叙她的作品很多,但或浮光掠影,有神无形,或面目全非,无中生有,而本书作者以尽量贴近原时代的材料入手,丝丝入扣地对各个疑团深入剖析。这些都体现出作者治学的严谨。而作家的身份又赋予他独特的视角,使他以书话的形式把多年的研究成果通俗浅显地发诸于笔端。
选材视角的独特也显示出作者独具非凡的驾驭功力。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选题颇冷”。作者选取了一批备受冷落的民国作家,从他们被忽略的角度着手对他们进行全面的钩沉。对陈衡哲、苏雪林、凌叔华、粱遇春、董乐山等人,作者轻轻地揭开他们被尘封的一面:一直以来以《小雨点》立足于文坛的陈衡哲却是一位被诗坛所遗忘的诗界勇士;以散文著称的苏雪林女士,以新诗最早崭露头角于文坛,被冰心誉为“新诗界最有天分的诗人”……书中扫描之事多散于文学研究边缘,但是经他的连缀述说,往往更能展现出历史的真实。作者能娴熟地利用书话这一散文的特殊体式,于冷僻中引发读者兴趣,举重若轻地写出自己的感悟。
除了本书以外,文丛另有《淘书随录》(薛冰)、《书房文影》(徐雁)、《书林意境》(周维强)、《漫卷诗书》(王振羽)等九种。其中有现代学界人事的独特感想,有对扬州人文的寄情相守,有对图书文化研究的心路历程,有对当代作家作品孜孜探求,有致力于金陵掌故的追索,又有醉心于传记文学的研讨。作者笔触所及,或凝重,或随意,或飘逸,或质朴,有灵气而又不浮华,有见识而又决不刻板。时而随笔,时而札记,时而书信,时而又跋序,其形式又多种多样,不固守于俗套,惟以随意说出自己的感想为指归。在这套由著名书评家秋禾先生主编的散文随笔集中,囊括了南京、扬州、上海、杭州、南通五个城市的文人学士“游思文林”的佳品,它既是众多江南才子的一次以文会友的雅聚,又是历代读书台所蕴涵的人文底蕴的延续。
自序
文海钩沉
诗坛遗忘了的陈衡哲
苏雪林的小诗
凌叔华集外文评价
凌叔华的剧本与陈西滢的小说
小说家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译作
林徽因的美术作品
关于林徽因致胡适信
林徽因之父林长民
越清阁编《无题集》
杨绛的喜剧《游戏人间》
杨绛的悲剧《风絮》
陈小曼的小说
鸳鸯蝴蝶派的刘半农
关于徐志摩的佚诗
成舍我的小说
梁遇春的散文与半部译著
文坛过客谢冰季
周瘐鹃编的《恋歌》
录朱光潜一篇文言文
剧人江村 计人江村
童乐剧评
越家壁与《晨曦》杂志
补说孙了红
文事考辨
凌叔华・曼殊斐儿・契诃夫
徐志摩致凌叔华函日期考
林徽因的笔名和佚诗
林徽因未完成的剧本
被下《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
林徽因徐志摩“恋情”考辨
说鲁迅的“多疑”
看鲁迅周作人大三四岁
南京与鲁迅的第次大转折
郭沫若二题
朱自清的日记
老舍、郁达夫与论语派
……
文人剪影
文坛余墨
后记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