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社会学研究
2004-06-01
江苏教育出版社
吴康宁
488
无
《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课程社会学研究(新世纪版)》包括:社会学视野中的课程研究:领域概述;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研究;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标准的社会学研究等。
第一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课程研究:领域概述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功用一、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理论二、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决策三、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实践第二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一、课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时间性区分”二、课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区分”第三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方式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视角二、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三、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四、课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五、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比较第二章 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研究第一节 课程门类的分析一、从课程发展主体看二、从课程类型看第二节 学科结构的分析.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学科结构的变化二、当代学校课程中学科构成的新特征第三节 学科知识结构的分析一、“主题”的构成二、“人物”的分布三、“知识量”的分配结语: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释义第三章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标准的社会学研究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一、价值的失谐与应对:课程标准编订的缘由二、价值的偏越与规限:课程标准成形的机制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文化差异:比较分析一、“法定的”学生“品德”与“品德教育”二、学生认识“社会”的“知识法规”结语: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标准”的社会学释义第四章 观念的吻应与偏离:课程内容的社会学研究第一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控制一、教育与控制的内在关联二、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社会控制意涵三、思想性内容与社会控制四、工具性内容与社会控制五、情意性内容与社会控制第二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差异一、视域的分歧二、社会角色的呈现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社会文化阐释一、教科书中的文化构成二、教科书中的童话世界: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话语策略一、教科书话语呈现的蒙太奇二、修辞:作为一种话语转化策略结语:观念的吻应与偏离--“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第五章 意义的生成与变型:课堂授受的社会学研究第一节 课程授受的“麦当劳”化一、课程授受中的“效率至上”二、课程授受中的“数目化管理”三、课程授受中的“预测与意外”四、课程授受中的“控制与失控”第二节 课程传授中的意义产生一、叙述语言的日常化二、人物形象的市民化三、“师定文化”的民俗化四、社会运动的戏剧化第三节 课程接受中的意义生产一、教学叙述二、管理叙述三、教师视界四、学生阐释第四节 从断裂到延续,从授受到对话:一个乌托邦吗?结语:意义的生成与变型--“课程授受”的社会学释义第六章 目标的认定与监控:课程评价的社会学研究第一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是对“法定知识”的确认二、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活动的监控三、课程评价是对社会控制达成程度的认定第二节 统摄与驱动:教科书评审的社会学研究一、教科书管理概观二、职责与权力三、意志与利益四、权威与分等五、社会控制:统摄与驱动第三节 规范与监控:教学评价的社会学研究一、标准与价值二、规范与认同三、监控与调适四、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技术第四节 认定与选拔:考试的社会学研究第七章 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概览……
第三章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 标准的社会学研究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含有“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之类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给予的“称谓”有所不同。美国(州)、德国(州)等称之为“课程标准”,前苏联、法国等称为“教学大纲”,日本称为“学习指导要领”,澳大利亚有些州称为“课程标准”,有些州则称为“教学大纲”,我国香港地区称为“课程纲要”,台湾地区一度称为“课程标准”,现在则也称为“课程纲要”。中国大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0-1951),曾一度沿用清末废科举设学校以来的做法,把规定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1952年以后改为“教学大纲”①,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重新使用“课程标准”的概念。为叙述方便起见,本章以下有时使用实际称谓,有时则均称之为“课程标准”。 本章拟从两个方面对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课程标准进行社会学研究。一是考察一下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二是比较一下不同社会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