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满堂花醉

沈胜衣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

沈胜衣  

页数:

30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就像一只在书房潜泳的水鸟,每次游出水面,抖落点点滴滴的水珠,乃有了这些光彩剔透的“沈郎文字”。这一本所写的,更是作者的“心水”——沈郎最为心醉的文人作家。 书里面的人,都是才情四溢,成就卓著的饱学之士,却大多有着温和的性情,寂静的际遇;虽然他们中有的面对俗世锋芒凌厉,有的成了公众人物,但是沈郎所注重的,始终是他们沉吟的那一面。他们是一道道悠扬的流水,幽幽地安守着心灵。

作者简介

沈胜衣,岭南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成长于八十年代。生活在文字、图像、花木和回忆中,游走在书与碟之间。发表文章十多年,在各报刊开设过多个专栏,以稠密而又散碎的思绪、郁结而又澹然的心情,为文学艺术与流行声色写出一份沉吟,一点喜悦。

书籍目录

沈从文 人在江湖看水云 那个爱惜好天气的人 沈吟录:两套集子 沈吟录:几本传记资料张爱玲 “我用不着十分懂得他” 这一路上的张看张周作人等 无情 周作人古希腊译事小摭 “苦雨斋译丛”续记 一场书信的瓜蔓 只怜他后庭梅瘦  且以永日 知堂读屑谷林 聚散但看身畔书 见书如面:谷林篇扬之水 悠扬之水,载来源头的诗意 四时佳日好水滴张中行等 负暄看碎影,冷暖总关心 留梦,破梦钱钟书 到底还是喜欢 满堂花醉 钱缘之前缘董桥 红花白花的夏天 董桥残雪二题 但求一聚,桥边凉亭 桥下小风景数片阿索林等  呼唤阿索林——兼及南星 花园小景好书缘纳兰性德 畅饮一掬渌水  重到旧时明月路汪曾祺、周国平、鲁迅、海明威、毛姆、黄碧云、痖弦 曾看沿河柳色新,学对沾雨木香沉 心的点头 于无声处,心声浩茫 曾经沧海 越过刀锋 碧云天,黄叶地 甜得发苦的喑哑弦声后记


编辑推荐

  画家冷冰川有一幅黑白的画叫《阳台》,阳台一角上,植物都长得肥硕可爱,簇拥着两三张同样是圆圆胖胖的椅子。画面无人,但坐在其中做点什么或什么都不做的舒服程度可想而知。朋友沈君说,他家的阳台就是这般模样。花事繁盛的时候,沈君在笔记中细细描述:“三月第十四天,阴午,杜鹃花开一百零九朵”;新买的百合“硕大而清香的白花谢了又开,今又有两花一苞矣”;而一盆繁密肥壮的不知名植物“像盛唐之后的晚唐余韵,但更应该说是像遗音重响,除肥茎和花盆可赏外,因了小小花叶的生机,遂觉生意可人”……有的花还拍照留念。  不知道沈君是如何保持他的闲情逸志的。和多数人一样,从学校出来,做一份平常的工作,侍奉双亲、应酬亲友、结婚、带孩子,这几年又先后两次买房装修,搬家折腾。一般家常男子负担的压力和琐事,他一样也不少。可是他没有渐渐变成发胖、脱发、言语无味、晚上把孩子哄上床就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的人。沈君一如从前地买书看书,写下一叠一叠的读书笔记,其中大多是他的买书记录和读书心得,也有时事评论和日常的喜乐。笔记里还配着相应的图片、照片,心爱的书画印刷品及藏书票,非常赏心悦目。沈君把这戏称为“书房活计”。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读到沈君一本厚厚的书房札记,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即使不经大脑随手写出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况沈君是把这“活计”做得情文并茂的,这对于一个白天坐班,下班又有家累的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沈君把现实的杂务和心中的世界平衡得很好,旁人看得轻松,其实他一定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挣扎吧。但我没听他抱怨过,只是时常听他说又看了一本好书,种了几株好花,听朋友说了什么贴心的话,一再在笔记里看到他对好人美文的感动,对生活越来越宽的心怀。  有人说一旦成家立业,俗务缠身,就成了折翅的鸟儿,再也别做飞翔的梦。其实那是他们就此懈怠下来的缘故,时间久了,慢慢就忘了曾经翅膀一扇,风和云在耳边呼呼掠过的日子。沈君平时也是脚踏实地,不见羽翼的吧。然而在那些偶尔卸下日常生活重担的时刻,他便飞起来了,凭借心中的一双翅膀,在一本书的字缝里,在一支烟的工夫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满堂花醉 PDF格式下载



满堂花醉——沈郎文字物有所值


早在天涯上就读过沈的文章,还根据他的介绍买过几本书。这次终于买到了他的文集,很开心。但美中不足的是书的封皮有点脏,同时在当当买的其他两本书也是同样的情况。怎么经常当当送的书都有点脏或者有点皱。


偶然的机会读到先生的文字,安静不张扬,文字的驾驭能力佳,不管是评书还是记人,都可见读书中的用心,读来是一种享受


文字很散淡,读来很轻松。


读了几遍,开心的是终于读到了好书,伤感的是这样回味的书越来越少,谢谢作者,谢谢编辑,还有出版社。


诗意的名字,文如其名。我想再定的,但是一直缺货缺货,能有这样的意境书名的文字,闭上眼睛想也知道是上品。可以闻名而醉了。


送朋友,好,看懂这书,要有点文学基础。


这个作者的心态很好。没有一般文人的尖酸和清高,自有一派天成的月朗风清。佳作


书的质量内容都很好,打折时收藏的。


内容很好 就是书有点旧


虽然还没收到书,但我相信会很好,毕竟自己喜欢。


此书一般般,文字还是欠火候。


物超所值。好书要慢慢品读。


还是特价,5元,满意


五元一册,感觉不错


书里面的人,都是才情四溢,成就卓著的饱学之士,却大多有着温和的性情,寂静的际遇;虽然他们中有的面对俗世锋芒凌厉,有的成了公众人物,但是沈郎所注重的,始终是他们沉吟的那一面。他们是一道道悠扬的流水,幽幽地安守着心灵。


清淡的文笔,有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和宁静。沈君在这本书里聊了自己喜欢的文字,以及那些文字的作者们——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董桥、纳兰性德、毛姆,等等,不一而足。当日买这本小书,多半是为着爱它的名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看了书后有了别样的欣喜。到底是喜欢容若的,所以上来便翻到写纳兰的那篇——“畅饮一掬渌水”。果然,作者没有令我失望。喜欢他用那样安静温文的笔触来写纳兰,即便他是如此的喜欢这位翩翩浊世“慧男子”的“锦心绣肠”......


品书的文字能写得如此细腻、婉约,不一般,如果每一篇再短一点就更好看了


收到书的时候有些破损,但不影响阅读.书的装帧还行,文字不错,涉及到的作家比较多,行文间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值得一看.


我喜欢书的封面,干净漂亮,又增加了很多文学知识,不过这本书需要有一定文学功底才能完全看懂。


另一本《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貌似更好一些


封面为淡黄色,网上图片皆为白色。


和现实结合的紧


很多,有些杂,观点独到


字体略大,总觉得有些不环保


沈胜衣的文笔,在新一代的写手里,算得上翘楚,流畅,耐读,所涉面之广,令人佩服。个人感觉,他的作品总体来说,可以购买。但您想从中间看出微言大义,那就算了。


要有一点的文字功底才能读懂这本书。


都是评论性的东西


文笔不是很优美,一般


图片明明是白色,又优美的书面,发回来却是米黄的,而且书面也很不干净,希望换货成功吧


不怎么样....一堆书名在里面.实质内容少


  
   生命有那么多隐隐的惆怅和伤痛,生活却终将归于淡然。
   -----沈胜衣《满堂花醉》
  
  
  
   喜欢在静谧的夜色中读书,躺在书房最靠近窗户的沙发上,点一盏昏黄的小灯,焚一缕悠然的藏香。最妙是能和着院子里时远时近的阵阵蝉鸣,抑或伴着盛夏淅淅沥沥的清凉雨声,心情是澄澈清明的,目光舒缓地在字里行间游驰,仿佛划过水面的一叶轻舟,从心底激起轻曼醉人的涟漪。
   日前陪一同在读研的友人逛书市,一日下来,两人都一无所获,我是习惯了网络购书,实体书店里只是翻翻内容,权作参考,可是友人向来都嫌邮寄麻烦,偏爱拿“现货”。见她兴致勃勃地逛了许久,却一本都没有买,便好奇问道:“找不到合意的?”谁知她一脸怅然地说道:“转眼也快毕业了,以后工作忙碌,压力大,就是买了书怕是也没有看的时间和心情了。”当时一想,也觉得颇有几分道理,于是好心情被这一句话瓦解,两人心不在焉地各自回家了。
   此后不久,一个无聊的晚上,翻出了一本许久前买下,却还没来得及看的书,依着我最爱的方式品读。整本书算是一本书房札记,书中论及的大多是我十分欣赏的文人,从沈从文到张爱玲,从谷林到董桥,乃至阿索林、纳兰性德、钱钟书,作者称他们为“心水”,乃是“最为心醉的文人作家”。且把自己喻为在书房潜泳的水鸟,每次游出水面,抖落点点滴滴的水珠,促成了这本流畅淡雅的集子《满堂花醉》。
   记得最初买下这本书仅仅因为作者的笔名---“沈胜衣”,一见便有“沈郎憔悴不胜衣”的浮想,质态纤弱却更显空灵柔美。读后更觉文如其名,平实优雅而不失色彩,或长或短而不失节奏,字尽而意尚悠远。然最为可喜的却是隐藏在文字背后透出的淡然心境。无论那些才情四溢、成就卓越的文人们度过了多么错节多舛的人生,胜衣所重的“始终是他们沉吟的那一面”,是 “人在江湖看水云”的宽容与理解,是“我用不着十分懂得他”的慈悲与怜悯,是“只怜他后庭梅瘦”的契心但不攀附。这份通达与平静让我一度羡慕作者,心想只有生计不愁,摆脱了俗世烦恼的人才能如此淡然地醉心于读书、写书。但是却发现书中序言中说道:“沈君和多数人一样,从学校出来,做一份平常的工作、侍奉双亲、应酬亲友、结婚、带孩子。一般家常男子负担的压力和琐事,他一样也不少。可是他没有渐渐变成发胖、脱发、言语无味、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就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的人。他一如从前地买书看书,写下一叠叠的读书笔记”。
   一番话顿然勾起之前和友人的烦虑,心想同样疲惫而惆怅的人生,为什么别人能在偶尔卸下日常生活重担的时刻翱翔于精彩旷达的精神乐园之中,而我们却在征途尚未开启之前就先庸人自扰,折了翅膀呢?
   于是上周,又在当当网买了一堆书,且多买了一本《满堂花醉》送给友人,想不到她看完以后,竟然和我选了同一句话写在书页上作为书案:“生命有那么多隐隐的惆怅和伤痛,生活却终将归于淡然。”
  


  《满堂花醉》(沈胜衣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时间如流水,沈胜衣从岭南寄来的《满堂花醉》已有五年了。当时翻阅了部分,未能读完。此次通读一过,对胜衣兄读书的真挚之情很是敬佩,但对他的抒情略有不满。我始终与抒情隔膜乃至厌恶。《满堂花醉》,正像作者在后记里所说的那样:“本集专收我最为欣赏、敬佩、契心,对我影响最大因缘最深的文人作家之评说。”诸如沈从文、张爱玲、周作人、谷林、扬之水、张中行、钱锺书、董桥、纳兰容若等。其中扬之水的著作未曾读过,董桥的油滑为我所拒绝,其他作家,一向同爱。尤其是周作人、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几位大家深为喜欢。读胜衣兄的所读所谈,常有会心之处。他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海始终是海,它可以被冷落,却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从我们心灵和生命中剥落的东西。”


  我心飞翔
  邢斌
  
  
  
  
  2005年的最后一天,我在文庙的一个书摊上无意间见到一本装帧素雅、简洁得让我喜爱的册子。雪白的封面上左上角有“沈郎文字”4个小字,右中下角“满堂花醉”的题目上一只小小的蝴蝶在飞,下边是“沈胜衣 著”4字,左边是微微凸起的“沈郎文字”4字。此外,唯右下角小小的“江苏教育出版社”7字,其余一片空白。册子外面用塑料纸包裹着,无法见到里面的内容。但“沈胜衣”3字,还是使我产生了购买欲。2005年10月1日所购之《书简三叠》,收录谷林先生写给3位友人的信札,这3位分别是止庵、扬之水和沈胜衣。谷林、止庵、扬之水的书我都有,非常喜爱谷林、止庵的文字,而这“沈胜衣”却从未听说。现在爱屋及乌——按止庵的说法当是“买书的瓜蔓”——即见到“沈郎文字”,且买来看一看吧。
  
  读了若干“沈郎文字”,却感觉不若封面之淡、之简。这且不去说它,但说书前戴蓉所作序言,我很想转赠我的朋友们。
  
  “有人说,人一旦成家立业,俗务缠身,就成了折翅的鸟儿,再也别做飞翔的梦。其实那是他们就此懈怠下来的缘故,时间久了,慢慢就忘了曾经翅膀一扇,风和云在耳边呼呼掠过的日子。沈郎平时也是脚踏实地,不见羽翼的吧。然而在那些偶尔卸下日常生活重担的时刻,他便飞起来了,凭借心中的一双翅膀,在一本书的字缝里,在一支烟的功夫里。
  
  折翅的鸟一样可以以心飞翔。”
  
  这段话写得真好,我想把它送给我的现在不太看书、不太做梦的同窗好友。也送给我的其他朋友们。
  
  2006年1月15日
  
  
  


  沈先生书中提及了张爱玲,这等女子,留给旧友的依旧是书香里面的身影,文字渲染了她,怪只怪英雄落马,美人迟暮。


   我喜欢在夜里读书,躺在床上,闲揽一卷,涤去俗务的缠绕,荡离烦闷的焦躁,造一方平静悠适的心境,最妙是能和着窗外时远时近的阵阵蝉鸣,抑或伴着盛夏淅淅沥沥的清凉雨声,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书页,目光在字行间游驰,仿佛划过水面的一叶轻舟,从心底激起轻曼醉人的涟漪。
   我喜欢如水般透彻清丽、澄明平和的心境,也喜欢如水般细润柔和,温腻连绵的文字,然而无论是这般心境还是这般文字均是寥落难求,相反的喧嚣和躁动、污浊和粗戾在现实中却是常常浮现。正因为此,在一个喜雨浇透的夏夜读到两册素净淡雅、清澄若水的“沈郎文字”让我颇获惊喜。
   沈郎名“胜衣”(笔名),初见之下,不禁有“沈郎憔悴不胜衣”的浮想,质态柔弱却更显空灵柔美。两册“沈郎文字”均是书话一路。《满堂花醉》所写从沈从文到周作人,从谷林到董桥,乃至阿索林、纳兰性德、黄碧云,均是沈郎“最为心醉的文人作家”,沈郎称他们为“心水”,沈郎潜心书房,评咂品笃,就像一只“水鸟”,一路鸣唱,低回沉吟,而对于“心水”沈郎始终注重着“他们沉吟的那一面”,“他们是一道道悠扬的流水,幽幽地安守着心灵”。《你的红颜,我们的手》书分三辑,“书架之南”是沈郎关于南亚和南欧文艺的文章结集,若泰戈尔,若罗马、希腊、西班牙;“画中有话”是一组“关于美术的看图写字”;“书林散叶”记写台静农、博尔赫斯、纪德、古龙、苇岸等,在沈郎眼里他们稍逊于“心水”,却一样留给沈郎美好的阅读记忆,故而也择其芳菲,舒情畅意地用心品点。
   《满堂花醉》我得自小城北碚一家名为“雨花”(一个让人心神摇曳的好名字)的小书屋,是在某个春日的黄昏,逛街途中,信步踱进路边的小书店,无心之中却惹来一阵快意的读思。《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承沈郎垂爱,从遥远的岭南投寄而来,我于一个夏日的午后收得。尤清晰记得,当时从实验室下来往收发室查信,一眼瞥见包扎结实严密的包裹静静地侯在661号信箱,同时收到的还有我从当当网订购的《海上乱弹》(黄裳 著)、《学生时代》(萨孟武 著)和《血色闻一多》(谢泳 著)。沈郎心细,怕书在邮途受污损,先用塑料袋,再用三层牛皮纸层层包裹。我一层层的慢慢剥开,想象着沈郎一层层包扎时的细致谨慎,不觉一股暖意从心底浮泛。最后一层打开,一片素净呈现眼前,犹如一具白皙曼妙的胴体。收书其晚恰袭一席喜雨,涤去了多日炎夏的闷热和烦乱,于是捧起“沈郎文字”,就着雨后的宁静和清凉,一番快意胜览,有饕餮华筵之快感。
   沈郎纤心素手,笔底生花,文字温润怡人,入口即化。沈郎弄笔成文皆发乎心底,连缀成篇,在在珠玑,有如水般的柔润和细密。读着沈郎文字,看他畅游书海,心中杂尘仿佛也被渐渐掸去,静静地和沈郎一起沉入书本。正是因为沈郎有这种去除俗念沉入书本的心境,他的文字才能感染、感召读者,让其在不自觉间也顺着文字一起沉潜一路沉吟吧。
   也许是刻意经营,也许是无意流露。沈郎的文字中经常可以发见一种追忆的基调和一缕感伤的情怀。追忆往昔的读书生活和心境,感伤曾经的心境已难寻再,或许还有一份“天空一无所有/听任树木自由自在”生涯“迢遥远去,长逝不返”后的无奈吧。“指出一些闪而不露的伤怀的温情蜜意,虽是云淡风轻,花影朦胧,却有一种以心会心的妥贴,触动我的心中隐衷”(《书边一种凄馨意》)。沈郎的这段文字是写给谷林先生的,然而却又何尝不是写给他自己的,读着沈郎文字,我的“心中隐衷”也不禁被隐隐触动,随着沈郎暗自沉吟,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一个背影,独自静坐书房,把玩着“心水”,衬着夜的静谧一阵低吟浅唱。
  
  
  


   “沈郎文字”,这是出版商或是编者在沈胜衣《满堂花醉》封面上打上的标记。无论是出于包装亦或真心推崇。暂不说如此这番的做法是出于出集子的需要(根据介绍沈胜衣的书只出了两本,还有两本待出),还是出于颇喜欢素妆淡雅书衣甚至有自制封面爱好的作者本人的认可,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沈胜衣,让我爱上了这“沈郎文字”。
    《满堂花醉》与这一串长长的名字:沈从文、张爱玲、周作人、谷林、扬之水、张中行、钱锺书、董桥、汪曾祺、周国平、鲁迅、海明威、毛姆、纳兰性德、痖弦,还有我们并不熟悉的阿索林、黄碧云,联系着,是对这些文人作家的评说。之所以说这些人,皆因是作者“最为欣赏、敬佩、契心”,而且“影响最大、因缘最深”。因为喜爱,才会醉心;因为醉心,才会有体悟;因为体悟,才会有沉吟。“沈郎”的文字毋须赘言,平实优雅而不失色彩,或长或短而不失节奏,字尽而意尚悠远。如果仅仅是卖弄文字,那就大错特错了。书中的文字之所以冠之以“沈郎”,在于他的智慧,在于他的通达,在于他的平静,无论是说沈从文,说张爱玲,说周作人,还是鲁迅,他所重的“始终是他们沉吟的那一面”,是“两截子人”观法的一面,是 “人在江湖看水云”的宽容与理解,欣赏但不膜拜,敬佩但不造神,契心但不攀附,更没有上纲上线或教科式的意气纷发和趾高气扬,只有如同与师长、与同龄人一般的平视与低语,是真正的人性层面的理解与品读。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喜爱的还是那隐藏在文字和智慧背后透出的心境。如此喜爱“沉吟的一面”的人,如果没有一种好的心境是不可能的。尽管不是篇篇都有流露,但从字里行间还是不自觉地让人欣喜地读出了点滴如此清新的气息。那是到了书的后半部分,说到董桥、说到周国平,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慨,抑制不住言表的快乐:说自己是明了董桥在文中所引“味水情何淡,居尘意不同”的深意,了解他的心情,就是“明白了时世之不可逆,有所叹息,有所欣赏,但不完全偏于哪一方,因为这时世虽切身,却不贴心。不贴心也不等于要把自己抽离出去,人仍居尘,与世共舞,不认为自己可以是这时世的例外,可以有权诅咒和自己一样承袭着人类共通弱点的其他人,有权抱怨自己多少领着其好处并且其实也根本离不开的这个时代。只不过,因为天命或者偶然,我们与别人略略不同,是在找饭吃之余还要给心灵找出路,而这出路又跟一些人的出路稍稍有异,如此而已。这出路,或者退路,概括来说,是辞职回书房。当然,这只是心的辞职、身的业余生活。这书记又不是考状元者的书房,只是一种寄托、慰藉、开心、消遣,和别人的其他方式的寄托消遣没有本质之别、高下之分,因而也并不太看重,不给自己增添使命感的负担,飘飘然的负担、苛求的负担”;说与周国平是“气质相近的读者”,换了表达的言语,“承认自己是没有淳朴之心的现代人,已适应不了古人的简单生活,但能安于寂寞,知道寂寞于真正创造者是难免的;又认为要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有所坚持,在卷入商品大潮的同时有所保留,而坚持与保留的,常常只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后花园”。看到这些文字,才真正感受到释然与兴奋,没有这些,这洋洋洒洒可人的文字再漂亮也达不到“注册”成“沈郎文字”,成为一景的境界。
    掩卷,禁不住在扉页上留下一段话:“沈郎文字,哈哈;端得看见文字背后如此契合的心境”,既是给这本书,更是说给自己。


  来看一过,谢谢朱晓剑、木兮、隽饴等老朋友,谢谢一个人的爱与死、雪映刀、安静地潜伏等新朋友。祝大家暑安:)


   一艘全身钢甲的兵舰乘风破浪地在海洋上驶行着,世上还有什么姿势比这还优美呢?周先生恰似一艘全身钢甲的兵舰——他有铁一般的优美。温源宁这样说的人是周作人。实在是把周作人的个性说透了,但似乎形容鲁迅更合适一些,如此比喻苦茶,不免有“颇出意表”之感。谷林却说“不大能够理会”。可见,我们读前人的文字,想求得一正解之不易了。沈胜衣解释说,“我们喝知堂泡出来的苦茶,难保滋味就是沏茶者自品的滋味。”读书这件事,恰如一叶扁舟,在书海里咿咿呀呀前行,至于风景那就大不同了。
   沈胜衣是现代少有的能体味到读书的趣味的人。不久前,收到他的新书《满堂花醉》,急忙拆开来看,却是包了好几层牛皮纸,包装的严严整整的,直让人想起了老派作家的风味来了。展开书,便不忍放下了,那种惊喜是无法形容的,概因为这书中的人物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沈从文、张爱玲、谷林、张中行、钱锺书、汪曾祺等等,他们的书我同沈胜衣一样收了不少,更何况他在文中的评价也甚得我心,那些字句正是我读书的感受了。
   他说沈从文:“草草无情,却又青青,默默地丰满着生命;而镜子置身其中,虽被遗弃,却仍映出蓝天绿草,则其生命也蓝了,也绿了。——这未尝不是沈从文。”真是知人之论了。而他说董桥:“他的文章动情之处,便像劳伦斯夫人回忆录的名字:‘不是我,是风’。文人之情,到得这个境界,实在难得,因而耐赏。”然而,董桥不过是泛黄的,有旧时代的烟尘气息,轻微的,不呛人,如他写的台北记忆:“……大厦一扇铁门一开,走出两位小说里的少女:扁扁的黑鞋,扁扁的胸部,扁扁的国语,扁扁的‘爱眉小札’,扁扁的初恋,像夹在书里的一片扁扁的枯叶。”但每每看到他文中夹杂些许外文,实在受不了这种做法,就只好把它们丢开了事。
   在《满堂花醉》一文中他说钱锺书,最喜欢那文风,像汤汤水水,周密也是水分子的周密,而不妨碍水流的随意顺畅。谈文说艺,总有一丝悠然,一抹微笑。更妙的是在论述(以及庞杂的注释)中偶尔有感而发,岔开去几句议论,由文艺到世情,甚而再返及自身,都那么曼妙自然,意味深长。用这来形容沈胜衣的文字无疑也是恰好的。
   看得出来,这本书收的是沈胜衣最为欣赏、敬佩、契心,对他影响最大、因缘最深的文人作家的评说,正如他很喜欢的一个粤语词,那便是“心水”——“书人心水”。他这样解说的,从古到今,由诗到歌,“心水”无论是随宜、平和的,还是低回、愁寂的,意思都很好,就仿佛心如水清凉,或得鲜活之水流沁入心底。这种感觉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总有心仪的事或人在等待着自己似的。
  


感谢南朵!


现在才看到。感谢这位八哥兄的细读和支持。你的好评于我而言是勉励,说到的都是我向往的境界,我自己不敢说已达到,但希望继续有这样的心境前行:)
新年好!


哇,八哥也喜欢沈先生。而且又被沈先生看到,真是机缘巧合啊。


呵呵,昨天当当刚送来书,今天就看到了书评,真棒,另外《你的红颜 我们的手》也挺耐看。


说沈从文:“草草无情,却又青青,默默地丰满着生命;而镜子置身其中,虽被遗弃,却仍映出蓝天绿草,则其生命也蓝了,也绿了。——没怎么看过沈从文的文章却也知其心意与神领了~亏我还是他的老乡~


sohu有连载,看了想看的。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