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张谷英村

李望生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望生  

页数:

178  

内容概要

张谷英村位于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  500多年前,风水先生张谷英为了谋生,携一家老小从江西一路西行来到这里,看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是一个适宜居住的乐土,便在这里兴建住宅安了家。后来子孙繁衍生息,便形成了这样一片楼阁参差、路道纵横、屋脊连着屋脊、天井接着天井的大屋场。张家的后世子孙便以其始迁祖的名字命名他们的住地为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10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风火墙。  大屋场里像这样的巷道一共有60条,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总长度达1459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睛不曝晒,雨雪不湿鞋”。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曾之类,栩栩如生。  张谷英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可以说,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由无数个“井”字组成。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岩为辅。  大屋场中最大的一个天井,大约有22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天井内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花坛。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里去。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常达10米左右,屋里冬暖夏凉。正屋后面是偏房,用来作牛栏、猪圈、柴房、谷仓和堆放农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里乘凉和嬉戏。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  张谷英村人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识字为可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40多人取得过功名。近年来则有85人从大专院校毕业,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诗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上海同济大学王绍周教授说:张谷英村可以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

书籍目录

概述张谷英大屋文塔百步三桥龙涎井民俗文物展览馆龟蛇出洞张氏宗祠黄纪桥玉带环抱的风水宝地附录

章节摘录

书摘外观平淡朴素,是张谷英大屋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三。张谷英大屋建筑外观平淡朴素,立面统一又有变化的山墙面,反映了内部之间的组合形式,又融合了湖南民居与江西民居的特点。墙面青砖砌成,不加粉饰,仅沿滴水下缘作几层凹入线脚,并在线脚下沿粉白灰一道。外墙色调呈白色,灰色小青瓦,引人注目的是封火山墙采用形似岳阳楼盔顶的双曲线弓字形,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房屋用打磨过的青砖平砌清水墙身,粟色的门窗装修,杉木脊檩(当地称正梁)为菱形或圆断面,中问大而两头小,用料硕大,梁柱多为木料本色或黑色,与灰色墙体、深灰色屋顶相配合,给人以朴素宁静的印象。 余振东先生说:“如果没有那保护大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政治,没有那殷实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那较高的文化技术工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我们弄不清楚那合围粗大、重达千斤的大石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怎样采集、开凿、运输和竖起来的。我们也弄不清楚那巧妙合理的建筑型制和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其设计图纸出自何人之手?我们还弄不清楚渭洞山区就是到了现今也连温饱问题都有困难的经济条件下,却早在六百年前建起如此宽大的民居建筑,那浩大的建筑费用哪能开销得了?”应该说张谷英大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也可以推想,十四世纪的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历史上张谷英大屋建筑是完整的,社会功能是明确的。它与全国各地汉民族的乡土建筑热必有着天然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从它的个性魅力来看,张谷英大屋有别于富贵大气的北方四合院,有别于小巧精致的江南水乡庭院,有别于大家风范的徽派建筑,比其更具有开放的内部流动性,又有别于个性鲜明的岭南古村寨,比其更具有鲜明的传统继承性。然而,它不失北方大院的宏大气概,又具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质和韵味。就大屋建筑而言,其主要特点是外拙内秀。从外部看似普通的民居,而走进内部却随处可见精美的雕梁画栋,错落有致的天井,气势恢宏的多进厅堂,步入其中,使人感到像进入了古朴而典雅的艺术殿堂。中国建筑史学会高级规划师郑孝燮先生到张谷英大屋考察后,颇有感慨地说:“张谷英为我国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 站在龙形山上,欣赏呈半圆形展开的张谷英大屋,数着那数不清的大小天井,人们不仅会问:张谷英为何许人也?他哪里有这么多的钱来兴建如此大屋?这个古老的村落何以用他的名字命名呢? P46-47


编辑推荐

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山”;有人说:“九寨沟归来不看水”;有人说:“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本书作者说:“张谷英大屋归来不看屋。”张谷英大屋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看青山绿水、院落村居、幽长深巷、石刻木雕,听遥远传说、沧桑变迁、传统文化,这里是神秘的,总能撩动我们的遐想和沉思。它不愧为一曲童话、一卷史书、一幅画卷,演绎着神奇,讲述着历史,展示着古老文化的魅力。现在请你随着本书走进张谷英村庄,深入张谷英大屋,感受它的人文气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张谷英村 PDF格式下载



拼凑这些资料也不容易,只是那条村实在没这么大的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