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石涛画语录

石涛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

石涛  

页数:

153  

译者:

俞剑华 注释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清代画论中,石涛的画语录,公认是最难读的一本,为了方便青年读者,加以标点注释。 石涛在《画语录》中阐明的核心问题是尊视“感受”,作者必须尊视自己的感受,不择手段或择一切手段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感受不同才能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技法。

书籍目录

前言石涛画语录(原文)石涛画语录(注解) 一画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 运腕章第六 絪缊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林木章第十二 海涛章第十三 四时章第十四 远尘章第十五 脱俗章第十六 兼字章第十七 资任章第十八附录(共四篇) 石涛题画选录(共四十二则) 石涛画语录研究  第一 全书的体系  第二 一画与笔墨  第三 立法与了法  第四 借古以开今  第五 经权与变化  第六 雄阔的胸襟  第七 大醇中小疵 历来对于石涛画法的评议  一 郑燮  二 王文治  三 秦祖永  四 何绍基  五 邵松年  六 李斗  七 钮诱  八 俞樾  九 林纾  十 陈衡恪  十一 金城  十二 黄质  十三 齐璜石涛略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石涛画语录 PDF格式下载



石涛和尚系明宗室,家破国亡的隐痛甚于常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把满腔的忧愤和无奈倾注于文字和笔墨,在禅和艺中寻求解脱。他的画语录虽然是谈作画的道理,实则是在说做人的道理。高妙出世,匠心独运。许多见解独到,深刻。就在今天来看也是站的住脚的。石涛的画学思想已经超越了他那个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天地。可以说,石涛的画语录与后来的近现代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从时间上看,不能把石涛划归近现代。但是从艺术内在的思想看,石涛已经走到了近现代。说他是现代艺术之父也不为过。石涛画语录值得细细品味。


意蕴深邃,颇富禅机!!!


受益匪浅的理论书


很好的书,但是看不太懂,有点枯燥.


内容很精辟,翻译的很好.


  原句是:“溪横石黑前峰隐,树老婆娑倒桂枝,不尽滩声喧落日,诗成独啸响天时”,这是石涛的《滩上清吟图》,中国的画,古来几家风格各尽不相同,如阎立本笔下的帝王图,威严形于色而跃浮于纸卷之上,顾恺之的画善传神,展子虔作画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韩干笔下的马乃世之奇珍,苏轼追求画面笔墨间的变化和趣味,不求形似,但求神导胸中情意。米芾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的江南山水,特别创造了一种浓淡枯湿横点、积点成山的山水画技法。唐寅的画作或细润秀雅,或苍劲活泼,文征明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亦善花卉、兰竹、人物。以上所列,是画家的不同风格,同是写人,阎立本笔下的唐寅卷轴中的天地差别何其之大。同是山水,苏轼米芾各有所长。
   画风如书风,这次所读的《画语录》,书中所言,书画技法,感受颇深,“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散聚,山川之联属也....”自然的一切一切,皆是美妙之不可言。而画者,总是要费尽心思,舞心中之山丘雄壑。山川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障。测取山川的形势,度量土地的广远,一切皆藏之于心中,泼于纸卷之上,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石涛的风格,如万里高空,纵览一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既是诗,也是画


  
  
  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
  
  每逢閱讀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哲學,都似掉進浩瀚的大海,茫茫然不知方向。特別是此篇涉及到高深的佛學,道學,以我淺陋的知識,實在很難不寫出一知半解的分析。記得高考中國文化科的時候,老師說看見不理解的題目,只要寫上“天人合一”,哪至少可以取下一分。雖然這是個令人苦笑的應試計策,但 “一”字確實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裏佔據重要的地位,所以我想,在這篇一知半解的讀後感裏,不如就分析“一”這個字吧。
  
  在《畫語錄》裏,光是第一章就有十三個“一”字,可見作者對“一”的重視,因為“一”在眾多哲學思想中,都有原本最初的意思,是萬物之根,因此也是立畫之法。語錄中提到“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這裏指出作畫需根據自然的法則,合乎天地運行的規律,而自然中有萬種法則,例如四時變更,日月轉移,但這萬種的變化都是緣自一法,也可以說變化即是永恆的自然法則。《法華經》曰“一法藏萬法,萬法藏於一法,萬法即一法,一法通萬法,萬法在一法中”,就是“一”法中蘊含世間不同變化的意思。
  
   又有說“一”即是“心”,“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所以我們作畫時應該隨心而寫的。自兩宋開始,文人畫的社會功能,從傳統的“明勸誡,著升沉”拓寬至抒發主觀情感的一種藝術手段,直到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將此種精神推至巔峰。可惜在清代的時候,抄襲古人之風盛行,有“非似某家山水不能出傳久”的說法。這就是受到法障所妨礙,不明白一畫之法在於變通,必須做到“畫從心畫而障自遠矣”。因此語錄中的“一”跟“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寫畫是對自我感興的表達。而這些心的感興應是從宇宙自然而得,因此畫家的運筆用墨也該按照自然的變化而自由改變,絕對不能墨守成規,因為這才是一畫之法。同時,為了掌握自然的變化規則,行遠等高,親身感受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山川之形態及質感等,沒有親歷其景,是不可能領會當中奧妙。如一味抄襲前人,則會出現外形具備,內容單薄的弊病。
  
  而從實踐方面來說,語錄中的“一畫”,也可以解作“一筆”,無論多宏大的畫,也是始於一筆,終於一筆。《中國畫論選讀》就提到:“一畫乃繪畫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想起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第一樣學的就是如何掌握好一筆,重複畫一種皴法,畫上幾百次。老師對於一筆中的提按,力度,速度,所表現的質感都作出詳細的解釋。初時覺得很沉悶,但後來漸漸發現在一筆中內藏無限的變化,表現著不同的色澤質感,而每下一筆都是作畫者當下與畫溝通的結果,不能畫好一筆就不能畫好一幅畫。再複雜的畫面,都是靠一筆一筆地組成,一即是全。
  
  中國繪畫藝術的世界何其深廣,連一個“一”字也蘊含如此多的學問,更何況現代人與傳統文化極為疏遠。以我自己為例,在我開始學畫之前,連如何拿毛筆也不曉得。對於以文言文寫成的傳統畫論更是有解讀困難。這樣的事,在石濤那個年代是不能想像的。所以現代人要掌握,理解中國的繪畫藝術之困難,亦非古人所能想像。但,難道就因為困難而將中國千年的文化藝術放棄嗎?當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社會越來越息微之際,卻有越來越多外國畫家,從中國藝術中汲取養分,試圖攀登更高的藝術境界。作為國人,是否更應不畏艱辛,為承傳文化而上下求索?
  


拜读。画语录并石涛诗录读过很多遍,也以为深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