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匠之道

石延平 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

石延平  

页数:

435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画家石延平先生关于中国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与名家的点评集,有些篇目已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并引起书画界的高度关注,其反响甚大。作者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宇宙观和思辨精神,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境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创作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深层的生命精神蕴涵的剖析与检视。作者的审美理念,架构在传统儒、道思想“道义论”的审美原则上。本书以作者的一贯散文式文风,或激昂、或舒缓,直抒其狷介胸怀,指点江山,反应出作者“士志于道”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人“弘道”的批评精神,以情理结合的方式开了治论之先河。

作者简介

石延平,南京人,学者、山水画家、书画鉴赏家、美术评论家。现为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著与艺术作品一百二十余篇(部);著有诗集《早年的春梦》,散文集《随园散忆》,篆刻集《正觉精舍印稿》,画集《石延平山水画集》《石延平画选》,美术史论著《论新金陵画派》,艺术论著《大匠之道》等。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及中央领导人收藏。

书籍目录

绪论 传统艺术的时代性与艺术性第一章 包前孕后 启一代新风·黄宾虹第二章 当代草圣·林散之第三章 上下千年·尤无曲第四章 当代工笔花鸟画第一人·喻继高第五章 傅派山水画当今掌门人·傅二石第六章 江苏画派又一家·卢星堂第七章 自古山水蕴大师·华拓第八章 新派人物新境界·盖茂森第九章 儒道双慧 学者心象·萧平第十章 大艺无涯·贺成第十一章 清风白云 超诣之境·言恭达第十二章 行自我风云·李荣海第十三章 横空出世·范扬第十四章 新齐鲁画派的引领者·张志民第十五章 工笔绘盛世·高云第十六章 高山浮云 自卷自舒·丁杰第十七章 善为道者 微眇玄达·管峻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包前孕后启一代新风·黄宾虹早岁读皮埃尔·阿考斯《病夫治国》一书,我颇有感触。书中谈到了一些国家的政要和领袖人物由于他们生理与心理的症患,而造成的人格缺陷与心理偏激,故而在治理国家或对某一事项作出重大决策和判断时,难免会因其性格中的病态做出偏执与颠狂的举止。“通常,他们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长河中似乎也是这样,(当然,不可否认这中间有“超越”与“突破”的因素。)“他们发动过重要的文化运动,作出了巨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他们克服了他们的反常;但另一方面,往往恰是因为他们性格中的病态的特点,他们发展的不平衡,某些欲望不正常地强烈,无保留、无分别地献身于一种唯一的目标,使他们具有力量,拖着其他人跟在他们后面。”这样的举止,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想象的,因而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反思。当下,书画艺术原本规范和标准的审美理念,在一些一夜之间梦想成为大师的“大师”面前,被其散乱了,强奸了。更有甚者,学书不成又学剑,抛弃笔墨,摇身一变在其力所不能及的“理论”上,摇唇鼓舌,散乱审美准则,并“此地无银”地表白,不以“新兴的审美标准”来苛求已有定论的大师们。大师不是炒作出来的,也不是一两个“批评家”所能诋毁与否定了的。在近年来相继出版的一些批评文章中,我拜读再三后总有“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的感觉,觉得现在有必要还大师们一个清白,一个原来的面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对那些梦想一夜之间成为书画界的“精神领袖们”,对我们尊敬的曾为近、现代书画艺术做出包前孕后贡献的大师们,作一客观公允的评价。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的责任。

后记

这本书本来不在我写作计划之中的,三年前我曾发愿要写一部关于“中国艺术精神论”方面的书,作为对当下艺术审美方面一些观念的模糊与不清的纠正。当今的艺林整体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低下,从业者以画家之名混迹于画坛是一普遍的现象。因此,美术理论界有必要做些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工作。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古代人文精神对人生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研究。儒、道精神对书法、国画、古琴等艺术方面的影响,是传统审美思想的一个重要架构,任何偏离传统哲学思想的审美理念,都是对中国传统艺术隔靴搔痒式的“泛论”。因此,在我近年的文论中,“道艺论”思想总是贯穿其中的。“道”是统摄万物的,“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在近年来的研讨会上,常有人以西方理论来审视中国画,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我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纠正一些所谓专业者的“专业”的谬误与谬论。多年来,我是在书斋中度过的,以书为伴,而不擅人际间复杂的交往,出言耿直常招来一些人的不悦。平生一片心,时代给了我施展的机缘,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我青年时有过经邦纬国的宏愿,认为名字中的平,是平天下的平;后世事沧桑,心境由不平而变得平静而平淡了,“埋名自古是奇才”,唯想在书斋中治学治生。特别是我的好友陶艺兄,赠予我他外祖父古琴大9币刘少椿的古琴曲,我听后竟三月不知肉滋味,这种绝世清音,净化了我的灵魂,使我的思绪长久地沉浸在那远古的林泉高致中。“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天籁之音,只能用心灵去与她对话了。“淡淡思归操,悠悠太古心”。当我在对古琴研究后,发现琴更近于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其实,琴与书画皆为一道,所谓“琴、棋、书、画”。从孔子以后,历代文人有以琴作为生命情怀寄托的习惯,并形成了“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对于古琴的研究与书画的研究,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就形而上者言,精神内涵与儒、道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儒家的“礼乐”、道家的“美乐”,儒有”琴尚冲和大雅”,道有“大音希声”。他们儒主“中正平和”,道主“清微淡远”。嵇康行刑,《广陵散》绝矣!一种“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的魏晋式人格精神远逝了。我们的绘画中或缺的正是这种完美人格的精神。对古琴的研究,佐证了我对绘画审美理念上的一些观念的认定。目下,一些肤浅庸俗者,徒以悦目为美,还遑论中国画三昧,不知从何而言。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传统,那就是“道统”,这是西方所没有的,它包含了道德标准、民族性格等,这决定了我们审美视角的独立性和东方性。傅雷曾说:“近二十年来弟对整个西方绘画兴趣日减,而对祖国传统艺术则爱好愈笃,大概也是中国人的根性使然。”这话正是我要言之的。“我心素以静,清川淡如此”。美术界都知道我是搞史论研究和美术评论的。其实,我在中学时代就正式拜师学画了,只是后来兴趣广泛,写小说、写诗歌、写电影评论,搞篆刻。再后来,读了哲学,认为这些都是“小技”,壮夫不为的。从此,对形而上的东西用功尤多了。当然,这么多年来,我始终都把书画作为自觉修养的一部分。所以,前几年,当我的画作在市场出现时很多人都惊讶道:“你的画,很有传统功力。”当代工笔画大师喻继高先生还为我题诗道:“南京石延平,理论盖金陵。君系多面手,书画样样能。”遂之,开始有人称我为画家了。说句心里话,我倒不太喜欢被人称为画家,认为画家更趋于“艺”,而远离了“道”。古人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现在看来,画家是个蛮不错的职业,可以为稻梁谋。对于一个“一生负气半世凄凉”的学人,人格的独立,比其他的利益更重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半生青灯对书卷,一朝名成惊天下”。要知道书生的人生命运有时就是这样的乖蹇,皓首穷经。孤独与寂寞成就了多少高僧大德、硕儒鸿俊。人之一生,特别是书生,更要能经得起孤独、清苦、寂寞。因为,他们在以道德操守为时代献身,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感。当然,社会会记住他们的,沉默是福。岁月流转,我在从艺的道路上幸遇了各具神采的大师人物。他们对我的帮助鼓励,是我没齿难忘的。雨窗前,我想起贾平凹说过的:爱我的人和支持我的人,是在前边拉我的,给我以滋润和鼓劲:恨我的人和反对我的人,是在后边推我的,给我以清醒和督促,正是这正正反反两股力量的作用,成就了我。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方支持,得到了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周斌先生、江苏美术出版社顾华明先生、责任编辑王林军先生的帮助,还有我的好友黄培杰博士和陈菊明先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大师俊嗣林筱之、陈显铭、钱春涛、王汝瑜、宋玉麟、叶宁、庄希祖、钱心梅、魏镇等对亲人作品的鉴定,对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另外,就是我慈爱的祖母在我幼年时对我品质的教诲,使我受用终身,并以此书,以表对她的怀念之情。“一世荣枯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夜阑乌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作如是观。拙作中有些文章是刊发过的,有的已做了修改。文章中涉及的人和事,若有不当之处,作者文责自负。错误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2007年9月1日初稿作者客次于北京居高堂2008年1月28日修改作者识于南京正觉精舍


编辑推荐

《大匠之道》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匠之道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就是我想要的。价格比当当实惠一些。


没有用箱子装,用的是纸袋,书角都磨破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