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今我来思

薄其芳 江苏美术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江苏美术  

作者:

薄其芳  

页数:

16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今我来思》——知性女主播薄其芳笔下的南京城。《今我来思》记录六朝古都的往事与故人,金陵胜地的风景与心情。
她以女性的视角去察看,以细腻的情思去感知,“在找寻内心渴望的过程中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她说,“寻古访幽并静静思考,对我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我的内心会变得明白透亮,眼前也慢慢清晰起来。”
正是这些感悟的花瓣,化为一集清新的文字。而书衣坊主人朱赢椿的装帧设计,更为文采增色。重厚的暗紫布纹精装封面上,嵌入俏丽的丁香色书名,暗示着本书的风格;浅淡的熏衣草色从书口浸润到每一枚书页的周边,仿佛散发出一缕幽香。而杨菊生配绘的插图,同样是对历史瞬间的捕捉,与文字相映成趣。三全其美,使这本书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件为行走南京的人准备的纪念品。

作者简介

薄其芳,
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化随笔数十万字,曾于北京广播学院南广学院、韩国又松大学等高校授课、讲学。 现就职于江苏教育电视台。

书籍目录

花露岗:湮没的文化高地
娄湖岸边读书台
麒麟门外谢公屐
梵香千年定林寺
独行栖霞
崔致远:梦在中国
南唐李煜:文士的抵抗
王安石:凌寒独自开
方孝孺:读书人的骨气
红楼遗梦香林寺
惟佛浮屠倚碧天——舍利子与大报恩寺
李渔和他的昆曲家班
方苞:尊严地承受苦难
曾国藩之死
“散原精舍”走出的大师
总统府中的西花厅
下关:行走在历史的节点上
徐悲鸿在南京
清凉钟声
后记

章节摘录

五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煦暖,微风轻拂。我与好友相约集庆路,正在盘算最佳寻访路线时,由远飘来阵阵饼香,循香而去,一眼却看到了饼摊旁边的金粟庵。庵的门头上写着“虎头余绪”四字,半掩的大门上刻着烫金的一副对联:“文殊问疾处,恺之画图时。”虎头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小名。 金粟庵是古瓦官寺遗存。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慧力法师建寺,因此地原是官府管理陶业之处,故得名“瓦官寺”。梁武帝时,在其上建“瓦官阁”,高24丈,远隔数十里就可望见,甚至成为南京城的一大标志。李白曾有诗写道:“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南宋后,洪水般的战争摧毁了瓦官阁,并逐渐把瓦官寺夷为平地。废墟中,如今象征性地在花露岗上重建了一座瓦官寺。 瓦官寺初建成,住持慧力举行募捐法会。达官贵人纷纷前来认捐,但都没有超过十万钱。年方二十的顾恺之见此情景,竟脱口认捐百万。人们把他的话,当成不晓事的狂妄之言。 从这一天起,没有人再见到顾恺之。他不在家中的阁楼上,而在瓦官寺大殿中。一个月后,涩重的殿门打开了。此时,群集在殿门外的人们怔住了,顾恺之身后,维摩诘居士分明倚靠在白色墙壁上,看不清面容,似在闭目凝思。顾恺之胸有成竹,只寥寥数笔,维摩诘双眼生辉,好像金粟如来佛祖转世。一阵不能自已的惊叹声后,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人们庄重地跪下身来,伏地不起。百万捐款,数日便成。 从此,《维摩诘居士像》成为镇寺之宝。连同义熙年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所献玉佛,戴逵手制五佛像,合称瓦官寺“三绝”。多年后,杜甫游历瓦官寺,依然深深被顾恺之的画作所折服,叹道:“虎头金粟影,神妙最难忘。” 瓦官寺生生不息,它有着立体的生命,长久震撼着仰望的人群。尤其是567年,高僧云集,百官朝拜,他们不约而同前来聆听智者大师智□讲经弘法,“万里来者,以希一句之益”。八年后,智颉离开瓦官寺,怀揣著述,进天台山苦修,创立天台宗。两百多年后,日本僧人最澄来唐学习天台教义,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在许多信徒心中,瓦官寺就是天台祖庭。 遥想当年盛景,眼前的金粟庵让人叹息:混杂着店铺和住户的一角,黄色斑驳的墙面提示我们这是佛家之地,紧挨着正门的是铁栏杆,进不去;侧门前的大香炉内是冰凉的香灰,还有满是灰尘的四只灯笼。庵内不过十几步的范围,一僧人坐在“华严三圣”像下,目中无物,似在尘世之外。牧童遥指杏花村 拜别金粟庵,我们向花露岗走去。此时,对于身边纷乱的车流和嘈杂的贩卖声,倒有几分从容。我们走过的,是千年往事;我们所走之处,曾是牧笛声声的杏花古村。 遥想当年,这里杏树成林,杏花开得艳、开得浓,好似天机织出的云锦。透过缤纷落英,隐约可见酒旗斜扬,笑声回环,为画意增添了诗情。杜牧乘船来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许多年后,朱元璋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白骨青磷”的杏花村废墟上,看着平章阿鲁灰落荒而逃的背影仰天大笑。 废墟让复建后的杏花村变得深沉。明初,杏花村不再以薄粉轻红面见世人,散落于成林青竹问的大小园林,支撑了这份美丽,为它赋予了生命,注入了修养。“遁园”的主人是明万历南京国子监司业顾起元,告老还乡后隐遁于杏花村。“须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却大难”,朝廷先后七次下诏征其为丞相,顾起元七次谢绝。历经仕途的风雨,在这恬淡之境,终于可以不为物情所累,而困扰于世俗的荣辱。 花露岗39号,就是当年遁园所在。如今,踪迹难寻。汽车的喇叭声催促我回到当下,提示我行走的花露岗是条窄巷。这里已是拆迁景象,如黄叶般凋零的砖瓦向过去做着最后的道别。残破的低矮平房已无人居住,裸露坑洼的砖墙上印满了广告。遁园找不到了,杏花村找不到了,凤凰山上的凤凰台都找不到了。可我们仍信步向前,细细寻访。凤凰台上凤凰游 杏花村是在凤凰山脚下。凤凰山上有凤凰台。南朝刘宋文帝(424—454年)时,三只大鸟翩然而至,停留在南京城西南山上,羽毛亮艳,啼鸣和谐,百鸟群聚。从各方赶来观看的人们啧啧称奇,名之为凤凰。为纪念这祥瑞之兆,官府在瓦官寺内凤凰驻足处建凤凰台,凤凰台所在的山称为凤凰山。 因地形,因风物,因沉淀,凤凰台成为真名士永久的向往。李白26岁初登凤凰台,仕途上,豪情壮志却怀才不遇,诗文上,与崔颢斗诗《黄鹤楼》却自愧不如。望着东逝江水,叹息着“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罍”。一晃28年过去了,遍尝政治艰险、人情冷暖后,54岁的李白再次来到这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千年绝唱《登金陵凤凰台》,将心事尽付苍茫。 千年一逝如水,凤去台空江自流。今天,能确定凤凰台方位的依据,是晋贤阮籍衣冠冢,它们同在南京四十三中校园内。校门紧闭,学生们正在上课,我和朋友担心惊扰他们,没有进去。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那确实是一个黑暗动乱的年代。 P6-9

后记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遗存是一种特别的信息体,无言地等待着解读者的寻访。它们或是风雨剥凿下的石刻神兽……它们或是风雨剥凿下的石刻神兽,或是遗址建筑上的残砖断瓦,或是旷野中已经无法为行人遮挡风雨的小亭,或是杂草丛生的一个小小土丘。今天,它们已经十分的不引人注目,甚至居住在它们周围的人,也不知道曾在这里发生过什么,它们有着何等的意义。然而对于热心于寻访的解读者,这些,却是令人流连的心中圣地。 历史与文化以各种形式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最轻易的碰触便是通过书本文字。然而,文字的气息,绝不能和天地当中,那些历史人物与事件上演的舞台相比。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心灵的一次洗浴。文字所记载的那一切,在现场会立刻复活,并以另一种生命状态,永远留在寻访者的内心。 在历史遗留的现场,我一次次受到这气场的浸染。那些原本隔着千年岁月的人物,迎面走来。他们说着笑着,甚至叹息着。他们就在我的眼前,触手可及。他们有时还会亲切地与我交谈,让我透过时间的迷雾,看到历史的真相和时间背后的智慧。 寻古访幽并静静思考,对我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我的内心会变得明白透亮,眼前也慢慢清晰起来。现在回想,在碰触到历史之前,我更像是在迷雾当中行走,不辨方向,纷乱繁杂,却总也理不出一个头绪。然而,自从有了到历史的遗迹当中去漫步的爱好之后,便觉得心境开阔,心灵澄明了。 作为一个个体,在时间面前,是孤单的、无力的、弱小的。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当把自己放到历史的链条当中时,我觉得自己成为了时间的一部分。我找到了我的位置,至少说我知道了自己应该所在的位置。我是那链条中的一环。那链条,从时间长河遥远的源头,一直伸向不可知的未来,绵绵不绝。如此一来,我的生命就有了源头,未来也有了方向。生命也就可以无限地拉长了。我只是那强大的生命体中的一部分。要知道,在那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杰出之士徜徉其中,他们汇成了一股洪流,奔腾在天地之间。当你走过他们的足迹之时,就会感觉到他们的力量。只要静心坐下来,好好体察,就会感到他们刻意留下来的巨大的能量。这能量是巨大的,它会裹挟你,催促你,使你有着不断向前的勇气。 我不敢说我写这本书是在破译那些隐藏在天地间的历史密码,是在寻找那被尘封了的文化能量,但至少我在努力地发现。有所发现是快乐的。有了快乐就忍不住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本书,也许就是我行走于历史的遗存当中,偶尔微笑的几张相片吧。


编辑推荐

《今我来思》收录有关南京历史文化19篇散文,探寻十朝古都往事故人,每一篇都是“寻幽访古”而得,作者薄其芳在用行走丈量着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文章内容厚重而不失人文关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一定高度的思考,勾勒出了人物与时代的命运,以及跨越千年的大历史。书中配图由钢笔画杨菊生根据照片手绘而成,这使这本书既有可读性,又有可观赏性,达到了图文并茂。书名取自《诗经》中的一段话,是对最美画面的描述:“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本书由世界最美的书奖获得者、多次中国最美的书得主、著名书帧设计艺术家朱赢椿整体设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今我来思 PDF格式下载



朋友推荐,买了一本,立刻喜欢上了。小小的开本,紫色暗花的封面,和文章的内容太贴切了。打开封面,作者在城墙边清新的小照,立刻吸引了我。没想到这样一本内涵丰厚的历史散文集,竟然出自一位主持人之手。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散文,但这本书感觉一点都不一样。就像书的名字,从今天望到过去,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历史,而不是当下流行的穿越。可贵的是里面有关南京的每处地方,作者都是亲自实地寻访。里面的插图采用了黑白钢笔画,和江南的风格非常契合。一本书,一段历史,让人捧在手里,思在心中。


仔细阅读了,非常好!她让我们遭逢了李后主、王安石、李渔、方苞、曾国藩、陈三立,甚至还有韩国的游子崔致远。带我们游历了瓦官寺、定林寺、栖霞寺、清凉寺、香林寺,还有一处处赫赫有名的文化遗迹。“在历史遗留的现场,我一次次受到这气场的浸染。那些原本隔着千年岁月的人物,迎面走来。他们说着笑着,甚至叹息着。他们就在我的眼前,触手可及。他们有时还会亲切地与我交谈,让我透过时间的迷雾,看到历史的真相和时间背后的智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