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典故

徐尚衡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

徐尚衡  

页数:

342  

内容概要

  本书的每条典故有五个部分。
  一、条目。字体大,居中。
  二、释义。如有比较生疏的字,在括号中用拼音字母注音;如有需要解释的词,先作解释;然后说明这条典故的意义,先说本义,再说比喻义、引申义。
  三、出处。凡典故必有出处,为了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典故的意义,都指明出处。如果引文较长,只指明书名、篇名,引文的内容在故事中叙述。
  四、例句。例句是对释义的补充,读者看了例句,可以加深对典故的理解,又能够根据例句了解如何运用这条典故。
  五、故事。了解故事情节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这条典故的出处、意义,还能加强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读起来津津有味。

书籍目录

阿堵物
阿香车
安乐窝
八叉手
八斗才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拔帜易帜
把臂相托
白龙鱼服
班姬扇
班荆道故
半面妆
伴食宰相
抱佛脚
髀肉复生
卞和泣玉
博士买驴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龟药
不名一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仓中鼠
豺狼咬鱼
苌弘化碧
唱筹量沙
掣肘
陈蕃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杵臼交
楚材晋用
楚宫腰
穿井得一人
吹皱一池春水
……

章节摘录

  【释义】  焉:怎么。不进老虎洞,怎能捕获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例句】  李敖《论中国女性》:“她(班昭)两个有名的哥哥,一个是写《汉书》的班固,一个是出使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  【故事】  东汉初年,著名历史学家班彪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正所谓“龙生九子,志向各异”,长子班固潜心著史,写成《汉书》;二儿子班超投笔从戎,建功边陲;女儿班昭巾帼不让须眉,续成《汉书》未成部分,传为千古佳话。  公元73年,汉明帝命窦固率军攻打匈奴,班超随军出征。他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深得窦固的信任。为了扩大战果、巩固边防,东汉政府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窦固派班超和另外一名官员率领三十六名士卒前往西域。到了鄯善国(今且未、若羌、罗布泊一带),鄯善国国王对汉朝的使者十分尊敬。没过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变得冷漠起来,不禁使班固起了疑心。班超对情况作了一番分析,断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现在一定是忙于招待匈奴使者,将自己冷落在一旁。  班超决定将匈奴使者杀掉,坚定鄯善王与汉朝友好的决心。匈奴使者带了一百多人,自己只有三十余人,硬拼肯定无法取胜,必须想个计策才能歼灭敌人。他把自己想好的计谋对士兵们一说,士兵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切由大人决定,我们一定奋勇杀敌。”班超激励大家:“不进老虎洞,怎能捕获小老虎?今夜用火攻的办法对匈奴人进行突袭,将匈奴使者及一百余名匈奴士兵杀掉。只有这样,才能断绝鄯善王讨好匈奴的念头,我们才能摆脱险境。”  三更时分,班超率领士兵来到匈奴使者的住处。他命令十名士兵见到火光就击鼓,扰乱匈奴人军心;其他人埋伏在营门两旁,匈奴人跑出来就截住杀死,不让一个漏网。一切安排妥当以后,他便开始放火。  匈奴人被“咚咚咚”的战鼓声惊醒,看到火光四起,吓得不知所措;匈奴使者带着三十名士兵往外跑,班超身先士卒,冲向敌人,士兵们跟了上来,奋力向匈奴人杀去。匈奴人吓破了胆,早已丧失了斗志。班超亲手杀死三个匈奴人,其他的匈奴人也被汉军士兵杀死。许多匈奴士兵见大门被封锁,不敢冲出来,与营寨一道化为灰烬。  第二天一早,班超派人去请鄯善王。鄯善王已经得到报告,知道匈奴使者及带来的一百多名士兵已被汉军全部歼灭,来到班超的住处一看,汉军无一伤亡。鄯善王对班超十分敬佩,当即表示:一定与汉朝友好,并把儿子送往汉朝做人质。  【释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品格高洁,不为利禄所动。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例句】  郭亨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道出了正直文人的心声,一千多年来,陶渊明的傲气和骨气仍在许多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故事】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彭泽(今江西湖口)令陶渊明一边在县衙后院踱着方步,一边微微地晃着脑袋吟咏新作。  一名衙役急急跑了进来,匆匆禀告:“大人,督邮前来巡视,即将来到县衙,请大人速速做好准备,前去相迎。”陶渊明的雅兴被破坏,皱了皱眉头说:“知道了,我马上就去。”一想到那个满脸横肉、动不动就训斥下属的家伙,他心里就不舒服。  督邮是郡守的属吏,掌管监督下属官员。各县的县令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拍马唯恐不及,哪敢得罪他。  陶渊明叹了口气,正了正衣冠,迈步向大堂走去。衙役连忙拉住他,悄声说:“大人,不能穿便服去见督邮,要穿官服,不然就失礼了。”陶渊明有些冒火:“哪来这么多麻烦事,谁规定的这些俗礼!”衙役低着头回道:“历来如此,请大人随俗。再有耽搁,督邮等急了,只怕要生气。”  一想到要向那狐假虎威、自以为是的家伙打躬作揖,陶渊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昂起头,毅然决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受这些俗礼约束,去向那仗势欺人的家伙讨好!”他转身回屋,捧出官服和印绶,走进大堂。他把这些放在案上,对随他进来的衙役说:“你去回禀督邮,说我陶渊明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弃官而去。”衙役想说什么,陶渊明摆摆手将他拦住:“我去意已决,不必再说。”  说起陶渊明的家世,也算得上是世家。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他的祖父也是不小的官,曾经做过长沙太守。他的父亲也曾为官,做过一任安城太守。可是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衰落,无法与先祖相比。他二十七岁时,家中已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日渐贫困。祖父、父亲的老友看不过,推荐他做了江州祭酒(官名)。哪知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又自在惯了,没过多久就辞官不干了,返回故里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以后,他又做过几次官,由于他为人正直,与鱼肉百姓的官吏们格格不入,官都没当长,最终都是辞官而去。  公元405年秋,年过四十的陶渊明做了彭泽令。县令的官位虽然不高,但有公田奉养,可以免除衣食之忧,加以彭泽县尚属太平,公务不多,倒也过得清闲自在。谁知好景不长,十一月里督邮来巡视,他又弃官回到乡里。这是他最后一次担任官职,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  打这以后,他就躬耕自食,走上了归隐的道路。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品格高洁的有志之士。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典故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是很不错的,所选的典故大多都是熟悉但又不是特别能说出理由的典故,很好,孩子很快就看完了。感觉买书就是很贵啊,几十甚至几百元的书,几天就看完了,但是图书馆里又没有这种特别中意的书,只好买吧。


要让孩子了解中国的故事,必须读读这样的书


适合少年


老师推荐的。这本书挺好,孩子喜欢


小孩非常喜欢,看来不是传统文化不好,而是国家太急功近利了,将好的传统文化丢了


还行吧,还没开始看。插图较少。


一本好的教育书,看后很受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