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水边

顾村言|主编:李辉 大象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大象  

作者:

顾村言|主编:李辉  

页数:

193  

字数:

21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几年前《人间有味》与《人间优游》出版时曾想冠之以 “在水边”之名,可惜未能如愿,这次承李辉老师与大象出版社的盛意,要我把这些年读书论艺的文字搜罗出来,想也没想,就把这三个字挂了过来。  想不到的是,这部集子中的文字居然跨越了十年光阴,重读一遍,是可以清晰地感到某种转变的——既有变的,当然也就有不变的,比如,一种“在水边”的状态。  “在水边”三字于我而言其实更多意味着一种精神与追求,无论是家居抑或行走,喜欢的总是在水边,而生平的理想,现在想来,早没了年少轻狂时的锐气,只是想选处地方临水而居,如以前在《乡愁弥漫沅江行》中所记:“想要一座简单的房子,面对青山碧水,不必设围墙,唯以木槿与野菊为篱,屋后几丛翠竹,几棵橘树,春天时屋前屋后都是幽幽淡淡的花香,秋天霜后满树结实饱满的红橘;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就在那片天地里生活,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山山水水,生生世世,偶尔出游……我需要了解的只是生命—— 到现在,我其实根本不知道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生苦短,我得回到自己的本心去,回归人生的简朴真诚,回归一种无翳透明的生活。” 然而,现在想来,这依然还只是一个梦想而己。  写作,对当下这个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当下的现实,真正的调查新闻或者杂文其实更加有力,而一些闲文或读书随笔,到底有些什么意义呢? 写作于我而言大多还是闲暇时的乱意涂抹,既可称之为自娱,亦可称之为寄意,就像闲时涂抹几幅逸笔草草的画作一般。然而,人终究生活在当下——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其实是让人无法逃避的,所以,掩藏在一些文字背后的,更有一种痛意与苦涩。我所写的,无论是闲文还是随笔,说到底仍是寻找故乡,只是这故乡多归于精神层面罢了。  有时想想,简直不知道这个国家以后到底该怎样发展下去,而故乡,对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其实都已在远去。“三农”学者贺雪峰在调查了湖北京山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后写道:“在京山农村,我们问农民信什么,他们的标准答案是既不信鬼,又不信神,唯一信的是科学。他们说,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鬼和神啊,谁见过?因为缺少对鬼神世界的想象,缺少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人们有了病痛,有了委屈,有了辛酸,就可能觉得这个世界没有值得留恋的,没有意思。何苦忍受煎熬,一死百了。” 那些老人,因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因为信仰的缺失,居然选择自杀,而更多的国人,如果也抱着这样的想法,无疑是更恐怖的。既然这个世界如此不值得人留恋与信仰,那么又有什么不可以去做?所以说,这个社会出现大量三聚氰胺、山西假疫苗等事件并不偶然的。而无论是假大师、假话、假货的盛行,抑或是“5·12”地震中大量教学楼的倒塌、屡见不鲜的矿难、黑龙江沙兰镇的水灾、上海静安高楼的大火,其实都是人祸,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传统道德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更有较大关系。  崩溃易,而重建何其难也。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个隐喻——而我“在水边”梦想的困境或许也正在于斯。  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的试验对于当下或不无启发意义,对于文化图存的思考远远大于政治救亡的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早期就说:“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重建乡土中国诚信体系,使人有所信仰、有所信赖、有所信托,此乃未来中国建筑新政治的基础。” 与梁漱溟乡村建设异曲同工的是,因为回乡看到朴素人生的消失,沈从文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其代表作中提出民族品德的重建,其《长河》题记有:“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便见出在变化中的一种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 我想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 “常”与“变”二字,其实大有深意,就像这个国家,有变的,然而也必然会有不变的,就像世人常说的“世道人心”, “世道”可以变,而“人心”则是一种永恒。有些人貌似变了人心,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失去了人心而有了“奴心” 而已。  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写作的意义其实还是有的,即所谓“发现人心”、“相信人心”与“重建人心”——人心在,则故乡在。  顾村言 2011年1月

内容概要

这本《在水边(印象阅读)》由顾村言著,全书分为二辑,收入了《逸笔草草且淋漓——“千年丹青”品梁楷画作手记》、《会心之处话废名》、《橹歌没有了,“翠翠”还在》、《海上何处“听水斋”?——汪曾祺与上海的往事》、《两部书与两个城市》、《一个表象,孔子“全球化”》等随笔作品。
《在水边(印象阅读)》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顾村言,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扬州兴化人,现供职于上海《东方早报》、著有《人间有味》、《人间优游》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品文论艺
奈何奈何——《丧乱帖》观摩杂说
逸笔草草且淋漓——“千年丹青”品梁楷画作手记
弥读弥奇的《艽野尘梦》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重读契诃夫小说散记
会心之处话废名
我心中的沈从文
再品《边城》
走进《边城》
橹歌没有了,“翠翠”还在
清冷与小温——汪曾祺故里行
海上何处“听水斋”?——汪曾祺与上海的往事
珠湖·老人
小楼深巷恂然一翁——黄裳印象记
士之风骨魂兮归来——南社百年祭
《汶川影像志》的悲悯与真实
第二辑 闲说闲读
天真平和一老头
快活朱新建
书室记
闲翻闲读念扬州
刹那朝圣——“晋唐宋元书画藏品展”观摩手札
两部书与两个城市
闲说板桥
闲情的境界
一个表象,孔子“全球化”
孔子的茅屋
清蒸之味是本色
苇荡芦根
汤瓠子
菰蒲深处说茭白
马齿寄远
雪底菠菜
清简豇豆

章节摘录

  奈何奈何——《丧乱帖》观摩杂说 人生在世,苦痛居多。  生当五胡乱华之际,在“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的背景下,作为南渡的汉族士大夫,其人生感觉是千载之下的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王羲之,这位被称为“晋室渡江后第一流人物” 的王谢子弟,面对巨大的社会变化,其真面目到底如何呢? 就其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而言,自古以来聚讼不断, “文革”风雨欲来前,对政治嗅觉敏感的郭沫若因为南京出土的王谢隶书墓志,撰文从文章和书迹两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从而引出一场“兰亭论辩”,并被上升到所谓的“唯物与唯心之争”,在今天看来,也真是匪夷所思——然而我关心的是,被称作“在晋以骨鲠称,激切恺直,不屑屑细行”的王羲之,其风格难道真是如世传冯摹《兰亭序》所表现出的清妍妩媚居多吗? 《兰亭序》中的“岂不痛哉”与“悲夫”数字中隐约见出的“右军风骨”,一种宇宙人生的大悲,又在哪里被放大至极限呢?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随着时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杨守敬搜集散落字画并摹勒成《邻苏园帖》,流落日本千年的王羲之《丧乱帖》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国内学界因之大开眼界——居然还有勾摹如此精良的右军墨迹。民国23年(1934-年),《丧乱帖》墨迹印刷品传人内地,然而《丧乱帖》原迹1000多年来一直深锁日本宫室,即便如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这样的碑帖专家,数十年间东渡扶桑十多次,依然未能一睹《丧乱帖》风采,遗憾之下,老先生为《丧乱帖》归国“省亲”呼号奔走,终于在三年前与日本方面达成协议,然而,《丧乱帖》尚未归国,老先生便已驾鹤西游,让人一叹。  丙戌之春,流落日本千年的王羲之《丧乱帖》终于随“中日书法珍品展”归国“省亲”。这幅见出“右军面目”的名帖被认为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人日本的——日本学者认为《丧乱帖》东渡日本的时间应该在公元 729年以前。  去国千年,百年翘首,我不知道自己站在上海博物馆展厅的《丧乱帖》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丧乱帖》公开展出的次日,来到上海博物馆展厅,在三个多月前展出《平复帖》的地方,《丧乱帖》静静悬挂着,玻璃窗里光线有些昏暗,人并不多,全不似《平复帖》展出时的喧闹与拥挤。  很平静地就与这件有着传奇色彩的书法名迹近距离接触:《丧乱帖》 (8行)与《二谢帖》(5行)、《得示帖》(4行)被装裱为一立轴,一如日本正仓院所记录的“黄纸,紫檀轴,绀绫”,以及具有扶桑特有装裱风格的两根绮带,帖书保存得完美让人惊叹,居然不见一个朱红印鉴——也不见中国古字画后面连篇累赎的题跋,只最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 年)的“延历敕定”印,颜色极淡,不细看几乎看不出,日本人对华夏古文物收藏的用心与谦逊让人赞叹,想想那位在中华古代书画名迹上到处题字盖印的满人弘历,真该愧死! 对于《丧乱帖》在日本收藏的经历,日本学者富田淳在其关于羲之书帖的文章考证中认为,《丧乱帖》传人日本后保管于日本皇室正仓院,是奈良时期的圣武天皇生前喜爱之物,弘仁年间(810—824年)处理给民间,其后递传杳而不明。江户时代初期后水尾天皇治世时(1611—1680 年在位),有王羲之书一卷从外部进献,后水尾天皇将此书卷分割成三幅,其中二幅置于自己的文库,其余一幅赠与第八皇子后西院,后原存官库及置于身边的两幅失火,唯赠与后西院的一幅传世,后西院驾崩后,此幅又被赐予后水尾天皇的皇子之一妙法院,即《丧乱帖》。明治十三年(1880 年)。由妙法院奉献给皇室,并一直被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收藏。  纸间清晰可见一行行的折痕,透过时间的烟云读那些曾被自己摹写过无数遍的跌宕墨迹,“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连读几遍,心摹手追,到最后,字仿佛不见了,有的只是右军其人—— 右军写此纸时,起初还算正襟危坐,但却笔笔可见沉郁,“之极”二字尤可见出笔力的沉郁转折、矫健,“极”字最后一笔简直是满纸豪气,只是面对 “先墓再离荼毒”的现实,却又无法释怀。书至“号慕摧绝”的“摧”字时泪水已夺眶而出,笔画间也因之颠倒错乱。写至“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时,已是满面泪水、痛不欲生,落纸则出入顿挫,欲说还休。到“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时,肝肠已断,所见只是一位泣不成声 (几乎是鼻涕泪水混合着奔流而下),几欲与受信人抱头痛哭的右军形象,字与字之间也终于模糊一切界限,归入草书的一片神机,家国之恨,人生大悲,在一点一画问让人一一可以触摸——如果周围没人的话,几乎欲对着玻璃痛哭失声,然而这只是一念之间,到底不可能如此——所谓的晋人风度,毕竟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什么是书法呢?书法只是道出一个真正的自己——让那些混迹于各种名利圈中的书法家们见鬼去吧。所谓书法,在我看来,笔法之外(当然要有笔法),只是静默中见出的一种人生境界,只是一种真情,若无人生境界与真性情,谈什么书法?!  ……


编辑推荐

  《印象阅读:在水边》将在书评与印象记之间,寻找一种妥协、一种融合。入选作者,则老少成宜。 最大愿望,是借这样一本书,为不同读者提供较为丰富的知识、趣味与见解,为当今书评类写作状况,留下一幅色彩斑斓的景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水边 PDF格式下载



这本《在水边(印象阅读)》由顾村言著,全书分为二辑,收入了《逸笔草草且淋漓——“千年丹青”品梁楷画作手记》、《会心之处话废名》、《橹歌没有了,“翠翠”还在》、《海上何处“听水斋”?——汪曾祺与上海的往事》、《两部书与两个城市》、《一个表象,孔子“全球化”》等随笔作品。


有他的两本书。希望他能越写越进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