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视域变化中的中国人文与思想世界

王中江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

王中江  

页数:

59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回首20世纪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摸索和研究历程并前瞻和期望一种新的可能之际,中国哲学的一些研究者们开始自觉地寻找改变现状和获得新的契机的途径。人们常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学问和学术,但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学问和学术一部分的中国哲学是什么呢?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合适的词来概括它的类型。一定是迹象显示了观察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式的多样性,不过要说到在这种多样性中究竟有何种“典型”范式和原创性恐怕令人踌躇和惶恐了。人们不时地都在抱怨以往研究工作中的缺陷并相信发现了导致问题的根源,但深思熟虑地检讨和反省则非常罕见,在

内容概要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的确需要改变,明智的选择是在真正存在问题的地方加以改变;中国哲学史确实需要重写,谨慎的态度是要真正找到能够带来突破的重写途径。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文与思想图像”发生了许多使人意想不到的惊人变化。这些变化何以发生,除了能够从知识社会学立场出发加以解释和理解外,还有就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它与我们观察视点和范式的改变所具有的密切关联。 本书内容分为五编:人格、人文和经典世界;共同体生活样式与个体生活样式;传统社会解体过程中的文化选择立场及其论辩;另一种文明视野下的儒、道传统;两个领域:经验实证与超验预设。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 改变着的视点与改变着的中国人文与思想图像第一编 人格、人文和经典世界 一、儒家“圣人”理想的早期形态及其变异 二、早期“士”阶层:它的形成、自我意识及原创性 三、从儒家“六经”的形成看经典的条件 四、上博《诗传》与儒家《诗》教谱系新知 五、学术知识的统一理想及人格和王道理想——荀子儒学的重新定位 六、荻生徂徕与日本儒学的革新 七、“原意”、“先见”及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第二编 共同体生活样式与个体生活样式 一、道家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生活 二、老子治道历史来源的一个探寻——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 三、老子的“自治主义” 四、道家的“乌托邦”想像 五、“逃避政治”和“冥想性自由”:庄子的“隐”和“游”及其影响 六、从“德治”到“力治”:先秦政治思想的一个演变 七、公私之辨 八、章学诚的历史与社会实践意识第三编 传统社会解体过程中的文化选择立场及其论辩 一、“变法”的合理性论证及其反驳 二、福泽谕吉与张之洞:两个《劝学篇》的比较 三、“新知识阶层”的诞生及角色担当 四、“新旧之辨”的历史推演及文化选择形态 五、作为解构传统的“五四”进化主义 六、“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的论辩第四编 另一种文明视野下的儒、道传统 一、严复与儒学 二、道家哲学的新视角 三、胡适意识中的中国自由传统 四、冯友兰与释“儒” 五、熊十力哲学观和科学观的问题意识及其反应方式 六、理学与心学的紧张与整合 七、“儒学观”:类型、范式及其方法第五编 两个领域:经验实证与超验预设 一、严复认知世界的二重构造 二、胡适:科学人生观与拒绝超验领域 三、金岳霖与实在主义 四、冯友兰:认定超越性的实在与终极关怀 五、殷海光的经验实证主义后记

章节摘录

在最早的几部典籍中,“圣”具有“聪”或“聪明”的意思。如果说这是“圣”的引申义,那么与之接近的“通达”、“智”、“能”等也是引申义。可以说“圣”字早期的普通意义、 就是指“聪明”或“有智慧”。当然,“圣”字单独使用时,它一开始并非就是指一种“人”, 而是用来描述“人”的特性所使用的词。后来,这一描述人的“聪明”、“有智慧”的词,又用来指称人的一种类型--“聪明人”或“智者”但这应该是随着“圣人”(明确指称一种特异的“人”)一词的出现,“圣”开始混用为“圣人”的产物。例如,在《尚书》、《诗经》、《左传

后记

坦率地讲,这不是一部事先按照一个精心计划而写的书,它没有严格的体系性内然在预料之中。但它大致上能以若干主题被组织起来,也表明笔者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是沿着某些相关的问题方向展开的作为每编的各部分内容,原人都是单篇论文,在它们被汇合起来得以集中反映之际,对它们进行最低限度的修订是必要的,原来的题目也根据需要作了调整。下面分别说明一下构成各编内容的来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视域变化中的中国人文与思想世界 PDF格式下载



给男友买的,他说看了有意思。


重复操作,买了两本,当作研究资料来用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