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
2002-10
长江文艺出版社
居斯塔夫(法)
519
席继权
无
《情感教育》发表于一八六九年,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继《包法利夫人》(1857)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他万分沮丧地回到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羞愧难当,返回了巴黎。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的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病辍学。1844年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田产,这笔稳定的收入使他得以安心写作,并仔细思考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借鉴前人的得失。父亲死后,福楼拜陪伴他的寡母住在鲁昂远郊的克鲁瓦塞,一直到母亲和本人去世。他终身过着独身生活,并在鲁昂完成了他所有的重要作品。福楼拜青年时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反映其忧伤的情绪,如《狂人回忆》、《十一月》等。但这些作品大多远离实际,因而艺术价值不高,能够传世的则更少,他的成就是他在走上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后获得的。虽然福楼拜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他的作品以对法国社会的真实记录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获得了流芳百世的魅力。 1856年,福楼拜发表了《包法利夫人》,这是他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爱玛的悲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外省贵族、地主、市侩和高利贷者的丑恶面目,尖刻地讽刺了包法利夫人的幻想与堕落,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小说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艺术上的伟大成功,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使之成为了福楼拜的代表作。此后,福楼拜先后发表了《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三故事》等重要作品。
《情感教育》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福楼拜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青年大学生弗雷德利克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际遇和情感历程。 弗雷德利克出身于外省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在巴黎上大学期间,先后同四个女人产生感情纠葛:第一位是美丽温柔、善良贤淑的阿尔努太太,第二位是年轻漂亮、风流淫荡的交际花萝莎妮,第三位是天真浪漫、固执痴情的家乡姑娘路易丝,第四位是风度翩翩、气韵优雅的朱门贵妇党布罗斯夫人。由于他长期深隐情网,不能自拔,最后荒废学业,一事无成,遗憾终身。 《情感教育》揭示了爱情与道德的深刻内涵,语言优美,写作手法新颖独特,把男女主人公内在的情感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深受读者喜爱,从而在世界文坛上产生轰动,其文学价值和魅力经久不衰。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