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代报人王芸生

王芝琛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1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芝琛  

页数:

257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芸芸众生中崛起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1901-1980),作为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中日关系研究专家,将毕生精血倾注于《大公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 出身贫寒、自学成才的王芸生,关切国运民生,伸张正义真理,在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相标榜的《大公报》阵地上,慷慨陈词,奋笔疾书,为唤醒民俗精神,为反对日本侵略、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争取民主自由与新闻自由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生无愧于“名世大手笔,爱国言论家”之美誉。 本书由王芸生之子根据翔实资料和王芸生晚年的回忆评说写成,并汇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全面展现了王芸生与《大公报》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大公报》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几盛几衰,王芸生的个人命运也随之载沉载浮。与张季鸾笔战福祸相倚投身《大公报》,先生加入国共两党终又张行“中道”,战乱年代的艰辛,政治风云的变幻,婚姻道路的插曲,也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和蒋介石、段祺瑞、陈诚及诸多名流学者的交往,王芸生的一生既以其业绩与人格留芳,又因之屡屡罹罪。一代报人的高伟形象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和长长的背影。

书籍目录

序言 值得珍视的遗产小引 介绍人信口而出的两个字让王德鹏改名为王芸生,这个出身贫寒、抱负远大的天津青年可不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介凡夫俗子。他的活动、他的文字和几十年中国的风云变幻相伴相连,相相依相存……1.打出来的私塾学生 “这孩子聪明过人,千万不要让他辍学呀!”连外号“陈扒军”的私塾老师也对王芸生寄以厚望,但交不起昂贵学费的他还是圆不了进南开中学的梦。2.挑灯夜读小店员3.包办婚姻终成一生伴侣4.在革命风流中沉浮5.与张季鸾笔战,进了《大公报》6.撰写《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7.奋笔疾书爱国篇章8.上庐山采访,给蒋介石讲课9.重回上海与遥寄北方青年10.短评风波与拎包小事11.在“西安事变”中的言论12.擂起全面抗日的战鼓13.撰写不投降的悲壮之歌14.团结抗战的汉口岁月15.初到重庆遭日机滥炸16.苏日中立,潜伏问号17.中山和战役与周恩来的来信18.总编辑张季鸾去世19.主张清明政治,倡导“紧缩政策”20.飞机洋狗,舆论大哗21.心系中原,飞来横祸22.发起“爱悔恨”运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代报人王芸生 PDF格式下载



内容提供了一些那个时代遗落在主流宣传之外的历史细节,让人很有感慨.遗憾的是作者不具专业水准,而且是王芸生的儿子,难免--


   最近以极敬佩而崇仰的心情读完了王芸生的传记《一代报人王芸生》,对这位以言论报国的报人的跌宕人生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怀想……中国历史上绕不开《大公报》,更加绕不开以毕生精力贡献于国家言论事业的报人——王芸生!
  
   历史的吊诡在于,书生论政的梦想总萦绕在有良知的报人身上,而他们面对大时代却总感觉力不从心、心力交瘁,然而,他们却永不放弃他们矢志不渝的理想和信念,让人至今回想起来还感念不已。《大公报》的宗旨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而《大公报》正是因为“四不”宗旨为人们所钦敬。王芸生自和《大公报》结缘,就注定一生与《大公报》休戚与共、祸福相倚……
  
   王芸生是和张季鸾笔战为张季鸾所重视,这位当时尚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作者王芸生的犀利言论和痛快淋漓的评论,并未让张季鸾生气。相反,他还因此传话王芸生,希望和其晤谈。王芸生如约而往,相谈甚欢。后来,王芸生加入《商报》任总编辑,因与老板不和,终于退出《商报》。张季鸾慧眼识珠,极力相邀王芸生加入《大公报》。王芸生欣然前往,从此,王芸生的名字就和大公报紧密相连,直至他于1980年辞世的那一刻……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大公报》秉持“明耻教战”的原则,开始了对满清甲午海战后的中日关系的反思和梳理,为帮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张季鸾提出开辟一个专栏“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主持其事。王芸生本着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不避劳苦,夙夜悚惕,兢兢业业,埋头于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各图书馆,收集整理清宫档案资料,写下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煌煌巨著。从1932年1月11日起,大公报特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连续两年半连载完这套丛书,并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王芸生还曾写过:“中国需要无数的文天祥、史可法,但有一个石敬塘、吴三桂就足以亡国!”的震耳欲聋的激越之音!后来又曾上庐山给蒋介石讲课,专讲中日关系问题,不管其结果如何,对于国事是有所禆益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拉开了中国抵御外侮的恢宏篇章!王芸生以他的热情和对国家、民族深挚的爱,写下了一篇篇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话语!至8月17日,由王芸生撰写的短评《在大时代中翻身!》在大公报读者心中激起阵阵共鸣:中国的儿女,敌人已把我们拖入大时代,我们更应该勇敢坚决地使我们的民族国家在大时代翻身!……在南京沦陷不久,日本占领当局对在租界里的中文报纸采取新闻检查的指令。王芸生和《大公报》上海版不惧威胁,主动停版也不肯妥协,并在1937年12月14日发表两篇社评《暂别上海读者》、《不投降论》,体现了《大公报》和王芸生的不屈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
  
   抗战八年,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王芸生曾先后写下《我们在割稻子》、《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豫灾实录》、《看重庆,念中原》、《我们还需加点劲!》等脍炙人口的社论和时评,对鼓舞士气、揭露官僚腐败、同情受灾民众、抨击奸商污吏等有着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由于《豫灾实录》、《看重庆,念中原》对国民党治下的腐败堕落导致的灾年景象深入人心,国民党当局愤恨不已,予以《大公报》停刊三日的处分。而停刊后复刊的《大公报》的订阅量却因此上升到16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报纸……
  
   抗战胜利后,王芸生并未有放松对时政的批评,特别是指责国民党接收大员的“五子登科”是“失尽人心”之举,令人感佩不已!王芸生此后寄望国共两党,希望中国走上和平、统一、民主、建国之路,却因为国共两党的自私挟怨和不顾民生,最终化为泡影……在知道了《雅尔塔协定》中关于苏、英、美三方的秘密协定的内容,即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承认外蒙独立;大连应列为国际港,苏联恢复租借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中东路之南满铁路应由中苏组织公司共同经营,苏联之优越权利应获保障的无理要求,《大公报》发表了王芸生的社评《读雅尔塔秘密协定有感》予以抨击。又在其后的日子里,以委婉、克制的态度抨击苏联将东北机器作为战利品运往苏联和其他暴行,激起了爱国学生的不满,并最终激起了对苏联霸权主义抗议大游行……
  
   王芸生因反感内战,写过不少抨击内战的时评,诸如《请先停手!》、《质中共》、《可耻的长春之战》、 《时局关键千钧一发》等文章,对中共和国民党当局均有批评,并打出自由主义的旗帜,于1948年1月8日发表题为《自由主义的信念》一文,希望国共息兵弭战,中国走向“公平、理性,尊重大众,容纳异己”的民主宪政大道。可随着时局的变幻莫测,自由主义的美梦终化为昙花一现、烟消云散了……
  
   王芸生倡导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并在他的《九一之梦》说道:新闻自由是“求真的钥匙”,新闻记者的职责可用两字概括:“真”与“勇”。王芸生主持的《大公报》还积极为查封的《新民报》鸣不平,反映出了王芸生的铮铮铁骨和坦诚之心!
  
   王芸生注定是中国言论史上不可绕开的人物,他的高风亮节和激荡于百年中国言论史上的时评、社论,将永载于中国历史和中国新闻史之上!历史终会证明,王芸生言论报国、浩然正气的一生,是中国人民永远不应该忘却的!书生报国垂寰宇,言论风流曜神州!王芸生不会被遗忘,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