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文采口述自传

王文采 口述,胡宗刚 访问整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王文采 口述,胡宗刚 访问整理  

页数:

23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近百年的中国植物分类学发展史中,王文采先生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他尽力避开政治旋涡,默默劳作,探明植物资源,编纂植物志;在学科发展陷于低谷时期培育了新一代学人。 朴实无华地忆述——在崇山峻岭中的艰辛采集,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精心检索,在晨夕四季的轮转中的伏案著述,似为枯燥单调,他却自得其乐。 书中涉及人物:中国植物学界的先驱胡先骊、钱崇澍、陈焕镛、秦仁昌等,同学少年中有后来成为毛泽东秘书的林克,工作初期际遇者中有200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征镒,晚年弟子中有近时在“虎照”事件中冲锋陷阵的傅德志。 讲给你听的故事:一个曾经痴情于山水画与广东音乐的中学生最终走上植物学家的道路;离休之后又成为可以终生不变的“在职人员”。 在忆述之外,书中辅以大量的档案资料,多为首次公布。

作者简介

王文采(1926-) 山东掖县人。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1949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植物分类学报》主编。主持编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参与编纂《中国植物志》。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家庭与求学 身世 童年 中学时代 大学时代 我的家庭第二章 几位难忘的师友 林镕 钱崇澍 胡先骕 吴征镒  汪发缵和唐进 秦仁昌 张肇骞 陈焕镛 郑万钧 傅书遐 冯晋庸第三章 植物调查 河北考察 广西考察  江西考察 一赴云南 二赴云南 三赴云南 四川考察 重赴广西 再赴四川 湖南考察 三到广西第四章 分类学研究 50年代的研究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国植物志》 主编《植物分类学报》 植物标本馆第五章 往事杂忆 学习俄文 反右运动 困难时期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学术交流第六章 离休之后的研究与访学 离休 在瑞典短暂工作和考察 访问西欧三国 关于拉丁文在分类学上的使用 当选院士 铁线莲属研究之一:国外访学 铁线莲属研究之二:国内访学 回顾中国植物分类学附录 牛喜平采访王文采摘录 师门承学追忆 王文采年表 王文采主要论著目录人名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家庭与求学  身世  我是山东掖县人,掖县今已改名为莱州市。我对掖县老家的情况知之极少。我的祖父有四个儿子,我父亲排行第二,伯父和一个叔叔在家种地,另一个叔叔好像在青岛做买卖。我父亲叫王蓝玉,字宝玺。出生在哪一年,我也不甚清楚,按推算大约生于1892年。他小时读过几年书,略通诗书,毛笔字写得很好,过春节时有人请他写春联。他大约在十几岁时,出外学徒做买卖,由于能刻苦自励,岁有盈余。后因善于经营,成为一个小资本家,来回于天津、济南之间,经营草帽辫生意。草帽辫就是山东掖县妇女用麦秆编制草帽、提篮之类的手工制品。经我父亲之手,出口到南美的巴拿马、巴西、墨西哥等国。我父亲还在一些地方开了店铺。  1926年6月5日,我出生于济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文采口述自传 PDF格式下载



我一直很想体验老一辈科学家那种一生辛苦只为一个追求的生活,也许现在的时代太浮躁,也许是自己太浮躁,所以一旦遇到这方面的书当然要好好感受一下这样的心路历程。本来植物分类学家们的社会影响力就小,介绍他们的书实在太少,难得湖南教育出版社有心搜集这些资料,让我可以好好八卦一下院士们的风采。书中的内容挺丰富,提到了很多人,有我的老师许介眉,也有傅德志这位目前比较活跃的人物,还有他为王文采写的“师门追忆”,因为就是当代的事情,读来感觉非常亲切。书中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谦虚谨慎、认真踏实的学风、作风,而书中提到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就是这些植物学家们一生的心血结晶。王文采院士在书中还说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很受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大家自己体会吧!


值得一读的好书,大力推荐


强力推荐,


这一套口述史都很不错,感谢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创意。这一类书因为名字的原因,可能往往会被读者忽视,建议喜爱读书而平时不太阅读这方面书籍的朋友,也不妨读读这类书。在下在此向大家推荐,相信喜欢“杂书”的朋友不会轻易的放过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科学家除了在自己的科学专业领域里有着很深的研究并且都卓有成效之外,他们的艺术素养也都相当的高,都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不是一般的水平可比较的,其中有很多人我确信要胜过这些领域中某些专家,只不过他们将自己毕生精力投入了科学研究罢了。他们所写的文章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文采极佳,引人入胜,像搞研究一样写得严谨,事情交代得清楚。最主要的是,他们回忆的可信度相对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回忆录日记要更高些。读来觉得很轻松,他们的研究生活、所研究对象、复杂的专业知识,就在这种从容真实的叙述中被我们这些外行所接受,并且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本书读下来,对这个专业至少也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那么通过相类似的几本书的阅读,真可以说是读者受益匪浅,而编者的良苦用心相信也得到了回报。惟一要想指出的不足是,书的价格相对偏高,给想读这类书的读者制造了很大的经济障碍。说明:本评论为“徐利治访谈录”所写,想来用在同类书上,作为评论,意在推广,不算抄袭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