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先闻自述

李先闻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先闻  

页数:

342  

Tag标签:

无  

前言

  正当21世纪开头的时候,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口述历史很重要。《论语》就不是孔子(前551-前479)的著作,而是口述。这情形与希腊的苏格拉底(约前470-前399)及其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似。那个时代学者们还没有自己著书立说的习惯,思想学说都是靠自己口述而由门人弟子记录下来的。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流传两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们当代人的所见、所闻、所历,不能与之相比,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贡献出来,流传下去,对社会还是有益的。  司马迁著《史记》,上古部分文献太少,主要根据“传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即口述、口述、再口述),准确的年代只能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算起,这不仅给年代学留下了一个空当,因而有今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还给后人提供了怀疑的口实。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出现了疑古思潮,提出“东周以前无史”论,企图把中国文明史砍去一半。幸而这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文,王国维于1917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指出甲骨文中发现的殷商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相吻合,《殷本纪》中的口述记载只有个别错误。这就把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由东周上推了近千年。由此,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他又于1926年在上海《科学》杂志第ll卷第6期上发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一文,指出中国历代出现的新学问大都是由于新的发现。他举了很多例子,最重要的是汉代曲阜孔壁中古文和西晋汲冢竹书的发现,说明新材料对于学术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胡适于1928年在《新月》第1卷第9期上写了一篇《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仅是要找埋在地下的古书,更重要的是要面向自然界找实物材料。他说:“材料可以帮助方法;材料的不够,可以限制做学问的方法;而且材料的不同,又可以使做学问的结果与成绩不同。”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位终生献身学术研究的科学家的人生全景纪录。  从辛亥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清华学堂的师生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的著名遗传学研究集体,从教育学术界的世象和潜规则到家庭琐屑,世态炎凉,作者都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李先闻(1902~1976)。四川江津人,植物遗传学家和作物育种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清华学校毕业(1923),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1929),曾任东北大学、河南大学和武汉大学教授,四川农业改进所技正,中研院植物所研究员,台湾糖业公司专家顾问,台南糖业试验所评议会主席,台湾中研院植物所筹备主任、所长。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自序1 我的家世2 小学时候3 投考清华4 清华八年5 留学时期6 回国后头两年7 艰苦的河南大学农学院8 武汉大学的生活9 抗战期间四川九年10 第一次重返美国11 进中央研究院12 来台后最初十四年13 重返中研院14 我的家庭后记

章节摘录

  1 我的家世  我的祖籍是广东梅县。清朝太平天国时,李大顺、李二顺在下川东一带作乱,把那一带的人都杀完了。清朝政府强迫移民到那儿去,我的先祖永良公夫妇也是被迫迁去的移民。因为他们到得晚,四川江津好一点的地方,都被那些捷足先登的人划地为界,据为己产了。永良公就只得在长冲场,后来变为我们大祠堂原址[处]搭一个高梁栅,住下来。  我们客家人过去已迁移过三次,这是第四次迁徙,迁到四川的。客家人有不屈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毅个性,虽然处境艰难,总能求生存。我的先祖刻苦耐劳地替人家种田、做佣工,以维持生活,儿女倒生了不少。中国人家谱上只记载男性,女性是不记载的,所以,我不知道有几位高祖姑母,只知道有五位高祖。我的高祖用芳公排第三,也就是始迁祖永良公的第三个儿子。他老人家在一家磨坊里做长工,每天陪着蒙了眼的不停转磨的牛在磨房里,两脚两手不停地踏着土制的筛面粉器,勤勤恳恳地做工。忠厚诚实地为人,被老板赏识了,于是帮助他,多给他些钱,叫他自己做生意。因此,他陆续地买起田地,置起产来。中年以后,他拥有八百多担租谷,家境渐渐好转。用芳公手足情深,讲究义气,觉得自己有了田地,兄弟们还在外边吃苦,替人家做工,于心不安。就把田分为六份,将在外面挑水为生,或做其他零工的四位兄弟们都找回来。每人分赠一份,留一份做“蒸尝”。大家继续地耕田种地,务农为业。  川东的租谷制,每担租(六十老秤斤计)自己种的话,每年可十足收一担谷子,或者更多些。假若租给别人种,每年就只分到七成或六成,雨水不调的话甚至只能收五成或更少些。  我们李家排行是用“永、用、元、善、培、先、泽、世、传、德、业、绍、家、声”十四个字。我是第六代。我的曾祖元兴公分在凌家坝居住,只两弟兄。祖父善伦公,号天和,兄弟二人,排行第二。当时族人中“善”字辈大排行起来,已有三十六位了。其中有一位住在“砖房”的堂房曾祖,中过举,显亲扬名,娶了有钱的马氏夫人。富贵都有了,可惜马老太太有遗传性的疯病,也带给他们那房后代有疯病遗传的不幸。


编辑推荐

  《李先闻自述》农家子弟的奋斗一生,中国第一代植物遗传学家,台湾“甘蔗之神”。  时代动荡 学人往事  世态人情 真实无隐  运动健将 篮球教练  遗传学家 四大金刚  清华八年 美国六载  甘蔗之神 终老台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先闻自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