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金刚经-图珍本小墨香书

《小墨香书》编委会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

《小墨香书》编委会  

页数:

27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图珍本小墨香书:金刚经》精致小巧,携带方便,既可于舟车劳顿中随手翻阅,又可在茶余饭后细细品味,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尽享阅读乐趣,墨者,惜黑如金,去粗取情,于皇皇巨著中撷取精华,于浩瀚典籍中提炼神髓,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免去皓首穷经之苦;香者,古色古香,沁人心脾,一册香书在手,远离喧嚣烦躁,暂忘尘世纷扰,思接干载,视通万里,浑然忘我,怡然自得;书者,经书典籍,百世流芳,传承文明,贯通古今,透视荣辱兴衰之理,呈现世事变迁之道。

书籍目录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第十四品 高相寂灭分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金刚经-图珍本小墨香书 PDF格式下载



  《金刚经》上讲的最多的是这样几句话,反反复复。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还有类似的是: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可以说,文中的大多数句子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句式,即:说××,非××,是名××。
  
  通常这样的句式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我说的这个吧,并不是就是指这个,只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儿,必须有个名词代指一下我想说的事物。
  
  你明白没?我反正是听晕了。而且告诉你,整本《金刚经》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讲这么一件绕口令一般的事儿。
  
  所以,你也就可以想象,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时的痛苦之状。明明一样的意思,为什么非要各种比喻的阐述一百遍呢?
  
  其实,佛陀在本书中一直想说明白的只是一个道理,不执念。不执念于一词一句,不执念于一种固定的形式,不执念任何一个妄念。也就是不要执着于任何一件和本意不相关的事儿。比方说,你在行善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在行善,行善以后自己会如何如何,别人又会因你的善举而如何如何。这些想法都是多余的。换句话说,就是太拿自己当个事儿了,边做边想着做了以后会如何如何,仿佛因为所以般的直接推导。但人生哪来那么多直接的因为所以。这种想法类似于职场计件工似的急功近利。虽然这里所说的急功近利常常温润一些,没有世俗世界那般的势力,但从根本上也好不到哪儿去。佛陀很慈祥,没明说这种人的心思背后。其实,说穿了就是功利心。任何事都会有功利心,不一定关乎金钱权利,有时很可能只是一个名头的概念。就像有些人很执于一个“孝”的名声一样。但名声就足以让人前仆后继。如果不是对最初的本愿真心真意,那么很容易干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来,或者根本坚持不下去。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如,近来常被人称道的“一万小时定律”。意思大约是:“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于是,很多心存野望的修习者就开始行动了。当然这不是不好。不过,也是昨天看到的一个相左的观点。他提出,若没有真心的喜爱,享受努力的每一个过程,一万小时的练习是否能够成功。我想或许会成功,但恐怕一万小时是不够的,因为你不得不在无尽的厌烦中人为抵抗这种消极情绪。因为这不是你真正所爱,而是有前提有目的心的。就像追求一个姑娘,如果你不是本着她这个人,而是在不喜欢她的前提下,追求其背后的家世背景钱财外物,那么遇到困难挫折撒泼打滚的时候是不是格外糟心。如果是喜欢的,那这些可能就瞬间视为撒娇,而越想越可爱了。但,不喜欢的……更不用提长久的可能毫无回报的付出。所以,尽管一万小时的练习的确可以使你成为某个专业的行家里手,但如果一开始就抱着铁定“要成为大师”之心,那样也不太会太成功,或者成功得很痛苦,亦或即便成功了也感觉与自己的付出相较而心生怨恨。理由很简单,你没有享受那个努力的过程。强大的利欲心会使你在对待努力的过程中失去耐心,而让过程变得异常枯燥。这种枯燥会使进步的步伐变慢,努力的时间延长。而愈延长愈变慢,焦虑的程度也跟着增加,过程就愈加枯燥。这简直是个死循环。
  
  所以,后来有人总结,一万小时定律要的不是要抱定“必须成为大师”的信念,反而要抱定的是“哪怕竹篮打水一场空也不悔”的坦然。两者说到底都是执念,但前者更执于名,而后者更执于义。
  
  佛陀所希望的,也就是如此。他反复教化弟子,对那些光辉灿烂的东西少看重一些。哪怕是佛家常常称道的那部分。比方说菩萨、罗汉之类的职称,比方说宝相的庄严。
  
  但说到这个,似乎也与现实寺院中的情况不太符合。现实的寺院是,哪个佛祖不镀金身,哪个大殿不分座次。
  
  这个问题在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倒是让我想到了普遍的宗教发展的故事。这么说吧,一个理念要想发展成为一个教派就需要很多后期工作。这不像革命。革命是成功了即可终止。宗教是要无限制发扬下去的,没有停歇的一天。当然,官方的讲法总是说到了世人皆成佛以后,如何如何。但这个讲法就好比共产主义,光辉、完美,遥不可及。所以,既然想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就必须做一些有利于宣传的工作。这时候,单讲述义理就不太管用,或者说效率较低。遇到不识字的怎么办?愚钝的怎么办?冥顽不灵的怎么办?他们在论道的阶段可以选择论或选择不论。但当你要积极争取发展教派规模的时候,赶鸭子上架是常常的事情。毕竟有规模才有讲话的余地和分量。所以偶像化和义理简单化就应运而生。
  
  其实,佛陀是非常反对偶像化的。他甚至反对将佛具象化。也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和他的弟子都遵守了这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得不承认,具象化的东西和口号式的词句更能深入人心。尤其是在进入中土以后。更尤其是在被当权者利用了以后。从此,执于义的变成了少数,执于名反而成为多数派了。你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寺院里看到善男信女虔诚礼佛,但他们多半连最基本的佛理都讲不清。只知道磕头,念两句佛号,以为多磕几个响头就能超脱得救从此福泽绵长。岂不知,佛祖所言的福泽和他们心中的福泽根本不是同一码事。所以,也有人在拜佛多年未得到他想象中的回报而心怀怨恨。给寺院的布施也感觉像投资打了水漂。这根本是混淆了概念。
  
  曾有有识之士在网上哀叹,中国人干什么都逃不出个急功近利。连宗教都是如此。更有学哲学的朋友哑笑地告诉我,中国人根本不信宗教。当时不理解,现在倒是明白了许多。宗教和巫术迷信的最大差别在于一个“义”字。
  
  其实,也不只中国有此现象,中世纪笃信基督教的欧洲也未见得好到哪里去。也曾借宗教之名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愚弄百姓。而这些行为的根源,也是教义的不达,民众的蒙昧。因为当时的教义经文是被僧侣贵族垄断的,因而一旦开启,解除垄断就好。怕只怕经书智慧条条本本都放在那里,却还是只当巫蛊咒语使用,那才是大大的不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