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时间简史

(英)史蒂芬·霍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1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英)史蒂芬·霍金  

页数:

172  

字数:

151000  

译者:

吴忠超,许明贤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没有为《时间简史》的原版写前言。那是卡尔•萨根写的。我写了简短的“感谢”,有人建议我感谢每一个人。但是有些支持过我的基金会不甚高兴,由于被我提及而收到大量的申请。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我的出版者,代理人,甚至我自己曾预料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它荣登伦敦《星期日时报》畅销书榜237周,这比任何书都久(显然, 《圣经》和莎士比亚不算在内)。它被译成40来种文字,在全世界每750人都拥有一册,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正如纳珍•米尔伏德(我的前博士后)评论的:我的物理著作比麦当娜谈性的书还更好卖。《时间简史》的成功表明,人们对于重大问题有广泛的兴趣:诸如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为何是这样子的?我已趁此机会更新本书,并将从首版(1988年4月愚人节)以来理论和观测的新结果纳入。我新添了虫洞和时间旅行一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创生和维持虫洞的可能性,那是连接时空中不同区域的细管。如是,我们也许可以利用它们来进行星系之间快速旅行或在时间中旅行到过去。当然,我们从未邂逅到来自未来的人(也许我们曾经有过?)。对此我将给出一种可能的解释。我还描述了今年在寻求“对偶性”或显然不同的物理理论之间的对应方面的进展。这些对应强烈地表明,存在一种完备的统一物理理论,但是它们也暗示,也许不可能用一个单独表述来表达这个理论。相反,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必须使用基本理论的不同影像。这和描绘地球表面很相似,人们不能只用一张单独的地图,在不同的区域必须用不同的地图。这就变革了我们的科学定律的统一观,但是他并没有改变最重要的一点:一族我们能够发现并理解的合理的定律制约着宇宙。在观测方面,迄今最主要的发展是由COBE(宇宙背景探险者)和其他合作者测量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起伏。这些起伏是创生的指纹,这些起伏是创生的指纹,这些在光滑均匀的早期宇宙上的微小的初始无规性后来成长为星系、恒星以及在我们周围看到的所有结构。起伏的形式和无边界设想的预言相吻合。无边界设想说,宇宙在虚时间方向没有边界或边缘。为了区分这个设想和对背景中的起伏的其他可能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然而,在几年之内,我们就应能知道,我们能否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自足的无始无终的宇宙之中。史蒂芬•霍金1996年5月 剑桥

内容概要

本书是“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的一种。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日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日渐范围变窄。 《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W.Hawking),1942年出生于伽利略逝世的三百周年纪念日。他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一度曾为牛顿所任),并广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第六章 黑洞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第九章 时间箭头第十章 虫洞和时间旅行第十一章 物理学的统一第十二章 结论阿尔贝特·爱因斯坦伽利雷·伽利略伊萨克·牛顿小辞典感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伯特兰•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天文学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又是如何围绕着称之为我们星系的巨大的恒星集团的中心公转。演讲结束之际,坐在房间后排的一位小个老妇人起立说道:“你讲的是一派胡言。实际上,世界是驮在一只巨大乌龟背上的平板。”这位科学家露出高傲的微笑,然后答道:“那么这只乌龟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大多数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但是我们凭什么就自认为知道得更好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物理学中最近的突破,使我们有可能为其中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答案,而奇妙的新技术是实现这些突破的部分原因。对我们而言,这些答案也许有朝一日会变得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那么显而易见——或许也会变得和乌龟塔一样荒谬,只有时间(不管其含义如何)才能裁决。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能够对于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个信念提出两个有力的论证。第一,他意识到,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引起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的正下方的时刻,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形。第二,希腊人从旅行中知道,在南方地区观测北极星,比在较北地区,北极星在天空中显得较低。(由于北极星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某观察者,北极星刚好出现在地平线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语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时间简史,一部深入浅出、简法明了的科学经典。插图色彩缤纷,纳入最新研究。 史蒂芬·霍金那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但是,在它问世后的岁月里,有些读者一直不断地向霍金教授诉说,该书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该书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那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前言我没有为《时间简史》的原版写前言。那是卡尔·萨根写的。我写了简短的“感谢”,有人建议我感谢每一个人。但是有些支持过我的基金会不甚高兴,由于被我提及而收到大量的申请。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我的出版者,代理人,甚至我自己曾预料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它荣登伦敦《星期日时报》畅销书榜237周,这比任何书都久(显然, 《圣经》和莎士比亚不算在内)。它被译成40来种文字,在全世界每750人都拥有一册,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正如纳珍·米尔伏德( 我的前博士后)评论的:我的物理著作比麦当娜谈性的书还更好卖。《时间简史》的成功表明,人们对于重大问题有广泛的兴趣:诸如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为何是这样子的? 我已趁此机会更新本书,并将从首版(1988年4月愚人节)以来理论和观测的新结果纳入。我新添了虫洞和时间旅行一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创生和维持虫洞的可能性,那是连接时空中不同区域的细管。如是,我们也许可以利用它们来进行星系之间快速旅行或在时间中旅行到过去。当然,我们从未邂逅到来自未来的人(也许我们曾经有过?)。对此我将给出一种可能的解释。我还描述了今年在寻求“对偶性”或显然不同的物理理论之间的对应方面的进展。这些对应强烈地表明,存在一种完备的统一物理理论,但是它们也暗示,也许不可能用一个单独表述来表达这个理论。相反,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必须使用基本理论的不同影像。这和描绘地球表面很相似,人们不能只用一张单独的地图,在不同的区域必须用不同的地图。这就变革了我们的科学定律的统一观,但是他并没有改变最重要的一点:一族我们能够发现并理解的合理的定律制约着宇宙。在观测方面,迄今最主要的发展是由COBE(宇宙背景探险者)和其他合作者测量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起伏。这些起伏是创生的指纹,这些起伏是创生的指纹,这些在光滑均匀的早期宇宙上的微小的初始无规性后来成长为星系、恒星以及在我们周围看到的所有结构。起伏的形式和无边界设想的预言相吻合。无边界设想说,宇宙在虚时间方向没有边界或边缘。为了区分这个设想和对背景中的起伏的其他可能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然而,在几年之内,我们就应能知道,我们能否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自足的无始无终的宇宙之中。史蒂芬·霍金 1996年5月 剑桥后记我在撰写本书时得到多人帮助。我的科学同仁毫无例外地激发我的灵感。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主要的合作者为罗杰·彭罗斯、罗伯特·格罗许、布兰登·卡特、乔治·埃里斯、盖瑞·吉朋斯、唐·佩奇和詹姆·哈特尔。他们有求必应,我非常感激他们,同时也非常感激我的学生们。我的一名学生布里安·维特在准备初版时提供了许多帮助。矮脚鸡图书公司的编辑彼德·古查底还给我写下无数评语,使本书改善甚多。此外,我还想感谢安德鲁·杜恩,他为我修改了正文。如果没有眼前的这台交流系统,本书就写不成。这套称作平衡器的软件是加利福尼亚兰卡斯特文字处理公司的瓦特·沃尔托兹捐赠的。我的语言合成器是加利福尼亚太阳谷的语音处理公司捐赠的。剑桥适用通讯公司的大卫·梅森把合成器和手提电脑安装在我的轮椅之上。利用这个系统,我现在比我失声之前能更好地与人交谈了。在我撰写和修改此书的年代里,有过许多秘书和助手。对于秘书们,我应特别感谢的有朱迪·费拉、安·拉弗、劳拉·珍翠、谢瑞尔·比林顿和苏·梅西。我的助手为柯灵·威廉斯、大卫·托马斯、雷蒙·拉夫勒蒙、尼克·菲利普、安德鲁·杜恩、斯图瓦·詹米森、约纳逊·布连奇利、提蒙·汉特、赛蒙·基尔、琼·罗杰斯和汤姆·肯达尔。尽管我是残废的,但是他们、我的护士、合作者、朋友以及家人们使我的生命非常充实并能进行研究。史蒂芬·霍金书评“鲜明而刺激……霍金先生无疑具有教师天赋,轻松幽默,擅长以日常生活的隐喻来诠释极端复杂的主题。”——《纽约时报》“迷人而清澈……光辉四射的巨作。”——《纽约客》“童真好奇与天才智慧的结合。当我们领略霍金宇宙之际,为他精神的瑰丽所惊异。”——《星期日时报》“他机智而清晰地阐释宇宙物理的奥秘……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头脑。”——《纽约书评》


编辑推荐

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的10年岁月里,已成为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在全球销售已近1000万册。首版内容介绍了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识。微观和宏观世界观测技术领域方面10年来的进展证明了霍金教授的许多理论预言。他为了把观测的新知识介绍给读者,重写了前言,全面更新了原版的内容,并新增了一章有关虫洞和时间旅行的激动人心的课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时间简史 PDF格式下载



如果读完高中的数理化,就能大体读懂这本书.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都非常好.虽然不能完全读懂,却像<天龙八部>(旧版)一样引人入胜,一本迷人的好书.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可以无形中中培养科学精神,如前言所述,以质疑的态度来对待科学.总之,这本书酷极了!


不错,翻译的很到位,毕竟是老前辈翻译的,书的价格也很便宜的。


看之前就打定主意一定要看完,没有半途而废很欣慰。有点吃力,但是也很有帮助,看完很有成就感。


这本书的名字如雷贯耳,很早我就听过,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买到。终于有一次突然想起,于是在卓越买到了质优价廉的这本书,很高兴,很好看的一本书,尤其是对于那些对科学感兴趣和喜欢思考的人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一本书了。你不一定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在专业领域专注研究,但是作为一名普通大众,你也有知情权,有了解探究未知和神秘的权利。这本书,会给你这种权利,还有,迷茫~~~呵呵,确实,越看越迷茫,因为,你知道的越多,就越迷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自我满足,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热情付诸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谦逊,好学。补充一句,卓越的服务很好,书的质量也很好,谢谢~~


纸张太薄了吧,都透了,哎~


应该不是正版,字体纸质都不像。


需要反复看才能看懂


睡不着推荐看的书~~


这个号称霍金的弟子翻译的真不敢恭维,烂的的确可以。大家实际可以买本原版的,文字很浅显易懂


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还可以吧 不过纸张质量不是很好


物理白痴 读了白读 好吧


比宇宙简史难懂些,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桑心,改天再继续


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已经尽量用大白话让我们这些外行能够理解他的意思。但是在硬着头皮看完以后,还是没能理解。


內容詳盡 通俗易懂 好評


自己的宇宙学知识太浅了,看不太懂啊


先用一般版本看看 然后再买其他版本 好书呀


书是不是集存的货,书第二页和倒数第二页夹杂着很多的纸张碎末,是粘上去的,简直是无语了


很好,给儿子买的,他很喜欢,


一分钱一分货,要是知道是这样的,我应该买本更好的


做工很差的,,,内容都那样,网上一搜 都是。。。。浪费钱。


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


时间简史·霍金


货好送货又快


发货速度很快,蛮好


时间简史


经典来拜读一下,希望看得懂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作者:史蒂芬•威廉•霍金
  译者:许明贤、吴忠超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时间的本质:时间随宇宙的变化而变。时间是因变量。时间是宇宙事件秩序的计量。
  自认“黑洞悖论”错误,在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承认“信息守恒”。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像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然而,这
  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本书是寻找将其合并的理论——量子引力论。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1924年,现代的宇宙图像才被奠定,是因为哈勃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第六章 黑洞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第九章 时间箭头
  第十章 虫洞和时间旅行
  第十一章 物理学的统一
  第十二章 结论
  小辞典
  绝对零度: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这温度下的物体不包含热能。
  加速度:物体速度改变的速率。
  人择原理: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如果它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在
  这里去观察它。
  反粒子:每个类型的物质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粒子。当一个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碰撞
  时,它们就湮灭,只留下能量。
  原子:通常物质的基本单元,是由很小的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以及围着它转动的电
  子所构成。
  大爆炸:宇宙开端的奇点。
  大挤压:宇宙中介的奇点。
  黑洞: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
  能量守恒:关于能量(或它的等效质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的科学定律。
  电子:带有负电荷并绕着一个原子核转动的粒子。
  基本粒子:被认为不可能再分的粒子。
  事件视界:黑洞的边界。
  频率:对一个波而言,在1秒钟内完整循环的次数。
  伽马射线: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是由放射性衰变或由基本粒子碰撞产生的。
  中微子:只受弱力和引力作用的极轻的(可能是无质量的)基本物质粒子。
  中子:一种不带电的、和质子非常类似的粒子,在大多数原子核中大约一半的粒子是中子。
  中子星:一种由中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冷的恒星。
  核聚变:两个核碰撞并合并成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原子的中心部分,只包括由强作用力将其束缚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
  光子:光的一个量子。
  质子:构成大多数原子中的核中大约一半数量的、带正电的粒子。
  量子:波可被发射或吸收的不可分的单位。
  夸克:感受强作用力的带电的基本粒子。每一个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红移:由于多普勒效应,从离开我们而去的恒星发出的光线的红化。
  奇点:空间-时间中空间-时间曲率变成无穷大的点。
  不确定性原理:人们永远不能同时准确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对其中一个知道的越精确,则对另一个就知道的越不准确。
  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的概念,是说在波动和粒子之间没有区别,粒子有时可以像波动一样行为,而波动有时可以像粒子一样行为。
  波长:对于一个波,在两相邻波谷或波峰之间的距离。
  白矮星:一种由电子之间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稳定的冷的恒星。
  
  


    事实证明,小时候的天书,现在就成了科普。原因有二,一是有了高中物理知识,二是很多东西见得多了、灌输得多了,感情上就能接受了(记得小学时还努力在想象宇宙边界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土壤什么的,要这时候的我相信宇宙是没边界的,怕是不可能的吧)。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小时候是无法理解光锥是什么的,不过现在嘛,可以理解了,感情上也可以接受了。
  
    由于成书时间较早,所以大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普及,现在看起来好理解多了,相对于《果壳中的宇宙》来说,更容易用常识去想象所描绘的宇宙的图景。


  不管译者到底是不是吴忠超,这种翻译水平让人无力吐槽。《时间简史》的内容也没有宣传中所说的那么好。
  


  这本书是朋友所赠,在书柜里静静地躺了五年,今年春节刚好闲下来收拾书柜,得以翻出这本书。
  
  作为一名理工男,读了一遍之后也只是略懂二分之一左右,也方知此“简史”是简短的历史(brief history)而不是简单的历史。我深信霍金他老人家已经能把能想到的最朴素的科学语言全用了一遍,可作为非物理专业的人,纵使有许多插图详解,我觉得还是很难理解消化的。
  
  不谈内容只谈感想。慢慢宇宙几十亿几百亿年,能够捏合到一本两百多页的书里面,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这可不是和小崔说事一个量级的,更何况是霍金本人所著。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啊。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踏出过国门,而地球在太阳系又那么小,太阳系在银河系又那么小,又有上亿个跟银河系差不多的星系。“宇宙的边界就是没有边界。”而我们却还在思考着例如生活大爆炸怎么还不更新,纠结着这件衣服到底是红的好还是绿的好。
  
  许许多多像霍金那样的科学家,不遗余力攻坚克难,才使我们的认知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才解放了我们的思路去思考许多更深层的问题。爱因斯坦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科研生活的每一天都应该积极利用,充满感激,正是基于前人的科学结果,才使得他省去了许多时间,一开始就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也应该如爱因斯坦所想的那样,充满感恩的去热爱生活。不是吗?
  
  还有就是题目的那句话,知道的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少。
  


   宇宙的奥秘,那么遥远,从遥远的未知而来,若隐若现,给人以希望,又把人再次引向未知。科学不断向前进步,旧的发现得以解决,新的发现又出现,新的未知又再次显现,这似乎是一场无止境的追逐,似乎永远没有完结的那一天。
   不过在霍金的笔下,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正在一步步逐渐接近宇宙真实的样子,虫洞和时间旅行是多么让人感到激动的词汇啊,有一天是不是我们可以回到过去,想想都觉得好有意思啊。“祖父悖论”到底该怎么解决,是不是只有历史协调法才允许我们回到过去。宇宙是否有起源,是否有终点,是否真的存在造物主。
   关注宇宙这么广阔的范围,让你觉得你的世界也随着作者的文字拓宽了,而不是只关注身边的这个小世界了。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哲学家已经跟不上科学家的步伐了,曾经他们也关注世界的起源,他们也思考宇宙存在的意义,如今他们不得不为科学家让出舞台。
   这本书虽然已被大师写的很通俗,但是不得不说里面的信息量真的很大,尤其是量子力学相关的知识,想要弄明白还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的,我早已举手投降。有时觉得科学真是好玩又神奇的东西。比如说此刻。
  


    这本书名气很大。史蒂芬霍金鼎鼎大名,这本著作因他而流传。霍金的形象那可以说是“看我一眼,让人浑身颤抖”。他患有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只能坐在轮椅上,这样的人也能当科学家?他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却思考广袤的宇宙,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学系教授,提出黑洞理论。他的大脑是怎么样长的啊!
    虽然对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兴趣,但我知道,以我的科学素养,是无法理解这本深奥的书籍的,哪怕只是普及读本。瘦死的骆驼蚂蚁也啃不完啊。好在这本书是插图本。全书两百多幅插图,让人眼前一亮。毕竟看图要直观一些,也有助于理解。
    书的内容呢,涉及宇宙,起源、黑洞、虫洞、时间旅行……哇,既神奇有深奥。就我的理解水平,我看了这本书是倒吸一口气啊,宇宙可真是大啊。以前只知道银河系大,没想到,宇宙有那么广袤,银河系知识脸宇宙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听说过霍金的大爆炸说,宇宙怎么起源的,这本书介绍的比以前听说的更详细。还有黑洞,已成为一个不是那么高端的词,老百姓在说话的过程中也可能会用上这个词。霍金的影响有多么大啊。虫洞和时间旅行,听起来让人雄心勃勃,穿越嘛。
    书的印刷很精美,用的纸张很好,所以比同样厚度的书显得重。收藏一本装点门面也不错哦。起码,知道宇宙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大的多的时候,我觉得我视野开阔一些了。


   人类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绝非偶然,宇宙的的大爆炸,炸出了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地球相对于宇宙,地球的时间就像我们人类过了一秒中而已,在无序运动的大爆炸中,我们庆幸的是,我们恰好处在有序的时间,地点。
   物理,数学的魅力远远高于文学的魅力,它给我们的不只是想象中的世界,而是经过精细计算,验证,证明出来的世界,有理有据,让人心中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而文学的世界,只是充满人对这世界的期待和相像,给人只是一种冲动。
   人的命运是大爆炸的产物,所谓的命也只是简简单单的规律,然而简单之中却蕴藏着人类巨大的的抉择与牺牲,所谓的复杂,也只是违背规律的思想,想用违背规律的思想掩盖客观规律,显然贻笑大方,因为那是在和整个宇宙大爆炸作对。
   人类的复杂不在与发现了规律,而在于遵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创照规律,然而我们为了所谓凌驾规律,往往选择走捷径,带来的永远是惩罚,因为我们处在无序宇宙中的有序世界,除非我们在宇宙大爆炸中间,或许把你蹦出你是对的,或许者瞬间灭亡,或许什么也不是等等。
   我们担心的不是陆离怪神,好好想想自己。


   高中的时候接触到这本鼎鼎大名的《时间简史》,鉴于当时知识不是很丰富,大概看了没几章看不懂,就丢在一旁看不下去了。
  
   念大学时,鉴于这是一代天才的著作,又拿起来开始研读,自认高中理科的物理学的还可以,对天文学的某些基本概念也略知一二,艰难的读完这本巨作,对红移、宇宙的膨胀、虫洞、黑洞等等也算是有点皮毛了解。
  
   前段时间,在书香文库中把这本电子书给下下来了,又看了一遍。这回,发现问题了。霍大师似乎把这些事情讲的过于简单点了,从古希腊的原始物理到现在的弦理论,这时间跨度似乎真有那么点长,这期间冒出的众多理论要一一讲清楚真不大那么容易。整本书花了不少笔墨描述了各个时期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现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竟都是错误的。由此引出的问题,一下子又给出了结论,这些结论也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物理学或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不知道霍大师这么个逻辑想说明什么问题。难道真的是科普么?果真是科普的话,那没一点物理常识、功底的人却还真看不懂,那还不如百度之来的详细明了了。
  
   诚然,霍金不管是学术还是意志力方面,都是值得大肆赞扬的,只是,这本书似乎真的不是很好。要么就把内容精简点直接做成科普,要么直接把内容增多,将问题、证明、结论描述的更详细点成为专业读物,现在这样夹心饼干上下不是有点不妥。我们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书,而是不是人云亦云。
  
   从长远的时间来看,任何现阶段认为正确的理论,在未来都很大程度上会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将拭目以待。
  
  


  观念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一旦为大脑所相信,则会深深刷新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所见即世界,我所无视者则不存在,整个世界为观察者而显现,亦随观察者消失而覆灭。
  
  ---------------------------------------------------------------------------
  
  最近重读了《时间简史》,上一次读是十多年前大学阶段,不懂,生吞活剥都困难,而当中描述的事实又太过让人震惊难以接受。这是十年之后,再次生吞活剥,作为一个数学读不懂微积分,物理算不出方程式,化学拼不好化合价的纯科学盲,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这种究极的物理学感兴趣,可能真的是只是为满足问问题的好奇心罢了。
  
  当然,旅行到世界尽头即意味着到达时间创生那一点,只要你追得上光,则一切都在时空一体中完好地保存着,无所谓消失,亦无所谓创造。如果大爆炸是真的,则时间是线性的,并且是有方向的。如果未来还有大挤压,我们所目睹的,便是为了我们纯粹美感上的需要而发生的宇宙现象学。但,霍金避开上帝的方法更为诡谲,假如,仅仅是假如,宇宙成为有限而无界,那数之不尽的恒星,壮丽的星云,疯狂的黑洞和无法理解的时间,都只是一层膜上的泡泡和微不足道的小点。则造物主存身何处呢?科学的终点,更像是哲学的起点。他这样说:万物无始无终,仅仅是存在。可那是印度的宇宙观和老子曾经点破的事实。
  
  但也许没有事实吧,人择理论更像衔尾蛇,为什么是现在的宇宙呢?因为宇宙不是这样就不会被我们看到,探索并理解。为什么是大蛇呢?因为大蛇不吞吃掉自己就不会成为大蛇。循环逻辑,没完没了。而我们看不到的世界,超过了所有感官和理解的极限而变得没有意义。但宇宙涵摄我们,就像地球涵摄单细胞到人类的完整存在,单细胞感觉得到我们的存在并能够加以理解吗?我们能够感觉得到更高层次的宇宙吗?还是说,我们终究只是一些泡在污水里的微生物罢了。
  
  黑洞就像是宇宙自带的死亡属性,如果展开一个不靠谱的想象,黑洞就像是通往死亡的门,当万万亿颗恒星都塌缩成黑洞,有去无回地通向不可知,我们现在这个宇宙,能否安然无恙?又或者,在那里,会刷新整个新宇宙的规则。
  
  物质和能量岂非能够互相转换,而是根本一回事。在最微观的层面,世界只能用可能性表述,那些也许只有在数学上才成立的振动的弦,还不肯老老实实地待在固定的地方,而是以诡异的方式显现为波长不同的带有粒子属性的东西,随势显化。那是否可以这样想象,在宏观尺度被实现了的可能性,是诸多可能中最好的一种?可怎么知道,这不是最坏的一种?就像正反粒子湮灭留下了现在的世界,可如何确定,留下的不是反粒子?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正,称他人为反,若我们自己为反,他人为正,一切逻辑岂非亦在相反或相虚的刻度上通通成立?
  
  熵能解释很多,却无法解释生命。假定宇宙从极为有序的高熵开始,却没有任何原因地一路下滑,那么在低熵的沙滩上,为什么会出现DNA,大分子, 细胞,简单生物,复杂生物,智能生物这样从低到高逆序的现象存在?何解?仿佛造物主在玩一场永远的建造沙堡,毁灭沙堡的循环游戏。而智能的拓展是否打开新的宇宙?还是会永远的被不够用的能量和资源所限定?智能的发展需要能量,能否这样去解释生命与生俱来的竞争和生存本能?可霍金说:宇宙的总质量为零,多么讽刺,造物主是无中生有这个节目里最伟大的魔术师。
  
  时间,也许远远比一根标上箭头的线段要复杂。是如博尔赫斯般对时间展开充分的想象,翻过去一页的书就永远消失,那样迷宫般复杂的时间。还是印度的永劫复归,宇宙在末日之后复现,那所有的事情是否会按照原来发生过的样子再一模一样地来上一遍?又或者为了完美地解决时间旅行的悖论,我们创造了平行宇宙。如果过去永远是过去,未来永远是未来,为何我们总是说“追忆”,仿佛过去是某种需要向前追赶的东西,为何我们总是说“接下来的几天”,仿佛未来是某种挂在后面的车厢。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接近一点真相,造物主究竟是在翻来覆去地看一张旧电影,还是擦洗掉旧信息灌上新唱片?又或者整个世界不过是唱片跳针错误时产生的一个意外。
  
  霍金说,他深信已经掌握了接近解释世界终极真相的构件。不知该让人高兴还是不安,也许很快,人类就能把宇宙摸了个透。但在那扇门后究竟是恐惧还是幸福,我们永远无从知晓。我们宁可相信,在大爆炸的余烬里,我们为自己准备了最好的世界。
  
  


  初中时候看了第一推动丛书翻译的版本,很薄的一本书。那时看到第30页的时候看不下去了,理由很简单,突然看不懂了。为什么说突然呢,因为在看到全书的第二张图和相应的文字利用卫星的脉冲和月亮对其反冲的事件讲解相对论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霍金想表达什么。再无数次的重复阅读这一段,试图理解图文的关系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而无果后,我终于不得不打算放弃了。我没有试图继续读下去,因为考虑到这是 应该是一本富有逻辑的科普读物,其内容应该是层层递进的,一个部分断掉了后面恐怕也很难读懂了。那时,抱着对大科学家霍金先生的崇敬,我在想,也许即使作为一个热爱理科的初中生,这本书暂时还是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吧。
  
  十年之后的现在,当我再次翻开当初的这本薄薄的读物时,心里有一种俯视的心态。不管怎么说,自己是一个学工科出身的重点大学毕业生,虽然不是什么科研工作者,但是读起这本著名的科普读物来应该是很轻松的。可当我再次读到那不知所云的第30页时,我依然读不懂。可与十年前不同的是,我明白书里想表达什么,可就在很多本来应该用比喻,定义,引证试图让读者理解的地方,他却欲言又止,一笔带过,然后直接抛出一个结论。霍金试图通过一本书囊括从古希腊时期到已经产生了弦论雏形的现代物理学时期的全部进程。可是这可怜的篇幅让我不得不大幅度压缩本来应该想读者展示的部分。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书中的一个实验或者言论,往往只有问题,结论,却根本没有过程。那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们要读这本书干什么?看完了你真的明白书里再说什么吗?真的看过之后还会记得这些东西么?而一些拥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的读者,真的从这里读到了自己曾经从未读到的故事了吗?
  
  这本书无论对于想要获取知识的读者,还是想要更深刻的理解科学的读者,都是一本失败的作品。时间-空间的扭曲,以太,维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等等,书中都没有清楚的交代。我真想问一下那些给了五星的文科生们,你们读到这些东西的时候,真的没有大量百度过就明白了吗?如果没有从其他地方了解这些东西,当他们不断的在书中突然出现的时候,真的从逻辑上就能推测出书中到底再说些什么吗?


  如果嫌《时间简史》看的费劲,推荐这个版本
  1、简单
  2、插图
  3、全彩印
  4、章节基本独立,相对短的篇幅讲完一个问题
  
  当然,如果觉得这个简单,可以看原版,或者,还出过一个时间简史的插图版。


  二蛋看到我书架上摆着这本书时,大笑说 大蔷 你可真高端,导致我没再去翻过。
  哎我去,就上面几个字居然嫌我短,发不了。。。。。。。。。。。。。。。。。。。。。。。。。。。。。。。。。。。。。。。。。。。。。。。。。。。。。。。。。。。。。。。。。。。。。。。。。。。。。。。。。。。。。。。。。。。。。。。。。。。。。。。。。。。。。。。。。。。。。。。。。。。。。。。。。。。。。。。。。。。。。。。。。。。。。。。。。。。。。。。。。。。。。。。。。。。。。。。。。。。。。。。。。。。。。。。。。。
  现在够了吧。


  我不知道看过这本书的人里有没有1%的人能真正看懂的
  做为物理奥赛出来,保送大学少年班的我是没看懂
  反正我认识的理论物理博士告诉我他也看不懂
  我就释然了
  
  大家都看不懂所以都说好么?
  科普书应该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书
  具有中学物理知识的人能看懂
  那才叫科普
  
  这种类似天书挂上科普的名字大卖特卖
  只能说书商炒作的很成功


  首先赞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别看它的封面黑乎乎的,其貌不扬,但里面是全彩的啊!插图又多又好,色彩印刷非常精美,纸张在灯光下阅读甚至都会反光!翻书的时候摸在手里那种厚度,真是舒服,这对于我这种纸质书正版书控的书迷而言,简直就是阅读的莫大的享受!
  
  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是文科生,理科水平是文科高中毕业。学历是硕士,能看某文科领域的论文。我是走杂家路子的书迷,有一定的阅读科学大字头著作的阅读经验,知道一些诸如“特斯拉环”、“薛定谔的猫”、“麦比乌斯环”、“蝴蝶效应”的基本理科概念的皮毛。(感谢陪伴我度过中学时光的SFW~!)
  
  我一厢情愿地代替我这种情况的读者对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亲身测试,而结果是——32页之前看得懂,32页之后,从爱因斯坦携着其相对论从书中出场开始,陡然之间难度剧增,大部分看不懂了,但是完全可以继续跟着思路看下去,能看懂一些零碎片段性知识。书本最后的科学术语清单,也有不少是高中理科学习过的,能懂。
  
  这是我读过的最佳的科普读本,比它好懂的没它学术价值高而且还没它写得好,霍金真的是个神人,其智慧让人五体投地,何况还如此的有幽默感,有神吐槽(教皇那段笑死我了!),有那个被拉成面条的宇航员(全书抢尽风头、不断出场提醒世人它的存在,的可怜又爆笑的绝对亮点啊!)的忍俊不禁,通俗易懂的比喻让人茅塞顿开(房子与熵的比喻),逻辑清楚,整部人类物理发展史与成就盘点在书中可谓明白如话。
  
  翻译得也很好,让一个自嘲的、有趣的、充满智慧与知识的霍金形象跃然于纸上,带领我们去感叹时间的真相、黑洞的本质、膨胀的宇宙,这是一次丰富人生的灵魂的冒险,读一本好书为什么让人爽?原因正在于此!
  
  这样一本书卖得如此之好,真是令我对人类大众的读书品味燃起信心。(虽然信心一直并不大)
  
  这是最奇妙的里程,这里有最绚丽的星空,在这里,上帝掷色子而不用创造一个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在这里,时间并不比世界梗隽永,在这里,羽毛与铅球同时从你手中落地,在这里,只要足够高,同样的时钟可以走得更慢、更慢,在这里,你可以知道什么叫做高端打赌……
  
  史蒂芬·霍金是个妙人,世界上最强大的智慧,却被禁锢在世界上最羸弱的躯体之中。每思及此,一股想成为他脑残粉的冲动便油然而生。
  
  
  
  


  最初买这本书是为了弄明白广义相对论,黑洞等一些梯田物理学,说实话,关于广义相对论的知识不算多,也都是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来做辩证阐述,没有爱因斯坦的来得直接干脆。呵呵,不过这本书相当有分量,读起来更容易让人懂,简单一些,有很多理论听过没细看过,学习了。
  
  一直很喜欢天体物理学,记得最初为光子到底有没有质量,各大星系是否都存在黑洞,以及万有引力磁场假说,和高中同学争论不休,呵呵,那时太幼稚了,想问题没有辩证去想。
  
  都知道宇宙一直在膨胀,但她从何时开始,何时休止,真的会塌缩吗?当然这些东西只是用物理学只是去推算。霍金关于宇宙的起源做了很好的阐述,也符合我心目中的宇宙起源之说。关于黑洞,当然也不是黑的,呵呵,那么多光子被吸进去,怎么可能是黑的呢。但人类对黑洞也好,对宇宙也罢,研究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太多的神秘东西我们无法去了解。可能用不了多久,某些理论就会被推翻。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一个这样的牛逼到极点的人,有的只是理论,理论,理论,未免沽名钓誉。看看他的研究范围:天体物理学、理论物理学、数学 。好像在他范围之内,这人的理论比实际差太远,有的貌似只有理论,理论,理论。
  
   在看看另外一个人:尼古拉·特斯拉,主要成就:交流电,特斯拉线圈,特斯拉涡轮发动机,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地面固定波,双线线圈
  无线电技术,无线传输电能技术等。 还有一本唯一未出版的理论:重力的动态理论 。
  
   一个伟大到极致的人,只有理论。 一个被遗忘了80年的人,他创造的交流电确一直在免费服务全人类,他的无线传电技术在80年后才被现今科学界一点点发掘使用。这个人认为太阳系有边缘,有未知物质禁锢,且在30年代就曾利用电磁振荡做出过结论。
  
   有好好的实践大牛不信,去信一个满嘴跑火车,天天说理论的坑比,这个世界怎么了?
  


  纯文科生看《时间简史》,有点吃力,有点深奥,但能坚持下去,是因为书中总有闪光点激发脑海思维。记得高一时英语课本第一章的主文就是描写霍金的,其中有一段“in order to ... I need , in order to ...I need”,当时英语老师要求我们背诵,这让in order to 这个短语到现在都让我印象深刻。翻开《时间简史》,果不其然,其中一段就是当年苦苦背诵的句子。
  
  霍金长期做轮椅,但感悟超乎常人的敏锐。抽象深奥的物理学天文学,他会拿普遍的事物作为类比。比如,他在解释时空是由于在它中间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而变弯曲或“翘曲”的时候,他引入了飞机飞行时的画面,飞机在飞时沿着两点间的直线飞,这是二者最短的距离,而俯瞰变成三维空间,这其实是一个环形圈运动。N多的比如,大量形象化的比喻,用日常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来解释深奥抽象的物理概念,这大概就是他让科学著作变得普通人可读的原因之一。
  
  摘录一些文中的语句。
  
  
  1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
  
  2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3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我们必须接受的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时空的客体。
  
  假定太阳就在此刻停止发光,它不会对此刻的地球发生影响,因为地球的此刻是在太阳这一事件熄灭这一事件的光锥之外,我们只能在8分钟之后才知道这一事件,这是光从太阳到达我们所花的时间。同理,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时刻发生在宇宙中更远地方的事: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最远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时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4黑洞根本不是黑的,它们像一个热体一样发光,它们越小则发热发光得越厉害。所以看起来荒谬,而事实却是,小 黑洞也许可以比大的黑洞更容易被探测到。
  
  5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
  
  ……
  ……
  ……
  
  
  


  资料备份性质。懒得一页一页去分索性放一起了。
  
  
  【P22】例如,假定太阳就在此刻停止发光,它不会对此刻的地球发生影响,因为地球的此刻是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的光锥之外。我们只能在8分钟之后才知道这一事件,这是光从太阳到达我们所花的时间。只有到那时候,地球上的事件才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的将来光锥之内。同理,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时刻发生在宇宙中更远地方的事: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最远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P23】没有东西走得比光更快。这意味着,通过空间和时间的任何物体的轨迹必须由一根落在它上面的每一事件的光锥之内的线来表示。
  
  【P26】(光偏折的图)
  
  【P29】我们生活在一个宽约为10万光年并慢慢旋转着的星系中;在它的螺旋臂上的恒星绕着它的中心公转一圈大约花几亿年。我们的太阳只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平均大小的、黄色的恒星,它靠近在一个螺旋臂的内边缘。
  
  恒星离开我们是如此之远,以致使我们只能看到极小的光点,而看不到它们的大小和形状。这样怎么能区分不同的恒星种类呢?对于绝大多数的恒星,只有一个特征可供观测——光的颜色。牛顿发现,如果太阳光通过一个称为棱镜的三角形状的玻璃块,就会被分解成像彩虹一样的分颜色(它的光谱)。将一个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星系上,人们就可类似地观察到从这恒星或星系来的光谱线。不同的恒星具有不同的光谱,但是不同颜色的相对亮度总是刚好和一个红热的物体发出的光谱完全一致。(实际上,从一个不透明的灼热的物体发出的光,有一个只依赖于它的温度的特征光谱——热谱。这意味着可以从恒星的光谱得知它的温度。)并且,我们发现,某些非常特定的颜色在恒星光谱里找不到,这些失去的谱线可以因不同的恒星而异。既然我们知道,每一化学元素都有非常独特的吸收光谱线族,将它们和恒星光谱中失去的谱线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准确地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什么元素。
  
  【P31】弗利德曼对于宇宙作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假定:我们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也不论在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弗利德曼指出,仅仅从这两个观念出发,我们就应该预料宇宙不是静态的。事实上,弗利德曼在1922年所做的预言,正是几年之后埃得温·哈勃所观察到的结果。
  
  所以假定我们在比星系间距离更大的尺度下来观察,而不管在小尺度下的差异,则宇宙确实在所有的方向看起来是大致一样的。
  
  1965年,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实验室的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正在检测一个非常灵敏的微波探测器时(微波正如光波,但是它的波长大约为1英寸),他们的检测器收到了比预想的还要大的噪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此而忧虑,这噪声不像是从任何特别方向来的。首先他们在探测器上发现了鸟粪并检查了其他可能的故障,但很快就排除了这些可能性。他们知道,当探测器倾斜地指向天空时,从大气层里来的噪声应该比原先垂直指向时更强,因为光线在沿着靠近地平线方向比在头顶方向要穿过更厚的大气。然而,不管探测器朝什么方向,这额外的噪声都是一样的,所以它必须是从大气层以外来的,并且在白天、夜晚、整年,也就是甚至地球绕着自己的轴自转或绕太阳公转时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这辐射必须来自太阳系以外,甚至星系之外,否则当地球的运动使探测器指向不同方向时,噪声必须变化。
  
  【P35】所有的弗利德曼解都具有一个特点,即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约100到200亿年之前)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为零。在这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宇宙的密度和空间——时间曲率都是无穷大。因为数学不能处理无穷大的数,这表明广义相对论(弗利德曼解以此为基础)预言,在宇宙中存在一点,在该处理论自身失效。这正是数学中称为奇点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空间——时间是光滑的和几乎平坦的基础上被表述的,所以它们在空间——时间曲率为无穷大的大爆炸奇点处失效。这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们也不可能用之去确定之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失效了。
  
  正是这样,与之相应的,如果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
  
  【P40】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
  
  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完全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在一组完全地决定事件的定律,这些生物能够不干扰宇宙地观测它现在的状态。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而言,这样的宇宙模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一般而言,量子力学并不对一次观测预言一个单独的确定结果。代之,它预言一组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告诉我们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
  
  【P52】为什么夸克比反夸克多这么多?为何它们的数目不相等?这数目有所不同肯定使我们交了好运,否则,早期宇宙中它们势必已经相互湮灭了,只余下一个充满辐射而几乎没有物质的宇宙。因此,后来也就不会有人类生命赖以发展的星系、恒星和行星。庆幸的是,大统一理论可以提供一个解释,尽管甚至刚开始时两者数量相等,为何现在宇宙中夸克比反夸克多。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大统一理论允许夸克变成高能下的反电子。它们也允许相反的过程,反夸克变成电子,电子和反电子变成反夸克和夸克。早期宇宙有一时期是如此之热,使得粒子能量高到足以使这些转变发生。但是,为何导致夸克比反夸克多呢?原因在于,对于粒子和反粒子物理定律不是完全相同的。
  
  直到1956年人们都相信,物理定律分别服从三个叫做C、P和T的对称。C(电荷)对称的意义是,对于粒子和反粒子定律是相同的;P(宇称)对称是指,对于任何情景和它的镜像(右手方向自旋的粒子的镜像变成了左手方向自旋的粒子)定律不变;T(时间)对称是指,如果我们颠倒粒子和反粒子的运动方向,系统应回到原先的那样;换言之,对于前进或后退的时间方向定律是一样的。(后发现不完全服从)
  
  【P54】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它是名符其实的——在空间中的黑的空洞。
  
  为了理解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恒星的生命周期。
  
  【P55】在他从印度来英的旅途中,强德拉塞卡算出在耗尽所有燃料之后,多大的恒星可以继续对抗自己的引力而维持自己。这个思想是说:当恒星变小时,物质粒子靠得非常近,而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它们必须有非常不同的速度。这使得它们互相散开并企图使恒星膨胀。一颗恒星可因引力作用和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达到平衡而保持其半径不变,正如在它的生命的早期引力被热所平衡一样。
  
  然而,强德拉塞卡意识到,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排斥力有一个极限。恒星中的粒子的最大速度差被相对论限制为光速。这意味着,恒星变得足够紧致之时,由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就会比引力的作用小。强德拉塞卡计算出;一个大约为太阳质量一倍半的冷的恒星不能支持自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这质量现在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苏联科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兰道几乎在同时也得到了类似的发现。
  
  这对大质量恒星的最终归宿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比强德拉塞卡极限小,它最后会停止收缩并终于变成一颗半径为几千英里和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百吨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质中电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我们观察到大量这样的白矮星。第一颗被观察到的是绕着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转动的那一颗。
  
  兰道指出,对于恒星还存在另一可能的终态。其极限质量大约也为太阳质量的一倍或二倍,但是其体积甚至比白矮星还小得多。这些恒星是由中子和质子之间,而不是电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们被叫做中子星。它们的半径只有10英里左右,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亿吨。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预言时,并没有任何方法去观察它。实际上,很久以后它们才被观察到。
  
  【P55-56】另一方面,质量比强德拉塞卡极限还大的恒星在耗尽其燃料时,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某种情形下,它们会爆炸或抛出足够的物质,使自己的质量减少到极限之下,以避免灾难性的引力坍缩。但是很难令人相信,不管恒星有多大,这总会发生。怎么知道它必须损失重量呢?即使每个恒星都设法失去足够多的重量以避免坍缩,如果你把更多的质量加在白矮星或中子星上,使之超过极限将会发生什么?它会坍缩到无限密度吗?
  
  【P56】强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事件的集合或空间——时间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现在我们将这区域称作黑洞,将其边界称作事件视界,它和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的光线的轨迹相重合。
  
  【P58】但是由于以下的问题,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现实的。你离开恒星越远则引力越弱,所以作用在这位无畏的航天员脚上的引力总比作用到他头上的大。在恒星还未收缩到临界半径而形成事件视界之前,这力的差就已经将我们的航天员拉成意大利面条那样,甚至将他撕裂!然而,我们相信,在宇宙中存在质量大得多的天体,譬如星系的中心区域,它们遭受到引力坍缩而产生黑洞;一位在这样的物体上面的航天员在黑洞形成之前不会被撕开。事实上,当他到达临界半径时,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甚至在通过永不回返的那一点时,都没注意到。但是,随着这区域继续坍缩,只要在几个钟头之内,作用到他头上和脚上的引力之差会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再将其撕裂。
  
  在此奇点,科学定律和我们预言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观察者,将不会受到可预见性失效的影响,因为从奇点出发的不管是光还是任何其他信号都不能到达他那儿。
  
  换言之,由引力坍缩所产生的奇点只能发生在像黑洞这样的地方,在那儿它被事件视界体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见。严格地讲,这是所谓弱的宇宙监督猜测:它使留在黑洞外面的观察者不致受到发生在奇点处的可预见性失效的影响,但它对那位不幸落到黑洞里的可怜的航天员却是爱莫能助。
  
  广义相对论方程存在一些解,这些解使得我们的航天员可能看到裸奇点。他也许能避免撞到奇点上去,而穿过一个“虫洞”来到宇宙的另一区域。看来这给空间——时间内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稳定的;最小的干扰,譬如一个航天员的存在就会使之改变,以至于他还没能看到此奇点,就撞上去而结束了他的时间。换言之,奇点总是发生在他的将来,而从不会在过去。
  
  强的宇宙监督猜测是说,在一个现实的解里,奇点总是或者整个存在于将来(如引力坍缩的奇点),或者整个存在于过去(如大爆炸)。
  
  【P59】任何东西或任何人一旦进入事件视界,就会很快地到达无限致密的区域和时间的终点。
  
  【P62】(天鹅X-1:被认为是由相互绕着旋转的一个黑洞和一个正常恒星组成。)
  
  【P64】我已经和罗杰·彭罗斯讨论过将黑洞定义为不能逃逸到远处的事件集合的想法,这也就是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它意味着,黑洞边界——即事件视界——是由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而永远只在边缘上徘徊的光线在空间——时间里的路径所形成的。
  
  【P65】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光线的路径永远不可能互相靠近。如果它们靠近了,它们最终就必须互相撞上。这正如和另一个从对面逃离警察的人相遇——你们俩都会被抓住:(或者,在这种情形下落到黑洞中去。)但是,如果这些光线被黑洞所吞没,那它们就不可能在黑洞的边界上呆过。所以在事件视界上的光线的路径必须永远是互相平行运动或互相散开。另一种看到这一点的方法是,事件视界,亦即黑洞边界,正像一个影子的边缘——一个即将临头的灾难的影子。如果你看到在远距离上的一个源(譬如太阳)投下的影子,就能明白边缘上的光线不会互相靠近。
  
  如果从事件视界(亦即黑洞边界)来的光线永远不可能互相靠近,则事件视界的面积可以保持不变或者随时间增大,但它永远不会减小——因为这意味着至少一些在边界上的光线必须互相靠近。事实上,只要物质或辐射落到黑洞中去,这面积就会增大(图7.2);或者如果两个黑洞碰撞并合并成一个单独的黑洞,这最后的黑洞的事件视界面积就会大于或等于原先黑洞的事件视界面积的总和(图7.3)。事件视界面积的非减性质给黑洞的可能行为加上了重要的限制。
  
  【P66】人们非常容易从黑洞面积的不减行为联想起被叫做熵的物理量的行为。熵是测量一个系统的无序的程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外加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例如你只要停止保养房子,看会发生什么?)人们可以从无序中创造出有序来(例如你可以油漆房子),但是必须消耗精力或能量,因而减少了可得到的有序能量的数量。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并且将两个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其合并系统的熵大于所有单独系统熵的总和。
  
  【P68】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逃逸出来,何以黑洞会发射粒子呢?量子理论给我们的回答是,粒子不是从黑洞里面出来的,而是从紧靠黑洞的事件视界的外面的“空”的空间来的!
  
  因为能量不能无中生有,所以粒子反粒子对中的一个参与者有正的能量,而另一个有负的能量。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实粒子总是具有正能量,所以具有负能量的那一个粒子注定是短命的虚粒子。它必须找到它的伴侣并与之相湮灭。然而,一颗接近大质量物体的实粒子比它远离此物体时能量更小,因为要花费能量抵抗物体的引力吸引才能将其推到远处。正常情况下,这粒子的能量仍然是正的。但是黑洞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甚至在那儿一个实粒子的能量都会是负的。所以,如果存在黑洞,带有负能量的虚粒子落到黑洞里变成实粒子或实反粒子是可能的。这种情形下,它不再需要和它的伴侣相湮灭了,它被抛弃的伴侣也可以落到黑洞中去。啊,具有正能量的它也可以作为实粒子或实反粒子从黑洞的邻近逃走(图7.4)。对于一个远处的观察者而言,这看起来就像粒子是从黑洞发射出来一样。黑洞越小,负能粒子在变成实粒子之前必须走的距离越短,这样黑洞发射率和表观温度也就越大。
  
  【P72】只有当早期宇宙是非常光滑和均匀的,并有很高的压力,人们才能解释为何没有观测到太初黑洞。
  
  黑洞辐射的存在看来意味着,引力坍缩不像我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最终的、不可逆转的。如果一个航天员落到黑洞中去,黑洞的质量将增加,但是最终这额外质量的等效能量会以辐射的形式回到宇宙中去。这样,此航天员在某种意义上被“再循环”了。然而,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不朽,当他在黑洞里被撕开时,他的任何个人的时间的概念几乎肯定都达到了终点,甚至最终从黑洞辐射出来的粒子的种类一般都和构成这航天员的不同:这航天员所遗留下来的仅有特征是他的质量或能量。
  
  我们将看到,虽然不确定性原理对于我们所有的预言的准确性都加上了限制,同时它却可以排除掉发生在空间——时间奇点处的基本的不可预言性。
  
  【P77】广义相对论本身不能解释这些特征或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预言,在大爆炸奇点宇宙是从无限密度开始的。在奇点处,广义相对论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都失效:人们不能预言从奇点会出来什么。
  
  【P78】人择原理有弱的和强的意义下的两种版本。弱人择原理是讲,在一个大的或具有无限空间和/或时间的宇宙里,只有在空间一时间有限的一定区域里,才存在智慧生命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些区域中,如果智慧生物观察到他们在宇宙的位置满足那些为他们生存所需的条件,他们不应感到惊讶。这有点像生活在富裕街坊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贫穷。
  
  应用弱人择原理的一个例子是“解释”为何大爆炸发生于大约100亿年之前——智慧生物需要那么长时间演化。
  
  【P78-79】很少人会对弱人择原理的有效性提出异议。然而,有的人走得更远并提出强人择原理。按照这个理论,存在许多不同的宇宙或者一个单独宇宙的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一个都有自己初始的结构,或许还有自己的一套科学定律。在这些大部分宇宙中,不具备复杂组织发展的条件;只有很少像我们的宇宙,在那里智慧生命得以发展并质疑:“为何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这回答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儿!
  
  【P80】为了试图寻找一个能从许多不同的初始结构演化到象现在这样的宇宙的宇宙模型,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阿伦·固斯提出,早期宇宙可能存在过一个非常快速膨胀的时期。这种膨胀叫做“暴涨”,意指宇宙在一段时间里,不像现在这样以减少的、而是以增加的速率膨胀。按照固斯理论,在远远小于1秒的时间里,宇宙的半径增大了100万亿亿亿(1后面跟30个0)倍。
  
  固斯提出,宇宙是以一个非常热而且相当紊乱的状态从大爆炸开始的。这些高温表明宇宙中的粒子运动得非常快并具有高能量。正如早先我们讨论的,人们预料在这么高的温度下,强和弱核力及电磁力都被统一成一个单独的力。当宇宙膨胀时它会变冷,粒子能量下降。最后出现了所谓的相变,并且力之间的对称性被破坏了:强力变得和弱力以及电磁力不同。相变的一个普通的例子是,当水降温时会冻结成冰。液态水是对称的,它在任何一点和任何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然而,当冰晶体形成时,它们有确定的位置,并在某一方向上整齐排列,这就破坏了水的对称。
  
  固斯认为,宇宙的行为也很相似:宇宙温度可以低到临界值以下,而没有使不同的力之间的对称受到破坏。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宇宙就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其能量比对称破缺时更大。
  
  由于宇宙已经像大爆炸模型那样膨胀,所以这宇宙常数的排斥效应使得宇宙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膨胀,即使在一些物质粒子比平均数多的区域,这一有效宇宙常数的排斥作用超过了物质的引力吸引作用。这样,这些区域也以加速暴涨的形式而膨胀。当它们膨胀时,物质粒子越分越开,留下了一个几乎不包含任何粒子,并仍然处于过冷状态的膨胀的宇宙。宇宙中的任何不规则性都被这膨胀抹平,正如当你吹胀气球时,它上面的皱纹就被抹平了。所以,宇宙现在光滑一致的状态,可以是从许多不同的非一致的初始状态演化而来。
  
  【P81】在固斯的原先设想中,有点像在非常冷的水中出现冰晶体,相变是突然发生的。其想法是,正如同沸腾的水围绕着蒸汽泡,新的对称破缺相的“泡泡”在原有的对称相中形成。泡泡膨胀并互相碰撞,直到整个宇宙变成新相。麻烦在于,正如同我和其他几个人所指出的,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甚至即使泡泡以光速涨大,它们也要互相分离,并因此不能合并在一起。结果宇宙变成一种非常不一致的状态,有些区域仍具有不同力之间的对称。这样的模型跟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并不吻合。
  
  听众席中有一年轻的苏联人——莫斯科列别提夫研究所的安德雷·林德——他讲,如果泡泡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宇宙的区域被整个地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泡泡之中,则可以避免泡泡不能合并在一起的困难。为了使这个行得通,从对称相向对称破缺相的改变必须在泡泡中进行得非常慢,而按照大统一理论这是相当可能的。林德的缓慢对称破缺思想是非常好的,但过后我意识到,他的泡泡在那一时刻必须比宇宙的尺度还要大!我指出,那时对称不仅仅在泡泡里,而且在所有的地方同时被破坏。这会导致一个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致的宇宙。
  
  【P82】暴涨模型的研究指出:宇宙现在的状态可以从相当大量的不同初始结构引起的。这是重要的,因为它表明不必非常细心地选取我们居住的那部份宇宙区域的初始状态。
  
  【P84】人们必须利用虚时间,以避免在进行费因曼对历史求和的技术上的困难。也就是为了计算的目的人们必须用虚数而不是用实数来测量时间。这对时空有一有趣的效应:时间和空间的区别完全消失。
  
  【P85】另一方面,量子引力论开辟了另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这儿时空没有边界,所以没有必要指定边界上的行为。这儿就没有使科学定律失效的奇点,也就是不存在在该处必须祈求上帝或某些新的定律给空间一时间设定边界条件的时空边缘。人们可以说:“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宇宙是完全自足的,而不被任何外在于它的东西所影响。它既不被创生,也不被消灭。它就是存在。
  
  时间和空间可能会共同形成一个在尺度上有限而没有任何边界或边缘的面。
  
  【P87】但是,在虚时间里不存在奇点或边界。所以,很可能我们称之为虚时间的才真正是更基本的观念,而我们称作实时间的反而是我们臆造的,它有助于我们描述宇宙的模样。
  
  【P90】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我将在这一章论断,宇宙的无边界条件和弱人择原理一起能解释为何所有的三个箭头指向同一方向。此外,为何必须存在一个定义得很好的时间箭头。我将论证心理学箭头是由热力学箭头所决定,并且这两种箭头必须总是指向相同的方向。如果人们假定宇宙的无边界条件,我们将看到必然会有定义得很好的热力学和宇宙学时间箭头。但对于宇宙的整个历史来说,它们并不总是指向同一方向。然而,我将指出,只有当它们指向一致时,对于能够发问为何无序度在宇宙膨胀的时间方向上增加的智力生命的发展,才有合适的条件。
  
  【P91】我们对时间方向的主观感觉或心理学时间箭头,是在我们头脑中由热力学时间箭头所决定的。……无序度随时间的增加乃是因为我们是在无序度增加的方向上测量时间。
  
  在经典广义相对论中,因为所有已知的科学定律在大爆炸奇点处失效,人们不能预言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宇宙可以从一个非常光滑和有序的状态开始。这就会导致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定义很好的热力学和宇宙学的时间箭头。但是,它可以同样合理地从一个非常波浪起伏的无序状态开始。在那种情况下,宇宙已经处于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所以无序度不会随时间而增加。或者它保持常数,这时就没有定义很好的热力学时间箭头;或者它会减小,这时热力学时间箭头就会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相反向。任何这些可能性都不符合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经典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它自身的崩溃。当时空曲率变大,量子引力效应变得重要,并且经典理论不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时,人们必须用量子引力论去理解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P92】宇宙刚开始时有一个指数或“暴涨”的时期,在这期间它的尺度增加了一个非常大的倍数。在膨胀时,密度起伏一开始一直很小,但是后来开始变大。在密度比平均值稍大的区域,额外质量的引力吸引使膨胀速度放慢。最终,这样的区域停止膨胀,并坍缩形成星系、恒星以及我们这样的人类。宇宙开始时处于一个光滑有序的状态,随时间演化成波浪起伏的无序的状态。这就解释了热力学时间箭头的存在。
  
  【P93】无边界条件没有要求收缩相必须是膨胀相的时间反演。……在一
  个稍复杂的模型中,宇宙的坍缩和膨胀非常不同。……无边界条件意味着事实上在收缩相时无序度继续增加。当宇宙开始收缩时或在黑洞中热力学和心理学时间箭头不会反向。
  
  由于宇宙已经处于几乎完全无序的状态,无序度不会增加很多。然而,对于智慧生命的行为来说,一个强的热力学箭头是必需的。为了生存下去,人类必须消耗能量的一种有序形式——食物,并将其转化成能量的一种无序形式——热量,所以智慧生命不能在宇宙的收缩相中存在。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观察到热力学和宇宙学的时间箭头指向一致。并不是宇宙的膨胀导致无序度的增加,而是无边界条件引起无序度的增加,并且只有在膨胀相中才有适合智慧生命的条件。
  
  总之,科学定律并不能区分前进和后退的时间方向。然而,至少存在有三个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分开来。它们是热力学箭头,这就是无序度增加的时间方向;心理学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我们能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还有宇宙学箭头,也即宇宙膨胀而不是收缩的方向。我指出了心理学箭头本质上应和热力学箭头相同。宇宙的无边界假设预言了定义得很好的热力学时间箭头,因为宇宙必须从光滑、有序的状态开始。并且我们看到,热力学箭头和宇宙学箭头的一致,乃是由于智慧生命只能在膨胀相中存在。收缩相是不适合于它的存在的,因为那儿没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
  
  【P95】哥德尔在和爱因斯坦于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度过他们晚年时通晓了广义相对论。他的时空具有一个古怪的性质:整个宇宙都在旋转。人们也许会问:“它相对于何物而旋转?”其答案是远处的物体绕着小陀螺或者陀螺仪的指向旋转。(这导致了一个附加的效应,一位航天员可以在他出发之前即回到地球。)
  
  然而,之后从广义相对论又找到其他一些更合理的时空,它们允许旅行到过去。其中之一即是旋转黑洞的内部。另外一种是包含两根快速穿越的宇宙弦的时空。顾名思义,宇宙弦是弦状的物体,它具有长度,但是截面很微小。实际上,它们更像在巨大张力下的橡皮筋,其张力大约为1亿亿亿吨。
  
  【P96】宇宙弦初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物,但有理由相信,它在早期宇宙中可由在第五章讨论过的那种对称破缺机制而产生。因为宇宙弦具有巨大的张力,而且可以从任何形态起始,所以它们一旦伸展开来,就会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
  
  哥德尔解和宇宙弦时空一开始就扭曲,使得总能旅行到过去。……微波背景和轻元素丰度的观测表明,早期宇宙并没有允许时间旅行的曲率。如果无边界设想是正确的,从理论的基础上也能导出这个结论。这样问题就变成:如果宇宙初始就没有时间旅行所必须的曲率,我们能否随后把时空的局部区域卷曲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允许时间旅行?
  
  【P102】在这些理论中,基本的对象不再是只占空间单独的点的粒子,而是只有长度而没有其他线度、像是一根无限细的弦这样的东西。这些弦可以有端点(所谓的开弦),或它们可以自身首尾相接成闭合的圈子(闭弦)(图11.1和图11.2)。在每一时刻每一个粒子占据空间的一点。这样,它的历史可以在空间一时间用一根线代表(“世界线”)。另一方面,在每一时刻一根弦占据空间的一根线。所以它在时空里的历史是一个叫做世界片的二维面(在这世界片上的任一点都可用两个数来描述:一个指明时间,另一个指明这一点在弦上的位置。)
  
  【P105】科学幻想的办法是,人们可以通过更高的维数抄近路。
  
  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时间和三个空间的维数,这儿时空是相当平坦的。这正如一个桔子的表面:如果你靠非常近去看,它是坑坑洼洼的并有皱纹;但若离开一定的距离,你就看不见高低起伏而显得很光滑。对于时空亦是如此。因此在非常小的尺度下,时空是十维的,并且是高度弯曲的;但在更大的尺度下,你看不见曲率或者额外的维数。如果这个图像是正确的,对于自愿的空间旅行者来讲是个坏消息,额外附加的维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不能允许空间飞船通过。然而,它引起了另一个重要问题:为何是一些而不是所有的维数被卷曲成一个小球?也许在宇宙的极早期所有的维都曾经非常弯曲过。为何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摊平开来,而其他的维仍然紧紧地卷曲着?
  
  人择原理可能提供一个答案。二维空间似乎不足以允许像我们这样复杂生命的发展。例如,如果二维动物吃东西时不能将之完全消化,则它必须将其残渣从吞下食物的同样通道吐出来;因为如果有一个穿通全身的通道,它就将这生物分割成两个分开的部分,我们的二维动物就解体了(图10.8)。类似的,在二维动物身上实现任何血液循环都是非常困难的。
  
  【P106】多于三维的空间维数也有问题。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将随距离衰减得比在三维空间中更快。……其意义在于使像地球这样绕着太阳的行星的轨道变得不稳定,地球偏离圆周轨道的最小微扰(例如由于其他行星的引力吸引)都会引起它以螺旋线的轨道向外离开或向内落到太阳上去。
  
  看来很清楚,至少如我们所知,生命只能存在于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没被卷曲得很小的时空区域里。这表明,只要人们可以证明弦理论至少允许存在宇宙的这样的区域——似乎弦理论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则我们可以用弱人择原理。
  
  大约从1994年开始,人们发现了所谓的对偶性:不同的弦理论以及额外维的不同卷曲方式会导致四维时空中的同样结果。
  
  【P107】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统一理论吗?或者我们也许仅仅是在追求海市屋楼。看来存在三种可能性:
  (1)确实存在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如果我们足够聪明的话,总有一天将会找到它。
  (2)并不存在宇宙的最终理论,仅仅存在一个越来越精确地描述宇宙的无限的理论序列。
  (3)并不存在宇宙的理论;事件在一定程度之外不可能被预言,仅仅是以一种紊乱或任意的方式发生。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如果有人愿意,他可以将此紊乱性归结为上帝的干涉。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干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具有任何目的。
  
  【P111】当我们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似乎产生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这正如地球的表面,但有更多的维数。看来这种思想能够解释观察到的宇宙的许多特征,诸如它的大尺度一致性,还有像星系、恒星甚至人类等等小尺度的对此均匀性的偏离。它甚至可以说明我们观察到的时间的箭头。但是如果宇宙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奇点或边界、并且由统一理论所完全描述,那么就对上帝作为造物主的作用有深远的含义。
  
  


   我在想如果霍金是个正常人的话,这本书会不会还有这么多人买。买这本书的人估计是冲着霍金而不是书的内容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宇宙学的科普书籍,有比这本更好的书。
   本身这本书的翻译就有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写些歌功颂德的书评,我怀疑写这些东西的人可能是职业枪手,书评中仅是各种赞美,感叹,完全不见对书中内容的讨论。
   书中从古希够精腊一直谈到当代物理学前沿内容,如此大的跨度却只有十几万字去承载,真是简的。有个朋友说这是大道至简,我反驳道:“大道可以至简,但是至简未必是大道,不要强加因果。”
   全书中”不确定性原理“和”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写的最差,不知读者是否有同感。(从古希腊到相对论之前这本分因为高中人人都有学,所以理解起来不难。)
   这本书里面说的量子理论,相对论,粒子物理学,热力学,弦论等等都可以单独抽出来写一本科普,而霍金却雄心勃勃的来了个简史,各种理论一笔带过,不是专业学物理的根本不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是本科物理专业的也未必懂前沿领域的理论。光看这本书你根本不可能懂弦理论究竟在讲什么。
   虽然这本书就一个公式,但很多理论根本没讲清楚,这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看了这本书的人在不懂装懂。
   什么叫懂,是你明白这个理论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不确定性原理,但这个东西具体有什么用呢,你能说出来吗?
   有些科学白痴随便翻了翻这本书就开始用中国古代哲学去论证什么中国古人早就有相对论了。像这种人除了知道相对论三个字以外根本不明白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必须被引力场折弯,中国古人知道吗?
   还有人的书评感叹到什么生命的伟大,地球的珍贵,人类的渺小,我晕了,这完全就是八股书评,有文学没科学,避实就虚。
   还有人的书评谈到哲学去了,我更晕了,现在学理论物理的最讨厌就是哲学了(霍金本人也是)。我发现理论物理学家很少关注哲学上的发展,但是哲学家倒是很在意物理学家的看法。
   最后,我希望各位真的对科学有兴趣的去看看真正好的科普著作,比如《量子物理史话》,《黑洞与时间弯曲》等等。
   霍金的这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泛,很多问题说不清楚。十几万字实在是无法承受宇宙学之重,如果霍金有意重写,请用100万字重写吧。霍金先生,科普不需要像论文那么精简的。


  开始读《时间简史》是几年前的事了,最近又翻了一遍,书里讲述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而讲述这些知识的目的,我的感受是为了理解上帝的精神。
  写一篇读书笔记,自我总结一下。
  
  《时间简史》又是一本关于上帝……或许是关于上帝不存在的书。又是一本!
  
  只要问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上帝这个词是人类无法绕开的。神学家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这在圣经创世记里有描述。而科学家们却对此表示怀疑,因为神学的理论与人类的经验不相符合。
  
  然而科学所知道的是有限的,显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有一些科学家最后还是屈服于神学家的观点。著名科学家牛顿就是其中之一。牛顿早年写过一些批判圣经的作品,然而在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发现之后,他转向了神学的上帝。牛顿认为,引力解释了行星的运动,但却不能解释谁让行星运动起来的。上帝统治万物,知晓所有做过和能做的事。所以在牛顿的一生中,他写作了比自然科学更多的宗教学著述。
  
  霍金的《时间简史》告诉我的是,牛顿之所以需要上帝,是因为牛顿的理论还存在着缺陷。在牛顿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虽然仍然不能解释所有的疑问,虽然远还不是最终的理论,但是更加接近最终的理论。人类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一个能够解释一切的最终理论,但是科学在与时俱进,科学的理论在越来越接近最终的真理,所以相比相信其它的理论,相信科学是最好的选择。
  
  《时间简史》里,霍金回答了爱因斯坦著名的关于上帝在创造宇宙时有无选择性的问题,他的结论是,除了服从定律的自由,上帝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性,所以上帝并不存在。或许可以说上帝存在,但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造物主,这个存在的上帝是一个以宇宙的秩序與和諧來示現的上帝,而不是那個會干涉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这个存在的上帝如同太阳、月亮、河流、山岳一样,在人类蒙昧状态时,被人供奉膜拜,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它们仍然还可以是神,只不过是服从了严格定律的神,上帝存在的意义在于被理解而不是被供奉膜拜取悦,理解了这点才是真正理解了上帝的精神。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体现了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庞大的知识量和综合能力。内容方面没的说。
  但是,单就这本书而言,这是一本看似华丽的书。
  虽然有许多图片,可以帮助人理解。但是翻译的不好,有些句子由于不完整而不好理解,而且很多句子是英式句法。里面被字句很多,不符合中文的习惯。
  如果这是因为译者在国外多年学习,同时又是从事科研工作,那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书中有些漏洞,完全是最后审核校对的责任。有重字,错字。这让这本书一下就看起来像一本盗版书。
  本人不排斥盗版书。在读的同时还可以修改错字。
  但是,一本正版的,力图有所完善的书,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在我看是不可原谅的。或许作为读者,我是过于苛刻了。我的概念里,一本合格的书的第一要义,就是没有刊印错误,除非是古汉语涉及通假字一类;这是出版社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奈何当今社会过于浮躁,人们不再追求完美。
  只是遗憾,这本书本应更好。可惜了。


  这本书我看过几遍,看的时候有点科普读物的心态去看,不过看到后面就觉得霍金写的时候也许也非常带感……结合插图看很好玩,也有很多有趣的例子。所以啊,从霍金的书里,我能看出科学是美丽的啊,我也坚信科学会更美丽。


  当初为了挑战里自己,大老远跑去西三环换了这本书,还是个大雨天。定下的宏伟目标就是:咬牙读完!!!!
  可是没成功,真心是读不下去了,看来以后还是不要跟自己较劲了吧
  读后感就是,好比初中生做高考阅读理解,只认识is, and, but, yes...之类的词儿。而且你认识每一个字母,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懂了,更别说是句子。。。
  曾经还想啃完这本就去啃果壳中的宇宙呢。。。。现在想想还是算了吧╮(╯_╰)╭


  这本书相隔好久才读完,除去那些不能理解的以外,其他的我都理解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书中在回答诸如"宇宙如何产生","能够解释宇宙的大一统的理论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时,有一个人的名字频繁出现,这个人却不是物理学家,这个"人"叫做上帝。


  很多东西不许要去描述,它就摆在你的面前,你去看它,它不会躲着你,你不看它,它也不会离开你。无论这个宇宙什么样,为什么存在,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就足够了。我们如此渺小,终结时能否发现那条可以形容一切的东西还不好说。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我们思考,作为相对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无比渺小的人,我只是想,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开拓眼界,了解更多的事实,然后去思考,跟着作者,用闭上眼睛的方式去看这个宇宙,我们所存在的世界。


对这个翻译超无语啊,感觉翻译颠三倒四的……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类的渺小时就是你上了一台阶的开始。可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呢?


谢周教授点播。


好多年没读过了。曾经的理科生一枚。04~05年初高中的时候爱整天抱着这本书啃,那时自己根本没有网络可用,然后为自己感觉是不断的读懂新内容而兴奋,兴致勃勃读完一章又一章,但后面某些章节就是看来看去不想读(可能也隐约觉得自己当时不能读懂或者不知那些汉字要表达什么),部分章节则是读了一遍又一遍,主要就是靠自己有限的科学知识和逻辑去理解。那时整天跟一个理科学得不怎么好的文科的兄弟爱瞎扯探讨研究书中理论。然后,却没然后了。


我学物理的,核物理。第一次看这书就看懂了,因为书里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之类都是必修课,提到什么理论都明白,公式方程什么的都推过。要说,我这样的人不应该有收获啊,可还是收获不浅。1.我学的是核物理,研究的是核能应用,霍金教授把原子和相关粒子的知识扩展到浩瀚的宇宙了,宇宙的起源和终止,看的时候嫣然一笑、好生趣味。2.读书上大学的时候,知识是一段一段上的,一学期换十几个老师上不同的课不同的书不同的理论,霍金教授用最基本的方式帮我把知识综合起来,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好生感谢。一本薄书能带来一丝收获已经很了不起了,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的书籍上亿数,学海无涯啊


“时间-空间的扭曲,以太,维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书中都没有清楚的交代。”
看这本书的时候,霍金对科普的严谨态度以及希望全人类了解最新宇宙科学的期待打动了我。没有很多知识基础的人不需要查找资料百科,就可以很好理解,因为书中的文字详尽,又很浅显。唯一关于“维度”的讨论可能不太深入,但这不是这本书的中心,要不你再多看几遍


还是原版舒服,这个太简单了。


其实想一想科普的进程还是可以的,书中不是说到了好后面人类才发现电子么,结果到现在,初中生一开始学习生物就要学这个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