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善恶的此岸

李曦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

李曦  

页数:

240  

Tag标签:

无  

前言

  书,是有使命的。  在这个科学愈加昌明、创新愈加重要的时代,培育广大“80后”和“90后”大学生和高中生们形成喜爱科学、理解科学和勇于创新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愈加深远而关键。  实际上,“80后”和“90后”大学生和高中生们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他们不满足于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权威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他们对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历险过程也充满热情和好奇;他们喜欢某个学科的逻辑震撼力,但他们也渴望了解创造和发展这个学科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以及引人深思的“创新感悟”;他们在不断颠覆、嘲讽传统中的榜样形象,又不断在重塑自己心目中的创新英雄。  ——如果教育和图书不符合他们这样青春热烈的精神躁动和实践需求,如何吸引他们真诚地亲近科学和真正地理解科学?只有他们对科学感到亲切,他们才可能有兴趣去关注科学,对科学的理解也才可能深入和持久。  问题是,我们具有历史惯性的教育和图书目前的确还没有很好地应对这种新的时代挑战,尽管这种应对正在努力中。  20世纪我国接受了西方科学思维方式之后,主流的观点坚信逻辑严密的理性论证才是科学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教育方式。这种理解是需要批判和反思的。实际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我们学习科学的目的。科学知识的严密理性讲授和论证这种冷冰冰的逻辑叙事,合理地省略了人在科学中的作为,呈现给受教育者的是一个冷冰冰的逻辑世界的必然自在过程:科学理论似乎是天然地隐藏在某一个角落里,科学家像个木偶,只不过承担偶然发现-一“揭盖子”(discover)——的机械角色而已。

内容概要

一个人如果从未思考,那他的生活必定陷入茫然和混乱;一个种族如果从未思考,那她的历史必定充满黑暗和空虚。多数人的生活并非茫然混乱,因为池们思考过;人类文明史多数时候并非黑暗空虚,因为历史中总是不乏思想者。 我们今天的旅程,就是关于人类思想者反思生活的历史、伦理学的历史——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它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伦理思想者追问:对于特定社会的人们,怎样的生活是好,怎样的生活是坏,怎样的为人行事是善,怎样的品格举止是恶。事实上,他们的反思已经成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历史。 那好,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思想者的苦与乐吧。 看看他们的追寻,究竟与普通人有何不同;看看他们构筑的伦理思考,又是怎样一道风景。

作者简介

李曦 福建仙游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8年,北京大学读博,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3年之后,现在首都师范大学作博士后。迄今出版作品约200万字,译有《动物权利研究》等,合著《医学伦理学十五讲》。
生在闽南,长在闽北,离乡30载。常梦见自己坐在故居门旁的竹椅上晒太阳,伴着新屋平顶之间的老屋弯檐和祖家门口的井,看国道上的车呼啸而过,时间和空间仿佛半凝固着。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漫漫的来时路。

书籍目录

一、希腊:第一缕阳光二、希腊化一罗马:静静的憩息三、基督教世界:漫漫中世纪四、文艺复兴:艰难重生五、科学革命:辉煌开启六、启蒙时代:绚烂的色彩七、十九世纪:秋菊与霜雾八、当代风景:何去何从后记附:文献参考情况

章节摘录

  智力美德是可以被教授的,比如审慎,而像节制、勇敢这样的道德美德是实践的结果,是通过反复模仿那些良好行为而形成的习惯。这个观点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亚氏强调道德品质,一种稳定的、不变的行为倾向,或者“性格状态”。他说:“……人的美德是这样一种性格状态,它让人们成为善良者,让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是对美德性质的描述,那么究竟怎么做才算体现了美德?亚里士多德强调仿效,就是通过仿效有德者的行动来形成美德。  什么样的人是有美德的?亚里士多德没有多讲,不过他著名的“中道”说算是一个回答。所谓中道就是两个极端状态的中间,比如鲁莽与怯懦的中间是勇敢,浪费与吝啬的中间是慷慨。这样,美德就是对中间状态的命中,体现了生活的一种平衡与和谐。中道并非不会出错的行为指南,但亚里士多德相信这是伦理思考的核心:“美德涉及一种性格状态,美德就在于中道,……这是由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美德的这种概念成为亚里士多德说明个人与城邦之幸福生活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相信人们组成政治社会符合其本质,因为“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而好的社会应该具有一种平衡而协调的政治结构,符合“中道”。他描述了三种自然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其中君主制最好,共和制最糟。  这三种政体会各自演变成三种形式: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其中僭主制最糟,民主制最不坏。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开明的君主制,也就是统治者拥有哲学智慧——这实际上是柏拉图哲人王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意识到这种君主可遇不可求,所以他取了一个“中道”,认为寡头制和民主制的折中是个好政体。  在个人生活上,亚里士多德专文论述了美德与友谊之间的关系,为后世哲学家探讨友谊提供了许多启发。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有三种动机:为了某种用处,为了快乐,为了对方自身的好。  在三种动机所发展的友谊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后一种才是真正的友谊,是符合美德的友谊。因为真正的友谊要求朋友相互之间真诚相待,发自内心地渴望对方过得好,并且历久弥坚。为了某种利益或者快乐而发展的友谊不具有这些特征,不是真正的友谊。善因此构成了真正友谊的动机,“完美的友谊是善良者、有德者的友谊,因为他们会相互渴望对方的善,而且自身也是善者”。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爱对于拥有真正的友谊不可或缺,因为只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  好了,我们已经完整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伦理思想,也看到了他与老师柏拉图的不同。不过亚里士多德之旅还不能就此结束,我们不能放过一个重要的、也令后世哲学家困惑不已并激动万分的亚式箴言。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最后一卷,亚里士多德为幸福提出了另一个定义,从学术角度看,这个定义与前面的论述具有什么关系、如何衔接起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不过从感情上看,它着实感人至深,也振聋发聩。  亚里士多德说,最完满的幸福只能在智力生活中找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是最高的人类善。因为思辨是理性的产物,是最高贵的人类官能。因此,只有进行思辨的人才会得到最高善,“对于人类来说,遵从理性的生活是最好的、最快乐的”。  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著和生平中,看不出他在进行哲学思考时是否痛苦,也许他生来就是个快乐的思想者。不过无论怎样,“思辨是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无疑是对哲学思考最大的褒扬和激励。  不论是职业思想者还是在生活中愿意思考的人,当你们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艰难、痛苦甚至误解时,但愿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可以带给你们些许慰藉。如是,我们便不枉此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  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美德的活动……而且必须一生合乎。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一天或短时间的善无法让人享得福祉。  ——亚里士多德  我宁愿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一头满足的猪。  ——密尔  有两样东西常驻心中,愈是长久反思它们,我们就愈是赞叹和敬畏: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善恶的此岸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