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实用经络穴位诊断

谭支绍 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作者:

谭支绍 编  

页数:

285  

字数:

240000  

前言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最早就论述:经络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百骸,网络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把人体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毫毛、眼耳鼻口、牙齿指甲视为一个有机的、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整体,经络系统则是主宰着全身气血运行,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患反馈系统。因而,中医的辨证论治、药物归经、舌诊、脉诊、经络诊、穴位诊,以及针灸、推拿的循经取穴,气功导引的大、小周天,气血流注……无不以经络为依据。以调整经络平衡而祛病,以诊察经络、穴位而诊病。《黄帝内经》还着重指出人的意念、思维、意志等脑功能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又是联系

内容概要

本书由九章组成,其中第一章绪论,包括经络穴位诊断概述、历史源流、优特点及注意事项。第二章为经络穴位诊断的理论基础,着重叙述经络、穴位,经络系统及经络基本功能,并介绍标本、气街及皮部理论的相关知识。第三章为经络穴位诊断的作用机制,为本书重点内容之一。第四章为常用穴位介绍,包括常用经穴、经外奇穴和新穴,详细介绍了穴位部位、主治,并附穴位图示。第五章为经络穴位诊断实施规程,重点介绍经络穴位诊断的检查方法、检查部位及顺序。第六章为经络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着重叙述穴位压痛与内脏病变的关系,诊断穴及其诊断作用,并有穴位主病表、各系统疾病穴位检查表,是本书又一重点内容。第七章为穴位检查和分析诊断,叙述了穴位检查方法、压痛评级、诊断步骤和顺序等内容。第八章为临床应用,介绍经络穴位诊断的临床试诊、肿瘤普查、临床治疗的相关内容。第九章为临床各科病症的经络穴位诊断。包括内、外、妇、儿、外、皮肤,以及肿瘤等科疾病的经络穴位诊断方法,并重点给出了穴诊提要。书末为附录——穴名索引,为查找穴位提供了方便,可按穴名第一字笔画数直接检索出穴位所在之处,并可查见该穴图示及主治范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络穴位诊断概述 第二节 经络穴位诊断的源流 第三节 经络穴位诊断的优点与特点 第四节 经络穴位诊断的注意事项第二章 经络穴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络概述 第二节 穴位概述 第三节 标本、气街理论 第四节 皮部理论第三章 经络穴位诊断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经络“内外相应”原理的作用 第二节 经络穴位反映内脏病变的作用 第三节 标本对应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气街经气横向联系的作用 第五节 皮部理论的诊断作用第四章 常用穴位 第一节 经穴 第二节 经外奇穴、新穴第五章 经络穴位诊断实施规程 第一节 经络穴位诊断的涵义 第二节 经络穴位检查方法 第三节 经络穴位的异常反应 第四节 检查顺序 第五节 诊断方法第六章 经络穴位压痛辨病诊断  第一节 穴位压痛与内脏病变 第二节 诊断穴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穴位主病表第七章 穴位检查和分析诊断 第一节 穴位检查 第二节 压痛评级 第三节 辨病诊断步骤第八章 临床应用……第九章 临床各科病症的经络穴位诊断附录穴名索引

章节摘录

  【期门】(肝经募穴)   位置:乳头下2肋,当第6—7肋间隙中(图4_2)。   主治:伤寒不解,胁肋疼痛,肝痈,肝脏疾病,吐酸。   【日月】(胆经募穴)   位置:乳头直下3肋,在第7肋间隙处(图4.2)。   主治:胁肋疼痛,呃逆,黄疸,呕吐,吞酸。   【章门】(脾经募穴)   位置:在季肋下,第11浮肋骨端下缘(图4_3)。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   【渊液】   位置: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图4-3)。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最早就论述:经络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百骸,网络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把人体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毫毛、眼耳鼻口、牙齿指甲视为一个有机的、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整体,经络系统则是主宰着全身气血运行,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患反馈系统。因而,中医的辨证论治、药物归经、舌诊、脉诊、经络诊、穴位诊,以及针灸、推拿的循经取穴,气功导引的大、小周天,气血流注……无不以经络为依据。以调整经络平衡而祛病,以诊察经络、穴位而诊病。《黄帝内经》还着重指出人的意念、思维、意志等脑功能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又是联系天、地、人整体系统的纽带。因此,经络学是古老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经络辨证、经穴诊断等学科的核心理论,且对中医临床各科有指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潜心致力于经络感传、经络实质及其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和北京经络研究中心,采用多学科协作攻关,用电、声、感觉等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证实古典的十四经脉图谱具有惊人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并用形态学、实验经络针灸疗法等进一步证实了《黄帝内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描述的经络体表循行路线,从而证明古代先哲发现并绘制的经络图谱的科学性。同时,也证明了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  我国著名学者张清颖教授以生物全息论的原理,从经络穴位的作用出发,给出穴位的新定义——“穴位是与对应的脏腑、器官部位在生理学与病理学上相关的反射点”。当机体上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应、表现,在穴位局部对疼痛刺激敏感、皮下结节,以及,皮肤电阻降低等病理现象。实质上这就是中医学中穴位诊断的依据。张氏的精辟见解,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脏之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穴),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黄帝内经》还指出:“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穴)也”。这就是穴位具有反映内脏疾病的特性,故近年来中医采用的“经络按诊”、“经穴压诊”、“经络望诊”,以及近代发展起来的“经穴知热感度测定”、“穴位导电量测定”等诊断方法,都是经络、穴位反应病痛特性的具体运用,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有诸内,必现诸外”的经络“内外相应”原理的临床诊断作用。由此可窥知,经络穴位诊断是科学的,其精义与生物全患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今天,科学发展到了高科技信息时代,作为炎黄子孙应当继承先哲发明的宝贵遗产——经络学。也应以炎黄子孙的智慧,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现代生物学等先进手段,进一步探索经络的奥秘,深入探讨经络穴位诊断的基础理论,以及开展经络穴位诊断的科学研究,这是中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也是振兴中医大业的崇高使命。  广西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谭支绍,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多年,致力于经络穴诊断研究,结合临床探索经络穴位诊断方法,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博览古今中医文献,吸取当代医家的经验,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编著成


编辑推荐

  1*表是一个骨加上边一个羽下边一个诊去掉言字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实用经络穴位诊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