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精萃
2008-1
花城
彭玉平
225
无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一个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术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回首近百年,欧风关雨,吹渗神州,这对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死抱传统。我们应该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财产,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过来,发扬下去。越是全球化,越要民族化。只有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文化养分,我们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走在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前列。让青少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健康成长。君不见,在我们中间,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其实,没有获得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庸庸碌碌者,捉襟见肘,寸步难行,遑论“走遍天下”!即使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来说,学好专业知识,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好国学,这两者绝不矛盾,更不会互相排斥。相反,接受了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进了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反会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看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苏步青、李政道等等,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与从小便接受国学的熏陶有关。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巨大的推力。这一点,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在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时,常引以为傲。对莘莘学子而言,前辈学人的体悟,值得认真地思考。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国学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经过重新诠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至于优秀文化遗产中所呈示的辩证的思想,人生的哲理,美好的文句,优雅的仪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认为,学不学点国学,对人的素质、知识的培养,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快慢之分,雅俗之分。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对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提倡学点国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有所接触。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当然,传统典籍中某些概念、语言,青少年未必了了,可能是囫囵吞枣,但这不要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弄清它的真义;而那些优秀的文化养分,会渗入他们的肌肤、血管,成为他们生命的部分,让他们有可能更好地健康成长。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苏轼与辛弃疾是两宋词坛的双璧,前后辉映,光照千秋。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在辛弃疾的手中完成初步的豪放词派(亦称苏辛词派)的组建。本书收入的就是苏轼与辛弃疾的词,各选其中的五十首进行详细讲解,每首词都有题解和注释两部分。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本书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苏辛词精萃》,主要收入了苏轼、辛弃疾各五十首词,并对每首词作了详细地解析,相信本书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彭玉平,1964年8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中国文学批评史"。代表作品有《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唐宋名家词导读》等。
前言苏轼词选(五十首)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满庭芳(蜗角虚名)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满江红(江汉西来) 念奴娇(大江东去) 沁园春(孤馆灯青)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望江南(春已老) 望江南(春未老)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洞仙歌(冰肌玉骨)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永遇乐(长忆别时) 永遇乐(明月如霜) 行香子(清夜无尘) 行香子(携手江村) 行香子(一叶舟轻)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念奴娇(凭高眺远)辛弃疾词选(五十首) 摸鱼儿(更能消) 沁园春(三径初成)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清平乐(绕床饥鼠)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满江红(蜀道登天) 满江红(过眼溪山)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念奴娇(我来吊古) 念奴娇(近来何处有吾愁)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定风波(少日春怀似酒浓) 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木兰花慢(老来情昧减) 祝英台近(宝钗分)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霜天晓角(吴头楚尾) 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 南歌子(万万千千恨) 清平乐(茅檐低小) 清平乐(绕床饥鼠) 满江红(直节堂堂) 满江红(倦客新丰)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贺新郎(老大犹堪说)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贺新郎(绿树听鹈鸩)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沁园春(杯汝来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 踏莎行(进退存亡) 汉宫春(春已归来) 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 洞仙歌(婆娑欲舞)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永遇乐(千古江山) 江神子(暗香横路雪垂垂)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后记
苏轼词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题解】咏物词的创作一向称难。既要把所描写的对象写得形神皆备,又要借物以寓性情。如果咏物兼有和韵,则难度就更大了。而苏轼这首《水龙吟》,不仅在咏物方面被南宋的张炎称为“压倒今古”,而且被王国维誉为“和韵而似原唱”,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此词可能作于元丰四年(1081)四月,当时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而苏轼也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章质夫与苏轼曾同官京城,两人交情深厚,故彼此以《水龙吟》为调同韵唱和。章质夫原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非常灵动,被誉为“曲尽杨花妙处”。与章质夫的原唱相比,苏轼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把传统的赋物境界和人格境界打通为一,杨花同人的情感贴得更近了,而且这种贴近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起句“似花还似非花”是全词描写的基本线索,涵盖到后面数句的文意。“萦损”三句是总写,兼及“似花”、“非花”两方面。一方面传神地写出了柳絮翻飞的迷人姿态;另一方面用“萦损柔肠”四字,既写出了杨花对柳树的缱绻之情,又隐约写出了闺中女子因思念郁结、天气倦人而娇眼欲开还闭的神态,写物写人,浑不可分。歇拍三句把闺妇的心思委婉说出,但同时又与柳絮的自然形态结合无垠。把柳絮的随风飘荡,乍去又回,欲坠仍起,写得十分形象。过片从杨花想到落花,又是宕开一层的写法。因为杨花“非花”,所以“不恨此花飞尽”。接下从对春天的怜惜转而对杨花心生关怀,将自己对杨花貌似冷漠的心态直接揭穿。“晓来”三句自问自答,是借用了杨花化萍的传说。“春色三分”三句是假设之辞,但假想得超凡脱俗,让人拍案称奇。煞拍三句呼应上阕“萦损柔肠”之意,是点题之句,将全文的情感收束得异常饱满。苏轼写杨花是用情感驱动的,所以它给人的印象不仅在于描摹对象的形神兼备,更在于随着对象的起转变化而引发的情感变化。在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中,将全词写得空灵飘忽,是苏轼豪放之外沾溉于传统的另外一种风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1),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注释】(1)娇眼:柳叶。柳叶初生时,如人睡眼初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水龙吟闾丘大夫(1)孝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2),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曲,盖越调《鼓笛慢》。公显时已致仕(3),在苏州。【题解】这首词构思奇特,上阕记梦,却若写实;下阕写梦醒之后的买景,却又融入抒情和恍如梦境般的描写。虚虚实实,写得扑朔迷离,充分显示苏轼巧夺天工的运笔,令人叹赏不已。起笔紧著词题写梦中之情景,空灵而凄丽。“突兀而起,仙乎仙乎。”(清代词人郑文焯评语)小舟停泊在江心,恍惚之间看见长满苍苔的峭壁之上,栖霞楼高高耸立。只听得仿佛从云端传来歌声笑语,令人恍若此身非在人间,乃是天上胜景。原来恰逢闾丘大夫孝终大会宾客,佳朋满座,言笑晏晏。席间歌女引喉高歌,伴着悠扬的乐声,回音不绝,久久在山水之间回荡,歇拍写在梦境中依稀看到闾丘大夫的面容,好像还如从前一样,风神气质不减当年;但仔细端详时,又淡去在烟波浩渺中。下阕即景抒情,虽为写实却又空迷,一觉醒来,梦中所有均化为乌有,只看见江面上月光明晃晃地一泻千里,更添几分惘然。闾丘孝终为前任黄州太守,本已辞官,携懿卿归隐,词人对此应知,却以“五湖问道”来拉远实写的距离,以范蠡喻孝终,以西子喻懿卿,继写上片梦境的迷离气氛,一叶局丹悄然逝去,归隐五湖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其人风度雅致正是词人所心愿心想的。词人在对闾丘大夫孝终的描写中也表露出自己对归隐的向往之意。“云梦”三句追忆往日情谊,想必孝终还记得往日的情谊吧,曾经同游黄州、鄂城之景应该不会忘记。煞拍不再写自己入梦,而写闾丘大夫“多情”会梦见自己,会到梦里与词人相见,并且揣测到,那梦里的情景,应该与现实中相差不远吧。结语寄托了作者对孝终的思念之情。郑文焯评道“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4)。云间笑语,使君高会(5),佳人半醉。危柱哀弦(6),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问道(7),扁舟归去,仍携西子(8)。云梦南州(9),武昌东岸(10),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11),也参差是(12)。【注释】(1)间(lu)丘大夫:即间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太守。(2)栖霞楼:宋王义庆创建,间丘孝终任黄州太守时重建,位于赤壁之上。(3)致仕:旧说为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仕即致事,退休。(4)翠壁红楼起:栖霞楼高高耸立在长满青苔的翠绿的峭壁之上。红楼,栖霞楼。(5)高会:规模盛大的宴会,大会。(6)危柱哀弦:泛指弹奏管弦乐器。晋·孙琼《箜篌赋》:“陵危柱以颉颃,凭哀弦以踟蹰。”(7)五湖问道:指范蠡在越灭吴后,功成身退,携西施游于五湖,一去不返。通常指归隐之意。这里以范蠡比喻闾丘孝终。(8)西子:西施。(9)云梦南州:指黄州,今湖北黄冈。在古云梦泽之南。(10)武昌:今湖北鄂城,在长江南面,与黄州隔江相对。(11)端来:准来,果真来。(12)参差:依稀,仿佛,约莫的意思。自居易《长恨歌》:“雪肤花貌参差是。”满庭芳【题解】该词大约作于黄州贬谪期间,反映词人在经历过种种波折之后,对人情世态的洞悉,展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旷达的胸襟。上阕起笔用“蜗角”、“蝇头”等微不足道的事物比喻世人熙熙攘攘、岌岌以求的功名利禄,对醉心其中的凡俗小人作了辛辣的讽刺,给了他们当头棒喝。名是虚名,利是微利,都是不值一提的东西,做什么瞎忙呢?又由世人对名利的态度联想到党争倾轧和自身的处境,叹息万事皆由天定,可笑众人你争我夺,到头又真正分出谁强谁弱了吗。胜者未必是强,输的也未必是弱者。何必耿耿于怀,戚戚不已呢。对政治派系内部斗争的深深厌倦,对名利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洞悉,词人接下来由愦世嫉俗的批判转为抒写自己对待得失的洒脱态度。“且趁”六句,表达词人试图摆脱争斗,沉沉醉里,全身远祸的努力。“须”、“放”、“些子”,都写出词人也明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只是希望拥有些许自由也就满足了,束缚既然不能完全解脱,就“放”些“疏狂”自在,借着这不多的自由,“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在日日醉酒中度过一生,“浑教”突出词人的退而求之的选择,以沉醉替换不自由的清醒和清醒时的捅苦,他渴望摆脱尘世羁绊而又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无法真正做到释怀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换头写思量。百年“能几许”,人生几许?“忧愁风雨”四句对词人遭遇的回顾,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多舛多羁。细细思量,不过是瞎忙。何必置身在这名利场的追寻,竭力争个你输我赢呢。词人至此,经过与世人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终于寻求到心灵的解脱之法,“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清风、明月、草地、天空和云彩都是大自然“无穷藏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才是真正值得去拥有的精神享受。诗词、美酒也是文人最好的解脱,词人一减上阕郁愤之气,兴致倍增,一气呵成。将心中眼中赏心悦目之事物一一写出,洋溢着对世俗功利超然事外之后的豪情逸气。确是“达人之言,读之使人心怀畅然”(《苏诗纪事》卷上)。蜗角(1)虚名,蝇头微利(2),算来着甚干忙(3)?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4)。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5)。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6),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7)。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8)、云幕(9)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注释】(1)蜗(wo)角:形容相当小,毫不起眼。(2)蝇头微利:微小不足道的财、利。(3)着甚干忙:作什么瞎忙?干忙,瞎忙,空忙。(4)须放我、些子疏狂:让我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放,使,让;疏狂,狂放不羁的样子。(5)三万六千场: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百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指人生百年。(6)忧愁风雨:指人生中的坎坷不平。(7)“又何须”两句:又何必想方设法道人之短,说己之长。抵死:竭力。(8)苔菌:以长满青苔的地面做席子。(9)云幕:形容夜晚的云层布满天空,就像幕布一样。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1)【题解】词人在快哉亭上,远观江天无限风光,浩气满怀,溢于言表。该词以豪迈之笔,颇尽跌宕之法,在大开大阖之中,抒写了作者坦荡的胸襟,表达他面对逆境的达观和超脱。代表了苏轼豪放词雄奇不羁的艺术风格。晁以错谓“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正是指苏轼这类词作而言(《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起笔直接入题,点明此时此刻的时间地点,“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绣帘高卷之后,才见亭外之景。顺序写来,徐缓有致。江水与长空一色,晚霞与亭阁辉映,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夕阳照耀着亭台窗格上新涂的青油和红漆,分外夺目,这是张怀民君特意为迎接词人而重新把快哉亭装饰一新的“快哉亭”,快哉亭上景色宜人,为第一层快意;快哉亭上有同样达观的友人张怀民的盛情,为第二层快意;而友人的盛情又与快哉亭联系起来,让它面目簇新,岂不是第三层快意?行文至此,已觉心境顿开,快哉也。“湿”字接“新”字,以触感写漆色,十分真切。眼前之景令词人回忆起平山堂的景色,“长记”,是因为平山堂之景实在太美,长留在心中时时想起。记忆中关好的扬州平山堂为虚写,而实写眼前的快哉亭。平山堂的空灵景色,与眼前江天一色的快哉亭不可辨识,浑为一体。借用平山堂的景色以及“江南烟雨”等已有诗句来补充对快哉亭的描写,并且令人自然联想到平山堂和快哉亭的两位主人。以“记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虚写欧阳修,而实以张怀民比欧阳修,指出二人风神雅致有相近之处。“快哉亭与平山堂皆擅登临之胜,故联想及之。……‘欹枕’四句想见江湖豪兴,其语气清快,如以并刀削哀梨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换头描写一碧千里的江面,如镜子般明净,倒映出青山苍翠的影子。这是写江上之静景。遽然浪起云涌,全词的情势也很快变得紧张和不安起来。一位老渔夫在峰尖浪谷随着小船颠簸,老人在风浪中勇敢搏击的形象成为画面焦点。起承继合,不见经意之处却自然而工。先写江面之静,突显风浪之动;再以“浪动”提供老人“掀舞”的背景,在种种铺垫之后,白头翁的形象成为一种象征,是苏轼内心的人格形象或者说是他人生理想的象征。老人在面对风浪起时的泰然自若、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了作者,也正是作者自身性格写照。不管逆境顺境,“镜净”也好,“浪起”也罢,不妨自在江面我自行,“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笑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那是因为他不明白自然天籁的真谛,硬说风有雌雄之分。果真如此吗?并不是这样。不管是谁,君王也好,庶人也好,只要“善养浩然之气”,就能坦然自适,享受到自由畅快的快哉之风。“一点”与“万里”的强烈对比,表现快哉之风的坦荡阔大,不可阻遏的气势。快哉之风并无贵贱之分,也非可望而不及,而是充塞着天地之间。结句酣畅淋漓,一扫颓唐之气,令人不觉振起。“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刘熙载《艺概·诗概》)。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2)。长记平山堂上(3),欹枕(4),江南烟雨,杳杳没(5)孤鸿。认得醉翁(6)语:“山色有无中(7)”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8)。堪笑兰台公子(9),未解庄生天籁(10),刚道有雌雄(11)。一点浩然气(12),千里快哉风(13)。【注释】(1)快哉(zai)亭:在黄州临皋,下临长江。张偓(wo)佺(quan):名怀民,字梦得,当时亦谪居黄州,建造快哉亭。亭由苏轼命名,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2)湿青红:这里是说张偓俭着意修饰快哉亭,新涂上青油和红漆,以迎接苏轼观赏。(3)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西侧,欧阳修所建。(4)欹(qi)枕:倚枕,斜靠在枕头上。(5)杳(yao)杳:渺无踪影。没,隐没。(6)醉翁:指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号“醉翁”。(7)山色有无中:山形在雾霭之中,若隐若现。这里指欧阳修的诗句。欧阳修《醉偎香》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句。(8)一叶:指小船。白头翁:白发的老船夫。(9)兰台公子:指宋玉,因宋玉曾任兰台令。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龙榆生先生曾写过一篇《选词标准论》,从历史上的选本特色到当今选本的方向都做了相当细致和准确的分析。我曾努力照着龙先生的几点要求操过一回选政,编著了一本唐宋词的选本。在编选过程中才深深体会到选本编纂之不易。若要适应各方口味,兼收并蓄,这样的选本往往被视为没有特色;若坚持某一标准来去取,又容易遭致眼光偏执的批评。《乐府雅词》存雅不存俗,《草堂诗馀》存俗不存雅,结果在词学史上造成的争议便也特别大。所以是取一路风景,还是存一地景观,对于操选政者确实是一件颇费斟酌的事。我本人在1999年编完唐宋词选本后便对编选选本一类的东西心存畏惧了。但情况往往是会变化的。大约是今年六月下旬吧,我在雨中骑车回家,在中山楼前的那片还算茂密的树林旁边遇到李中生教授,他告诉我中山大学中文系拟编辑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经典读本”,嘱我编选其中《苏辛词精萃》一本。说实话,我是略有迟疑的,原因之一是怕编选本,这点前面已经说过了;之二是“精萃”两个字太沉重,怕承担不起。但因为是系里的工作,又直接面对着敦实而温和的李教授,个人的畏惧和担心实在不成为理由,所以我还是很愉快地接下了这份任务。我在暑假期间比较系统地浏览了苏轼和辛弃疾两家的词,两人词合起来近一千首,我从中选了一百首作为选目。但我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逐首注释分析,我的两位博士生倒是对词和词学一直很有兴趣,于是便想到约请他们来合作完成。承他们同意,并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这一份初稿呈现在读者跟前了。这同样也是我们师生情谊的一份见证。本书的具体编撰情况如下:由我选定主要词目和撰写前言,并负责撰写以下作品的注释和题解:苏轼词作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永遇乐》(明月如霜)、《行香子》(清夜无尘)、《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等十五首;辛弃疾词作有《摸鱼儿》(更能消)、《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祝英台》(宝钗分)、《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清平乐》(茅檐低小)、《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十一首。苏轼的其余三十五首词的注释和题解由博士生刘兴晖负责撰写,辛弃疾的其余三十九首词则由博士生袁志成负责撰写。词目编排以《全宋词》本苏轼词和辛弃疾词为序。袁志成和刘兴晖为此花了不少时间查找资料,揣摩词心词境,斟酌文字。最后由我通读全稿,修改润色定稿。我们恳切地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苏辛词精萃》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出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龙榆生先生曾写过一篇《选词标准论》,从历史上的选本特色到当今选本的方向都做了相当细致和准确的分析。我曾努力照着龙先生的几点要求操过一回选政,编著了一本唐宋词的选本。在编选过程中才深深体会到选本编纂之不易。若要适应各方口味,兼收并蓄,这样的选本往往被视为没有特色;若坚持某一标准来去取,又容易遭致眼光偏执的批评。《乐府雅词》存雅不存俗,《草堂诗馀》存俗不存雅,结果在词学史上造成的争议便也特别大。所以是取一路风景,还是存一地景观,对于操选政者确实是一件颇费斟酌的事。我本人在1999年编完唐宋词选本后便对编选选本一类的东西心存畏惧了。但情况往往是会变化的。大约是今年六月下旬吧,我在雨中骑车回家,在中山楼前的那片还算茂密的树林旁边遇到李中生教授,他告诉我中山大学中文系拟编辑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经典读本”,嘱我编选其中《苏辛词精萃》一本。说实话,我是略有迟疑的,原因之一是怕编选本,这点前面已经说过了;之二是“精萃”两个字太沉重,怕承担不起。但因为是系里的工作,又直接面对着敦实而温和的李教授,个人的畏惧和担心实在不成为理由,所以我还是很愉快地接下了这份任务。
无
很喜欢辛弃疾与苏轼~喜欢他们的品格情操~
作为一本课后读本,足够了,本身也喜欢苏词,母校的老师们编的书当然要支持~~~
很喜欢东坡词,这本书很不错
国学文化读本
中大出版,质量保证啊!!另外个人觉得对比起市场上别的普通版本,这本让人觉得满意啊^^
难得的好书,编者是真正的文人,赏析非常棒
内容还没看,质量没问题
书的质量不错,订了一天就到了。嗯,整体感觉不错。
送貨及時,包裝適度而嚴密,加油
中级读物,内容翔实,评说精辟,吸引人。
价格优惠,书也可以,需要慢慢看。
乃中文系教授所著,但适合入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