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广州的故事

苏泽群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苏泽群  

页数:

419  

译者:

关振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广州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山环水抱的优良生态,在历史的嬗变、文明的进程中,孕育了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民间故事,流传着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涌现出许许多多催人奋进的先哲史实,留存下许许多多趣味盎然的民俗掌故。《广州的故事》就是从这些传说、故实的百花园中采撷整理出来的一簇花环。 《广州的故事》第三集收入了99个故事。这一集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除了历史片断、地名掌故、先贤轶闻等岭南风、地方味十足的故事,更加注重辑录发生在当代的故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人风采、老同志所讲述亲见之名人逸事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插曲。

书籍目录

序朱光市长创立广州美术馆市长朱光与布衣黄金海上了一堂芭蕉课的彭真董必武广州赋诗重视保留历史的陈云周恩来在从化元勋遗韵绕“冬都”周恩来力挺建广州宾馆容庚教授的学术生涯杨官磷棋坛夺魁爱群大厦的新生泮溪酒家韵事习仲勋平反错案“马记”PK“牛记”“鸡博士”广州显身手霍英东促成“省港杯”白天鹅宾馆: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廖冰兄重绘《禁鸣》“扬手即停”传出的“红色信号”高德良复兴“太爷鸡”蔡若明勇吃“螃蟹”霍英东的“第一”纪录广州“三大高招”开全国先河梁灵光关心回迁何炳重兴何植记靴鞋厂胡应湘建中国大酒店胡耀邦批阅广州来信“街边仔”的威水史任仲夷与研究生英雄记者血溅长堤“鱼骨天线”的风波温万年做旺“胜记”邓小平羊城与民同乐尼克松与个体户广州地铁上马记马鞍山凿“王气”越王井传奇珠江得名阳燧珠神奇的浮丘海印石得名传说骗皇帝欢心与龙藏街得名重修天庆观与琪林苏井镇海楼的传说广州最早的“迎宾馆”海幢寺内幽冥钟“截杀号”碎身殉国南秀湖畔将军墓百岁老人考科举杨芳大摆屎桶阵瓜岭村与宁远楼九子团年父抵饥张保仔与藏宝洞新塘四望岗传奇神奇的罗起凤绣像“金吊桶”能相不自相白云山双巾庙的来历陶侃府衙搬砖头东坡捉鬼崔与之古稀之年保广州状元坊里传英名陈献章与“礼义乡”戚继光石楼题匾王学曾倡建琶洲塔邝露抱古琴就义浩然正气澹归碗“海上苏武”叶名琛永记刘永福的永福村宝汉茶寮的故事中国首位女售货员广州永安堂与胡文虎冤案胡文虎的虎广告苦心善心连巧心精益眼镜店轶闻高剑父收徒故事喻培伦独臂炸开血路陈景华创办女子教养院廖仲恺广州遇刺黄埔军广州平定杨刘之战周恩来新婚张申府宴客沈雁冰首赴羊城佚事毛柳广州饮茶结诗缘民国广东教育改革的先驱红色堡垒王彭楼新一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八和”祖师来历揭秘崩牙启舍身救人粤剧名伶朱次伯之死西关小姐义救薛觉先薛觉先夜渡濠江离虎口马师曾的书法粤剧名丑李海泉的爱情故事关德兴为抗日拉弓募捐民间乐社玩出粤乐大家当代岭南画派四大名家合作展广州画坛的一场论战“公仔炎”雕造玉球象牙球里有乾坤李我“讲古”“唔使问阿桂”后记

章节摘录

  市长朱光与布衣黄金海  高第街,广州一条寻常小巷陌,地上不时显露出来的旧麻石,还有一栋栋水磨青砖结构的古宅,表明它久远的年代。它建于宋代,当时临近珠江,附近设有市舶亭,交通方便,人流兴旺。这条古街清代起即以经营鞋帽布匹和“苏杭杂货”著称,曾有“苏杭街”之称,很多人到高第街买东西,真是顾客如云。这条昔日历史悠久的古老商业街,现在是繁荣兴旺的服装集散地。  高第街上的铺子,曾经有一家创立于清朝道光年间(1825)的文具店“三多轩笺扇庄”,以经营宣纸、笔墨、端砚文房四宝而闻名国内外,传至创始人黄其佩的孙子黄金海,把一家经营宣纸、湖笔、徽墨、端砚的商号在高第街打理得有声有色,更发展到介绍名书画家代客绘画,写字,撰文等业务,成了城中文人墨客不能不光顾的地方。它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并称为中国三大文房名庄。为岭南书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多轩笺扇庄”年年亏损,后经劳资双方合作,改善经营,才扭亏为盈。此时的黄金海面对社会主义时期如何经营三多轩真是心中无数。  1951年夏的一天,一位身穿白衬衣、灰长裤,朴素整洁,英气勃勃,神气安祥的中年人,从容步入了位于高第街的三多轩店堂。来人和蔼可亲地与黄金海打招呼,然后询问起店里经营的宣纸、徽墨、湖笔、端砚等业务。话题从文房四宝转入了历代名人字画。从客人的言谈中,黄金海断定他是个十分懂行的文人雅士。不禁从初见面时的好感转为深深的敬意。一股得遇知音的喜悦,使黄金海热情邀请客人到坐落在隔壁小巷宜安里内的住宅详谈。  在客厅分宾主坐定后,黄金海才知道来访者是大名鼎鼎的朱光市长,十分惊讶。倒是市长点头微笑说:“黄先生是三多轩店主。北京有荣宝斋,上海有朵云轩。我们广州有三多轩,真是太好了。你们为繁荣广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贡献,谢谢你们。只是我刚才看了一下,品种还略嫌未够丰富。相信你们今后会把业务搞得更丰富更有特色。”一语中的,令黄金海十分感动。随后,黄金海把自己收藏的一部分名人书画拿出来让朱光市长鉴赏。对诸如恽蓝田、陈老莲、黎二樵、苏六朋、张大干等人的作品,朱市长如数家珍。有些字画刚展开了卷首,他便能准确地说出这是谁的作品,有何特色。令黄金海十分钦佩,引为知己。也一改以往认为共产党干部大老粗的偏见。朱光市长还不耻下问,就如何繁荣广州市的文化事业征询了黄金海的意见。  应朱光市长之邀,黄金海把家中珍藏的坪州吉灯——一种产于坪州的竹扎纸糊,并用绣花针在纸上扎出各种图案花卉、动物以及各种戏曲人物的著名的民问工艺品,送往广州市人民政府展挂;并把部分家藏字画送往广州博物馆即五层楼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他另送了一对苏引寿手书真迹(未装裱)对联给省博物馆收藏。  此后不久,黄金海往访著名诗人、古文化鉴藏家黄诛雩,正起身告辞之际,人报朱光市长来了。随即便见朱光笑咪咪地大步走了进来。一边走,一边说:“都坐下,都坐下,一个都不要走。相请不如偶遇嘛,请坐下聊聊。”于是大家归位坐定。此次除了谈论诗词,谈得更多的话题是如何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事业。  以后朱光还几次到黄金海家拜访,每次都谈得很投契。身为肩负重任的一市之长,却常常拨冗到寻常百姓家“微服私访”,黄金海在朱光市长身上感受到共产党深入广泛地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也让他对经营三多轩更有信心。而对朱光市长平易近人的作风,老人一直津津乐道,直至90多岁时回忆此事,个中细节,依然十分清晰。  可惜的是,三多轩的命运,都出乎朱光和黄金海的意料。而当时让朱光市长鉴赏过的字画、文物以及其他的古董、书籍、字画等,均在“文化大革命”中损失殆尽,只有送往省博物馆的那幅对联得以保存至今。朱光也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每念及此,晚年的黄金海更是唏嘘不已。  2001年,黄金海以102岁的高龄辞世,他与朱光的一段交往为广州留下了一段佳话。  P5-7

后记

前几年,有一位外地朋友在互联网上说:“广州是看不透的城市”。其实,不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有这种感觉。广州为什么会让人“看不透”?就因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太丰富、故事太多。这些“内涵”和“故事”本身就是一笔极为可贵的文化财富。为了抢救这笔财富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广州,我们特意组织一批文史专家,编写《广州的故事》。此书的第一集和第二集在2003年3月和2005年5月分别问世之后,由于故事精彩、语言明白流畅而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促使我们再编写第三集。这一集与前两集一样,同样坚持图文并茂(但有几篇文章确实找不到有关图片,只好告缺)、雅俗共赏的方针,同样收选99个故事。由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所以本集特别选取一批有关的内容以作庆祝。本集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些作者写的是亲身经历,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这项工作除了广州市文史研究馆有关人员的努力之外,还获得了陈绍伟、万振环两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深切谢意。在本书稿二校之际,主编之一关振东先生遽然逝世。在此,特致沉痛的哀悼!广州市文史研究馆


编辑推荐

  由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等主编,众多民俗工作者和文史专家加盟编撰,从2003年开始出版第一集,2005年5月出版第二集。  《广州的故事(三)》除了继续收入历史片断、地名掌故、先贤轶闻之外,还特意精选了一批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内容,如加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老同志亲见亲闻的名人逸事和广州市改革开放之初的插画等精彩篇章,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饱满的广州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广州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