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曼德尔施塔姆随笔选

(俄)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6-01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俄)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  

页数:

388  

译者:

黄灿然等  

Tag标签:

无  

前言

  由于某一奇怪的原因,“诗人之死”这一说法听起来总是比“诗人之生”要更为具体些。这也许是因为,“生”和“诗人”两个词就其实际的模糊性而言,几乎是同义词。而“死”,即便是作为一个词,也和诗人自己的产品,即一首诗那样是确定的。一首诗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最后一行。一件艺术作品,无论其内容如何,它总是奔向那赋予其形式并否定再生的结局。在一首诗的最后一行之后,除文学批评外再无他物。所以,当我们阅读一位诗人时,我们是在参与他或他的作品的死亡。在曼德尔施塔姆这里,我们参与了两者。  一件艺术作品,总是被赋予超出其创造者生命的意义。套用一位哲学家的话来说,写诗也是一种死亡的练习。但除了纯语言的需求而外,促使一个人写作的动机,并不全然是关于他易腐的肉体的考虑,而是这样一种冲动,他欲将他的世界,即他个人的文明、他自己的非语义学的统一体中某些特定的东西留存下来。艺术与其说是更好的,不如说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存在;艺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尝试,相反,它是一种赋予现实以生气的尝试。艺术是一个寻找肉体却发现了词的灵魂。在曼德尔施塔姆这里,这些词恰好是俄语中的词。  对于灵魂来说,也许没有比这更好的居所了;俄语是一种非常富有变化的语言。具体说来,名词可以方便地被置于句尾,这一名词(或一个形容词,或一个动词)的词尾又富有性、数、格的不同变化。这一切能使任何描写获得一种知觉上的立体感,(有时)还会使这一知觉更敏锐,更深入。这种效果最好的例证,就是曼德尔施塔姆对他诗歌最主要的主题之一——时间主题的处理。  没有什么比用一种分析的方法去对待一个综合的现象更让人奇怪的了,比如,用英语去谈论一位俄国诗人。而关于曼德尔施塔姆,就是用俄语文字来评论他也绝非易事。诗是整个语言的最高结果,去分析诗无异于去放大焦点。对于曼德尔施塔姆更不能这样做,他是俄国诗歌史中的一个极其独特_的人物,而他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的焦点的密实。只有当批评家同时在心理和语言这两个层面上展开工作时,文学批评才可能是最合理的。由此看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俄语中,曼德尔施塔姆都将遇上一种从“低一层次”来的批评。

内容概要

曼德尔施塔姆是俄罗斯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编者认为,无论是他的诗还是诗论,都值得引起中国读者和诗人更严肃的关注。 本书编者的译文作了两遍校订、多次通读修改外,还增译了八篇文章,包括论维庸、论勃洛克、论索洛古勃。这样,除了使内容更丰富,也使本书达到了收录曼德尔施塔姆所有重要诗论。

作者简介

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和阿克梅派的代表性诗人。生于华沙一个犹太家庭,成长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青年时代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学多年,后重返圣彼得堡攻读哲学并开始发表诗作。1934年因作一首讽刺斯大林的诗而被捕,在流放地沃罗涅日写了满满三个笔记本的诗。1937年返回莫斯科,旋即于1938年洗清运动高潮时再次被捕,同年在流放途中神秘死亡。生前出版诗集《石头》、《哀歌》、《诗》,散文集《时代的喧嚣》和评论集《论诗》。逝世后诗集包括《莫斯科笔记》和《沃罗涅日笔记》等。

书籍目录

文明的孩子(代序)/约瑟夫·布罗茨基弗朗索瓦-维庸阿克梅派之晨论交谈者论当代诗歌词与文化词的本质獾洞——纪念勃洛克十九世纪情节的诞生关于俄罗斯诗歌的通信诗歌笔记狂飙人道主义与当代萧条为索洛古勃周年纪念而作雅克出生又死去了诗人谈自己劣作之潮小说的终结时代的喧嚣巴甫洛夫斯克的音乐孩童的帝国主义暴动和法国姑娘们书柜芬兰犹太式的混乱霍夫曼和库别里克的音乐会捷尼舍夫学校谢尔盖·伊万内奇尤里·马特维伊奇爱尔福特纲领西纳尼一家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老爷皮袄……”第四篇散文论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文学风格亚美尼亚之旅(选)法国人论博物学家关于但丁的谈话《关于但丁的谈话》补遗致弗·瓦·吉皮乌斯(1908年4月19—27日)致维·伊·伊万诺夫(1909年8月13—26日)致科罗波娃同志(1928年6月25日)致安娜·阿赫玛托娃(1928年8月25日)致娜·雅·曼德尔施塔姆(1930年代)致娜·雅·曼德尔施塔姆(1936年1月1日)致娜·雅·曼德尔施塔姆(1936年1月2日)致弗·雅·哈津娜(1937年初)致科·伊·丘科夫斯基(1937年初?)致科·伊·丘科夫斯基(1937年初)译后记

章节摘录

  维庸是巴黎人。他爱这座城市及其悠哉闲哉的生活。他对大自然缺乏任何柔情,甚至嘲笑大自然。15世纪的巴黎已经像一个大海,你可以游泳而永不会感到沉思,对世界别的地方浑然不觉。但在悠闲生活的无数礁石中,又是多么容易就搁浅!维庸变成杀人犯。他的命运的被动是触目惊心的。仿佛他的命运正等待被机遇施肥料,不管这机遇是善是恶。在6月5日发生的一次荒诞的街头打斗中,维庸用一块沉重的石头砸死谢尔莫耶神父。他被判处绞刑,他上诉,并得到宽仁的赦免。他开始自我放逐。他居无定所的生活终于粉碎了他的道德,导致他加入一个叫做“剑格”的犯罪团伙。他刚回巴黎,就参与一宗大劫案,打劫纳瓦尔学院,然后立即逃往昂热,并宣称这是因为一次痛苦的恋情。事实上,这使他有时间为打劫他富裕的叔叔做准备。在因巴黎劫案而躲藏时,维庸出版了《小遗嘱集》。接着是多年居无定所的游荡,其间曾在一些封建宫廷和监狱待过。1461年,维庸获路易十一世特赦,经历一次深刻的创作激动,思想和感情出现非凡的清晰度,写了他为世世代代留下的纪念碑《大遗嘱集》。1463年11月,弗朗索瓦·维庸在圣雅克路观看人家打架时被杀死。至止,我们有关他的生平的资料结束了,他黑暗的传记猝然告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孩子们继续我们的事业,将替我们道尽最重要的事情,可与此同时,父辈已被提前三代预售给了脸上有麻点的魔鬼。  这便是文学的一页。  ——《第四篇散文》  回首整个俄国文化的19世纪,那破碎的、终结的、任何人都既不敢也不应重复的世纪,我真想把世纪喊住,像喊住稳定的气候,我在其中看到了过度寒冷的统一,这寒冷将数十年焊接成了短短的一天、一夜、一个深深的冬天,在这个冬天,可怕的国家体制就像一台散发着冰之寒气的火炉。  难道,文学就是一头舔着自己爪子的熊,一场劳作后躺在书房沙发上做的沉沉的梦?  ——《时代的喧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曼德尔施塔姆随笔选 PDF格式下载



和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一起买的,一起参照着读。震动于文学性诗性才华,更深地为作者遭际伤感。
珍藏的书。


曼德尔施塔姆+黄灿然,品质保证


以前只读过曼德尔斯塔姆的诗,非常喜欢他的诗,没想到他的随笔也写得这么好。


是买来送给老师的,找了好久。最开始不知道书名。最后在百度上搜素“白银时代”才找到。老师很喜欢


本人对俄罗斯文化非常感兴趣 非常喜欢和敬佩俄罗斯知识分子在政治迫害中表现出的独立和反抗精神 这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曼尔施塔姆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放逐文学家.艺术家.是苏维埃政权的一大创举。但就实质而言,对于这些被驱逐出国门的文学家.艺术家则是福音。倘若他们留下,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和流放。也就是说,这一看似残酷的红色政权行为,竟意外的为文化良知者们施予了“善心”。对比我国反右及文革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已经很有福气了,若老舍,傅雷,赵树里,胡风等当时被驱赶出国,这些文化精英的下场会截然不同,文学史中亦会少几岀让人心碎的悲剧。


老曼写的随笔选,还是可以的,推荐


这部书有两处我很喜欢,一处是“序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所写的《文明的孩子》,还有就是《关于但丁的谈话》。


这本书不错,推荐!!!


这本书很好,但真的很难读


内容很赞,作者命运悲惨,令人嘘唏。


好书先留着有时间再读


作者死得太早了,那可恶的白色恐怖!


nice nice nice nice nice nice


自己读觉得真是好书,多买了一本送给朋友。


那个时代的灵魂
偶然间在当当网上看到“花城译丛”,由林贤治主编的,不由得心灵中感到一种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拨动了我的心弦?也许还是由于我们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缘故,对东欧及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有着一种同命感,因此那些国家的作家、艺术家、哲学家等文化人士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无疑能引起共鸣。虽然目前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甚至五六十年了,但是读着那些文字,我不仅是感到敬佩,更是对他们的精神,不畏强暴,捍卫思想的精神感到振奋。我们目前的,可以说虽然比以往自由了,但是那种固守独立思想的精神却没有了,他们甚至为了自身的名利、地位,不惜出卖自己 灵魂,还要出卖别人的利益,因此我有时感到,到家个“自由”的社会,其实也很可怕。
那么我所谈到的是哪两本书呢?一本是《地下---东欧萨米亚特随笔》,“萨米亚特”源自俄语,意为地下刊物。该书汇集了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斩文化名人,对文学、建筑、城市的人文特点、文化、哲学,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有许多的思想比西欧哲学家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因为他们是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体制的,是从自己的体会中得出的观点。比如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在《有权者与无权者》中有着尖刻的观点,他说:“人类的历史是残酷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所谓文化、文明、人道主义或合法性,只不过是勉强覆盖在一个血腥本质上的薄薄的外壳。”“整个历史始终都贯穿着有权者与无权者。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斗争。”“恐惧从来都是权力最忠实的同盟。”“人类不会被从前的无权者使用的权力所拯救,因为他们一旦成为有权者,他们就失去了清白。一旦他们开始害怕失去尚未巩固的权力,失去他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计划,他们就会让他们的手蘸满鲜血,在周围播下恐怖,然后也将获得成果。”等等。 确实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另一本书是《曼德尔施塔姆随笔选》,他是一位苏联诗人,因写了一篇讽剌斯大林的诗,而于1937年遭到流放,并在流放中神秘死亡。也许中国读者对他并不算熟悉,但是他的诗和他的诗论,极有思想深度,而决没有目前盛行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东西。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有着不屈的灵魂,而且他对于语言学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因此他的诗也就具有韵律美,就是他的散文也是深沉有力,读着他的文,犹如走地旷野上寻找逝去和灵魂一般。
面对那两本书,以及不久前看的《哲学船事件》,无疑在心中默默地向那些人,逝去的,还活着的那些人表示敬意。一个时代过去了,未来的时代其实也会带来新的困惑,如何面对新的问题呢?当代的文化人又会表现出什么精神呢?
可悲的是,也许这个时代,缺失的正是精神。


还行,但是应该诗歌更经常


如题.有空再仔细看下。


图书内容还不错,算是不错的文学作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