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苇岸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苇岸  

页数:

354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与苇岸,说不上很深的交情,而且往来几年,全在纸片上。最先是因为一平的书稿,他充当联络人。说到关系,他还曾在一篇关于散文期刊的短评中,带及我与友人合编的《散文与人》,再就是一些零星的翻译事宜。此外,通过几回电话,我从此记住了一个风琴般浑厚的略显克制的男中音。最后一次通话,那传来的声音依旧平静,开始便说让他感到遗憾的两件事:一件是他答应要给一位我熟识的友人写评论,结果没写成,为此并要我代致歉意;另一件,是他手头有一个东西未及完稿。接着,才告诉我他得了肝病,次日就得住院,说是来日无多了,于是向我告别。这种诚意与笃定,使我长久地陷于无言。大约过了半年,北京便有消息说,苇岸不在人世了。他在这个他并不满意却又热情爱恋着的喧嚣的世界上生活,总共不足四十个年头。这是一颗充实的种子,但我怀疑他一直在阴郁里生长,虽然内心布着阳光。当他默默吐出第一支花萼,直至凋谢,都未曾弓l起人们的足够的关注。他的书,连同他一样是寂寞的。  蒙他见赠,《大地上的事情》在我的书架上蒙尘已久,一直未及翻阅。只是到了他去世前夕,我才打开它,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摩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为的作家。说苇岸是一位作家,首先因为他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而不同于一般的作家,是通过语言的独木桥走向文学的。至于文人无文,惟靠官职和手段谋取文名者就更不用说了。是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么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所以,他不像先锋主义者那样变化多端,而让自己的文体形式保持了一种近于古典的稳定与和谐。对于他,写作是人格的实践活动,人格与艺术的一致性要求,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历史原点。这样的作家,注定要留在趋鹜新潮的批评家的视野之外,他不可能成为显赫的王子。  在苇岸的散文中,我们发现,关于具体的人事,他写得十分少,简直吝啬。而且这些文字,大体上是献给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完全出于情感的支配,仅是一个海子就有数篇之多。但是,对于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乃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关爱之情。这里不是"齐物论"式的,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借物言志。他没有那种艺术的功利主义。把自然人格化,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类也太傲慢了。他的散文不是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没有陶潜一类中国士大夫的闲适与陶醉,他是清醒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

内容概要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是苇岸的散文集,他的语言的使用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在苇岸的散文中,我们发现,关于具体的人事,他写得十分少,简直吝啬。而且这些文字,大体上是献给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完全出于情感的支配,仅是一个海子就有数篇之多。但是,对于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乃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关爱之情。这里不是“齐物论”式的,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借物言志。他没有那种艺术的功利主义。把自然人格化,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类也太傲慢了。他的散文不是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没有陶潜一类中国士大夫的闲适与陶醉,他是清醒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

作者简介

  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北京昌平成人教育学校任教。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创作《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1999年5月19目病故,享年39岁。  苇岸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留有著作《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2001年出版的《上帝之子》除收入他的部分作品外,还收入了朋友们的纪念文章。2004-2005年期间,苇岸的部分日记在《特区文学》连载。

书籍目录

序未曾消失的苇岸第一辑一九九八廿四节气大地上的事情第二辑去看白桦林美丽的嘉荫天边小镇放蜂人上帝之子鸟的建筑_我的邻居胡蜂(一)我的邻居胡蜂(二)海日苏第二条黄河第三辑我与梭罗我热爱的诗人--弗朗西斯·雅姆去看食指我认识的海子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诗人黑大春自序现代的孩子素食主义四姑作家生涯人道主义的僭妄土地道德马贡多与癞花村幸福没有门户的宝库作家与编辑一个人的道路--我的自述第四辑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选(1988-1990)第五辑致安民致楼肇明先生致冯秋子致西川致小波致黄海声致彭程致克成少数的意义--致一平梭罗意味什么--致树才艺术家的倾向--致宁肯散文的殊荣--致谢大光先生附录最后几句话苇岸生平年表后记过去是怎样活在今天的

章节摘录

  二十  已经一个月了,那窝蜂依然伏在那里,气温渐渐降低,它们似乎已预感到什么,紧紧地挤在一起,等待最后一刻的降临。只有太阳升高,阳光变暖的时候,它们才偶尔飞起。它们的巢早已失去,它们为什么不在失去巢的那一天飞走呢?每天我看见它们,心情都很沉重。在它们身上,我看到了某种大于生命的东西。那个一把火烧掉蜂巢的人,你为什么要捣毁一个无辜的家呢?显然你只是想借此显示些什么,因为你是男人。  二十一  太阳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注意几次了。在立夏前后,朝阳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夕阳也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其他时间,北房拖着变深的影子。  二十二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和感觉。此时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到达天涯后已经返回,它们告诉站在大路旁观看的我:春天已被它们领来。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天空已经变蓝,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我常常产生这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二十三  捕鸟人天不亮就动身,鸟群天亮开始飞翔。捕鸟人来到一片果园,他支起三张大网,呈三角状。一棵果树被围在里面。捕鸟人将带来的鸟笼,挂在这棵树上,然后隐在一旁。捕鸟人称笼鸟为“繇子”,它们的作用是呼喊。繇子在笼里不懈地转动,每当鸟群从空中飞过,它们便急切地扑翅呼应。它们凄怆的悲鸣,使飞翔的鸟群回转。一些鸟撞到网上,一些鸟落在网外的树上,稍后依然扑向鸟笼。鸟像木叶一般,坠满网片。  丰子恺先生把诱引羊群走向屠场的老羊,称做“羊奸”。我不称这些繇子为“鸟奸”,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它自己身上适用。  二十四  平常,我们有“北上”和“南下”的说法。向北行走,背离光明,称做向上;向南行走,接近光明,称做向下。不知这种上下之分依据什么而定(纬度或地势?)。在大地上旅行时,我们的确有这种内心感觉。像世间称做官为上,还民为下一样。

媒体关注与评论

  艺术不是生命的派生物,更不是意识形态或其他外在于人的事物的仿制品,人生和艺术是二而一的。在中国,如果说曾经存在过少数诚实的、严肃的、坚卓的写作者,那么,我必须指出:苇岸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林贤治  苇岸的主要贡献是《大地上的事情》,在这个喧嚣的工业文明社会里,很少有人关注自然生态,苇岸是其中优秀的一个。  ——楼肇明  苇岸是以少胜多的散文家,他继承着《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林中水滴》的作者普里什文的传统,致力于描绘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生活,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的观察者、体验者、颂赞者,他的离去,是艺术散文的一大损失。  ——张守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