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血祭野人山

黄三丛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黄三丛  

页数:

247  

字数:

27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不能忘却的纪念 黄小军 《血祭野人山》是乡人黄三丛老师的作品。十二年前,胡子龙老人怀揣手抄本回忆录找到本书的作者,满怀期盼地想把其中一些亲历的远征军故事整理成书,以传后人。老人生前对那段历史饱含眷念,作者看后、听后无不为之动容,他决心要还原老人心头那份弥漫的祭奠之情…… 当最开始阅读序幕和第一章的时候,大量战争场景和历史背景的描写也许会让你觉得并不那么引入入胜,只是远征军连连败退,最后副总司令杜聿明不得不挥泪炸毁所有不能随身带走的武器辎重,正式溃入野人山时,你才会隐隐感到一曲壮烈的人间惨剧刚刚开启。 进入野人山,险象环生,小说的故事也是环环相扣,一个紧接一个,好似一把连环扣把你牵引进一片千年难遇的奇境。第一人称的叙述更加强了故事的真实可感,小说主人公也即以胡子龙老人本人的名字命名。胡子龙第一次遇险就真的是九死一生,枯门岭上湍急的河流挡住了队伍行进的近道,十个先锋队员乘竹筏试航时遭遇巨浪,结果舟毁人亡,只有胡子龙一个人侥幸地抱住一片竹块得以逃生。绕道野人山后,胡所在7连战友曾祥欣受山蚂蝗和毒蚊叮咬第一个死去,“入土为安”,“愿他的灵魂在九泉安息”,在书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的叹语和祝福,也正是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对在本次磨难中倒下去的同胞最深沉的追悼。接下来,相继有远征军将士受野人侵袭被俘而不复返,胡子龙又亲身经历了受女野人攻击、却被久居野人山的中国人黎杰搭救的一段传奇,黎杰误入野人山的故事更是凄美动听。作者以倒叙的手法娓娓写来,全篇故事情节正是这样通过相关人物角色的回忆和不断的时光倒换,故事套故事,回环往复,悬念叠生,让读者急欲读完而不止。 黎杰救出胡子龙之时,远征军正深陷“8”字形迷网,在他的向导下,队伍穿过山林,走出大峡谷;随着粮食断绝,难耐的饥饿接踵而至,纨绔子弟戴斌身为军需处长,用戒指、手指、项链三样金器换不来半碗稀粥,绝望之极,开枪自尽;在队伍又来到一处悬崖边,走投无路之际,国民党军统安插在远征军中的冷血特务袁家骅为炼狱中锻濯出的人间真情所感化,助远征军搭起通向对岸的藤索桥,自己却献身万丈深渊。接下来的章节,跟随队伍行进的历程,小说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7连连长李楚祥外冷内热,身临绝境却临危不惧,最后为不连累队伍,舍生取义,含恨自裁;团长邓君林豪迈而豁达;师长廖耀湘傲烈自负却才华横溢、意志坚强;其他一些小人物象黄宝旺与刘玉芳纯朴的山地恋情、向振武的忠厚善良、军中败类张大山、陆培林的丧心病狂等,都一一向我们呈现开来。当然,写得最成功的应属对故事主人公胡子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全篇正是以他为圆心而展开的,因而他的形象丰满而逼真:理智、正义、充满理性的光辉! 一部小说的成功取决于多个方面:构思,布局,语言,其思想性等。如果从前述介绍中我们已能体会到小说大气的布局和故事构思的巧妙,实际《血祭野人山》的语言也极富表现力,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文章中很少用到长句,大多是用短句在叙述,三字句、四字句俯拾皆是,这实际上倡导了一种多用短句叙事的文风,因为短句更有表现力,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更显出其细腻与贴切,于是我们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对故事特设的情节也很快能心领神会。如序幕中描述野人山的总体场景时这样写道:“这里,层峦叠嶂,耸翠堆玉,山间沟壑纵横,河网密布”;见到蚂蚁在叮咬尸骨,“一个个如尚未长翼翅的小蜜蜂,圆鼓溜溜的脑袋上,一对方括号似的触须,横伸在前头,灵活地摆动着,一对复眼闪烁着幽光,两片钳子似的横颚,弯嘴镊子一样,正在啃咬着剩余的皮肉”;文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同样鞭辟入微:树根、草皮都吃完了,就炖煮牛皮带吃,却还吃得很香:“先把汤喝光,加上水翻一个滚,再喝一次‘汤’,再加上水。这样肚子里就有了些充实感,这时才抓起那块香气四溢的牛皮,极小心地咬,极慢地咀嚼,极有味地吞咽……”如此读来,我们仿佛就是在听故事,精彩纷呈,甘之如饴,作者极力还原历史的心劲和娴熟的文字驾驭功底于此可见一斑。 谈到思想性,本书夹叙夹议,通篇凝结了作者对人性方方面面的思索与探寻,不乏真知灼见,不乏人生启迪。譬如通过疏理历史脉络,对贵族与平民各自核心利益的探讨,提出“平民的利益是民族的利益,而贵族的利益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混合体”;从与野人部落群居混交的强烈对照中,对人类性文明进行了热情讴歌,现如今也是世风日下,看到此处对性文化的深刻阐述,真让人有正本清源的淋漓之感。再譬如通过书中人物面对饥饿、孤独、恐怖及至死亡的极度渲泻,也使人们对此类极端情绪有了别一番体验。 通读整篇,我们更可能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经历如此凶险的环境,大批的远征军将士埋尸荒野,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得以幸存?这样的思考可能比对正义与邪恶的考量更有意义。正如书中廖师长所信奉的:不相信命运的赐予,而是坚信凡事须靠自己去把握机遇,才能纵横捭阖,开拓向前。因而文中总结道: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都是当然之义;适应环境,顺应潮流,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希图坐待他人恩赐,或求侥幸成功,是一定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胡子龙老人当初找作者商量写书时已是88岁高龄,唯一走出野人山的远征军女兵刘桂英女士也活到了85岁以上。怎样才能做到淡定、从容,坚强、乐观?幸存的远征军战士给了我们答案:凡事看得淡些、豁达些,心境即为之开阔,自然就会长寿。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那就让我们也去经历、去走过吧,慢慢地,我们也将学会坚忍,学会从容一一一倘如此,本书的付梓出版则善莫大焉! 写到这里,我还想再提及本书浓厚的乡土情结。书中多次写到胡子龙在夜深人静之时想念家乡的情景,小说花了不少的笔墨来回忆自己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我们读到了滔溪河,读到了本地土得掉渣的方言,亲切感油然而生,猛然觉得自己的家乡其实也很美。我们那里家乡风景、家乡地名入书的机会不多,作者特意将他们设计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了。是煞费苦心吗?不啊,朋友,故土难离,忆乡思乡情,与踏上异国土地对祖国的思念一样,爱家与爱国原本一脉相承。 前段时间在看智利33名矿工被困井下700米深处,69天后全部成功获救的报道,他们的经历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也成为各国媒体争夺的目标。这让我想起了本书所写60多年前胡子龙等人溃败野人山的奇特经历,胡子龙所在远征军部可是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出野人山,与眼下智利被困矿工的经历相比,其惊险与奇特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智利33名矿工还在井下时就收到了很多采访和拍电影的邀请,但都拒绝了,他们在井下订立盟誓,获救之后面对所有媒体采访都要保持沉默,众人须平分将被困地下的经历写成书或用其他方式披露所得的收益。而现在作者黄三丛和花城出版社已将胡子龙老人身临其境的那段历史整理成书出版,为的却是让远征军败退野人山的历险故事更加广为传播,并抛砖引玉,引来更多媒体的关注,让世人都知晓。 因为难以忘却,所以我们永远铭记!

内容概要

黄三丛所著的《血祭野人山(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的自述修订版)》根据一位远征军指导员之口述,记叙了中国远征军在赴缅甸抗日战场上,因政治倾轧导致反法西斯战争失败,中国远征军一部被迫溃退野人山的惨痛经历。
全书认真描述了原始林莽的奇丽瑰异,自然环境的险恶莫测,人们绝境求生的不屈不挠,战争场面的如火如荼。通过对在绝境面前人性的刻画,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再现了历史的现实环境。对永不弃绝希望的勇毅者予以热情歌颂,对在政治倾轧下的民族大义悲剧予以反思,对文明战胜野蛮,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进行了评述。
《血祭野人山(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的自述修订版)》同时表达了对中国远征军将士的深刻怀念,对法西斯战争的暴行进行了体无完肤的鞭挞。

作者简介

黄三丛,男,l949年2月生于湖南省武冈市,高巾文化,小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民问文学家协会会员。曾经担任过公社文化辅导员、民办教师、乡中心小学校长。长期坚持业余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有散文集《玩赏珍珠》、短篇小说《长征新曲》《冤孽》、杂文《职评喜剧曝光》、戏曲《麻十爷卖油》等一百余万字。

书籍目录

不能忘却的纪念(代序)
序幕
第一章 战缅甸十万大军溃败,毁辎重杜副司令挥泪
第二章 渡恶水舟毁人亡,绕险道生灵涂炭
第三章 恋故土野人仗义,陷困境军队束手
第四章 杜聿明迷网患重病,克巴拉深山解倒悬
第五章 千金难换一钟粟,天堑又困众将士
第六章 人间自有真情在,世上原无铁石人
第七章 以德报怨铸道义,壮志难酬饮大恨
第八章 沼泽地将士上当,死亡带军花凋零
第九章 处艰危志心不改,守至诚野人感化
第十章 邓君林坠入恐怖网,胡子龙愿为知己活
第十一章 向振武饱死美食堆,两恶棍血祭野人山
第十二章 众猴戏弄杜聿明,残部获救列多时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战缅甸十万大军溃败,毁辎重杜副司令挥泪 中国远征军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支出国作战部队,南出国门,奔赴缅甸抗日战场,可叹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部和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及英军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掣肘,致使三次大会战议程屡屡流产,战机殆失,以致十万精锐之师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直至丢盔弃甲、丧师辱国。杜聿明挥泪销毁全部现代化武器装备,走投无路,溃退野人山。 1 1942年4月26日。 缅甸曼德勒,伊洛瓦底江西岸,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血与火的激战。 岸边堆满了盛满汽油的油罐,枪炮一起,遍地油罐相继爆炸,形成一团团巨大的猩红烈焰,镶着黑边,冲腾而起,在半空中竖起翻滚扩张的蘑菇云。大河两岸顿时成了火海,河水化为一炉沸腾的钢水。 中日两军在火海中厮杀,不少人成了滚动的火球,战场成了巨大的焚尸炉,弥漫着刺鼻的肉焦味,遍地是炙得炭黑的躯体。战斗惨烈异常。 中国军队扼据险要,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在坦克和飞机立体战护下,日军又发起新的一轮进攻。法西斯思想武装了头脑的日本军队,精神第一,生命第二。迎着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前排的倒下去了,后排的毫不动摇,钢盔下细小的眼睛闪着猛兽扑食般的凶狠光芒,平端着三八式步枪,迈动着粗矮有力的双腿。正是靠着这种蔑视死亡的精神,他们踏遍了东亚。 疯狂的呐喊声中,一个日军中队终于逼近了他们久攻不下的新22师65营的阵地。4连已不到20个兄弟,火力渐渐稀落。他们已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抗争了近四个小时。 突然,阵地上立起一个强壮威武的中国汉子,光着的脊梁像一块黑铁,跳动的肌肉上鲜血淋淋。他叉腿而立,身边是黄色的硝烟和红色的血雾,怀抱着一挺发着蓝光的轻机枪。他无言地面对涌上来的日寇,沉稳地扣下扳机。顿时,喇叭型的枪口喷射出尺许的火焰,前排的日军像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向半空,又重重地摔落在阵地前。 一颗炮弹落在他的背后,炸起的弹片将他那颗闪动着乌光的头抛向空中,齐崭崭的腔子口喷出的热血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艳如虹。失去了头颅的他依然铁塔般挺立着,手指依然扣压着扳机,直到机枪射出最后一颗子弹,他往前扑出几步,倒下了。在他伸向前方的手侧,是那颗不屈的头。 这位汉子名叫刘黑虎,是4连连长。素以威武勇猛著称。我们7连就在距他们连百十米的另一个小山包上,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一幕我看得真切。阵地群上,弟兄们热血沸腾着。 “冲啊,为4连长报仇!” “杀啊——” 全体将士跃出战壕,舍身火海,一时间攻势如虹,战斗空前激烈。大炮怒吼,子弹狂啸,浓焰翻腾,血肉横飞,日军丢下一具具尸体,又一次败退。 我们新22师是中国远征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日本第55师团自同古会战以来,一直盯着我们不放,实施重点打击。这一次,又派出敢死队的“活烈士”,突袭师指挥部,企图打掉这支铁军的首脑,使群龙无首,不战自溃。 新22师将士与敌人浴血奋战到惨烈的时候,性格豪放刚烈的廖耀湘将军,率领师部警卫连和非战斗人员奋力抵抗,指挥部内只留下报务员和负伤的值班军官。 日军官兵艰苦作战的能力极强,即使只剩下一兵一卒也往往顽抗到底,绝不投降。然而,满怀民族仇恨的远征军将士也没有一个孬种,廖师长的身先士卒就是振奋人心的感召,就是无声的命令。弟兄们奋力拼搏,与敌人展开一次次拉锯式的肉搏。师部附近,遍布着尸体。那些尸体,个个狰狞,有的被掀开天灵盖,有的被剖开了膛,有的被削掉了头颅,断手裂肢随处可见。还有更惨的,敌我两个士兵同时将刺刀刺入对方致命处,谁也不肯倒下,相互倚仗着死死站立,怒目相向,远看以为双方仍在较力,走近时才看到他们眼中神形散尽,早已僵死了。 敌人被一步步逼退,经过一天苦战,“活烈士”丢下几百具尸体,其余的奉上峰命令撤回去了。 廖师长指挥若定勇猛顽强,极大地鼓舞着全体将士,阵地上捷报频传。大家对这次曼德勒会战充满信心,以为会稳操胜券。 廖耀湘指挥兵士把敌人追出好远后,就留下部分人马,正准备赶回师部重新调整部署,远远地见一名女兵向这边飞奔而来。 “师座,长官司令部急电。” “好!”廖耀湘怀着胜利的喜悦,习惯性地托一托金丝边眼镜,兴奋地打了个手势,展开电文,匆匆一掠。顿时,眉心急耸,脸色如冰,浑身疲软得差点跌坐在地。 2 中国远征军自2月16日入缅抗战以来,一败再败,使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大为恼怒。仰光失守,同古战败,平满纳会战尽成泡影,委员长对缅甸战局深感失望,有心撤回十万精锐。须知远征军的三个军全是国民党的王牌部队,在国内战场都有过上乘表现。杜聿明的第5军取得过昆仑关大捷,孙立人的新38师在淞沪抗战时战功颇著。委员长不能看着他的嫡系部队覆灭在异邦。但是,就这样撤军蒋介石又难以接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虽然得以跻身“大国俱乐部”,但是盟军对中国战区并不重视,对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能力也深表怀疑。中国军队统帅部不能参加盟军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援英援苏物资全由英、苏自行分配,援华物资的分配权却落在美国人自己手里。蒋介石明白,盟军目前在亚太的战略是让中国军队拖住日军,对中国胜利不抱希望,只要日军陷在中国,美、苏就能在欧洲战场无后顾之忧。美、苏显然是打算解决德国之后再解决日本。这是蒋委员长不能接受的,他要把美国的注意力放在亚太地区,起码要与欧洲战场对等。要能这样,必须提高中国战区的地位。而要提高地位就得有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会战前,老蒋对史迪威说:“只能胜不能败,这不是个军事问题,是个政治问题。”这话就是基于上述想法。眼下远征军如果不能取胜,只有承认失败,打道回国。这么苦涩的一枚战果,蒋介石绝难咽下。因此,平满纳会战泡汤之后,他就令中国远征军立即组织曼德勒会战。 曼德勒别称瓦城,位于缅甸中央,与中国古长安一样,是缅甸故都。它是缅甸最大的交通枢纽,由仰光至密支那与腊戍至曼德勒的铁路分支于此,扼守着缅甸南部通向北部和中国、印度的四大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守住曼德勒,至少可以暂保缅甸北后方,保住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后援,如果会战得力,便可与日军逐鹿于缅甸南部,形势虽然比不得同古会战之时,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曼德勒会战是决定中国远征军命运的最后一役,第5军、第6军、第66军——远征军的全部作战部队都投入了战场。还有英军第1师及其驻缅精锐第7装甲旅也投入会战。 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当初虽然对曼德勒会战持不同看法,认为必须力保扼守由曼德勒到中国畹町咽喉之地的腊戍。但是接到重庆蒋介石的手启电之后,也痛下决心,电告蒋介石:“蒋委员长:瓦城会战职集中完毕,决与城共存之。职杜聿明叩。” P3-6

后记

本书中的“我”——中国远征军老兵胡子龙,确有其人,并且是我的远房表叔,就住在离我家仅三华里远的滔溪村狮公井。他一向关心时事,我在自己村上的钟桥学校教书时,经常去学校向我借阅报纸。1998仲春的一天,他把一份3000余字的《我的回忆录梗概》手稿给我,希望我为之润色。手稿用竖写繁体毛笔行楷写成,简要记述了他解放前从读书到当兵的经历。我对他记述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后败退野人山那段艰苦卓绝的经历十分震撼,萌发了写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的念头。于是请了创作假,着手创作。期间,我多次走访表叔胡子龙,启发他的记忆,得到不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得到我的朋友、通俗文学作家钟连城的很多帮助。他和我讨论书稿的框架、内容和技巧,书名《血祭野人山》也是他为我取定的,并且借了一些史料性的书籍供我参考。在他的帮助下,我比较顺利地脱稿,并托他给带到广州某出版社,希望赶在纪念抗战胜利55周年之前出版。其后,该出版社与他草签了出版合同。后来,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表叔胡子龙也带着遗憾于2002年驾鹤西去。 值得庆幸的是,该书稿辗转了12年之后,终于在今年1月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以胡子龙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远征军将士精忠报国的民族大义终于得以昭彰。只是有一点小遗憾,《血祭野人山——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的自述》一书的著作者署名有张冠李戴之误。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胡子龙们在天之灵有知使然,8月3日,正是中国远征军幸存者们68年前走出莽莽原始森林野人山的时日,我在互联网上偶然发现了这一署名的错误。为了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承蒙花城出版社伸张正义,并出面协调解决,将该书的署名权和版权归属于我,重新和我签订了出版合同,并承诺以我的名义第二次印刷。 值该书重印之际,特此申述,以为《后记》。 黄三丛 2010年11月10日


编辑推荐

黄三丛所著的《血祭野人山(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的自述修订版)》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国一部溃退野人山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全书通过一位远征军连指导员之口,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较为独特。讲述的史料真实、可信、弥足珍贵。书中对原始林莽的奇丽瑰异,自然环境的险恶莫测,人们绝境求生的不屈不挠,战争场面的边火边天等情景的描述,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全书通过对在绝境面前人性的方方面面的刻画,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真实地还原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远征军溃退野人山的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深刻细述了人类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及自身的绝望和恐惧的斗争经历,并在这方面进行主题的深化,对永不弃绝希望的勇毅者予以热情歌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血祭野人山 PDF格式下载



血祭野人山 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


非常喜欢,作者是我老家(湖南省武冈市)隔壁村的,读着家乡人写的书,感觉很亲切!


看完后,心痛、感动,为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的处境感动难过,为他们的精神感动。


非常好,书写的很让人对过去的历史带来深深地思考


准备看呢,很期待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