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歌地理
2011-9
花城出版社
龙仁青
291
无
掩映在情爱中的故乡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喇嘛和才情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对西藏的政治、宗教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作的诗歌,也被称为道歌,意即可以咏诵的宗教唱词,却蕴含着对绵绵不绝的男女情爱的赞美,同时,在他的诗歌中不断提及的西藏地名、动植物和物产中,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深深怀恋。爱情、故乡和信仰互相纠缠在仓央嘉措的诗歌意象之中,成就了他的诗歌的生命和意义。仓央嘉措离开我们已经300多年了,他的诗歌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倾吐衷肠的一种途径或者一种模式。如今,他的诗歌作为藏族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网络、媒体和各种音像制品在广泛传播。许多歌手以能够演绎他的诗歌而感到光荣。仓央嘉措出生在西藏山南一个叫纳拉沃域松(意为鼻山下三洼地)的地方,这里是西藏最美的地方之一,在阿旺伦珠达吉所著的藏文版的《殊异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仓央嘉措秘传》)中,是这样描写这一地区的:说到(仓央嘉措)诞生之地,原来是乌仗那第二佛祖曾经加持过的宝地,那里遍布秘籍宝藏……年稔谷粮十三种,林木瑞草花果数不清。仓央嘉措就这样无拘无束地生活在这片山野之中。在这期间,在远离他的家乡的圣地拉萨,这个似乎跟他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却与他的生命紧紧维系在一起的高原古城,发生了一件与他此生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事件:他的前世活佛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圆寂后,大权在握的摄政王第斯·桑结嘉措却密不发丧,封锁了活佛圆寂的消息。当远在北京紫禁城里的大清康熙皇帝通过一个偶然的事件,知道这个让他始料未及的事情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3年!如此,仓央嘉措还迷恋于故乡的山水自然,沉醉在男情女意之中的时候,他被迎请到了布达拉宫。此刻的仓央嘉措并不知道他已经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最高权力的象征,更不知道以后将要走过的风雨和坎坷,但这一刻,他已经具备了他将要成为一名浪漫诗人的所有条件:在故乡的山野中,他受到了当地广为流传的藏族和门巴族民歌的陶冶,他稔熟那里的山歌野曲;15岁的年纪,情窦初开,他已经品尝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业已开始的僧侣生活将使他受到信仰与爱情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也是他诗歌中表现的主要内容),他将接受思恋与苦修双重的煎熬;他要接受藏文大小五明文化的学习,其中属于小五明之一的藏文诗律学中的“年阿”体诗歌将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历史似乎就是为了要在代表着西藏统治阶级意志的达赖喇嘛转世系统中,添加一笔不一样的色彩,成就一位才华出众的浪漫诗人,特意让仓央嘉措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从民间走进了布达拉宫。在第斯·桑结嘉措一手遮天的强权之下,他经历着青灯黄卷的苦修,经历着对故乡的思念。在布达拉宫,他开始用书写经文的斜头笔,在牛皮纸上写下一行行饱含着他的回忆、痛苦和企盼的优美诗句。阅读他的诗歌,我们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同时,难掩对故乡的怀恋,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像一层难以驱散的浓雾,弥漫在他的诗歌之中。透过仓央嘉措的诗歌去透视故乡,会看到在缠绵悠长的爱情意象背后,掩映着一片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的美景。显然,对故乡的赞美和思念,不是诗人刻意的描述,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在仓央嘉措的诗歌中,出现了许多地名,这些地名中,除了故乡门隅,还提到的地方有:拉萨、琼结、工布、塔波等,这些地方大致属于雅砻河谷地区,与诗人的故乡山水相连,从大的地理概念上来说仍然是诗人的故乡。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述,勾勒出了他在布达拉宫生活期间的大致轮廓。他在布达拉宫生活了不到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柔弱的心身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最后遭人陷害,被赶出了布达拉宫,在被押解进京的途中,路经青海湖畔,身死他乡,年仅24岁。而一部《仓央嘉措秘传》却又揭示了他的另一种人生:他在押解途中逃遁,游历康、藏、甘、青、川、内蒙及印度、尼泊尔、蒙古等地,64岁时圆寂于阿拉善。仓央嘉措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他直指人心的缠绵情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多彩绮丽的游历地图,而《仓央嘉措诗歌地理》这本书,就是试图对这份地图进行注解,揭示掩映在那些地名背后有关仓央嘉措的故事。爱情、故乡、信仰,这三个词汇或者意象纠结在仓央嘉措的诗歌之中,成就了这些优美诗歌绵延不绝的生命,这本书,就是虔诚吟诵这些诗歌的一点体会或心得。龙仁青2011年5月20日
本书以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奇又短暂的一生为背景,跟随他的脚步游历青海、拉萨、四川、内蒙古、印度等地,寻找他诗歌中那些让人留连忘返的场景,描绘出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朝圣之路。带着这样一本书,你可以踏仓央嘉措的足迹,走遍西藏,来一次“邂逅仓央嘉措”的穿越之旅。同时,本书配有各地精美摄影图片和唐卡绘图,是一本颇具宗教意味的人文旅游图书,并随书收录了仓央嘉措诗歌集,收纳仓央嘉措诗歌124首,由藏区作者龙仁青翻译,这将是目前流传的译本中最忠实原文的译本。
龙仁青,
1967年3月出生于青海藏区。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等多家刊物发表作品。出版图书《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史》《光荣的草原》等,翻译出版有小说集《端智嘉经典小说选译》等。作品多次获奖,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梅朵,女,生于1970年,先后从事秘书、记者、编辑工作,1989年起发表作品,编写有数十部国内各省市旅游书籍。现为《亚洲旅游》中文主编。
第一章 风从哪里来,风从故乡来
乌坚岭:红莲花的黄色花蕊
错那:初尝情爱的美酒
第二章 住在布达拉时,我是持明仓央嘉措
浪卡子:从人到佛的第一步
拉萨:红尘堆砌的圣地
布达拉:高处或者低处
第三章 野鸭恋上池沼,想做短暂停留
门隅:镶嵌在诗歌里的思念
工布:鸟儿牵系的情缘
琼结:情人失去的哀思
理塘:预言中的故乡
第四章 龙女措曼嘉姆,与我结伴相好
青海湖:消隐或者远遁
仙女湾:吉祥天母的柔情
第五章 在那西山的顶端,白云在天上翻卷
五台山:观音洞的坐静
北京:先佛的足迹
印度:圣地的孔雀起舞
第六章 故乡遥不可及,不见父母双亲
阿拉善:异域的故乡
南寺:秘境灵塔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风从哪里来,风从故乡来山谷的绿野变色,山口的树叶飘零。去往门隅的杜鹃啊,你若是马儿该多好。乌坚岭:红莲花的黄色花蕊乌坚岭,仓央嘉措出生之地。公元1683年,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猪年三月一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农历正月十六,仓央嘉措出生于乌坚岭。是日,七日同升、黄柱照耀,显现异象。人物:莲花生大士、白玛岭巴、乌金桑布、仓央嘉措的父母、仓央嘉措寺院:乌坚岭寺、达旺寺写在纸上的黑字,一经雨水就洇湿。没有写下的心迹,如何擦也擦不去。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初涉人世的少年,关于人的本源的这一永恒命题就开始伴随终身。也许我们终此一生,无法探寻到它的谜底,然而,我们至少可以知道,我们所赖以寄身的肉体,飘荡在尘世的居所何在。学习英文时,故乡是nativeplace、birthplace,也就是本土、出生地。在汉族人的意识中,故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在我的概念中,故乡就是祖居地。而我的朋友告诉我说,故乡,就是一个人脐血所落的地方。看来,即便是我们想要弄懂世俗意义上的故乡,也还需要花费一些气力。所以也就难怪,有一个人在被问到来自何处时,他说:我因为离开得太久,已经忘记了父老乡土。这个人就是仓央嘉措。是的,我们在这尘世的天空飘荡得太久,到底哪里才可称为是故乡?然而,还是会午夜梦回,泪湿枕畔。长风浩荡,汹涌如潮,掠过发际,喧响耳畔,鼓荡起黄色的衣裾,他的身体像一枚轻盈的鸟羽,腾空、飘扬、旋转、沉浮、飞升……俯瞰茫茫大地,山川河峦、田园村舍,隐现在重重迷雾之中,连那座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宫殿,也笼罩在漆黑的乌云之下,梦幻般的金顶隐匿不见,黯然无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终究还是回到那里,回到那个叫做乌坚岭的地方,那座破旧的小屋。往事如烟。岁月的痕迹,早已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浩渺难寻、漫漶不清。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寻找故人的踪迹。现在,还是让我们就着皎洁的月光,在静寂无人的深夜里,翻开卷帙浩繁的史书,听听岁月隧道深处传来的回声吧。在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之巅,极目四望,峻峭高拔的冈底斯山脉、披冰戴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峻极于天的喜马拉雅山,莽莽苍苍、群峰拱列。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在喜马拉雅山东南麓调转潮头,急转直下,劈开了世界上最为险峻幽深的大峡谷,造就了地球最后的秘境。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扑面而来,于是,南藏门隅地区丛林密布,水草丰美,终年氤氲着宛如江南的清新绿意。滔滔不绝的达旺河,穿过荆棘密布的灌木,穿过云雾弥漫的山谷,穿过“隐藏着的乐园”——达旺山城。这里,蔚蓝的天空仿佛绿松石一般纯净,洁白的寺院墙面,恰似远处山峰上堆积的白雪。郁郁葱葱的树林铺满山间谷壑,门巴人的“松耳石玉盘”静静地敞开着宽广的怀抱。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照耀在达旺寺的金顶上时,三三两两身穿袈裟的僧人踱进经堂,于是,诵经声如天籁响彻山巅,整个山谷都为之和奏。伫立在山腰,让视线向西部延伸。那里,就是门隅著名的“域松”或“沃域松”地方。在藏语中,“沃域松”即“三神地”、“三洁地”之意,指附近的乌坚岭、桑吉岭和措吉岭。乌坚这个词,原是一个地名,据说是莲花生大士的故乡,所以藏族把莲花生称为乌坚班玛炯乃。人们总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的,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门巴族人信奉的是原始宗教。直到公元8世纪中后期,宁玛派的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这位印度大成就者,受大唐金城公主之子——藏王赤松德赞之邀入藏,修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桑耶寺,同时开始翻译佛典,从此佛教密宗盛行于西藏。在门巴族民间传说中,桑耶寺建成后,莲花生沿河谷南下门隅传教,至今那里还留下许多当年的遗迹。此后经年,莲花生大士的金身就伫立在门隅的佛堂庙宇中,护佑着纷扰世事中的芸芸众生。宁玛派作为一个被认可的教派传入门隅的时间,是在公元11世纪左右。那时,宁玛派活佛白玛岭巴来到门隅的降喀(在达旺附近)传教,他的弟弟乌金桑布也来到门隅,与当地土王楚卡尔娃之女多吉宗巴成婚,并在降喀的索旺一带建了乌坚岭、桑吉岭和措吉岭三座宁玛派寺庙,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沃域松”,意为三神地。大凡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出生总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还有传说说乌金桑布是历史上达旺地方萨塘木王的后裔。萨塘木王死后,三个王子在河边玩耍,被水冲走而死。王后哀悼三年之后,忽然有一天,有一神与之媾和生一子,即加木样法王。加木样法王的一个后裔生九子,第九子就是乌金桑布。乌金桑布的足迹踏遍了门隅的每一寸土地,最后在乌坚岭终其一生。他的后代也一直在达旺一带传教和执掌宗教事务。总之,宁玛派既是最早传入门隅的一个佛教教派,也是门巴族最为信奉的教派。公元1683年的一天。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猪年三月一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繁华富庶的遥远汉地,人们还沉睡在“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宿梦中。太阳像巨大的火球一般从东方的山巅跳出,山顶像燃起了金色的火焰。那宛若来自天国的金辉,笼罩着鳞次栉比的宁静村庄,也笼罩着乌坚岭寺旁的一座小屋。天光越来越亮,亮到耀眼,亮到灼热,讶异的人们忽然发现,东方的天空上七日同升、黄柱照耀!一定是有什么非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奔走相告,惊恐万状,莫敢仰视,俯首祈祷。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声从小屋中传出!这就是他,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阿旺伦珠达吉,这个仓央嘉措的“微末弟子”,是这样记载仓央嘉措的生平的:“说到尊者的家族,自天神降凡以来,迄于父祖、母祖七世”、“父尊为日增·白玛岭巴之曾孙”,“说到诞生之地,原来是乌仗那第二佛祖曾经加持过的宝地”,又引伏藏经《神鬼遗教》,暗指仓央嘉措是乌坚岭巴的转世化身。如果说,阿旺伦珠达吉的《仓央嘉措秘传》(又名《殊异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中关于仓央嘉措生平后四十年的记述不足为信的话,并不足以影响有关他出生地记载的真实性。而且,在《隆多喇嘛全集》中也有关于仓央嘉措家世的记载,与前者基本一致。德国人霍夫曼(H.Hoffnan)所写《西藏的宗教》也指出“仓央嘉措出生于一个红教家庭,这就是发现红教伏藏的白玛岭巴世系”。这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天,诞生了一个不寻常的孩子。目睹了这一异象,饱经沧桑、阅尽世事的门巴族老人慨叹说,七日在天,注定了这个婴儿不寻常的一生,他必将尽享七日护卫的荣耀富贵,也必将辗转于七日炙烤的煎熬痛楚。乌坚岭的春天,柳绿桃红,草长莺飞,绵延逶迤的青山在雨雾中呈现出新鲜欲滴的绿色,奶白色的浓雾缭绕在山脚,一条蜿蜒的山路直通山顶。曲曲折折的溪水从山间流下来,穿过黑色的圆木小屋下斑驳的石基,穿过碧绿的无边原野。聪颖活泼的仓央嘉措,在这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家庭中,快乐无忧地一天天长大。他踏过在雨水中飘摇的木质吊桥,遥望对面的门巴族民居和翠绿的竹林,唱起了一首门巴族歌谣:请来看吧门隅的白鹤,额头绘饰海螺花纹。除非神工谁人能绘,衷心祝福白鹤主人……他嘹亮的歌声如林间的云雀鸣唱,划破晴空直上云霄。恰是此时,远处乌坚岭寺的钟声响起,清越悠长,久久回荡。仓央嘉措听到钟声,返身向寺院跑去。在这里,他看到了随众人一起转经拜佛的阿爸阿妈。在佛教没有传入之前,门隅地区只有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巫师。现在,一座座佛教寺庙相继建立起来,这里已是寺院林立,钟鼓相闻。在乌坚岭,不时可见头戴红色僧帽、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喃喃的诵经声和各种法事早已取代了巫师的请灵跳鬼。仓央嘉措的家族,更是世代受到宁玛派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宁玛”藏语意思是“古旧”,以密教典籍为主,吸收西藏原始苯教的教义也最多。因为宁玛派喇嘛头戴红帽,身穿红袍,所以俗称红教。宁玛派的教义教规,严格地依莲花生大士来藏地后传授的密法密咒及后来陆续发掘出的“伏藏”(指莲花生大士在行将离开藏地时以神通在当地埋下的佛像、经书、法器、财宝等)为蓝本——而白玛岭巴就是“伏藏”的发现者之一。与格鲁派认为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能不同,宁玛派认为众生心体本净,众生是佛,佛与众生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无二无别。在修行方面,宁玛派主张顿悟,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而格鲁派反对本具之说,认为成佛要培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长时间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宁玛派的教义,已经在仓央嘉措小小的心灵上扎了根,转经拜佛,已经成为这个小小孩童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还是在襁褓时期,父母除了每天背着他到紧靠着家的乌坚岭寺转经拜佛,每年,还会带他去参加传大昭、慈尊佛圆寂灯节、宗喀巴圆寂灯节、集密佛金刚怖的修法仪式、送鬼法会等。对仓央嘉措的父母来说,这无异于盛大的节日来临:天还麻麻亮,父母就将他轻声唤醒,打扮一新,在静静的曙光中来到已是人头攒动的寺院。尚不知人事的仓央嘉措睁大纯洁无瑕的双眼,目不转睛地看着法事活动上头戴面具、手舞足蹈的僧人,稚嫩的小嘴像花瓣一样绽开了。童年的记忆,由于隔着长长的岁月,越发变得美丽、朦胧而又深刻。在布达拉宫深深的宫墙里,在酥油灯昏暗的火光下,在转经筒吱呀吱呀的旋转中,在紧张的潜心修佛中,仓央嘉措的思绪常常会飞到故乡,寻找那时的自己。乌坚岭,总是乌坚岭。那曲曲弯弯的乡间小道上,一行稚嫩的小脚印通向前方,直到被密林掩映的深处。那是他童年时期的小脚印。有时候,阿妈正在虔心念佛,只顾玩耍的仓央嘉措在一旁吵吵闹闹,惹得阿妈起身追赶。于是,乌坚岭的乡间小道上便留下了他仓皇逃跑的小脚印,虽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沧桑至今不褪。家乡的乡间小道,是一个令人落泪的词句。从这里向前,是他到河边去玩耍经常路过的一个路口,一旁蹲坐着一个不知什么年代的石狮子,他每每在上面练习写字涂画,至今刻记犹存。后来,仓央嘉措去错那学经,对故土念念不忘的他,几度返乡,亲手在乌坚岭种下了一棵柏树。如今,那棵古柏已然亭亭如盖,虬枝盘旋,在它的枝头上,是否依然有杜鹃啼血、鹦鹉鸣啭?是否依然有顽皮的孩童,在它的荫庇下快活地玩耍?是否依然能听到阿妈声声的呼唤?这时,他每每想起小时候与同伴们常常唱的那首歌谣:家乡的山谷静谧安适,太阳的光芒欢乐相聚。祝愿相聚,永不分离,如若分离,愿再相聚。家乡的村寨静谧安适,我们的亲友欢乐相聚。祝愿相聚,永不分离,如若分离,愿再相聚。再向前,就是他魂里梦里的小屋了。物换星移,世事变迁,风雨飘摇中的小屋已嫌破败,壁缝已生满萋萋苍苔。这座小屋现在已经成为门巴族群众络绎朝拜的圣地。据说,在乌坚岭寺和达旺寺,至今还珍藏着仓央嘉措用过的小茶具、衣物以及他母亲的遗物,在渐去渐远的岁月中,向世人讲述着甜蜜而辛酸的往事。细细梳理过往岁月的章节,我们会在电光石火间发现,冥冥之中,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拨弄主宰着个人的命运。我们的主寺是甘丹颇章,我们为此感到无上荣光,犹如碧蓝的天空,悬挂着一个金顶帐篷,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是达旺寺的一首歌谣。17世纪中叶,格鲁教已经成为西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教势力。后来,五世达赖喇嘛派门巴族喇嘛梅惹·洛珠嘉措到门隅传教。公元1680年,梅惹喇嘛将宁玛派寺庙达旺寺改属格鲁派,并对寺庙进行了扩建。自此,一个只有几个喇嘛的宁玛派小寺扩建成了格鲁派在门隅的最大寺院。梅惹喇嘛主持扩建后的达旺寺,洁白的建筑群仿佛天国的佛塔,在阳光下散射着熠熠光辉,巍峨的殿堂高耸入云,传递着佛家的庄严肃穆。林立的僧舍,平时可容纳僧人500名,多时可达700名,成为门隅地区政教和经济文化的中心。两年以后,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又一年以后,仓央嘉措出生在附近的乌坚岭。从宁玛派在门隅开始传播到格鲁派在门隅取得统治地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可以断定,六世达赖喇嘛被选定于门隅绝非偶然,与他的家世和信仰大有渊源。据说,五世达赖看重宁玛派密修,并有论述红教传统的著作传世。而作为选择六世达赖决定性人物的第斯·桑结嘉措,则是五世达赖坚定的维护者。那么,选定宁玛派教徒家庭出身的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喇嘛,也是别具深意的。当然,此举除了与当时蒙藏上层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对西藏政府加强对门隅这一重要边境地区的统治也十分有利。出身于宗教世家、宁玛派传承的仓央嘉措直到后来在布达拉宫坐床,始终都没有放弃研习宁玛经典,《仓央嘉措秘传》中这样写道:“总之,凡一切藏土所有的教派和萨迦、格鲁、宁玛等,其能所熟之灌顶以及能解脱之传授、经教、密咒等等,无论显密,不分流派,全都加以闻习。”他对宁玛教派和密宗教旨恪守笃信不渝,据说直至他被押解进京时,随身携带的物品就有宁玛派所特别信奉的“未生怨王”的护身宝器和宁玛南派的根本道场、密宗师日增·戴达凌巴所赐的古降魔橛。宁玛派教规的特点是允许僧人娶妻成家的。一些藏学家认为,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深居布达拉宫的仓央嘉措才会有与格鲁教规相异的诗作倾向。错那:初尝情爱的美酒错那,仓央嘉措幼年学经地。藏历土蛇年、康熙二十八年也即公元1688年,第斯·桑结嘉措派人把仓央嘉措迎至错那宗的巴桑寺学经,并派了六名学问高深的僧人担任经师。藏历木猪年(公元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仓央嘉措由巴桑寺搬到错那宗的贡巴子寺继续学经。人物:仓央嘉措寺院:错那有寺庙9座,分属红教、白教、黄教、花教和布东教等多种教派。其中以觉拉寺、达旺寺、贡巴子寺、扎同寺、卡达寺最为著名。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未央母亲*面庞,浮现在我心上。像每一个地处边陲的高原小城一样,错那,安静宁谧如一首悠扬深情的门巴族民歌,缓缓流淌着淡金色的阳光和潋滟的水色。远处的高山草甸,恰似一面自上而下铺开的巨幅绒毯,高矮错落的植物和野生的花草,仿佛女神手中色彩缤纷的丝线,穿梭交错织成立体的锦绣图案。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熠熠闪光的珍珠,随意散布在群山原野之间,形成风光旖旎的湿地。其间,莲花生曾经静坐修行的瀑布飞珠溅玉,唐僧取经的圣迹旁,悬挂着圣洁的哈达和经幡。在稍微开阔的谷地,门巴族村寨散布其中,街道上,三三两两的人们身着藏袍,满面黧黑,谈笑着缓缓走过,一辆拖拉机突突驶过,荡起一路的烟尘。驻足在错那县城,你会感到时光在这里久久停驻。或许,三百年前的错那,也是这般安详宁静的容颜?那么,今天我所看到的,除了偶有行人的街道和今世漫步的人们,与少年时期的仓央嘉措所看到的,或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错那在藏语中是“湖的前面”的意思。这里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交通闭塞,也正因如此,才得以躲避世间的喧嚣嘈杂,长年保持着桃花源般的原始生态和天然静谧。站在小小的县城中央,偶一抬眼,就能看到远处迤逦的雪山。在这座隐秘的乐园中,矫健的岩羊在山间的岩石上奔跑跳跃;一对英俊的马匹相向而立,望着远方沉默不言;三三两两的牦牛,或静立在原野上,或趟过潺潺的溪水;成群的羊儿在草地上缓缓游弋,远远望去,恰似碧绿的湖水中漂浮着白云的倒影。偶尔,远处会传来一两声藏獒的吠声,更平添了山谷中的宁静。这样一幅天人合一的美景,令人不由想起一首门巴族的民歌:山顶是那么美,山脚是那么安宁,在这样的美景里,我祈祷永恒不变的美丽。草地上是那么美,草地下蕴藏无数的宝藏,在这样的美景里,我祈祷永恒不变的美丽,湖面上是那么美,湖水是那样的清澈,湖水中游动着金色的小鱼,在这样的美景里,我祈祷永恒不变的美丽。屈指数来,仓央嘉措离开乌坚岭寺旁那座生他养他的小木屋,已经有一些时日了。有时候,他合上经书,眼前依然浮现出当日的一幕。那天,风和日丽,艳阳高照,屋后的树林里不时传来画眉鸟的鸣唱。母亲正在火灶前埋头忙碌,这时,远处的小路上出现几个身穿袈裟的僧人,向小屋的方向走来。“阿妈,你看!”正在门前的空地上玩耍的仓央嘉措见此情景,飞奔到屋内呼唤母亲。很快,几位僧人来到了眼前。只见他们恭恭敬敬地向仓央嘉措的母亲致意,并不住地打量一旁的仓央嘉措。好奇的仓央嘉措也调皮地打量着他们,但很快,他就忘记这些不速之客,自顾自跑到一旁去玩耍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来到他的面前,呼唤着他的名字,双手哆哆嗦嗦地捧起他的小脸仔细端详,又将他紧紧搂在怀里。疑惑不解的仓央嘉措抬起头,睁大亮晶晶的双眼望着母亲,用沾满了草屑的衣袖擦去母亲眼角的泪水:“阿妈,你怎么啦?”“没什么,我的孩子,”母亲的双眸里闪动着泪花,微笑着说,“我的孩子就要长大啦!”就这样,懵懂之中的仓央嘉措跟随这几位僧人,来到了错那宗的巴桑寺,并在这里受了沙弥戒,在摄政王亲定经师的监护下开始学经的生涯。这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哪里知道,在遥远的圣城拉萨,一场风云诡谲、扑朔迷离的政治风云正在酝酿之中,而他,正被卷进了这场斗争的漩涡深处,自此身不由己,跌宕沉浮,形同浮萍。《西藏通览》中说:“第五世达赖圆寂,桑结欲专国事,秘不发丧,伪言达赖入定,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赖之命以行。”第斯·桑结嘉措一面处心积虑掩盖着五世达赖圆寂的事实,秘不发丧;一面暗自派人到藏南门隅地区秘密寻访转世灵童,以防东窗事发。冥冥之中,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正应验了他出生时的天地异象,从此,他也就踏上了一条命定的坎坷之路。而直到此刻,少不更事的他依然没有意识到,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一顶缠绕着荆棘的王冠和一个铺满了蒺藜的宝座。对于活泼好动的仓央嘉措来说,青灯黄卷、苦读经书的日子固然是枯燥的,却也在他的面前打开了一道奇特的大门。他天赋异禀,聪敏好学,触类旁通,进步神速,常常令教导他的经师也不免惊讶,暗暗赞许。然而,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远离家乡亲人,有时难免坐立不安,心猿意马;有时又顽皮刁蛮,任性妄为,每每此时,德高望重的经师或苦口婆心好言相劝,或神情严肃嗔怪责罚,但终究思量这孩子年幼,因此也并不过于苛责。于是,他得以和同龄的孩子们交谈玩耍,有时还穿过米拉山口去看望母亲和儿时的玩伴。从冬日的米拉山口向远方眺望,但见高山草甸莽莽苍苍,此起彼伏,在天地间划出道道苍凉的曲线。强劲的山风从垭口掠过,残存的积雪在背阳的山坡上,卷起阵阵雪屑,扑打着仓央嘉措身上宽大的袈裟。这时,他对母亲的思念便化作了阵阵歌声:深谷里堆积的白雪,是巍峨的高山的装扮,莫融化呀,请你再留三年。深谷里美丽的鲜花,是秀美的深谷的装扮,莫凋谢呀,请再盛开三年。家乡的俊美的少年,是阿妈心中的温暖,莫离开呀,希望常聚不散。这婉转而忧伤的歌声,飘扬在皑皑的山谷之间,仓央嘉措的眼眸里,便渐渐升起濛濛雾气,在睫毛上结成了雪白的霜粒。在巴桑寺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转到错那宗的贡巴子寺继续学经。贡巴子寺,是门巴族活佛丹巴嘉措于公元1420年创建的,建筑群以卓康为主体依山势起伏,高大的寺院围墙用片石叠砌而成,石缝间生长着不知名的植物藤蔓和丛簇的杂草。每每,仓央嘉措前往杜康去听经时穿行其中,抬头仰望着绵延迤逦的院墙,只见头顶一角湛蓝色的天空。此刻,他多想化作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飞过高墙深院,飞越山川谷地,飞回自己的家乡,重新变作那个和阿妈捉迷藏的孩子……光阴似箭,流年如水,没有人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不经意间,仓央嘉措由一个事事懵懂的儿童,长成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正如西方的歌德所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而他,长相俊美,天资聪颖,顾盼行动之间,自有掩不住的才情,那玉树临风的身影,早已在许多少女的心中激荡起涟漪。这一年的藏历四月十五,门巴族盛大的萨嘎达瓦节到来了。相传,藏历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日,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都要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更何况作为边疆地区宗教活动中心、在历史上曾占有显著地位的贡巴子寺。仓央嘉措和众僧一起,忙着清扫殿堂,添置酥油,诵经礼佛。他还和大家一起,将门巴族家家户户送来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做成“措”,再分给众人共享。春天的夜晚,布满天幕的繁星满心欢喜地望着人间,而在黑暗降临的山谷里,人们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点燃了酥油灯。小小的光焰闪闪烁烁,与天上的星河交相辉映,一时让人无法分辨哪里是人间了。在寺院的空地上,仓央嘉措遥望着夜空,陷入了美好的畅想:是的,从这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下地耕作了,沁凉的夜气中,似乎已经传来新翻泥土的气息和人们欢快的歌声。河边的细柳腰肢开始变得柔软,一些经冬的灌木渐渐发青,白日的阳光下,身上厚重的袈裟也显得有些燥热了。这时,一阵优美的门巴族歌声传到他的耳畔:我托流水捎去的书信,我的爱人可曾收到?我对你的绵绵思念,我的爱人可曾明了?他轻轻拉开院门,只见依稀的星光之下,隐约走过一个苗条的身影。她穿着用氆氇做成的“冬固”,胸前的“噶乌”暗暗闪烁着金属的光泽,行走之间,细长的颈项上悬挂着的松耳石、红珊瑚、玛瑙饰品叮当作响。姑娘回头望了他一眼,像岩羊般飞快地跑开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仓央嘉措的心湖,被这春风一般的歌声撩拨着,泛起了微微的波纹。不知道为什么,此刻他更加思念家乡的母亲了。他觉得,那未曾亲近的姑娘身上,似乎散发着母亲衣襟上才有的香味。那是属于尘世的芳香,混合着糌粑、荞麦、奶渣和青稞酒的气息。于是,他在心底轻声地歌吟了: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未央母亲面庞,浮现在我心上。景点漫步勒布河谷:地处中印交界处,南至印占达旺,历史上是西藏与印度的重要通道。这里,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温暖湿润,环境宜人,物产丰富,还有历史悠久、承载着各种神奇传说的僧姆扎(罗刹女岩石)寺和自然形成的岩洞、湖泊、江河。据说唐僧师徒从印度取经回来时路过这里,在勒布办事处和勒布乡之间峡谷的摩崖上有《西游记》中主要人物的石刻像,是整个西藏绝无仅有的有关石刻艺术。勒布石木扎圣地和扎同嘎布顿点经塔也常年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朝圣。交通:距离错那县城约40公里。自驾线路为拉萨-山南地区(泽当)-错那-麻玛沟-勒布沟-错那-泽当-拉萨,山南地区首府泽当镇距拉萨贡嘎机场约97公里,全程柏油路,行车约1小时;泽当到错那230公里,全程同样柏油路,行程约4小时,有班车直达;从错那至麻玛沟约30公里,麻玛沟隔壁就是勒布沟,每天有一班中巴车前往。美食:错那当地人常以鸡爪谷加工成食品作为主食,将鸡爪谷脱粒、晒干,磨成细粉,放入烧开的水中稍煮,然后用搅拌器反复搅拌成面团,熟后即可食用。当地居民还喜欢用荞麦面在薄石板上烤烙荞麦饼。门巴族还善用鸡爪谷、玉米、高粱等粮食酿酒。
诗歌集译序:几年前,与张承志老师在西宁相遇,谈及仓央嘉措诗歌,谈及翻译。他建议我重新翻译仓央嘉措诗歌,并且强调,尊重原诗,不要进行任何非原诗意义上的修饰。他还提到了鲁迅先生曾经主张的直译法。他说,反映原诗所表达的意义,或者说最接近原诗本意的就应该是直译,任何修饰都有可能掩盖本意,甚至会歪曲本意,与本意相去甚远,那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做法。期间,他还推荐某出版社的编辑与我联系,就仓央嘉措诗歌的翻译出版与我商议。我惊异于承志老师对文学翻译的宽广理解和认识,对他的建议也一直铭记在心。翻译并出版一部新的仓央嘉措诗歌,也成了我的一个夙愿。去年,花城出版社朱燕玲老师与我联系,问我能否就仓央嘉措诗歌写一本书,她希望这本书有别于当下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做到规范、客观、并有一定权威性,同时还能有较好的市场效应。她的提议让我想起与承志老师的那次交流,认为这应该是实现我的夙愿的一个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经过几番商议,大致确定了这本书的内容及体例等,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这本书的附录部分,便是《仓央嘉措诗歌集》。与承担这本书责编任务的花城出版社编辑李倩倩商议一些细节问题时,我自告奋勇承揽下了诗歌的汉译工作,并且建议采用庄晶1981年整理本。因为在今天这个仓央嘉措诗歌鱼目混杂,出现大量仿作伪作的时代,这个整理本是一个值得信任,得到广泛公认的版本,也是所收诗歌最多的一个版本。有关仓央嘉措诗歌,在藏学界一直有争议,即他的诗歌是情歌还是道歌。实,全览他的诗歌,再考察他的生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位16岁坐床,情窦初开,进入布达拉宫后,又在行动上受到孤立和轻视的少年,以一种放浪的行为对抗对自己的不公,有意做一些有违自己宗教身份的事情(有历史记载),似乎合情合理。他的许多诗歌就写于这个时间,这些诗歌明显带有情歌的倾向。而作为一位高高在上,身份特殊的僧侣,他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承担的传教释法、教化众生的责任。所以,他的诗歌中也不乏宗教意味浓郁的诗句。因此,他的诗歌不能简单地以情歌或道歌而盖之,他的诗歌,既有情歌,也有“道歌”。既有对民间诗歌的学习和仿写,又表现出藏文书面诗歌的特点:对藏族诗律学的潜心修习,使他的诗歌又明显有别于民间诗歌。仓央嘉措的诗歌已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被众多歌手广为传唱的同时,也充斥着网络和其他媒体。大量伪作和仿作也混杂其中。一些影视作品也唯恐落伍地加入其中,不辨真假地用于原本与这些诗歌毫无干系的影视剧中。在这样一种气候下,这些诗歌的优美和它们的意义,也就不被我来做一只“巧舌的鹦鹉”(仓央嘉措诗句)了。我采用了直接从藏文原文翻译,不参考任何现有汉译本的办法,开始了我的工作,并立即知道了这其中的艰难。藏文中琅琅上口,几乎采用了民间最朴素的语言的这些优美的诗歌,却是那样的难以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我艰难地翻译着,对曾经从事仓央嘉措诗歌翻译和研究的前辈们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将一种文字转化成另一种文字,其中困难重重,有时候,此文中的一个简单词汇,都难以在彼文中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汇。我虽然完全同意承志老师的观点,但基于上述原因,也考虑到文化背景、阅读习惯等因素,对译诗还是做了些汉文意义上的简单修饰,但愿不是弄巧成拙。好在我还是坚持完成了这个快乐而又艰难的工作。期间,也求证了好友梅卓、梅朵、耿占坤、周拉加、刚杰·索木东等仓央嘉措诗歌爱好者的意见。尽我的理解和能力,我还纠正了之前汉译本中广为存在的误解和错译。正在翻译期间,我将其中几首译诗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给武汉的刘醒龙老师,我的译诗得到了他的赞许,并要求尽快翻译出来,将译诗给他,他要在自己主编的《芳草》杂志编发出来。他的热情和催促,加快了我这个懒惰之人的工作进度。如此,龙仁青翻译版的仓央嘉措诗歌算是完成了(尽管与承志老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算是我多年受双语教育,掌握着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一次交代,对喜爱有加的仓央嘉措诗歌的一次交代,也是对张承志、刘醒龙、朱燕玲等令我仰慕和敬重的作家老师们的一个交代吧。当然,也要感谢朋友们的热情帮助。由于个人水平和参考资料的缺失,译诗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同好指正,交流。龙仁青2011年3月于夏都西宁
《仓央嘉措诗歌地理》编辑推荐:找一个心爱的人,一个心爱的季节,带一本《仓央嘉措诗歌地理》,去寻访仓央嘉措吧。这是一本跟随仓央嘉措足迹而写成的书,阅读它就是阅读仓央嘉措的一生。走不完的诗歌地理,读不尽的六世达赖。拉萨的八廓街头,捡到了木德佛珠莫非这人群之中走着仓央嘉措。——康巴民歌高居布达拉时,我是持明仓央嘉措,住在雪村时候,我是浪子宕桑旺波。随书收录仓央嘉措124首诗歌最新译本,忠实仓央嘉措原意,再现藏文之美。
无
装帧很漂亮,还有书签和唐卡。正适合我这种爱椟胜于珠的人~~外面的塑胶膜也很贴心~但是想找攻略书的人,你可以绕道了。
总得说来,这是一本感性且性感的书,感性的是它的文字、图片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性感的是它笔下的西藏和青海~
比较喜欢这个视角。从地理的角度来谈诗。其实,仓央嘉措的诗歌比较平实,也许藏文比较优美?总之,坊间很多流传的他的诗歌,并不是他的作品。这些地方,已经去过青海湖和阿拉善,其他的地方,计划也都走走。
一本告诉你怎么寻找仓央嘉措足迹的书
看完了之后了解了仓央嘉措与西藏
由《非诚勿扰2》知道《十诫诗》,由《十诫诗》知道仓央嘉措,由仓央嘉措知道他的人生路,看来自己孤陋寡闻,此书对了解仓央嘉措的心路历程有所裨益。
想真正了解仓央嘉措大师的必看这本书
把这本书作为地理志 或者地理解说看看 不错
不错,地理知识与情诗相结合。
这本书是侄女喜欢,要我帮着买的
一直很想买这本书,这次终于买了,一点也不后悔,真的很不错!!!
还是不错的,帮同事买的。
诗情与游记相结合,耳目一新
看完就想马上收拾行装向着Tibet出发!
对于仓央嘉措的诗一直有很深的迷恋,所以也很想了解他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比较客观的在写他的一生,包括诗歌也是改动很小的,不像现在外面到处流传的改动非常离谱的他的诗歌。也对西藏各个教派有了大概的了解,如果喜欢仓央嘉措的可以读读本书。
前一部分的传记以及与地理知识的结合写的很不错,后一部分翻译了仓央嘉措的诗歌,翻得实在不忍卒读!不少地方都失去了美感!不过前半部分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学习需要契机,做文章需要角度,抓住好的契机,选中好的角度,是为文写作成功的要津。从西藏的山川地理认识仓央嘉措,从仓央嘉措的人生轨迹认识西藏地理,不仅创意独特,还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仓央嘉措比较有名,了解了解。
想了解这位诗人的真值得一读,内容还可以
没有看到最有名的那几首诗,还是网络上伪翻译的诗好。
在仓央嘉措已经成为了流行词的现在,这本书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品位。诗歌+地理,吟唱+行走,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书的印刷很精美,一翻开书,前几页的唐卡很吸引眼球。每一页的设计都体现出作者和出版人的匠心,文质兼美。看纸质书的享受是电子书永远比不上的。喜欢仓央嘉措的人,不应该错过这一本好书。
一般吧。没有经典诗歌,纸质很粗,印刷一般
诗歌少了些,地理知识倒是不少
这个秋天,带着书去了趟西藏,在哲蚌寺找仓央嘉措的塑像。仓央嘉措可以说是一个让世人记起又忘记的人,记起的是他的情性,忘记的是他的佛性。还是藏区作者的书比较能把握仓央嘉措,不像某些烂俗的情诗集。拉萨的八廓街头,捡到了木德佛珠,莫非这人群之中,走着仓央嘉措——康巴民歌
5.1去洛阳,一路上带着看了看,算是对仓央嘉措有了进一步了解,一个少年的迷茫,无助,聪明,多才多艺,真是让人感到心疼,又觉得很惊叹.后来因为同学说要去西藏,留下来给他了,其实如果在手上,还愿意再认真读一遍.
这本书有西藏的更多地域的感觉才买的。很喜欢。
写的篇幅蛮轻松的,看着没有压力。不过感觉还是不够详尽。
勿将圣者作情痴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本书倾向于成为仓央嘉措诗歌人生的纪传与当代旅游的快餐结合,略显不伦不类,也许是市场运作的不得已而为之,分开相信会更好,书中的装帧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插图虽多但不精致。但对了解仓央嘉措的了解还是有帮助的。作者的翻译精神也值得肯定。
这个秋天,还真去了趟西藏,带着这本书在哲蚌寺找仓央嘉措的塑像。
仓央嘉措可以说是一个让世人记起又忘记的人,记起的是他的情性,忘记的是他的佛性。
还是藏区作者的书比较能把握仓央嘉措,不像某些烂俗的情诗集。
拉萨的八廓街头,
捡到了木德佛珠,
莫非这人群之中,
走着仓央嘉措,
——康巴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