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知蝉声几度

梁卫群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梁卫群  

页数:

182  

字数:

200000  

内容概要

  老潮剧人的群体像,他们都曾经是这个行业里或大或小的“人物”,透过岁月的浮尘,说往事,谈“心”,记录了解放前原生态以及黄金十年的潮剧。人物涉及门类包括表演、编剧、舞美、作曲、音乐、后台等方面,有名伶,也有小人物,有不识字的戏仔,也有饱学的文人。戏班是一个社会缩影,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连结,让人好奇。

作者简介

  梁卫群,多年从事传媒工作,关注潮汕地方文化。作品见于《文艺报》、《广东艺术》、《羊城晚报》及本地报刊杂志。已出版潮剧专著《她潮剧》。

书籍目录


角落里的林澜
黄秋葵的幸福时光
过着平静生活的李玉莲
讲究规格的蔡锦坤
说说马乔
硬汉林明才
李钦裕的“敏”与“不敏”
纯属闲话
潮剧舞台上的“猴王”
旧年戏事
乐师陈汉泉之憾
陈美松:幸而生为潮剧人
“埋头拉车不看路”
名伶傲骨
忆当年鹦哥对唱
老生之雅
武工老师张再盛
方铭钦:因被需要而踏实
另类的朱绍琛
文人陈英飞
锣鼓经里的世事人情
老派的林淳钧
林炳利:关键地方用对力气
厚重的郑仕鹏
戏路
不出众的陈玉卿
郑炳钊:领奏自己的人生
“易过”
又见方紫
远去的丽影姗姗
姚璇秋,可复制欤
谢素贞:大拙胜巧
千面林舜卿
有距离的时代
蒲姿弱质
一生平坦的詹维纲管善裕:融合与差异
翁妙辉:在热闹中远离尘嚣
一代青衣
没太多想法的陈瑜
美人安在
林立勤:在争议声中前行
“桃花姐”杨丽卿
手勤心热的陈丽璇
这个丫头不寻常
3朱楚珍:自知所以自在
“蛀米”
“乌必乌必”的林玩贞
陈文炎的故事
刘少慧:不为人知的女小生
陈邦沐:丑是一种规范的夸张
秦梦情真
翘楚的邱楚霞
许淑婉实描
四正雅的小生
舞台上的美男儿
后记

章节摘录

  角落里的林澜  他说得兴趣盎然,全忘了自己的身份——林澜脖子上还挂着“牛鬼蛇神”的牌呢,但他的心里没有它。找林澜,翻了几十张照片,找到他时,都在角落里。  为什么找林澜?因为他是当年这支优秀艺术团队的领队人。这支优秀的艺术团队指的是广东省潮剧团和后来的广东潮剧院。那时的省潮剧团(后来改名为一团)在1957和1959年两度跨过长江黄河,北上京城,然后南下巡演,在全国面前露了漂亮的一手,之后,又以文化使者的角色代表国家出访香港、柬埔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优秀的团队的领队人必然是优秀的。而事实上,林澜是很优秀的,让人景仰。他是卓越的管理者,提出《实现潮剧提高发展三十条的建议》;是剧作家,与人合作过《松柏常青》、《风雨三迁》和《辞郎洲》;他还是剧评家,有人指出林澜是国内最早用美学来研究潮剧的,他去世之后,潮剧院为他整理出版了《论潮剧艺术》。这些作品,现在读来,依然有力。  为什么找林澜,还有第二个原因,因为他是文化革命期间,汕头地区第一个在报刊上被点名批判的人物。从这一点上可以推断,当年的潮剧是何等显赫,林澜又是何等重要。其实林澜在潮剧团只待了8年时间。  林澜原来不是干这个的。他是澄海人,1937年毕业于汕头同济中学,次年在普宁参加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桂林、重庆、上海追随郭沫若、杜国庠从事工作。1950年任潮汕文工团团长,1952年任粤东区党委宣传部文化科长、汕头市文教部副部长。1956年,吴南生点名让他来潮剧团任首任团长,吴南生的考虑是用好一个林澜,能带动他周围的文化人。可以想见,这样的阅历、这样的眼界、这样的人脉,再加上他的学养和工作热情,林澜能带好这个团自然不在话下。8年,潮剧史当记住他。在1976年5月30日省调演会议上,林澜突然发病逝去。吴南生写了这样的字:“人们将永远怀念林澜同志为潮剧艺术作出的贡献。”时至今日,向老潮剧人询及林澜,他们依然惋惜,有的摇头叹息说从知识分子到老艺人人人怀念他;有的认为林澜做了很多事,而且都是很对的事。  ▲林澜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林澜。说到潮剧,大家都记住姚璇秋,翻这些老潮剧照片的时候,中间站的总是姚璇秋或其他演员,和各位大领导靠得最近。是的,演员是被推到最前面,最显眼的地方的,而剧团领导总是在边上。为什么?我们前面的话只说了一半,提到潮剧人们想到姚璇秋,还有一半的话,很多人又通过姚璇秋记住潮剧。没记住林澜不要紧,记住潮剧吧。  ……


编辑推荐

  老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人生态度很容易与我们的形成差异,这种差异是年代的原因,政治、戏班生涯等都参与了人性的塑造,这种阅读是有意思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知蝉声几度 PDF格式下载



  如果说大部头的巨作是研究如何保护非遗,则这本册子是用温情脉脉的言语,感染你去聆听潮剧。
  我听不懂潮剧,甚至也算不上对戏剧有多少兴趣,但我能够从中享受到一份来自乡土的温情,那种久违的,沁心的美好。
  推荐大家读读,不在于你是否懂潮剧,是否懂得这种非遗,而在于由此养育一颗关注非遗的情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