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会心理学

戴健林 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戴健林 主编  

页数:

435  

前言

在诸多的国内社会心理学教本中,这本(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或许是有些特别的。说它特别,是因为它与我国已故的社会心理学元老吴江霖教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本书的前身,是出版于2000年的同名著作,而那本在吴老逝世五年之后才出版的旧着,本意之一是要把吴老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他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构想整理出来,留给后人。吴老作为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大师F•H•奥尔波特的弟子,怀有极强的学术自尊,生前把写书事看得十分认真而近乎过于慎重,使他迟迟未肯轻易起笔,晚年又由于各种原因而难免精力不济,使之未能成书,大家一直深以为憾。吴老去世后,其弟子戴健林、冯文侣等怀着对吴老的崇敬与爱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吴老原先讲稿的体系框架和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弟子辈在吴老直接指导和影响下所获得的学习体会与研究成果的内容,最终成书。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沈德灿先生为旧着所作序中指出的那样,那本2000年版的《社会心理学》,“初衷在于纪念恩师之作,竞成了师生两代人名副其实的‘合作’”。旧版《社会心理学》问世后,颇受学界关注和读者欢迎,很快就加印了几次。2004年,在学界同行的关心、鼓励和出版社的建议、催促下,由戴健林等负责对旧着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重修,并于同年出了修订版。修订版通过对其中相当部分内容的增删,反映了这门学科某些领域的新的发展,以及修订者对这门学科的新的认识。

内容概要

这本《社会心理学》,是在戴健林教授主持下对2004年版的《社会心理学》进行了相当规模的重修,新著忠实于原著的体系构架和基本思想:记述了吴江霖教授的学术思想,承载了戴健林等众多学者学识、智慧和辛劳。对原著一些不合时宜的观点、提法或错漏进行了修正;除了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充实与更新外,还专门增加了一个栏目介绍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学术生平与主要理论贡献。新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原先的特色,又与时俱进,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进展。

作者简介

吴江霖(1914-1995),福建晋江人,中困著名社会心理学家。1936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曾赴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师从萧孝嵘先生渎研究生一年,1939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留学,在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师从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奥尔波特(F.H.Allport)学习社会心理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厦门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9年后,曾任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副教务长。1952年后任中困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心理学译报》主编。系《心理学报》首届五位编委之一。1959年后任广东师范学院、广东教育学院、广州师范学院教授兼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84年创立中国大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专业硕士点。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
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社会心理学现状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个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基础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一社会基础
社会化诸方面
社会化过程
第四章 社会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和自我呈现
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生理内驱力 动机 社会动机
动机研究的历史与主要的动机理论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攻击行为及其原因
第六章 社会人格
气质
人格及其人格理论
正常的和反常的社会人格
第七章 人际影响
社会促进作用
相符行为
人际吸引
第八章 群体心理
群体概述
群体凝聚力
群体行为现象
第九章 信仰、价值和态度
信仰
价值和价值体系
态度
第十章 舆论、谣言与偏见
舆论
谣言
偏见
第十一章 法律社会心理学
先驱者的足迹
证人作证和专家见证
陪审团裁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犯罪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第十二章 工业组织中的社会心理学
工业组织中的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工作动机与激励
组织中的领导
工业组织中的工作团队
组织气氛
组织文化
第十三章 差异心理学
种族和民族差异
性别差异
阶级差异、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科学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科学密切相关。首先,我们都知道,对政治的研究必定涉及那些参与政治的人的信仰、价值、态度、社会动机和社会人格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政治宣传如何起作用,等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各种制度都是调节和塑造人的社会行为及经验的重要社会生活条件,要了解人们的各种行为,就必须了解各种社会政治因素。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正是政治科学的任务。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早期的实验室最初称为社会心理学实验室,后改为“社会与政治心理学实验室”。他作这样的改变有其理由,因为他当时就致力于研究人们的政治态度、公众舆论以及对一些政治制度的相符行为等(吴江霖,1984)。近二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注意人们对政治的参与。在20世纪80年代,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已成为政治科学的重要领域。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到一起研究政治心理学。他们已建立起自己的组织——国际政治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olitical Psychology,简称ISPP),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ychology)。国际政治心理学会的200多名最早的成员中,有1/3来自政治科学,另外的1/3来自心理学,其余的来自人类学、历史学和精神病学等(Flms,1984)。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大大地扩充了对社会行为研究的领域。首先是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政治社会化即指个体学得政治观念及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以图理解和预见个体如何看待政治环境并对其作出反应。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应成为政治科学的基础,因为只有理解个体在不同时期政治观念如何发展,政治态度或倾向如何形成,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如何起作用等过程,政治科学才能发展有效的政治宣传、政体、政策及政党等方面的理论。与政治行为密切相关的是人们的政治态度。由于态度与行为密切相关,政治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求如何通过宣传去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在国外大学中,“公众舆论与宣传”是政治学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后记

这本(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社会心理学》(2000、2004)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次重版,得到了许多社会心理学界前辈与同行的热情关怀与鼓励,他们中包括沈德灿、沙莲香、章志光、李庆善、杨中芳、冯伯麟等老师,也包括金盛华、杨宜音、李伟民、方文、佐斌、侯玉波、辛志勇、景怀斌等同仁朋友,值此之际,我要对各位师长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教授亲自为本书作序,这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与鞭策。由于本书的特殊渊源,许多人,尤其是吴老的众多弟子都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他们包括冯文侣、黄敏儿、陈卫旗、谢敏、梁运华、任杰,也包括李伟民、张少波、余维真、王胡瑞、高普红、后华杰、杨晓岚……遗憾的是,这可能还是一份并非完整的名单。这次修订,陈卫旗、李朝旭、王乐伟、黄永静、王丽红等直接参与了资料搜集和部分文稿的编写,因此,本书的诞生,无疑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与辛劳。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引证了国内外众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我深知本书乃建立在他们杰出的专业见解与研究工作之上,在此,请允许我向原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与谢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对本书的出版非常关心与支持,本书责任编辑在本书的成稿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细心,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学识、水平的限制,我深知本书还存在着许多偏颇与舛误,作为一本国家级教本,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很大空间(事实上,我们进一步的修订还将继续)。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我怀着坦然和恳切的心情,期待着各方读者的批评声。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社会心理学)》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社会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绝对正版,没问题


好极了,时间很短,速度很快,服务很好,包装很棒,我很喜欢


教材,老师规定的,但是我看了觉得很不错


书写的不错,印刷质量也很好


不适合初学者看,写的有点杂乱。把外国理论直接加入章节中,没能梳理和归纳知识点。感觉像个素材库。不建议购买。


理论健全,分析较为全面。可以说是对吴江霖整个学术成就的概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