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

罗斯宁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罗斯宁  

页数:

33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根据以上的原则,本书分为六章,从六个方面论述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第一章从传播的角度,论述元杂剧在元代和明代的传播,为下文的论述张本。元杂剧既通过作家创作的文本传播,又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口头传播;元杂剧的作家大部分为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因此,元杂剧既有传统雅文学的特征,又有民间文学、口传文学的特征。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有重要关系:从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谈元杂剧独特的酣畅美;从元代平民的审美观谈元杂剧的本色美;从元代的南北饮食文化谈元杂剧的“蒜酪味”和“蛤蜊味”。第三章从民俗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从元代的节日文化谈元杂剧各种题材的产生和大团圆结局的原因;从元杂剧的鬼魂戏谈元人的祭祀习俗及其文化心理;从元人的家庭观念谈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等。第四章从文体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艺术与元代其他通俗文学、民间文艺的关系:元杂剧从元代散曲、小说、院本、唱货郎儿、莲花落、道情、少数民族史诗等通俗文艺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形成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并从互动关系的角度,谈元杂剧艺术对元代小说的影响。第五章从市井文化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主要人物类型和元代市井文化的关系:元杂剧的书生、小姐、歌妓、商人、清官等形象多为传统儒家文化和元代市井文化交叉坐标上的产物,使元杂剧创造出异于前代文学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第六章从语言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语言受市民思想、民俗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市民的语言体系;元杂剧的语言技巧吸取了元代的市井语言技巧;并论述元杂剧和元代少数民族语言、南北方言的关系等。
  本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方法,故对元杂剧中大量的关于元代饮食、服饰、游戏等文化遗存予以略谈;对元杂剧与宋元话本的关系、与民间传说的关系也作略谈处理。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传播篇——元杂剧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一节 元杂剧在元代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二节 元杂剧在明代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二章 审美篇——元杂剧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元杂剧的酣畅美和元代少数民族史诗
 第二节 元杂剧的本色美和元代平民的审美观
 第三节 元杂剧的“蒜酪味”和“蛤蜊味”
第三章 题材篇——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的节日文化
 第二节 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
 第三节 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和元人的家庭观念
第四章 艺术篇——元杂剧的艺术和元代其他通俗文学
 第一节 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 元院本与元杂剧
 第三节 元杂剧与元代民间说唱文学
 第四节 元杂剧的程式化语言与《江格尔》等民间文学
 第五节 元杂剧艺术对章 回小说的影响——以元杂剧三国戏和《三国演义》为例
第五章 人物篇——元杂剧的主要人物类型和元代的市井文化
 第一节 从两个韩翃形象看市井文化对元杂剧书生形象的影响
 第二节 在闰阁文学和青楼文学的交叉坐标上——元杂剧妇女形象新论
 第三节 元代商业文化和儒家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元杂剧商人形象新解
 第四节 元代平民眼中的清官清吏——元杂剧清官形象对元代现实的切合与背离
第六章 语言篇——元杂剧语言的俗文学、口传文学特色
 第一节 元杂剧的市民话语体系
 第二节 元杂剧的语言和元代的市井语言技艺
 第三节 元杂剧中汉语和蒙古语结合运用的特点及其方式
 第四节 元杂剧中的南北方言及其结合运用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 PDF格式下载



中国民俗无处不在,唐诗、宋词、元杂剧中处处皆见。值得一读


杂剧本来就是反映民生的,将民俗与杂剧结合起来,显得既新颖又实用,可以推荐!


还不错,买来学习一下的。这个书的纸张好厚啊,太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