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它们是怎么来的

比尔·斯莱文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

比尔·斯莱文  

页数:

157  

译者:

徐来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书是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的;  插图是用扫描仪输入到电脑的;  内文是用一台巨型印刷机印刷的,这台印刷机能在一眨眼的工夫印出几百页!  其他的机器最终把它们装订成册。  如果你走进一家现代化的工厂,你可能会看到一组用大型计算机操作的机器,这些机器最终会很神秘地把原料加工为成品。当我开始创作这本书时,我很困惑究竟该如何展示这一切。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尽管技术非常复杂,但多少年来,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基本步骤是大致不变的。因此,我决定集中精力展示这些步骤。  我选择大家熟悉的物品——大量生产的跑鞋,而不是需要专门定做的舞鞋;工厂生产的面包,而不是家庭烘烤的甜品。对于多数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来说,机器的运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会努力把这个过程说清楚。  最后一章,基础篇,是本书的关键部分,这里讲述了很多基础材料的制作过程。我希望读者能够理解那些从动物、植物或矿物转变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  这本书的插图是在一张木制桌子上完成的,纸张是用木浆做成的,图画是用水彩和一支带有羽毛的钢笔绘成的——这些东西,都是几百年前就有的。  ——比尔·斯莱文

内容概要

你知道吗?肥皂是用脂肪做的,粉笔来自小小的海洋生物。世界上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来自大然。快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六十多种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用的都是怎样从大自然转变来的吧。 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步骤却是基本不变的。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一步一步描述这些过程。好玩好看的文图一定会吸引小读者。 无论你想了解足球还是丝绸,铅笔还是巧克力,这本书都会告诉你其中的奥秘。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展示你所熟悉的69种东西的制造过程。在此,你不会看到像电脑和手机这样的高技术产品,它们的制造过于复杂,有限的篇幅很难解释清楚。但你将发现许多老朋友。你将开始去揭示身边的一些秘密——比如,植物和岩石是怎样变成可乐罐的?树木是如何变为吉他的?为什么牛仔裤是蓝色的?

书籍目录

简介好玩足球、光盘、哨子、玩具、娃娃、橄榄球、吉他、弹球、霓虹灯、塑料恐龙、瓶子里的船、棒球、冲浪板、泰迪熊实用牙膏、铅笔、书、猫砂、蜡笔、刀叉餐具、牙线、宠物干粮、橡皮擦、火柴、镜子、蜡烛、塑料保鲜膜、陶器、肥皂、创可贴美食茶、口香糖、酸奶、面包、麦片、奶酪、巧克力、可乐、签语饼、冰激凌、果冻糖、番茄酱、甘草棒、牛奶、通心粉、花生酱、薯片、盐、自来水穿着牛仔裤、丝绸、工作手套、棉纱、涤纶、人造棉、跑鞋、羊毛、基础金属丝、铝、铝箔、砖、水泥、玻璃、铁和钢、木材、纸、石油、塑料树脂、橡胶、回收

章节摘录

  足球  足球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也许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一种向前进攻的欲望。不过,多年以来,足球和它的游戏规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中世纪,乡村球队使用的是塞满了羽毛的猪皮球,比赛的目标是将足球打进别的村落的教堂大门。 第一个现代足球是由8块皮子镶缝在一起做成的,但这种球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形。后来,用1 6块皮子做成的足球质量就好了些。而令天,我们普遍使用的足球是由52块皮子镶缝起来的。  1.用一种特殊的防水剂涂在结实、坚挺的皮面上。将硬实的衬里粘到皮子的反面,使其强度更高,不容易变形。  2.在皮子镶片上描出图形,并将其精确地剪成需要的大小。  3.在剪好的每一块镶片的边缘凿出小孔。  4.将镶片的内里朝外缝合起来。做球的师傅坐在一张特制的长凳上缝合镶片,这样有助于将一块块镶片压在一起。  5.缝接线是由五股线绞在一起并打上蜡做成的,这样可以使缝接线更容易穿过镶皮上的小孔。这根线的两端各穿有一根针。  6.做球师傅用锤子将接缝处敲打平整,尽最大可能将球做成流畅的圆球形状。  7.当最后一个接缝被部分缝合时,将球皮整个翻出来,正面朝外,并把一只胶皮囊球胆塞进球里。留下球胆上的气阀,从一块镶皮上凿出的小孔中穿出来。  8.当最后一道接缝缝合后,就可以将球送去做质量检验,最后给它打足气,一个合格的足球就诞生了。 享受踢球的乐趣 人们将球踢来踢去已有几个世纪了,但最早将足球运动作为比赛项目是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英国的每一所学校都制定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直到1848年才有了统一规则的足球比赛。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是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的;  插图是用扫描仪输入到电脑的;  内文是用一台巨型印刷机印刷的,这台印刷机能在一眨眼的工夫印出几百页!  其他的机器最终把它们装订成册。  如果你走进一家现代化的工厂,你可能会看到一组用大型计算机操作的机器,这些机器最终会很神秘地把原料加工为成品。当我开始创作这本书时,我很困惑究竟该如何展示这一切。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尽管技术非常复杂,但多少年来,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基本步骤是大致不变的。因此,我决定集中精力展示这些步骤。  我选择大家熟悉的物品——大量生产的跑鞋,而不是需要专门定做的舞鞋;工厂生产的面包,而不是家’庭烘烤的甜品。对于多数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来说,机器的运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会努力把这个过程说清楚。  最后一章,基础篇,是本书的关键部分,这里讲述了很多基础材料的制作过程。我希望读者能够理解那些从动物、植物或矿物转变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  这本书的插图是在一张木制桌子上完成的,纸张是用木浆做成的,图画是用水彩和一支带有羽毛的钢笔绘成的——这些东西,都是几百年前就有的。  ——比尔·斯莱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它们是怎么来的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字很多,图很大,很生动,可以学到很多发明的知识。你知道吗?肥皂是用脂肪做的,粉笔来自小小的海洋生物。世界上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来自大自然。快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六十多种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用的都是怎样从大自然转变来的吧。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步骤却是基本不变的。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一步一步描述这些过程。好玩好看的文图一定会吸引小读者。无论你想了解足球还是丝绸,铅笔还是巧克力,这本书都会告诉你其中的奥秘


我选择大家熟悉的物品——大量生产的跑鞋,而不是需要专门定做的舞鞋;工厂生产的面包,而不是家’庭烘烤的甜品。对于多数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来说,机器的运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会努力把这个过程说清楚。
  最后一章,基础篇,是本书的关键部分,这里讲述了很多基础材料的制作过程。我希望读者能够理解那些从动物、植物或矿物转变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


很好!非常有创意!也很精制的一本科普读物。在这本书里,展示了我们所熟悉的69种东西的制造过程。在此,你不会看到像电脑和手机这样的高技术产品,它们的制造过于复杂,有限的篇幅很难解释清楚。但你将发现许多老朋友。你将开始去揭示身边的一些秘密——比如,植物和岩石是怎样变成可乐罐的?树木是如何变为吉他的?为什么牛仔裤是蓝色的?
唯一的缺点:有些物品我们国家没见过,如签语饼等。


很好!非常有创意!也很精制的一本科普读物。在这本书里,展示了我们所熟悉的69种东西的制造过程。在此,你不会看到像电脑和手机这样的高技术产品,它们的制造过于复杂,有限的篇幅很难解释清楚。但你将发现许多老朋友。你将开始去揭示身边的一些秘密——比如,植物和岩石是怎样变成可乐罐的?树木是如何变为吉他的?为什么牛仔裤是蓝色的?唯一的缺点:有些物品我们国家没见过,如签语饼等。不知大家感觉到所有的评论是不是客观,有没有托儿呀?我买的一些被人鼓吹很好的书并不怎么好。


强烈推荐!这本书挺不错的,内容很丰富,给小孩讲的时候自己也学到了知识。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步骤却是基本不变的。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一步一步描述这些过程。这本书适合小学生、中学生阅读。无论你想了解足球还是丝绸,铅笔还是巧克力,这本书都会告诉你其中的奥秘。这本书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建议上小学的家长可以给小孩买一本,好玩好看的文图一定会吸引小孩子。


这本书是适合给5岁以上孩子讲或让孩子自已去看,书中讲述了我们所熟悉的如足球、铅笔、巧克力、可乐罐等69种东西的制造过程,以及这些是怎样从大自然转变来的。我买来是自已看的,女儿虽已上高中,我也推荐给女儿看,女儿看着书先是大笑,认为我怎么现在还给她买小孩子看的书,继而在翻了几页后就拿到学校不给我看了,在学校被同学看到,同学也非常喜欢;我是推荐同事买给3岁以上孩子的,个个孩子都喜欢。这本书是我所推荐书中被买得最多的一本。


订购的书很快就拿到手了。正好事娃娃幼儿园开学前一天。所以娃娃把它带到了幼儿园。放学回家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原来小朋友那去看了,而且入迷了,没有发现书主人正在到处找。拿回家的路上娃娃很伤心地告诉我说,某某小朋友吧她的新书搞得折角了!我一边安慰,一边心里高兴——娃娃直到爱惜书了,这说明她已经从书中得到了乐趣,直到书的好处了!!这是我最想在她的心里唤起的情感呀!!这本书里分门别类地讲了孩子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东西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尽管有些制造方式是机器生产之前的,可是这样反而更有趣。绘画也很好——物品及其制造过程被大大地突出出来,而制造的人们却相对小些。构图也很有趣。最好的是纸张——不是光滑的,而是毛糙的——这使得书页不反光,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


先介绍下小读者:该读者系一位5周岁的小公主,之前对科普书籍感冒程度不如公主还有亲子类故事绘本。公主封号:小姜饼人。由于小姜饼人比较喜欢温馨故事,对科普书的喜爱程度欠佳,所以父母总希望能够寻找好书来提高孩子对科学、知识类图书的好感,这次购买了《它们是怎么来的》和《神奇校车》2种科普书籍。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孩子很喜欢这本书,通过读书,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制作方法和一些制法的历史沿革。第一次读书我们选择了常见的cd磁碟,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影碟,了解了磁碟的做法,小姜饼人高兴得不得了,决定每晚的故事时间改成每晚了解一种物品的来历。有一天出去玩,姜饼人忽然问我:妈妈,纸是怎么做的?都哪些材料可以做成纸?我本来想要尽我所知向她介绍纸的由来,后来忽然想到《它们是怎么来的》这本书里有关于纸的介绍,所以决定改变方式:先让孩子说出能够做纸的材料,把自己认为可以的东西都说出来,而后回家丛书里边寻找答案。我们一路上说出很多种自认为可以造纸的材料,回家一看书,哇,还有好多种我们未曾想到的材料要加入呢!之后我们一起上网找寻各种不同种类的纸以及用途,孩子的兴趣高昂得很。这一个小活动不但孩子得到相关知识,连家长也受益匪浅,以前的一些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问题也得到了确实的认知。书里的文字介绍很浅显明白,图画既注意到科学性又保证童趣,孩子很喜欢;另外值得说的是纸张用的不是雪白颜色,而是浅淡的黄色,有一种回归本源的亲切感,也能更好的保护视力减轻视疲劳。感谢这本书的编辑,他让孩子们了解了那么多的知识,得到那么多的快乐!


这本书选择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巧克力,跑鞋,镜子。用简单的插画介绍了他们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一步步制作过程。很多东西,大人也未必知道哦。


我一年级的儿子非常喜欢这本书,让我都很惊讶。书中的内容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告诉小朋友东西是怎样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都是一些常用的东西。说实话,我们大人也不了解在现代工业化生产中,原材料是怎么变成产品的,这本书的选材很有趣,别处没见过。书中文字不多,图画占了很大的篇幅,把工人画成迷你小人,成产出巨大的产品,非常有意思。没有拼音。印刷质量不错,内页是单一色彩的有颜色的印刷(不知道怎么说)。


这本书很好。女儿正是好奇的年龄,每天都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和太太就算将家里阁楼上小时候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又重温了一遍,也回答不了她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本书很有趣,也很实用,用漂亮的画面,简化的流程将很多东西的制造过程展现了出来,不要说能解释孩子的一些问题,甚至教会我很多根本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东西。书中所说并不是抽象的原理,科学史上的重要成就,反倒都是些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是孩子们和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见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其实也是养成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究我们身边的奥秘。一支铅笔是如何从石墨、树木……演变来的,宝宝最喜欢的球球如何制造的,每个球的图案、生产工艺和名称的区别是什么……每天这么想想不也很有趣吗?:)


印刷很好。纸质也不错。书介绍了一些日常用品的生产制造流程。我家孩子四岁,很喜欢看。看字更多的是看图画。图画也很有趣,有一些幽默在里面。比如在说明薯条制作过程是,有一道工序是去土豆皮。图片上有一个工人不小心掉到去皮机器里了,结果当他出来时就变成了光着身子缩成一团的样子了。我们那家孩子百看不厌。遗憾:字太小了。


以前在书店里看过,但当时只剩一本,被翻破了,就没买,在当当上找到定了。我觉得这本书好的地方不是把这些东西的制作过程说的很清楚。我买它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了解这些过程。是为了培养孩子平时爱思考,爱琢磨的习惯。这些东西天天在用,习以为常了,有多少人会去想它们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但看了这书后,就能发现,原来有这么多藏在背后,平时没注意的东西呀。如果他能应用到平时生活中去,多琢磨下,多思索下,养成爱动脑的习惯,那收获是非常大的。这类书在这方面比一般的自然科学,比如地理,天文,生物等作用大。因为那些毕竟距离遥远,孩子看书时是明白了不少,思考了不少,但离他的日常生活中比较远。他平时没有联系应用的合适场景。而象这本物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接触的东西,都是他每天用的,碰到了就可以去想,也容易应用到生活日常接触的其它物品中去。对孩子培养爱动脑习惯的帮助是很大的。


我所见的科普读物,常就某一知识点来讲述知识,达到让读者看完后会说"我知道了"的效果,这本书有所不同:首先,讲解角度新颖,从身边物的生产过程讲起,比起遥远的银河系,很容易调动兴趣;再者通俗易懂,从一件物品的原料、工艺到用途等,用形象的图画搭配文字表现出来,让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第三,实用性强。看完书中的介绍,再见到生活中的蜡烛、酸奶等物时,很容易联想起它们的生产过程,重温知识;第四有利于调动孩子设计制造的参与感,有利于弥补中国学生对生产制造一类综合知识点的空白。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有机会走进车间之前,对制造知识都是一片空白,不是么?我们中国学生向来学得好、知识渊博,执行力强,可就是动手能力差、综合创新能力弱。教育机构多推广一下这些书,相信文明古国很快就会有第五大发明、六大发明……,说不定还能很快出一个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书名“它们是怎么来的”活脱脱就是孩子的声口,简单直白地表现出孩子的好奇心。我在第4次购买而这本书作为礼物赠给身边的小朋友后,终于意识到应该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本书,也让更多的跟我一样面对孩子童稚的问题只能抓耳挠腮的父母人手一册这本书,于是有了下面的真实感言。
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介绍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比如铅笔比如橡皮比如可乐,都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切的,他们往往对此突然发问,“铅笔是怎么来的”“可乐为什么是这种颜色呀”,而我们这些父母往往因为迷信科学之“伟大”和“高不可攀”,景仰衣冠楚楚的“高科技”,忽略了身边的学问和技术,没有查证,无法演示,不能答疑解惑。
本书借用穿工装裤的劳动小人,模拟厂房车间的流水线,用卡趣的方式传达出的对技术创新的敬意,充满对日常科学的趣味表达,也正符合我上面的赞美。
事实上,女儿非常喜欢这本书,从幼儿园到小学,隔一段时间就翻出来查查,显摆一下自己的科技小常识。
让科学充满生活的气息,让孩子爱生活而后学科学,相信这是为人父母的育儿理想,也是本书的精彩所在。


写一点关于儿童科普书籍的一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目前中国的科普书籍市场可谓丰富多彩却又杂乱无章,但总的来说这种选择面的扩大,还是让在上世纪80 、90年代度过童年的年轻父母们感到这个社会在很多方面,确实在扎扎实实的进步。匮乏让人知道珍惜一切,而丰富却让人陷入选择的迷茫,近5年内由于出版行业不断改制,市场化的压力和机遇让各多出版社争相引进大量的国外作品。出版社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自然有其可恶的一面,但更大的问题是消费者辨别水平的有限,从而导致市场优胜劣汰能力的下降。

70-80后一代出生的父母,尽管绝大部人教育经历远超过父辈,保守估计其中80%以上是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在内)。所以当面临给孩子挑选书籍时,通常的做法是买评论多、销售量大、当当推荐的适龄读物。 但是通过我自己近一年多给家中小孩买书的经历,觉得其中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这种辨别能力的限制或个人研究惰性让很多好书淹没在汪洋大海,慢慢退出市场,而更多很一般的书籍,却被很多人追捧。这种情况确实很让人担忧。所以在这里有几个小呼吁和大家交流,希望将来的中国孩子可以读到更多更好的书籍,

1, 不要太关注适读年龄,就易不就难。
当当推荐的适读年龄是一个平均水平,很多时候还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建议当当优化这方面),而儿童的发展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书籍给适读年龄再加3-5岁的小孩读都不是太合适。所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自己小孩的发展阶段,不要一味的求快,很多天才都是在10岁后才能看懂很多普通人7,8岁就能吸收的东西。另外请很多家长不要随便留什么这个你的小孩太简单之类的留言。会误导别人。让10岁的小孩看5岁的小孩的漫画,他/她可以学习到那个年龄没能理解的东西,让10岁的小孩看太多11岁的东西,你可能会扼杀掉的是儿童好奇却不自信的阅读兴趣

2,可以不留言,但不能随便留言,
我自己首先检讨,生活的忙碌我以前经常应付式的“good”“好”“小孩喜欢”之类的,去赚那一点什么积分,尽管现在我看来那点积分其实没太多实质性作用。所以简单留言 某种程度上很不负责任的行为。留言的目的是在这个网络的社区里,大家互相提供最有效的信息,让后来者作出更理性的选择。长之以往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如果你真的想留言,写一些书籍覆盖内容,翻译质量,你小孩的年龄及其“真实”的理解程度之类的信息,这样会更加有参考效果,请不要让你的“好”“很好”“不错” 去淹没哪些更有价值的留言。一条有效的信息,胜过一百条**信息。

3. 不要崇洋媚外的心理,给国产科普一个发展机会
国外科普作品,往往插图优美,描述幽默,但很多文化环境,语言习惯导致了一些内容中国的儿童不是太适应,所以理论上讲最佳的状态是国内广大科普工作者本土创作。但现实确实如此的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科普作家的匮乏,但另外一方面却是国内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这种“洋流”的冲击下,很多慢慢消失了。所以请每一位花点时间去给国产优秀科普一个机会。当然还有一个自私的原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的孩子绝大部分人将来不会生活在美国,他们还会生活在中国,今天你的举手之劳将来可能就给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孙辈一个快乐的工作机会。电脑西方人发明了,电灯西方人发明了,进口汽车也快打败国产汽车了,写写科普书这样的工作是不是应该留一点点给我们中国人自己。


孩子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让我不得不说一说。
我家的小人已经把这本书看散架了。几乎每一页都贴有透明胶。孩子格外喜欢这一本书,里面介绍的每一种东西他都仔细研究了。所以这一本书也用他的方式被格外关照过了。我只能感叹这本书应该再做的结实一点,伤不起呀。他现在三岁半,等他再大一些理解能力强了,这本书还能让他接受更多的知识。我想书中的有些制造工艺也许过时了,但是制造的程序步骤足以开阔孩子的眼界,让他不会认为面包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呵呵。
每个物品的制造过程只用了两页纸来显示,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整个制造流程,很容易接受。我想这也是他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这本书很有趣,用简单的语言,简明的图画,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如酸奶、牛奶、巧克力等;用的如肥皂、自来水、牙膏等等;穿的如牛仔裤,鞋子等等,玩的:足球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极大的帮助我填充孩子老是问“为什么”“怎么会”的那个无底洞,别说孩子了,有很多东西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看了这本书连我自己都长见识了,很有意思,我和孩子都喜欢!


介绍了各种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生产制造过程,很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但这些知识,即使是对大人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平常人很少有机会去工厂参观这些东西的生产过程的。所以这是一本全家人可以看的书。纸张手感很不错,毛茸茸的,很有质感。是国外专业儿童插画家画的,画工很不错。我很喜欢。不过可惜的是色彩偏淡了一点。印刷工艺需要提高。


儿子从拿到这本书开始,吃饭时都舍不得放下,恨不能一口气把他看完。里面图文并茂,介绍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孩子看。里面所介绍的都是来自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玩的、用的、吃的、穿的,每一件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说老实话,有好多东西,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它们的生产工艺。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呀。


这是第二次买这本书,第一次买是同事的介绍,再次买是送给一个颇具好奇心的三岁小朋友。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牙膏、铅笔、肥皂、酸奶、玩具娃娃等等,我们大人司空见惯理所当然地“英雄不问出处”,但小孩会问,他们是怎么来的,“工厂生产的”只是一句敷衍,它或许可以瞬间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但从掌握知识激发小孩进一步探索的角度,显然这不是一句得体的话。那司空见惯的东西,哪怕是一张创口贴,天天都用到的牙膏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从这本书可以获得些许答案。
全书分“好玩”“实用”“美食”“穿着”“基础”五部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关注了我们所忽略的东西,于大人而言或许可以重新去留意周围的东西——“它们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不仅孩子们喜欢,我们大人也喜欢,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开阔眼界,值得我们应有.这本书,我买在六一儿童节之前,当作礼物送给心爱的儿子,今年他就要上学了,对科学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这是一本科学启蒙书籍。最近因为手足口病的大肆传染,我要求他每天饭前便后一定要用香皂洗手,他问为什么,香皂是什么做的,他本来就是个大?号,天天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本书正好可以解救我,同时也教会我们不少知识.儿子喜欢踢足球,关于足球他又懂了许多.足球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也许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一种向前进攻的欲望。不过,多年以来,足球和它的游戏规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中世纪,乡村球队使用的是塞满了羽毛的猪皮球,比赛的目标是将足球打进别的村落的教堂大门。第一个现代足球是由8块皮子镶缝在一起做成的,但这种球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形。后来,用16块皮子做成的足球质量就好了些。而令天,我们普遍使用的足球是由52块皮子镶缝起来的。1.用一种特殊的防水剂涂在结实、坚挺的皮面上。将硬实的衬里粘到皮子的反面,使其强度更高,不容易变形。2.在皮子镶片上描出图形,并将其精确地剪成需要的大小。3.在剪好的每一块镶片的边缘凿出小孔。4.将镶片的内里朝外缝合起来。做球的师傅坐在一张特制的长凳上缝合镶片,这样有助于将一块块镶片压在一起。5.缝接线是由五股线绞在一起并打上蜡做成的,这样可以使缝接线更容易穿过镶皮上的小孔。这根线的两端各穿有一根针。6.做球师傅用锤子将接缝处敲打平整,尽最大可能将球做成流畅的圆球形状。7.当最后一个接缝被部分缝合时,将球皮整个翻出来,正面朝外,并把一只胶皮囊球胆塞进球里。留下球胆上的气阀,从一块镶皮上凿出的小孔中穿出来。8.当最后一道接缝缝合后,就可以将球送去做质量检验,最后给它打足气,一个合格的足球就诞生了。享受踢球的乐趣人们将球踢来踢去已有几个世纪了,但最早将足球运动作为比赛项目是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英国的每一所学校都制定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直到1848年才有了统一规则的足球比赛。现在,儿子更喜欢足球了,还讲给小朋友听,谢谢<它们是怎么来的>,同时谢谢当当,让我们拥有了许多好书,懂了好多知识.


这本书是丫头最喜欢的一本书了,拿到手就读,每天读两三个,读完,又要一遍。后来她爸给读。再后来自己看,断断续续的一年,书都翻烂了,买的真值。期间也买了很多书,这本还是她的最爱。
就奇怪五六岁的小孩怎么会喜欢这样一本书,我看着是枯燥的,给她读的过程中确实学到了挺多知识。保鲜膜、足球、可乐、书、玻璃等等等等,会浅显的告诉你是怎么来的。有的东西自己还真是不理解,读过就忘了,倒是孩子又问起的时候,她到知道。
读这本书的好处之一,丫头做事会很有条理,步骤清晰。有时会给我讲第一步怎么样,第二步怎么样。从帮我洗碗就能看出对她的影响有多大。第一步用洗洁精的水洗,第二步冲洗,第三步摆进碗柜,我以为完了,人家第四步用抹布擦台面,接着洗抹布,晾抹布,太厉害了。


这本书的纸张是那种怀旧的纸张,里面的工人也都画的可爱极了.大部分介绍的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有很多东西的制作过程我们大人看了也都才恍然大悟,是一本很好的知识型书.我们家宝宝正在养蚕,里面介绍的丝绸就正好介绍了丝绸是由蚕宝宝吐的丝制成的.有了画说明,一讲他就懂了.


《它们是怎么来的》最初儿子是在他哥哥定的杂志《小百科》上看到的,只是每期杂志只讲一个物品关于它的原料到加工以及最后的成品,这完全不能满足儿子日益增长的好奇心。自从给儿子买了这本书以后,儿子一放学回来就看,晚上睡觉之前还是捧在手里,爱不释手,还总爱问“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哪个是怎么加工出来的?”总之,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挺适合孩子看的。


对于日常工作常见的一些东西我们很习惯地不问他们的来源,可是孩子们却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对地求知欲很强的他们我们不能敷衍,可是有时我们还真是不能正确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本书将我们生活中许多东西的来源,生产过程都有介绍,不仅对于孩子,而且对于我们也是受益匪浅的.女儿很喜欢这本书,有时还会问我"妈妈你知道肥皂怎么来的吗?或者我们自己生产巧克力吧"等一些有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保护孩子们珍贵的求知欲.


拿到书以后,大概是因为书的纸张不是想象中的铜版纸,纸不够白,有些淡淡的黄色。因此小宝贝只看其它一起买回来的书,而不选这本,我也没有在意。晚上我坐在床上,拿起这本来,随便翻了翻,才发现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第二天,小宝贝又让我讲其它的书,我拿起这本书说:咱看看这本怎么样吧?小宝贝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书里每一个对页是讲的一个内容。我讲了一个又一个,一口气讲了几个,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小宝贝还要讲。此后的每个晚上她都会找出这本来让我讲。这本书用生动的绘画表述了不同物品的不同制作方法,绘画简单易懂,孩子容易理解,让孩子对物品的制作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真的是内容不错的一本书。希望在纸张上能改进一下。


以前从不了解我们身边的物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现在才知道,原来一支小小的铅笔都要经过复杂的流程,挺佩服那些发明这些东西的人,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件物品,也是多少人多少年经验的积累.确实很有启发性的,不仅适合孩子看,我们成年人也需要多看看,了解一些我们已经习惯了但实际上并不了解的世界.不然我们真的会很遗憾.


小家伙很喜欢 一个晚上要读4、5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书中很多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制造过程,比如:玻璃、书、铅笔、足球、冰激凌……
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这本书按理说对六岁的孩子来说有些难懂。文字更专业些,制作的过程跳跃性也大,孩子有时无法理解下一步和上一步是如何衔接起来的。但即使如此,他还是相当的喜欢,不时地就拿出来看看。甚至看到了什么东西时,还要告诉大家这东西就怎么来的。


曾经在德国的时候,就经常给儿子看德国的一个科技生活频道。它介绍的总是各种生活用品尤其是食品的加工过程,都是自动化流水线。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想让儿子知道,这些东西是如何来的,买了书后发现,书中介绍的不仅是东西如何来,而且全部都是按照流水线的方式介绍,基本是自动化流水线的缩版。我认为这样的介绍有助于孩子对于东西的来源,生产方式,尤其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促进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是本不错的书。


这是一本让我很意外的书,当我收到它时,我立刻就喜欢上它。以前,孩子曾问我许多生活物品是如何来的,我没法跟他解释,甚至有些东西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可我对它的了解是如此之少。看到这本书后,起码可以给孩子解释个大概。儿子特别喜欢书里面对那些食品的说明。让他觉得可亲可近。特别喜欢里面的插图,那些忙碌的小人,让这些工作场景变得生动起来。还有书的纸张,厚实,带有那种布纹的感觉,拿在手中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可惜,在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中,我还没看到类似有趣的书。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配有图,可以让孩子们很直观的看到工厂里的生产情况,给女儿讲了牙膏是怎样来的,她很感兴趣,因为她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挑选一些常见的和易懂的东西给她讲,结果第二天刷牙时她指着牙膏里的绿点点问,这就是中草药吗?


今天是中午在办公室收到这些书的,我第一本打开的书就是这本书.看着看着我竟然着了迷,因为很多内容(应该是大部分内容)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很多时候我们吃着果冻,穿着运动些,踢着球,用着肥皂,但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他们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怎样制作出来的.最有趣的是每一页还配着很多生动的图案,让你对生产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我喜欢,相信我的孩子也会喜欢,相信有了这本书,她会更加喜欢提问,会懂得更多的知识


刚收到这本书时看到是厚厚的一本,还很担忧儿子是否会喜欢,但是晚上读给他听时却发现原来四岁的孩子的好奇心真的很强,读了七八样东西的制作过程,他还是听不够,有些词语很专业,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一下,或者解释给孩子们听~而且书里的内容很丰富,涵盖各个方面,连我有时间都很喜欢看哦~


看买过的朋友都推荐,也忍不住买了一本,还真的不错哦,每一页都是彩印的,水彩画的风格。每样物品的生成过程都用很简洁的文字加图片的方式进行了介绍,连我看了,也频频点头,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呀~~”说实话,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本来还真没想过为它们原来是这样制造出来的。相信每个买这本书的朋友都会有收获:这本书不但适合孩子,原来,也适合我们这些经常自以为懂得很多的成人~~


这本书总的来说还不错,只是我觉得它解释得还不够详细,说的都是工厂中流程,把东西放在机器中加工,并没有解释机器的原理,并不能使孩子真正理解它们是怎么来的,但我的孩子还是爱不释手.


从未想过,一些东西,当知道它的完成过程时,感觉完全变了,好神奇啊!如果能在第一次接触物品时,就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就好像看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会大大降低,我们生活起来会更有掌控力,对东西的使用也会更加游刃有余。这本书能帮助人们更具体的爱生活。


这本书印刷很精美,书的内页也很厚实。拿在手里有一种满足感。相比它的售价来说是很划算的。最值得称赞的是:这本收的内容非常好,能告诉孩子许多日常用品是如何做出来的。增长孩子的见识是非常有益的。不足之处:有些东西仅仅通过图画来描述,远不如适当的用一些照片更能表示清楚。注意了,我说的是适当的用一些照片,不要太多,因为本书的图画画得很有特色,如果全部改成照片,就失去了本书的味道了。


本来是为5岁的侄子买的。真没想到,2岁多的小图大爱这本科普读物。
书里面用漫画的形式,介绍了玩具、美食、衣物等几十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小图凭借这本书,认识了“巧克力”、“茶”等文字,更学会了使用目录来寻找他要看的章节。真是本好书,使人开心,令人获益。
也是几个月以来睡前的指定读物。


比起一般的绘本来说,它们是怎么来的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儿子很喜欢它。对书中提到的塑料、跑鞋等日常能看到的东西的制作过程非常感兴趣,已经来回读了好几遍。


一买来我就特喜欢,每每跟儿子讲这本书时,两个人都会被书上的内容深深吸引。而且孩子还学会了分析步骤,按这个方法分析其他东西的制作过程。觉得很不错。


通过图示,非常清楚地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东西的制作过程,如铅笔、土豆片、奶制品等。适于幼儿园中班以上的孩子。
我儿子很爱看。


女儿在幼儿园看过了这本书之后,一直缠着我要买。起初我以为是什么故事书呢,后来听女儿说才知道是告诉小朋友们很多事物的起源。拿到书以后,女儿高兴得不得了,成天捧在手里津津有味的看,遇见有意思的,还会咯咯的笑(她虽然还小,也认识了不少字)。然后,女儿就变成了家里的“小小科学家”,见了光盘她会告诉我“父版”和“母版”,见了肥皂也会说,见了巧克力也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呵呵,真的是无所不知了。关键是这些东西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孩子了解日常事物的起源与真相,真的是让他们受益匪浅。


不要说现在的小朋友,连我都不清楚很多东西是怎么来的。书里面用很简单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日常生活很多用品的制造过程,插图风格很活泼,语言很幽默,很适合小朋友阅读,我自己很喜欢阅读它。小学2年级以上应该就可以独立阅读该书了。


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它就喜欢上了,可爱的小人让我想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小不点。同时里面的内容也深深的吸引着我,原来自己经常接触的东西是这么来的呀!书很大,画面生动,就是颜色稍暗,文字部分稍多,制作过程讲解很详细,同时纸张柔软,感觉很环保,个人感觉适合5岁以上孩子阅读。虽然自己的孩子只有2岁,但太喜欢了,为了先睹为快,忍不住买来送给同事的孩子了!等儿子再大一点一定也给他买。


最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想让孩子了解一些百科知识,没想到看到书的时候眼睛一亮,因为和我们小时候读到的书实在太不一样了。平常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只有表象,孩子经常问我东西是怎么来的,我也只能凭我多年的积累,说个大概,可是很多东西,你所描述的名称和孩子的想象是完全练不起来的,所以我的描述每每到最后只能面对孩子茫然的眼神。可这本书里不禁有形象,还有具体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没有那些忘而生畏的数字和名词,孩子很喜欢。还可以通过他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告诉她我们获得东西有多么不易,是多少人努力获得的结果,要珍惜要热爱劳动。真是一本好书!


给儿子买的书,我都是先看完才给他.这本书很有趣,很多东西的制作过程我们也不是十分清楚,就更别提给孩子讲解了,这本书正好补了这个缺.插图很好.儿子也喜欢


内容通俗易懂,采取图片及步骤描述,生活日用品的生产过程。使家长和孩子清楚了生产程序,图画绘制带有趣味性,不错,值得推荐给小学生看,开拓视野。


很不错的一本书:质量不错;内容不错。用图和简短的文字讲述了一些食品、原料等的产生过程。文字有些书面化,给小孩子讲时(我家小宝贝四周岁)得先想好怎么用适合他的语言。孩子挺感兴趣。常常是讲了一个之后他还会问其他所能看到的东西是怎么做的,而且常常问得我哑口无言,惭愧当妈的知识面不广。与儿子共同进步吧!


把枯燥的东西以卡通的形象来描述物品的由来,孩子很喜欢,虽然才五岁,其实看起来很平常的事物,作为家长也不清楚制作过程,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儿子四岁,正处于爱追根究底的年龄。每天睁开眼,会问N多为什么。说实话话,我是很怕他问为什么,而且他最近还增添了一个新爱好,就是特别喜欢研究东西是怎么来的。还好我在当当上搜到了这本书,一看题目时我就笑了,还真有研究**是怎么来的书呢。赶紧买回家!因为正对他的胃口,小家伙一看就喜欢上这本书了。厚厚的一本书捧着,粘着我要给他讲完。天,那么多东西!只好和他约定,一次只能看两个,不要囫囵吞枣,要仔细研究嘛。我们现在已经精读了自来水、巧克力、足球等等十几中东西的来历了。还真是很有趣!儿子还发现,大部分东西,尤其是食品,都是要蒸煮、搅拌,象混凝土那样(小家伙说的)做成的。哈,还会总结呢,真让我刮目相看!这本书印刷比较精美,里面的图画也很有趣,都是些很小的人,在忙忙碌碌做东西的样子,看来是欧美人惯常的幽默风格。美中不足的是,毕竟是外国人写的书,都是人家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有些东西我们都没见过,孩子也就不感兴趣了。要是再有汽车、飞机、火车什么的是怎么来的这样的书就更好了。


老外就是有创意,有点儿像漫画式的图片配上插图,用科学的语言讲述物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浅显易懂,很好的科普读物!不过要等我的宝宝长大一点才能看懂哦(他还有一个月才出生)!


对自己周围熟视无睹的物品我们好多人其实都不了解它们是怎样来的。这本书正好诠释了它们的制作过程。表述简单易懂,并配合图文分解,这对求知欲望强烈而理解能力又有限的儿童来说非常适合。大人们阅读此书,也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日常知识,开拓视野,非常棒!所以说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书。


配有搞笑的小插图,为孩子们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东西的来源及生产过程,很有趣.


此书的纸张非常特别,图片也很有时代风格,书中选取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我们一家三口都爱看,看到"瓶子里的船",女儿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大称工人们真聪明,我还要夸一下插图设计的高人之处,其实"瓶子里的船"不用看文字,只须看插图就能让孩子一目了然了.本次我同时订购的还有<昆虫记>和<它们是怎么来的>,个人认为<它们是怎么来的>适合全家阅读,比如吃着饺子沾番茄酱的时候,可以全家一起先猜想一下番茄酱的由来,然后再翻开书查找答案,就象全家人作客开心辞典哦,呵呵.另外,本人想再订购一套<昆虫记>和<神奇校车>一,<它们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当当对第二次回头订购同样书籍的顾客有没有特别的优惠,哈哈


这本书介绍了我们日常接触的一些东西,像肥皂、纸张等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内容深入浅出,加上非常夸张、可爱的图,深受孩子们喜爱。我买了好几次了,送给了不同的孩子,他们都很喜欢。


我家孩子上一年级,其中的有些内容对他来说有些深。不过他很爱看他感兴趣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比如蜡烛、火柴、巧克力。我读了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知道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常用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我想如果学生的课本都写成这样通俗易懂又有趣,学生怎能不爱学习呢!


小孩子常会问巧克力是怎么来的。大人不是也常会好奇光盘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本书里介绍的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讲解浅显易懂,并不涉及很多蹩脚的技术用语。图片俏皮而恰当。每篇也不长。书是大开本的。翻起来很过瘾。我儿子还小。等他能理解了,我和他再一起看一遍。很好的一本书。家长和老师可千万别错过。


这是一本非常新鲜有趣的书,用浅显的流程将一个物品(比如光盘)是如果制作出来的,介绍给孩子,其实也给家长上了一课。书中的小图非常好玩,绘制得幽默有趣,比如介绍如何制作糖果,文字说:做出的不成功的糖果会分拣掉,而图解中画了两个小人在分拣糖果,一个人在扔掉,而另一个人将做坏了的糖果扔到嘴里,孩子看了哈哈大笑。我女儿6岁,正是百问不厌的年纪,而这本书正好适合她这样认识一些字、又喜欢看图解的孩子,当然有的部分有点难,比如如何印刷书,我也没太看懂,当然也没给孩子讲明白,很没面子。


里面以图片方式介绍了许多东西的制作过程,很对小孩子的胃口,就是太简单了些,每种物品都只用4-7个图片介绍完,看完总觉的还有很多秘密没解开。可是孩子挺喜欢看的,有几本儿童杂志也都引用了里面的内容。


常常会被女儿的问题问住,常常对孩子说:等等,我查查看。可往往,不能给孩子一个形象的明晰的答案,讲了后,孩子也似是而非的好像懂了,呵呵,其实,有时我也不是那麽懂。《它们是怎么来的》是本很形象的书,女儿首先被那些图画和物品被制作的流程吸引住了,她不太相信那些物品是来自于那些不可思议的原料,于是,就闷着头读起来,她说读完后还可以到学校讲给同学们听,她要当个“博物大师”。我想,一点一滴的兴趣是个好的开始。而且,成人读了也可以增长知识,不用再为身边不知晓的常识而郁闷了。个人感觉,此书非常有趣,图文并茂,适合一年纪以上的孩子阅读。


拿到书后,迫不及待的看了一下。感觉书从印刷质量到纸张都不错。书的内容虽然有点简单,但却能让人懂得物品制作的基本原理。在女儿5岁多这个爱问为什么的年龄,帮了我们家长一个小忙。而且,它还能启迪女儿思考,帮助女儿了解了一些基本常识。也帮我了解了很多东西是怎么来得,感觉书不仅仅是给小女儿买的,对于有好奇心的家长也同样适用。


最近,爱不释手的就是这本书了,男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科技原理的书籍,小小的脑袋里正在探索着无数个“为什么”。这本书简要的阐述了一些常见物品的制作过程,绘图有趣,加入的想象的成分,老让孩子误以为真,觉得有趣。比较适合学前、小学的孩子阅读


儿子刚刚读一年级,除了给他买了一些拼音读本外,这书也在选取中之列。他认得的字不多,还看不懂这书,但我们可以讲给他听,他很喜欢。虽然书中不少是专用名词(包括电焊、镀铬、电极等,看你作为家长怎么解释啦),但他还是可以知道一些东西究竟怎么来的,而且还会“自作聪明”地加上一些东西,我们也不过多干涉他,让他自由发挥一下好了。书中的图画解释制作过程挺形象的,有些连大人看了也不禁莞尔。小孩子喜欢寻根究底,这书也帮了不少忙。


不到四岁的儿子非常喜爱这本书,天天要我给他讲,他对这些制造过程很感兴趣。看完后就自己用积木来搭各种机器了


孩子很喜欢。书中把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如足球、粉笔等是如何制造的,用简单的语言,有趣的直观画面描述出来,浅显、易懂,从5-6岁的孩子,到大人都能看,书印得也不错。值得推荐。


儿子非常喜欢这本书,用近似漫画还有文字的形式告诉我们身边日常用品的生产制作过程。简单,易懂。值得一看!


书里都是彩图,画着许多东西的制造生产过程。女儿看得很有乐趣。书很厚实,大大一本。拿在手里也很有感觉。


每样物品几乎都是一页画面配上相应的文字解说,画面上往往还有一些搞笑幽默的细节,儿子四岁多时买的,看了一年多,时不时拿来找我给他讲一两种物品,对吃的最感兴趣,厚厚的一本书,以为小孩子看起很困难,但对于好奇爱问为什么的儿子来说,这是个好东西。


很多东西我们并不知道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可是小朋友就是喜欢问个为什么,这就让我们很难搞
这本书深入浅出。
儿子有个习惯,一个为什么后面要带出很多个为什么
而我总有被问的辞穷的时候
这本书的介绍挺简单的,一个图片配简单的文字,孩子了解个大概就挺好的了
每个产品,前言后语都有介绍,给家长先了解下有个数
画的挺卡通的
小朋友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会
男小孩,5岁整


在看此书之前,有些东西是怎样造出来的,我还真不很清楚,当被孩子们问到而答不上来时,就甭提多尴尬啦。现在我们也是为人父母的人了,必须考虑如何正确解答将要面对的各种“为什么”了。在看到此书后,我立即买了回来。此书以童话般的讲述方式,配以可爱的图画,生动地讲解了各种物品是怎么来的,很容易理解。父母们都应该认真阅读一下此书,将会受益匪浅,对孩子们那些古怪刁钻的问题也有了一种答案。


我把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儿子,解决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共同问题!我儿子今年9岁,是我和他爸眼中的“问题儿童”,因为他太喜欢问“为什么”!而且他的问题千奇百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别说我们没听过,许多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根本没有答案,于是“回答儿子的问题”成了我和他爸俩人的最大难题!去年在当当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立即购买。果然,物超所值!文字简单易懂,配图生动风趣,选择内容更是出乎想象,我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他欢呼雀跃。以后儿子不仅在书里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经常跟我们边笑边讲;而且还把书中的知识与同学交流,或者把文字插图运用到作文中手抄报中,让老师和同学咋舌惊叹,满足了他小小的虚荣心(这是意外收获)。现在我儿子已经把这本书看了不知N遍了,连目录跟页码都背熟了,可新的“为什么”又冒出来了,于是,我和他爸又有新的难题了......


这本书先买回来后,因为颜色是黑色的,四岁的女儿一直冷落它。可是这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了这本书,原来有这么有趣!虽然插图并不那么精美,但现在的年龄段已经开始感兴趣了,能够理性地去看,原来我们常见的东西是这么来的!有她最爱吃的薯片、果冻、巧克力,......。这一阵子每天都要选它为睡前必读书,连去医院都要带着!


10.1前给孩子买的一堆书中,这本我最喜欢,简直爱不释手,用漫画的手法描述许多生活和工业制造中的产品的制造过程,男孩子都会很喜欢看吧,可能女士和10岁以下的孩子会没什么兴趣吧,


书中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日常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制作过程,再配以大量的插图,我想儿子一定会喜欢的!


孩子很喜欢看这本书,好几次写作文的时候,把它当作百科全书,去查阅东西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很长知识,推荐。


我喜欢这类的书,于是按照大人的兴趣,给孩子买了。孩子很喜欢。。。。内容全是我们身边的东西,所以,面对我们熟悉的东西,为什么不探究它是如何来的呢?
知道常见东西的制作,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绝对是有作用的。
建议爱动手的孩子买这本书。
希望这样的书更多更好!!!


首先,书拿到手,看到手绘的彩页图解就已经很喜欢。其次,说实话书的内容我看的并不仔细,因为是给儿子买的。但是据儿子说,这本书太好看了。几天里他一有空就捧着书看,看到精彩的地方还跑来指给我看。指给我看的地方都比较有趣,比如说到“猫砂”的制作,插图里面就会有一只猫因为贪吃被烤炉烤成“灰猫”。。。。。。也就是说,这本书以是一种诙谐的口气来为孩子们讲解知识的,所以插图都带着漫画的幽默,让人看了不禁莞尔,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常常被它的幽默逗笑。不错的书,期待更多这样的儿童读物。


儿子现在到菜场看到肥肉都会说,大家少吃点还可以制作肥皂呢。里面的一些讲述,他觉得神奇死了。这本书也买了几本送给朋友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唯一有点不足的就是字太小,对于保护孩子视力不利。


前些天儿子问我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是真不知道啊,只能上网查完打出来给儿子看,正好赶中当当活动送券买了这本书,收到后儿子很喜欢,图文并茂,内容很丰富,图画的制作过程很明了,文字写也很简明易懂。现在每天都天看几页。总的很棒。


第一次在姐姐家看到这本书给孩子(5岁)的书,随手翻来,很快就被书中有趣而让详实的内实吸引,其中很多都是我小时候很想知道的,比如橄榄球的来历,汽车的历史。。。书中甚至把橄榄球如何缝制的都提供了。。。好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了,很开心找到这本书作为礼物鼓励她。。。据朋友回馈,孩子很喜欢它。。。如果孩子太小认字不多,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看,念给他们听,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很集中。。。国外译本,装帧不错,配插图。。。推荐!


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示了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的制作过程,把我二年级的孩子都吸引住了。是一本不错的书。推荐


这本书我们全家都很喜欢,作为大人我们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日常用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使我们都增长了不少知识。对于5岁的儿子,我把该书当故事书讲给他听,或许书的内容他不能全部掌握和理解,但是读过之后我相信他肯定会比同龄的小孩子懂的多,我总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从小让孩子博览群书,自然长大后他就有阅读的习惯这就必定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开卷有益!


买给10岁的儿子读,没想到这么大本,这么厚,这个价格值了。每样一页介绍工业生产流程,很简单明了。相信孩子会喜欢的。不过随着工业设备的技术更新,生产的程序可能会有变化,譬如制砖的设备,应该就有不同了,前几天带孩子看过一个机械设备展,其中有大型制砖机,似乎和书上绘图流程不太相同。所以在读书时需要引导孩子,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不要丧失探索、革新精神。


儿子刚开始还不愿意看呢,可是看到他最近比较关心的铅笔、牛奶的制作过程时,就迷上了这本书,每天都看,爱不释手。合适6-10岁的小孩,就是大人也能从中发现很多乐趣的。


在买此书之前,儿子问有些东西是怎样造出来的,常常给他解释不清,因为我自己确实也不太清楚,很是尴尬啦。有朋友给我推荐了此书后,立即买了回来。此书以童话般的讲述方式,配以可爱的图画,生动地讲解了各种物品是怎么来的,很容易理解。我先仔细看了一遍,儿子再问什么是如何来的,胸有成竹的告诉他,得意啊!其实大人也会受益匪浅。


不写别人那么多,但是很真实。这本书画的很好,而且内容也很详实。真的告诉小朋友很多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虽然不是非常非常的深刻到最终是什么。但是过程都图文并茂的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一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从哪里来的经过。比如足球、玩具娃娃、牙膏、铅笔、面包、年仔裤、火柴、。。。。。。因为里面有非常丰富的插图,而且旁边的说明也非常简单明了。不仅给孩子看是不错,就是我自己看也感觉学到了很多知道。值得一买。比《十万个为什么》更棒!!!!


我的孩子把这本书总是放在床头的小柜子上,随手随时拿着看,他非常喜欢,也总提问我,并把我不清楚的地方给我认真的讲明白。这本书可以让小孩子明白很多原料的种类和产地,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处理方法,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和开发能力。值得孩子们看


这本书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里边有些东西的制作过程,连大人也是一知半解的!和孩子看过之后,竟然发现有的日常用品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选这本书主要是被插画吸引的,拿到书后觉得没选错。
书是大开本32开,印刷、纸质都不错,纸张为非铜版纸,不反光,摸着手感也好。
很佩服作者能将那么多日常用品的主要制作步骤都描画下来,简单易懂。而且在画面中作者还穿插了一些细节,要细心看哦。
不过更适合大些的孩子看,应该上小学的孩子有能力和兴趣自己阅读吧。先自己欣赏,过两年再给孩子讲。


好奇特,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在给孩子讲的时候我老是会这样说:“原来是这样的啊!”好有趣的工厂制作的描述,只能佩服人家的工业发展的好早哦!个人真的觉得很有用。


看的角度之一:生活中常见的东东是经过很多具体的步骤生产出的。看的角度之一:每部机械装置的功能,以及在装置间东东怎样变化的。看的角度之一:工人是怎样协作共同完成制作东东的。看的角度之一:生产中的安全教育。例如:薯片的制作中有一个工人不小心和土豆一起掉到传送带上被输送进削皮的装置里,然后象光土豆一样被运送出来。哈哈哈......太形象了,但很危险。还有的角度是......


在网上看到大家推荐这本书就买了。这书确实不错,孩子一拿到手就放不下了。都是寻常的东西,它们到底是怎么来的?看了这本书就像到一家家工厂去走过一遍似的,对它们的由来有了新的概念。尤其插图不错。薯片怎么来的?插图真幽默。


我儿子四岁半正是求知欲最大的时候,书本质量很好,内容丰富,把每一个物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图画和文字传达出来,增加了知识。我本人也学到不少东西。


买回来看了很久了才来评价,这是本很有知识的书,很多东西连大人都学到了是怎么做成的,里面的图画讲解很生动,儿子3岁半喜欢看书,喜欢机械类的东西。所以每天都要去看一下这本书,特别是里面的肥皂和巧克力是怎么来的他最喜欢,让我们讲了好多遍后,现在自己会拿着书给我们讲了。所以很有知识性的一本书,值得推荐给大家


虽然自多了谢太小的孩子可能阅读有困难,但插图很有说服力,非同一般的生动有趣,配合家长的耐心讲解,应该很受孩子喜欢。翻了翻,应该没有别的评论里提到的叫家长都不懂得内容,物品的制造过程描写得很精炼,生动应该不难理解,主要看家长是否乐意陪孩子读过一个快乐的时光(不论是睡前还是午后)


买了很久一直放在办公室里忘了带回家.自己翻了翻没有什么感觉,特殊的地方就是书的质地,很像那中报纸的材料,和里面的怀旧的图画很配套.翻了几篇觉得描述很生硬.自己暗暗担心孩子能喜欢吗?谁知拿回家,女儿看见了就尖叫起来,冲着很别致的封面.然后晚上就缠着爸爸讲,结果一不留神,一晚上看了很多个,先是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用品和食物开始.最后爸爸逼着才去睡觉的.然后老公就对我说:这是你买的最好的一本书了.我高兴起来了.希望大家也喜欢这本书.


六一节我一口气买了五六套书,我家宝贝5岁了,最喜欢这本书,她喜欢看她所熟悉的东西是如何来的,比如:牛奶、薯片、可乐。。。等,也会被里面的彩图所吸引,有的彩图用非常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产生的经过,孩子看了哈哈大笑。我觉得每一本好书都有它吸引孩子的一个方面,它并不是每一面都能让孩子都喜欢,但只要有一方面是孩子感兴趣,就足以吸引孩子继续看下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