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国大外交

张程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张程  

页数:

251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群雄割据的三国乱世,强者如何才能越做越大,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成就统一霸业?弱者怎样才能避战避强,在夹缝中艰难成长而不致被消灭? 曹操的战略起点是乱世群雄中最差的,但却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战中脱颖而出。先弱后强,注重自我壮大;稳定外圈,集中力量消灭近敌……曹操打出了不同寻常的五张外交大牌。 吴、蜀在兵临城下时仓促结盟,结盟不久便围绕荆州兵刃相见。主政者更换频繁、局势变化微妙、实力不断消长,在经历过血的教训之后,同盟之路将何去何从? 南北对峙的僵局给辽东主政者公孙渊扮演天平中“关键少数”角色的机会。但对于一个弱者来说,首鼠两端、玩转三角的状态究竟能持续多久? 本书以现代外交理论解读三国历史,为我们揭开了三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外交战略的多彩面貌。

作者简介

张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史硕士,擅长幽默写史,曾翻译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本色》。

书籍目录

序一、帝国的外交遗产 乱世门口的军阀 耀眼的智慧光芒 汉朝的外交遗产二、天下尘埃落定时 崛起于四战之地   官渡没发生奇迹 风云际会荆场间三、寻找平衡的联盟 兵临城下的结盟 围绕荆州的是非 流向同盟的鲜血四、国富兵强者胜出 根深蒂固制天下 攻吴伐蜀谁优先 为他人作嫁衣裳五、巴蜀慷慨北伐行 权相与战争体制 结盟与南北对峙 巴蜀慷慨北伐行六、割据南国第一朝七、首鼠两端的辽东八、三国外交战略篇九、三国外交谋略篇十、外事四夷的延续外交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序序叶自成①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中国的历史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的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了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热潮,不少学者和学生们开始对中国外交的历史和特点发生了兴趣。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经过越来越多的学人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会认同,中国的外交与西方的外交有共性,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的学人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的国际关系学”或“中国的外交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程的《三国大外交》一书也是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曾经有一位韩国学者来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希望能就古代东亚国际体系,也就是国内通称的朝贡体系进行研修。朝贡体系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外交事物。可见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和思想。这些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外国的相关学科已经开始注意研究中国古代的外交制度、思想和实践。因为这些宝贵的外交遗产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外交血液中,影响着今日的中国外交。国内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外交历史的研究,以期从中汲取养分。但是,国内对中国外交遗产的挖掘还远远不够。理解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必须要看西方的历史,可是我们不一定非得用西方的历史来理解当今的国际关系。西方的很多例子在中国就遭遇了“水土不服”。为什么只是一味去关注古希腊和威斯特伐利亚,而不去关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三国呢?我们对西方历史的了解肯定比不过西方人。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总结中国自己的经验,展示中国的特色。中国应该有一部分人去做中国自己的外交史和外交思想。现代的国际政治是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之上的。中国是现代国际体系的迟到者和被动接受者。在西方外交思想和规范传入中国之后,中国本土的外交思想、规范和实践开始不断衰落。其实,与古希腊、罗马的那些城邦国家相比,中国更有资格炫耀自己悠久灿烂的外交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就形成了华夏体系。这个体系日后逐渐发展完善成稳固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彻底崩溃于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近代屈辱的历史在人们心中造成的创伤和紧随而至的对西方先进文明及制度的学习,似乎使我们忽视了那些遥远的外交身影和曾经响亮的声音。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重识外交历史,在国际政治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三国大外交》一书就是挖掘中国外交遗产的有益尝试。我曾经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研究,本书则将对古代外交的研究延伸到了秦汉之后,同时将观察的视角深入到中国内部政权。在书中,作者以翔实的史实梳理了三国时期的外交历史,归纳出相关国别的外交战略。其中对吴、蜀两次外交联盟的介绍和对联盟理论的穿插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特色的联盟征伐情况;其中对蜀、吴荆州战略的深入分析,将盛传的“借荆州”细化、纠正为“换江陵”,为我们理清了一桩错综复杂的历史公案。书中有关秦旦通三韩、张特守合肥城等有趣的外交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外交生动有趣的一面。正如作者承认的,本书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并没有严格区分外交斗争和政治、军事斗争,对三国外交战略和战术的分析概括也略嫌简单。另外,还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三个政治实体各有各的地盘、军队和居民,互不隶属又相互承认,它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典型的外交特征,但它们都是在秦汉统一中国的历史前提之下出现的,又都以实现中国的统一为最终的战略目标,而且后来三国又都在不久后重新成为一个统一国家。这又与一般国家的外交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该书不失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外交史作品。张程在北大学习期间,对中国历史有很大的兴趣,也表现出把中国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知识结合的较强的能力。中国的外交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传统,有不少知识和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当代中国的外交。相信张程的这本《三国大外交》会丰富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外交的认识,对人们理解中国外交的历史会有补益。①叶自成: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书摘董卓之蠢,在于他白白浪费了历史赐予他的巨大机遇,丧失了东汉王朝拨乱反正的最后希望。于是王朝的大厦轰然倒塌,一个乱世开始了!世道乱了,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中国政治文化中流淌着的外交思想和王朝的外交制度就是帝国世代相传的宝贵遗产。曹操的战略起点是乱世群雄中最差的,但却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战中脱颖而出。是天意,更是人谋使然。袁绍的战略起点很高,势力最强,但落得只身从官渡脱逃,被人传为千古谈资。不是天意,而是人谋不足。一时间,北方初定,天下风云转向荆扬之间。但历史留给孙权和刘备的时间并不多了。两国结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兵压境之下的结盟,著名战略家的极力促成,最终使中国在208年这一年开始了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曹操在赤壁的惨败,不是战略的失败,而是战术上的连续失误造成的。对于得胜的孙刘联盟来说,荆州问题成了双方的核心矛盾,加上外交信用的不断挥霍,势力对比的倾斜,联盟最终走向了血战。有个艾奇逊式的预言阴影一直萦绕在曹魏的上空。那就是北方肯定治理不好,迟早会出现变乱。蜀汉和东吴说:那时候我们就一起北伐,平分天下吧!曹魏的破解之道是“富国强兵”,结果艾奇逊式的预言始终没有应验。北方最后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统一了天下,只是这时天下不姓曹,改姓司马了。三国是一个谋士辈出的时代,但真正的战略家并不多。战略是根本性的、长期的国家策略;要做战略家,不仅要有战术家的素质,更要明了局势,目光长远,头脑冷静,善于归纳总结。三国战略家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现实主义主导、重实践轻阐述的战略时代。外交谋略的精华是什么?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水无常形,外交谋略也没有固定的本本可以参照学习。我们只能总结出大的外交谋略(善于用人和打心理战),再一起盘点点缀其中的外交战术谋划。中华帝国是东亚地区的老大哥。即使在乱世,中国也依然是老大哥。在三国乱世中,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的交往不仅得到了延续,而且在东北和东南方向得到了重要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国大外交 PDF格式下载



立意不错,可以一看!


听到外交这个词,看上去很高深、很西方思想。但是我们中国也是有外交的,而且非常早,可以说,每两个有不同政权的地带之间就会产生外交关系。所以乱世,创造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在人与人的交流上也是一种进步。而三国时代可谓是秦一统天下后的第一个真正的乱世,而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尔虞我诈、所造就的兄弟亲情也就格外的真实,格外的令人动容。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词汇,例如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然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有过似乎更复杂、更多彩的外交文化,也希望以后能有人多研究研究。论中国式外交,三国时代也不过是个中点站,是一段有记录的历史,这本书总结归纳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式外交,使我们在现今的西方外交思想下,重新认识或者说正式发现了属于我们的足以自豪的中国式外交思想。


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很好


目前没空,等春节放假了好好的读一下


挺好的,就是送货有点问题


没什么大意思!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自古以来,三国题材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从陆游听到盲翁唱鼓儿词,到现在易中天《品三国》的脱销;从唐宋小说到评书,再到《三国演义》的集大成,三国题材作品通俗易懂,脍炙人口。三国多少英雄事,都付笑谈中。谈论得多了,听众和读者们对“说书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图书行业的从业者都思索着如何才能谈出新意来,如何更吸引住读者。从这一角度来说,重庆出版社的《三国大外交》一书为三国题材的旧渠注入了新水,为喜欢三国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阅读窗口。 北大教授叶自成在序言中从外交学专业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三国大外交》一书在当今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或“中国的外交学”浪潮中的探索意义。如果说政治是文明的高级形态,外交无疑是政治尖端的明珠。当我们开眼看世界的时候,当我们沉迷于纷繁复杂的外交表象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从本国的历史和政治遗产中挖掘外交实践和精神方面的宝贵财富。 遗憾的是,正如叶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中国人对古代外交的挖掘远远不够。“曾经有一位韩国学者来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希望能就古代东亚国际体系,也就是国内通称的朝贡体系进行研修。朝贡体系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外交事物。可见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和思想。这些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外国的相关学科已经开始注意研究中国古代的外交制度、思想...和实践。因为这些宝贵的外交遗产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外交血液中,影响着今日的中国外交。国内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外交历史的研究,从中汲取养分。但是国内对中国外交遗产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三国大外交》系统梳理了三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和思想。全书的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经度,以国别为纬度,书写了从董卓推开乱世大门,到金陵王气黯然收期间的外交历史。里面有官渡战役、火烧赤壁、夷陵烽火、北伐中原,更有一些影响外交大局的细节和随着岁月推移被历史迷雾所掩盖的真相。全书的后半部分用外交战略、外交战术和传统外交三个专题,将三国外交的思想遗产和历史意义娓娓道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外交的长河中,三国外交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就是在这个孕育着中国文化新高潮的乱世中,中国外交的脚步一直在继续。不仅开眼了解了更多更深的世界,也敞开大门,迈步走向了世界。 同时,历史著作的精彩离不开对人物的塑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那些羽扇纶巾的谋士和驰骋疆场的武将是三国题材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一部《三国演义》,有名有姓的人物就不下千人。鲁迅说:“三国刻画人物常常失真,有人就说过,刘备仁似伪,诸葛智近妖。”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虽然称赞“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但也认为原书“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陈寿是个英雄史观浓厚的史家,常常将一人的才干智略视为事业成败的唯一原因。《三国演义》更是夸大了这个倾向。这样的结果是人物个性鲜明,热闹登场,却是以讹传讹,失去了历史的原貌。 《三国大外交》汲取了象牙塔中的研究成果,尽量抹去覆盖在三国身上的层层黄沙。在书中,军阀前辈董卓被历史压力击垮,白白葬送了东汉改革中兴的良机,也给自己带来了万年遗臭。乱世的大门被打开后,曹操以微弱的基础,在危险的处境中举止得当,转弱为强,成就了大业。“大耳贼”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利,在赤壁之战后才找准定位,经过“换江陵”、益州问题、汉中战役等一系列政治运作成为了蜀汉开国君主。当他要挑选政治委托人时,作为荆州世族大家代表和硕果仅存的元老的诸葛亮就成为了唯一人选。主政后,诸葛亮的政治选择余地很小,只能通过建立战时经济体制,集中国力,一再北伐。他是个好人,就是为政苛刻,被后人诟病。孙权是享国最久的君主。他的前半生东征西讨,后半生困于内斗和保守心理。孙权越老越重视维系东吴和蜀汉的同盟,作为立国基策。更有被乱世所成全的辽东公孙家族。动荡的中原赐予了他们巨大的机遇,却没有给予他们成功的外交技巧。作为平衡天平的第三方力量,辽东可以卖乖一时,并不能渔利一世。 东吴和蜀汉的同盟贯穿三国历史始终,是研究同盟外交的重要案例。这个同盟经历了辉煌的胜利,也经历了内外猜忌和血腥内讧,最终获得了良性发展。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最大的失败是促成了吴蜀同盟,曹丕最大的失败就是坐视吴蜀同盟的恢复和巩固。始终存在的北方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是维系南方同盟的主要因素。随着南北势力对比的彻底失平,吴蜀同盟也跟随蜀汉、东吴两朝一起灰飞湮灭了。 这是一扇新的窗口。作者以外交学的新思路,尽量吻合历史原貌的写法,书写了一个新的三国世界。 《三国大外交》推开的这一扇窗子的外面的风景是否精彩,还得读者来做评判。 阅读更多 ›


非常好,令我眼界大开。。。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自古以来,三国题材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从陆游听到盲翁唱鼓儿词,到现在易中天《品三国》的脱销;从唐宋小说到评书,再到《三国演义》的集大成,三国题材作品通俗易懂,脍炙人口。三国多少英雄事,都付笑谈中。谈论得多了,听众和读者们对“说书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图书行业的从业者都思索着如何才能谈出新意来,如何更吸引住读者。从这一角度来说,重庆出版社的《三国大外交》一书为三国题材的旧渠注入了新水,为喜欢三国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阅读窗口。
  
   北大教授叶自成在序言中从外交学专业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三国大外交》一书在当今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或“中国的外交学”浪潮中的探索意义。如果说政治是文明的高级形态,外交无疑是政治尖端的明珠。当我们开眼看世界的时候,当我们沉迷于纷繁复杂的外交表象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从本国的历史和政治遗产中挖掘外交实践和精神方面的宝贵财富。
  
   遗憾的是,正如叶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中国人对古代外交的挖掘远远不够。“曾经有一位韩国学者来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希望能就古代东亚国际体系,也就是国内通称的朝贡体系进行研修。朝贡体系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外交事物。可见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和思想。这些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外国的相关学科已经开始注意研究中国古代的外交制度、思想和实践。因为这些宝贵的外交遗产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外交血液中,影响着今日的中国外交。国内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外交历史的研究,从中汲取养分。但是国内对中国外交遗产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三国大外交》系统梳理了三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和思想。全书的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经度,以国别为纬度,书写了从董卓推开乱世大门,到金陵王气黯然收期间的外交历史。里面有官渡战役、火烧赤壁、夷陵烽火、北伐中原,更有一些影响外交大局的细节和随着岁月推移被历史迷雾所掩盖的真相。全书的后半部分用外交战略、外交战术和传统外交三个专题,将三国外交的思想遗产和历史意义娓娓道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外交的长河中,三国外交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就是在这个孕育着中国文化新高潮的乱世中,中国外交的脚步一直在继续。不仅开眼了解了更多更深的世界,也敞开大门,迈步走向了世界。
  
   同时,历史著作的精彩离不开对人物的塑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那些羽扇纶巾的谋士和驰骋疆场的武将是三国题材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一部《三国演义》,有名有姓的人物就不下千人。鲁迅说:“三国刻画人物常常失真,有人就说过,刘备仁似伪,诸葛智近妖。”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虽然称赞“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但也认为原书“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陈寿是个英雄史观浓厚的史家,常常将一人的才干智略视为事业成败的唯一原因。《三国演义》更是夸大了这个倾向。这样的结果是人物个性鲜明,热闹登场,却是以讹传讹,失去了历史的原貌。
  
   《三国大外交》汲取了象牙塔中的研究成果,尽量抹去覆盖在三国身上的层层黄沙。在书中,军阀前辈董卓被历史压力击垮,白白葬送了东汉改革中兴的良机,也给自己带来了万年遗臭。乱世的大门被打开后,曹操以微弱的基础,在危险的处境中举止得当,转弱为强,成就了大业。“大耳贼”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利,在赤壁之战后才找准定位,经过“换江陵”、益州问题、汉中战役等一系列政治运作成为了蜀汉开国君主。当他要挑选政治委托人时,作为荆州世族大家代表和硕果仅存的元老的诸葛亮就成为了唯一人选。主政后,诸葛亮的政治选择余地很小,只能通过建立战时经济体制,集中国力,一再北伐。他是个好人,就是为政苛刻,被后人诟病。孙权是享国最久的君主。他的前半生东征西讨,后半生困于内斗和保守心理。孙权越老越重视维系东吴和蜀汉的同盟,作为立国基策。更有被乱世所成全的辽东公孙家族。动荡的中原赐予了他们巨大的机遇,却没有给予他们成功的外交技巧。作为平衡天平的第三方力量,辽东可以卖乖一时,并不能渔利一世。
  
   东吴和蜀汉的同盟贯穿三国历史始终,是研究同盟外交的重要案例。这个同盟经历了辉煌的胜利,也经历了内外猜忌和血腥内讧,最终获得了良性发展。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最大的失败是促成了吴蜀同盟,曹丕最大的失败就是坐视吴蜀同盟的恢复和巩固。始终存在的北方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是维系南方同盟的主要因素。随着南北势力对比的彻底失平,吴蜀同盟也跟随蜀汉、东吴两朝一起灰飞湮灭了。
  
   这是一扇新的窗口。作者以外交学的新思路,尽量吻合历史原貌的写法,书写了一个新的三国世界。
  
   《三国大外交》推开的这一扇窗子的外面的风景是否精彩,还得读者来做评判。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