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阁楼上的妆颦眉黛

孙辉,胡永芳 重庆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重庆  

作者:

孙辉,胡永芳  

页数:

150  

字数:

16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岁月的风尘擦肩而过,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中国古代女性曾以花朵般的芬芳和艳丽跃动在我们生活的视野中,让我们至今对美丽回眸的同时,不得不对她们深深地膜拜。狐仙和蛇妖谱写了美丽异常的神话诗史,仙女与神女构成了清新甜美的田园奏曲。美貌与才情并存,善良与贤能同在,透过历史,从田野河流的传说眺望,这悲欢离合,形形色色,建构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描画了一种浓密婉约的美好家园。用雅致纤巧的“小女人”来形容古代女子无疑是贴切的,一个“小”字,将那种娇羞柔弱描述得淋漓尽致。情感的拘禁、伦理的压抑使她们不得不生活于男子的阴影里。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她们的一生的信条。她们谨言慎行,小心翼翼,没有反抗,只有屈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她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今人看来,她们的生活是乏味的,单一的,甚至是空洞的,似乎她们的存在只是男人的附庸和传宗的工具,旧的传统道德模式和价值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卑微、懦怯。她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够独立地处理问题,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礼教分庭抗礼。这种依附心理与自卑感,使一些女性麻木困顿,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默默忍受,因为无力推翻,只有选择逃避。当然,其中也不乏敢于追求自我价值,冲破封建压迫,获得人身自由的女性,但是她们并没有引起女性群体的自觉独立,走向醒悟。她们和现代的新时期女性相比,相同的是两者都有着东方女性所独有的优美线条和含蓄之美,不同的是现代女子的个性十足,气质优雅,睿智干练,独立坚强,敢爱敢恨。她们不吝于表达自己,张扬自我,能接受和尝试新事物,也勇于表现自己的美丽。她们很少自怨自艾,而是自我欣赏。而古代那些婉转舞蹈、整衣肃容的温婉女子,她们深藏心底的灵魂,却鲜有人去探询,只是默默地绽放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她们的内心必定不甘于鲜活而青春的生命如此惨白,既使千年之后的我们也能感受到其生命的厚重和光华。流传千年的壁画卷轴中,在阳光寂寥照耀的春日里,绰约多姿的古代仕女,或站或立,或凭栏思度,不知心思几许;或掩面而笑,带点慵懒和风情,流泻出古典的端庄和秀雅。这种感觉和神韵叫做情思。才情与美丽,自古以来的女子就从来不缺。融合古典和摩登于一身,虽然隔着千年时空,仍然气韵生动,栩栩如生。艳色天下重,君宠益娇态。扑面而来的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妖娆。在久远的年代里,她们风华绝代,或是拥有着青春和美貌,或是满怀才艺和思想,演绎自己长歌当哭的故事。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如面柳如眉。恩爱宠溺后香销玉陨。这种香艳里没有腐朽阴霉的气息,也没有骄矜做作的姿态,倾诉着的是骨子里的气质。一方面透露着宫闱中的奢靡、绮丽和豪华,另一方面又演绎着了女人所有的风韵和气度。尤其是那高挽的云鬓,愈加迷离地凸现和升华着这种气度和风韵,让人叹为观止。一任青春的步履沿着人生的轨迹姗姗而来,爱情的花蕾含苞待放,却奈何空对牡丹话寂寞,独奏琴弦觅知音,惆怅里是一种“秀水只在山中锁,清风只对孤蝉鸣”的少女,而人老花黄时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又有几人能找到情投意合的人相伴一生呢?各朝君主为满足私欲,三千佳丽,幽闭后宫,在那红墙深处,甚至在荒寒的一隅形单影只。如有来世,她们渴望的仅仅是嫁在一个平凡人家,上有双亲在堂,下有儿女绕膝,纵有才情,也甘愿在柴米油盐中渐渐磨灭,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里延续人间之爱,一天一天,年华老去。历史厚重的帷幕缓缓拉开,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古老的爱情与农作,翻滚着战乱跟平和,五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行者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且歌且行;谁曾经听那莺歌燕语,含笑半生。

内容概要

丛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截取生活、历史、风俗等方面的传统现象,挖掘其内在联系,将其比较关联,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解读逐渐消失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重新审视现代城市文化具有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套回顾传统文化的经典图文版读本,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之一。本书以独特的现代女性视角,重新叙述那些古代的红颜、爱情、闺房、香艳,以此透视中国关于女性的传统文化中的点点滴滴。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妆容与服饰 一、画黛眉、点绛唇 二、历代服饰流变 三、花容月貌为谁妍第二章 女红与婚嫁 一、女红 二、婚嫁的目的 三、女性在婚姻中的职能第三章 闺范与贞节 一、闺阁女教与无瑕贞节 二、青楼女子与有情烟花第四章 权谋与无奈 一、由来已久的政治联姻 二、权谋博弈的棋子 三、无从选择的命运第五章 宫闱与权力 一、后妃体制与遴选 二、争宠:牢笼里的阴斗 三、染指最高权力的后妃们第六章 文化与影响:女性与历史 一、女性与政治、军事 二、女性与文学 三、女性与音乐美术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妆容与服饰:红颜,这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字眼。无论从史书中,还是文学、绘画作品中,人们所看到的古代女性大都青春貌美、娉娉婷婷,却又昙花一现。她们涂脂抹粉、盛装华服,构成了古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而这风景的背后的目光——男性品赏女性的目光,构成了历代丰富的(同时也常常自相矛盾的)关于这些红颜女性的褒贬之词,在那些正面情绪的表达和负面憎恨的抨击里,反证了女性精心修饰自己的无奈和悲哀。一、画黛眉、点绛唇:乡间田野有种开得并不张扬的花,色泽或鲜红或粉红,叫做凤仙花。秋季花开时,爱美的女孩会把花瓣采来,研碎,捣烂,然后把汁水涂在手指甲或脚趾甲上。有人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无论王嫱西子,金谷园中的绿珠,还是采凤仙花涂指甲的乡村小姑娘,都喜欢打扮自己。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男人也是要打扮的。从前中国的君臣们在上朝之前,通常也会使用粉妆粉饰一番,成语“傅粉郎君”可不是空穴来风。只因为从前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化妆可令自己看上去更赏心悦目,取悦了男人,符合了“四德”之“容”的要求,还可打发时间,于是化妆成了古代女性最重要的事业之一,而备受关注。胭脂丽人、六宫粉黛、脂粉佳人说的都是女人,甚至粉黛、脂粉也成了女性的代名词。 当然,古代并不叫化妆,而叫“香妆”“妆点” “妆饰”,是包括敷铅粉、画黛眉、点绛唇等具体步骤的总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证发现那时候的洞穴上留有关于妇女用红土涂脸的壁画。至商殷则已有用铜镜梳妆打扮的记载。相传春秋时期的西施已懂得以水代镜来梳妆打扮。宋人高承在《事物记源》中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可见秦代宫廷女子已形成了胭脂敷面、以黛画眉的风气。汉代,不仅各种铜镜已成为妇女梳妆打扮的常用工具,贵族妇女的奁盒(梳妆匣)中甚至有假发、梳篦、毛刷和胭脂粉等化妆用具及用品。到唐代,妇女化妆则更加具体细致,其主要步骤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更出现了红妆、催妆、晓妆、醉妆、泪妆、桃花妆、仙蛾妆、血晕妆等各种妆形。“红妆”传说为杨贵妃所创,一度广为流行,方法是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在白粉上再涂上红胭脂。因杨贵妃特别爱用胭脂,传说有一年寒冬,她告别父母时,脸上的泪痕甚至结成了红色的薄冰。


编辑推荐

《阁楼上的妆颦眉黛》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女红婚嫁、妆容服饰、贞节闺范、权谋宫闱、文才艺技,阁楼上的名伶才女被文人描摹传唱、一咏三叹;优雅智慧的仕女佳人、波澜诡谲的后宫权术、红颜香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人心中女人永远是值得一提的话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阁楼上的妆颦眉黛 PDF格式下载



我想试着写古代言情小说,对我帮助很大。


一本书写中国女人美学的书,印刷装帧都很精美!对中国女人审美意识和女子社会文化,从时间上纵向分析,有一个粗略的介绍!


很系统地概括了古代女子的命运,看不出有什么精到之处。


只能说在同类书里面一般啦!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这本书讲得很粗略`而且其中的典故引用还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居然讲成了北魏孝文帝`这种疏忽在本书中出现多次


感觉就是七零八落的资料凑在一起,考证部分不多,大部分都是已知的,缺少深入见解


这本书我还真是不太喜欢啊 内容很简单 没什么意思 比我想象中要差很远 不是我需要的 如果我是初中生可能还会看着点 小学生还会觉得很多知识点 可惜我不是


很佩服本书的作者,文字真的很美,就像本书的封面一样。特别是文章的序言,我很喜欢这种写作风格:典雅、细腻。内容很详尽,插图也很美,让我了解了不少中国的古文化。个人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女生,文字美、知识性强、装帧设计也很棒!O(∩_∩)O~~


书不仅便宜,而且质量不错,赞一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