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鏖兵台儿庄

韩信夫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作者:

韩信夫  

页数:

275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建国60周年将要到来之际,《鏖兵台儿庄》一书承重庆出版社出版。作为本书的主编,我想趁此机会就本书的缘起和主要内容,向读者略加说明。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编写《民国大事记》(1938年)时,接触过台儿庄战役的资料,初步进行过专题研究。嗣后,天津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殷廉和我商议合作研究抗日战争史问题,此时我因承担了台儿庄战役资料的课题项目,遂约定先共同编辑一本台儿庄战役的资料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支持,同意提供有关台儿庄战役的档案,并派马振犊参加工作。

内容概要

蒋介石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调兵遣将,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策定了津浦线防御战;他下令处决韩复榘,严肃军纪;他同李宗仁及台儿庄前线各高级将领保持密切的电报联系;在台儿庄最危险的时刻,他亲临前线巡视;在举国欢庆台儿庄大捷时,他通电全国,告诫军民保持清醒头脑,“闻胜勿骄”。 台儿庄战役同李宗仁将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李宗仁是我国卓越的军事家。抗战初期,他临危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徐州,指挥津浦线防御战。他所率领的五战区各部队,除桂系第十一、二十一两个集团军外,都是从各个战区抽调的,有中央军和“杂牌军”,派系复杂,问题甚多。李宗仁知人善任,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团结部属,共同抗日。他的作战部署周密,坚定沉着,指挥若定。

作者简介

韩信夫,1938年1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汉族。1963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专长及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客家学。主要代表作为《中华民国大事记》(五册,800万字,主编);《20世纪中国大事典》(250万字,主编);《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论文);《鏖兵台儿庄》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历史背景 徐海地区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战略地位 战争之开始 战时局势的发展变化 日军图谋打通津浦线 李宗仁肩负重任 处置韩复榘第二章 台儿庄序战之池淮阻击战 池河血战 淮河大捷 两淮豪杰起田间第三章 台儿庄序战之滕县保卫战 川军开赴滕县 滕县外围战 滕县城保卫战厂 王铭章 血洒滕城第四章 台儿庄序战之临沂之役 一战临沂 再战临沂 三战临沂第五章 台儿庄城寨阵地战 台儿庄初期保卫战 台儿庄中期保卫战 台儿庄后期保卫战第六章 台儿庄侧背运动战 汤军团进入抱犊崮 枣庄、郭里集争夺战 向城、兰陵截击坂本支队 鏖战大顾珊及底阁、杨楼第七章 台儿庄大捷 捷报传来举国欢腾 乘胜出击穷追逃敌第八章 台儿庄战役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附录一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序列表附录二 台儿庄战役日本军队序列表附录三 台儿庄战役相关军事地图

章节摘录

  同时,敌之炮火分向东关全线和城内施行遮断射击,以牵制我守军的临时调动和我军的后线增援:敌机更是如乌鸦一般满天飞,疯狂地进行低空扫射。在强大炮火掩护之下,敌突击队300余名开始攀城,我守城部队居高临下,以步枪、手榴弹将敌全数击毙,继而,敌又派遣突击队200多名蜂拥攀城,也被我守军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南城城墙也被敌炮猛轰坍塌。出现了一个两丈余长的大缺口,城厢民房中敌烧夷弹,到处起火焚烧。第一二四师第三七。旅第七四。团团长王麟率部前往南城缺口拒堵,双方短兵相接,反复肉搏,我守军终于完成了堵塞任务,而王团长却不幸中弹阵亡。王铭章急电孙震,报告战况:  立到。临城,军长孙,o密。黎明敌即以大炮向城猛攻,东南角城墙被冲破数处。王团长冲锋阵亡。现正督各部死力堵塞中。谨呈。王铭章。12.12.叩①  在敌攻我东关和南城的同时,也有一部敌军攻我东南城角,他们同样也是先以密集炮火猛轰城垣,半小时左右即轰开一个大缺口,然后在七八辆坦克的掩护下,百余名敌军向城内猛冲,我守军第七二七团第二连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两辆坦克,炸毙敌步兵五六十名。但该连也在敌密集火力的射击下伤亡殆尽,无力阻击,致使敌四五十人冲上了城墙。这时,第七二七团第一营营长王承裕立即命令营预备队第一连反攻突入之敌。全连在仅有两挺轻机枪掩护的情况下,向敌猛扑。一阵手榴弹投掷出去之后,战士们便抡起大刀,横劈竖砍,一场白刃交手战后,突人之敌被我全歼无遗,而我守军150人,只剩下14名士兵,连长张荃馨、副连长贺吉仓以下官兵全部为国捐躯。就这样,上午与敌激战了五六个小时,两路进攻之敌均被我军英勇反击所击溃。至中午,双方暂时中止战斗,敌人准备再发动新的攻势,我军也乘隙调整部署,准备迎接更加激烈的新战斗。  午后1时许,敌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势,敌机轰炸愈烈,城内房屋半被炸平。我城内守军奋起反击,但因敌炮火殊猛。已伤亡过半,王铭章率同参谋长赵渭滨、副参谋长邹绍孟及各旅、团长、周同县长,分沿城垣往来督战,士卒振奋,争夺愈烈,然情势仍十分险恶。王铭章鼓励残部死力抵抗,以待援军到来,并电呈孙震:  立到,临城,军长孙,o密。敌以炮兵猛轰我城内及东南城墙,东  门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步兵登城,经我军冲击,毙敌无算,已将其击  退。若友军再无消息,则孤城危矣。谨呈。王铭章。12.13.叩。①  殊不知此时来援的汤恩伯第二十军团第八十五军,在滕县与临城之间与敌军发生了遭遇战。铁路正面,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七旅与敌遭遇于官桥至南沙河间,我铁甲车两列被敌击毁。铁路东面,第四师与敌苦战于虎山、龙山、党山、三山、落凤山一带,该师左翼在党山、三山击退了来犯之敌,而在右翼龙山、虎山方面,被敌渗人,演成落凤山附近夜以继日的混战,增援部队与敌胶着,已无法接近滕县了。孙震心急如焚,而又不便将实情告诉王铭章。  下午2时30分,敌又将攻击重点转向南城墙及南关,先以12门火炮猛烈轰击南城墙和南关街市,敌机二三十架同时集中轰炸南关。南关是我防御的薄弱部分,守备部队第一二四师第三七二旅第七四三团的卢营是一个仅有两连编制的残破部队,且昨夜才由大坞转移至此,匆忙布防,阵地只有简单的掩蔽工事,而无坚固的防空设施,所以很短时间内即伤亡过半,剩余部队在南关也无法存身,被迫转移到西关车站附近继续抗击。南城墙在被敌重炮轰炸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城墙被毁倒塌,几乎夷为平地,处处可以攀登。守备部队第一二四师第三七。旅第七四。团的蔡证营,突遭敌炮猛烈轰击,血肉与砖石交织在一起。敌步兵五六百人,在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猛攻南城墙,第三七。旅旅长吕康、副旅长汪朝廉亲临城墙指挥督战,但因敌攻势过猛,我守军伤亡甚重,吕康、汪朝廉亦皆负重伤。与此同时,战斗在南城墙上的第一二二师第七二七团也在同敌人浴血奋战。在南城墙大缺口之左侧,敌又用炮火摧城一小缺口,10余名敌兵在此布梯攀登,第七二七团第三连的上等兵潘玉即以手榴弹毙敌七八名,余众窜回。旋敌又增兵数百自大缺口处突入,第七二七团之王、吴两营并力堵击,遂发生巷战。第一连连长张奎智率队奋战,身先士卒,手刃敌寇数名,不幸殉难。下午3时30分,敌复增兵2000余名突人城内,我守军裹伤巷战,不稍后退。然我军愈战愈少,敌更集中炮火,以烧夷弹向城内猛射,我负伤将士及阵亡忠骸,多遭毒焰延及,尽成灰烬,其状至惨,其情至烈。南城墙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即告失陷。值此危急时刻,王铭章第三次打电报给孙震:  立到,临城,军长孙,o密。独座山方面本日无友军枪声,想系被  敌阻止。目前,敌用野炮飞机,从晨至午不断猛轰,城墙缺口数处,敌  步兵屡登城屡被击退。职忆委座成仁之训,开封面谕嘉慰之词,决以死  拼,以报国家,以报知遇。谨呈。王铭章。12.15.叩。①  之后,王铭章亲临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挥督战。这时,南城墙上的敌人又以炽烈的机枪火力掩护步兵从西南城角向我西城墙上的守军压迫。同时,敌炮兵又集中火力猛轰西城门楼,我西城墙南半部的守军伤亡过重,以致西门和西门以南的城垣在下午5时落人敌手。  此时天色人暮,敌军从东、西、南三面突入城关,滕县城已危在旦夕,然而仍不见援军的踪影。王铭章知道杀身报国的时机已至,于是他抛弃了一切期望,下令将电台砸毁,自己拿了枪,在士兵的行列中作战;税师长等中下级将士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武器,参加到士兵的行列中去了。满城居民,也都拿出了武器,参加到士兵的行列中去。  由于敌人集中火力向城中心十字街口射击,王铭章和他的幕僚随从无法在市街内存身,乃从西北角登上城墙,亲自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但因敌火力猛烈,城墙上又毫无遮蔽,故这个排尚未接近西城门楼就全部阵亡。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王铭章迫不得已决定缒城而出,准备到西关火车站指挥第一二四师第三七二旅继续与敌拼搏。是时,敌轰炸炮击更加猛烈,全城陷人火光烟尘之中,巷战愈形混乱。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火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毛泽东  这次胜利虽然是在一个地方,但他的意义却影响战争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周恩来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嘲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没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蒋介石  现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马革裹户J,誓与日寇决战到底!  ——李宗仁  历史上中国曾屡次战胜强敌,现在中国业已全国统一,又有新兴之军事人才,日本即令欲征服中国三分之一之土地,其消耗之多,牺牲之大,亦非日本之力所能及。  ——英国《伯明翰报》  华军的胜利说明,中国战局之变迁,已予日本在大陆之野心以极大的打击。去夏日本尚以为中国于开战6个月后即将屈服,但中国之抗战已达9个月,而其实力反由弱变强。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鏖兵台儿庄 PDF格式下载



气壮山河上甘岭
——读《解密上甘岭》有感
鲁 烟

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吗?“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名叫《我的祖国》,是电影《止甘岭》中的主题歌。提起上甘岭,众多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过,这场规模空前创造了许多战争之最的纷争,是如何从最初的小规模战斗发展成为一场大的战役的呢?读了《解密上甘岭》一书,对这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战役便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有诸多特色,概括起来有三点值得回味。
首先是作者的严谨求实。作者张嵩山是位军旅作家,1993年创作《摊牌——争夺上甘岭纪实》,获得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等,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公认为表现上甘岭战役最为客观最为全面的作品。十年之后他接触了许多曾参加这场战役的将军们,看到一些美国内部出版部分将军的回忆录,以及解密的美军档案,收集到许多上甘岭战役的最新资料,修正一些当年的谬误,于是产生重新撰写上甘岭战役的创作欲望。
其次是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纳了国内外我方、友方甚至于当年敌方档案资料中的诸多记载,以战役发起推进的时间为顺序,客观、公正地再现了我军、美军及韩军各方军事部署、战略安排、战术设定。书中的描写既注重我方战士克服武器装备的落后,发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强劲的对手进行殊死拼搏的动人场面;同时也客观说明美军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以一场现代化的立体作战声势,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对整个战役的分析评述是本书的第三大特色。作者从军事角度对敌我双方指导思想和战役进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事先我军就已发现对手调兵遣将频繁,然而敌人的主攻方向在哪里?虽然详细分析,却从没有想到主攻方向竟然是上甘岭,它乃是一系列高峰前的一个小山头,地形并不险要,军事价值亦不很强,美军为什么会挑选这个地方作为主攻呢?因为当时美国政府以停战谈判为主要外交努力手段,个别将军却想着发动一些局部小规模战斗,一方面不致引起大的反响,另一方面也想为他们的谈判增加筹码。可没想到竟然如滚雪球般越打越大,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从而演变成一场世界上都极为有名的为众多军史专家研究和探讨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以我军全胜美军失败而告终,对于这场战役,美国等国的态度耐人寻味:有的讳莫如深若无其事,有的片言只语一笔带过,有的实在是躲不过了便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渴望幸福,我们正在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然而一旦有人想破坏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义无反顾拿起枪来保卫我们的家园。正如《我的祖国》歌曲中唱道: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今年正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让我们记住60年前的那场战斗,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


详实的史料,描述了台儿庄大战的战况,不错。


看到了历史的另外一面


写得不错,对于那段历史叙述较为周详;文字稍嫌平淡。


  文/韩信夫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编写《民国大事记》(1938年)时,接触过台儿庄战役的资料,初步进行过专题研究。嗣后,天津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殷廉和我商议合作研究抗日战争史问题,此时我因承担了台儿庄战役资料的课题项目,遂约定先共同编辑一本台儿庄战役的资料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支持,同意提供有关台儿庄战役的档案,并派马振犊参加工作。1983年6月13日,我在《人民日报》发表《台儿庄会战》一文,同年12月殷廉等人在该校学报发表《台儿庄战役概况》。台儿庄资料编就后,我们在出版问题上颇费周折,直到1989年10月才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名为《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全书25万字。编者有:韩信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殷廉、柳春旸、励维志、萧前(均系天津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6人。至此,我们研究台儿庄战役的第一步工作始告完成。
  
  台儿庄战役是我国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80年代以来,各种论文、专著及资料书纷纷问世。1992年4月,我邀请《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一书的原班人马撰写台儿庄战役专著。1993年4月8—11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举行了“纪念台儿庄大战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山东许多著名学者,外地的张宪文、黄美真、王学庄,台湾张玉法、蒋永敬,美国唐德刚等120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00余篇。会议广泛讨论了台儿庄战役的背景与范围,参战部队与将领,中日两军的战略方针,大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李宗仁将军的军事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在大战中的作用等重要问题。论文所涉及的范围及讨论所提出的可题,超过了以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会议的召开及其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台儿庄战役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阶段。我和马振犊、夏军参加了会议,感到深受鼓舞和鞭策。从山东开会回来后,我们加快了写书的步伐,对原计划做了进一步修改和落实,努力使这本专著富有特色。
  
  历史研究必须详细占有资料。我们的着眼点,首先是力求做到史实准确,内容翔实,材料丰富。我们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努力发掘新资料。经过10余年的资料积累,在此基础上撰写专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次单独的战役。就后者而言,它除了自身的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外,在其外围还有若干次序战。日军欲打通津浦线,开初以南中主攻,北路助攻。当南路日军在淮河受阻后,又改以北路主攻。但北路日军不待南路配合乃孤军南下,这就为我军在台儿庄围歼日军创造了契机。从这一视角观察,津浦南段的阻击战可视为台儿庄战役的最初序幕战。基于这种考虑,本书将津浦南段的阻击战列入了台儿庄的序战之一。津浦南段阻击战,一般称之为淮河阻击战,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面,因为津浦南段阻击战,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池河阻击战;第二个阶段是淮河阻击战。据此,本书将津浦南段的阻击战称之为池淮阻击战。
  
  作为台儿庄序战之三的临沂之战,严格来说应当截至张自忠第五十九军与庞炳勋第四十军3月18日临沂大捷为止。“再战临沂”、“三战临沂”均已超出序战范围,本应将二、三两次临沂之战与临沂大捷分开,但本书将临沂三次战役放在一起,全部在序战中写,完全是为了叙述之便。
  
  台儿庄战役的正面战场,包括台儿庄城寨的阵地战和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前者是守城战,后者是攻击战。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善守,担任阵地战;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善攻,担任运动战。孙集团军和汤军团是台儿庄战役的两支主力军。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孙集团军坚守城寨,诱敌深入,避免决战;汤军团让开正面,在抱犊崮与台儿庄迂回线上运动,拊敌之背,协同孙集团军歼灭犯台儿庄之敌。孙集团军以三十一师守城,为内线作战;又以三十师及四十四旅控置于台儿庄西侧,第二十七师控制于台儿庄东侧,为左右两翼,均为外线作战。孙集团军采取守点打援、积极防御的阵地战。全体将士奋勇作战,以死报国,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台儿庄保卫战中功勋卓著。本书对孙集团军的作战情形,做了详尽的叙述,对其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对于汤军团,本书详尽地叙述其作战的全过程,并将其作用归纳为四个方面,指出汤军团功不可没。目前史学界对汤军团的看法有欠公允。主要是4月1日至4日汤军团在向城、兰陵一带截击坂本支队延误了南下的时间,加重了孙集团军作战的压力,使台儿庄处于几不能保的困境之中。战区当局指责汤军团,事出有因。但汤军团处在腹背受敌的危险时刻,当机立断变更态势,先扫清来自临沂的威肋,再行南下,这是当时摆在汤军团面前唯一可行的抉择,它使坂本与濑谷两支队会合成为泡影,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解除了坂本支队的威胁后,汤军团马不停蹄,迅速南下,在大顾珊与底阁、杨楼与敌鏖战,底阁、杨楼一役大败坂本支队,使形势急转直下,造成了汤军团与孙集团军在台儿庄东北合围日军的态势,迫使濑谷支队全线崩溃,不得不下令撤退。我军抓住机遇,适时转入总反击,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汤军团与孙集团军两支主力在台儿庄战役中并驾齐驱,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完全可以说,没有孙集团军在台儿庄坚持阵地战,便没有台儿庄的胜利;同样,没有汤军团在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也不可能有台儿庄的胜利。它们在台儿庄战役中一守一攻,相辅相成。我们切不可扬孙(集团军)贬汤(军团),而要一视同仁。而且,汤军团的运动战,是我国抗战初期实施新战略战术的成功范例,不仅是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评价,也有一个观察的视角问题。如果从抗战初期的历史背景及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考察,我们会感觉到这一战役牵动了全局,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因此,台儿庄大捷震动了世界,便不是偶然的。世界各国都从这次大捷重新认识交战双方,分析和预测中日战争的结局,从而改变了国际视听,对我国争取国际援助、实现抗战攻略,十分有利。如果把这一战役局限于台儿庄弹丸之地,孤立地当作一次普通战役来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从前一种立场出发,对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辟了专门一章,分为八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我们的结论是:“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台儿庄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前线我军将士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在津浦线上将日军拖住了数月,为部署武汉会战及实现向西南大给方的战略转移赢得时间,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近百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悲惨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点,台儿庄大捷,也使民族复兴露出了一线曙光。”
  
  台儿庄战役同李宗仁将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李宗仁是我国卓越的军事家。抗战初期,他临危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徐州,指挥津浦线防御战。他所率领的五战区各部队,除桂系第十一、二十一两个集团军外,都是从各个战区抽调的,有中央军和“杂牌军”,派系复杂,问题甚多。李宗仁知人善任,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团结部属,共同抗日。他的作战部署周密,坚定沉着,指挥若定。孙集团军善守,他委以台儿庄阵地战,汤军团善攻,令其在台儿庄侧背进行运动战。津浦线南段以五十一军、五十九军在淮河北岸实行阵地战,而以桂系三十一军及第七军让开津浦正面,全师西撤,实行游击战,并发动两淮民众武装,军民合作,共同歼敌,将日军阻遏于淮河南岸,使之不能沿津浦线北上增援台儿庄。李宗仁实行运动战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新战略战术,在台儿庄战役中大见成效。李宗仁的正确指挥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本书客观评价了台儿庄战役中,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和各位指挥战役的将军,非常值得一看。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部具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不知道如今的历史教科书关于抗战是怎么写了。在俺上学的时候,面目冷硬的历史教科书们在讲到这段惨烈的历史时给俺的感觉就是貌似不怎么厉害的日军不停地走向胜利(尽管也会小小地遭遇挫折),国民政府不停地愚蠢地逃跑(尽管有时也出现个“爱国将领”扬我国威)。总体来看,国军基本无所作为,难道在天天玩搬运辎重的弱智游戏?似乎像样子的战斗不是吸屁喜干的,就是跟吸屁喜有关的人干的。当然,这样讲并无半点否认敌后工作的重要性的意思。但是如果只有敌后工作,那个国家必定早已玩完。就像当时许多别的国家那样——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高丽棒子的“GREAT LEADER”Comrade JRC啊。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导师只能跑到东北那疙瘩去打游击去咧。咳咳……
OMG,动动半僵化的脑子一想,俺就不明白了,历史教科书到底价值何在?教出来的人们会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过去?——再一想它们讲到漫长的所谓“JJ社会”,似乎贯穿始终的就是无恶不作、骄奢淫逸的糊涂蛋、无能之徒以及傻帽儿们压迫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老百姓,然后被逼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愤怒地揭竿而起,反抗压迫,直到他们自己成为同样被下一批次的老百姓所推翻的对象。“温良恭俭让”的老祖宗们如此杀来杀去,俺们国家的历史还真是腥风血雨的五千年呢!
俺自认为还算是历史教科书学得比较好的“听话学生”,但俺却不知道俺的老祖宗们怎么过日子,他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他们的政府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等等极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俺与先辈之间的联络被人为地割断了。是谁の过错?!
但是——世界之所以可爱,或许正是因为很多“但是”存在——好在,总还有历史教科书之外的历史书。说来也真是够有讽刺意味的。俺的历史知识竟然大多是从教科书之外的书上学来的。呵呵,也许人家教科书总是谦虚地抛砖引玉吧。(不幸的是,还当真就有不少人被砖头砸+_+了。只要提到一件跟教科书的说明不同的事情,便常常可正视历史,也包括正视历史中的“自己人”之外的“别人”。对于中国人来讲,抗战时期,不论何种党派、主义、出身等,能够抗日的便是我民族之英雄。如果流血流汗乃至殒命,得到的却是故意的忽略或扭曲,那就太令人-_-b咯。
因此,俺对此书怀着极大之希望。
PS:希望我们的后人能得到更多的真正的历史教育。俺觉得吧,怎么着文明时代的人类在多数时候都还是过的平常日子。人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坏,有时候就是不好不坏……God knows人是个什么鬼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