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化要发展
2006-12
云南民族出版社
谢伟,刘军 著
174
140000
课题组的刘军是我的学生,要我为他们的《向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一书作序。读罢书稿,颇有感慨,受书稿启发,写就如下文字代为序。 就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发展境况而言,思茅市犹如云南的缩影,而西盟县的贫困则是思茅的典型。西盟全县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每10个人中,有7个佤族,而每10个佤族人口中,有7个处于贫困之中。政府的扶贫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扶贫难度日增,资金供需矛盾加剧;另一方面,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文化现象,进一步促使扶贫投入产出失衡,往往存在着“十分投入却只有一分回报”的现象。 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并不是新发现,人们早有“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认识和实践。该项研究成果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回顾西盟佤族自治县50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划分佤族的传统文化和现行文化,把对问题的认识引向了深入。他们认为,西盟佤族现行文化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三大类问题交织在一起。其一,由于时代发展的张力,造成民族现行文化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断裂。其二,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相对封闭和单质,使其缺乏对外交流、补足断层的机会,能力发展不足,文化自觉的良性机制难以形成。其三,制度安排的原因,社会孤岛与文化孤岛长期没有打开。”事实上,其中包含着更多更深的问题,包含着传统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的冲突、保护文化多样性与加速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理论矛盾等。此外,还包含着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于西盟这样的“少边穷”地区的文化供给不足,亦即政策与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
序言引子第一篇 民族文化——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第一章 形势逼人——思茅市与西盟县的贫困状况 一、思茅市的扶贫难题 二、西盟县的贫困现状 第二章 “二元相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经济 一、西盟县扶贫中尴尬的“笑话” 二、一个共性问题 三、西盟县冬农开发的一个实例第二编 传统文化与现行文化——西盟佤族年经济文化考察 第一章 刀耕火种——佤族传统农耕与生活 一、关于佤族传统文化与现行文化的划分 二、生存环境 三、生产状况 四、生活状况 第二章 “阿佤理”——传统社会关系与传统文化 一、“阿佤理”与佤族传统社会关系 二、部落联盟一姓氏家族一家庭 三、姓氏与姓氏家族 四、家庭 五、“窝郎”、“巴猜”、头人 六、宗教信仰 第三章 民族特点——佤族传统文化的几个突出特征 一、内聚型文化特征 二、伦理型文化特征 三、自给自足型和及时消费型文化特征 四、文化变迁中的新因素 第四章 过渡后的变化——佤族现行文化的形成 一、生存环境方面的变化 二、生产方面的变化 三、生活方面的变化 四、教科文卫方面的变化 五、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 六、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第三编 文化到底怎么了——佤族现行文化与发展间的不适 第一章 经济转型的痛苦——农业文化产生断层 一、农业的问题:目标预期低,缺乏规范意识 二、经济项目中的问题——有本钱就行 三、商贸问题:羞于买卖 四、外出打工问题:搬回来的东西少 第二章 文化孤岛与贫困文化 一、文化孤岛 二、贫困文化与眼界 三、“等靠要”与行政行为 第三章 两极分化——新老文化间的断裂 一、传统习俗顶用 二、传统价值观的延续 三、再说习俗 第四章 一块球场和一张报纸——文化意味着什么? 一、文化是技艺、规则、意义的复合体 二、用技艺、规则、意义的眼光看文化变迁 第五章 初中问题——面向未来的一个隐患 一、从一封来信说起 二、问题的成因第四编 向文化要发展——思考与对策 第一章 文化与发展——相关理论问题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文化先行发展战略 二、经济决定论与文化先行论 三、市场经济与伦理经济 四、文化支撑与文化提升 五、文化与发展 第二章 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的基本框架 一、基本症结与总体对策 二、叫停两句口号 第三章 眼光放低——重建民间乡村文化生活 一、从内部打开孤岛,重建朝气蓬勃的民间文化生活 二、在村寨文化建设中促进价值观的整合 第四章 突破教育瓶颈——成人教育与初中教育 一、大力推进农民职业教育 二、让初中教育读得起,用得上 第五章 逐步推行“有条件扶贫”—在锻炼中重塑主体 一、逐步放手,给予锻炼机会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三、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就项目开展的培训 第六章 保护民族文化——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对于保护的理解 二、把民族性转化为地区发展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