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

吕宪国 编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6-01  

出版社: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吕宪国 编  

页数:

922  

内容概要

  《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是对中国近五十年来湿地研究与管理的成果总结,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目前湿地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阐述了湿地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分布特征,阐明了不同湿地类型的结构与功能。第二部分介绍了湿地的形成与演化,湿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内容及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分别描述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湿地生态特征及其资源利用状况。本书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湿地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湿地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及中国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与模式等内容。  《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系统阐述了湿地的概念、形成、不同湿地类型的分布及其结构功能,提出了一套实用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基于我国自然地理区划、湿地的自然特征及省级行政单元,对湿地进行了分区,并对不同区域的湿地生态特征、资源及其合理利用进行了描述,为湿地科学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及数据平台。结合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具体案例,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理论、对策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湿地友好型农业模式的方法与技术。  《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系统性强,可供湿地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湿地保护的科研及管理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吕宪国,男,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第二批优秀省管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多年来主要从事自然地理、湿地科学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了典型类型湿地水陆相互作用过程、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通过对湿地水陆相互作用的物质平衡关系、物质通量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揭示了典型类型湿地功能及其变化,建立了不同类型湿地优化管理模式,阐明了人类活动影响下三江平原湿地的演替特征。主持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项目“通过湿地生物多样性电子图的制作,开展对生物多样性有益的土地利用规划示范”、科技部支持项目“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调查”专项“东北地区湖泊生物资源调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典型湿地水陆相互作用”、“资源环境效应及调控”、科技部中央级科研院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国家野外试验站监测规范与数据标准化”专题--“湿地国家野外试验站监测规范”等40多项项目。主持的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黑龙江省环保局一等奖一项。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文章90余篇,出版专著5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概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国湿地概况第二节 中国湿地研究趋势第二章 湿地的基本概念与湿地分类第一节 湿地的定义第二节 湿地基本类型与湿地分类系统第三章 中国湿地分布规律及其特征第一节 中国湿地分布规律第二节 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区第四章 中国主要湿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第一节 主要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第二节 中国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第三节 中国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第四节 中国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第五节 中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六节 中国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第五章 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第一节 湿地水文过程与功能第二节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功能第三节 湿地生物多样性第二篇 中国湿地的形成与演化第六章 湿地的形成条件第一节 湿地形成的自然因素第二节 湿地形成的人为因素第七章 湿地的自然形成过程与演化第一节 湿地的自然形成过程第二节 中国环境变化的湿地沉积记录第三节 中国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与演化第四节 中国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与演化第五节 中国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与演化第六节 中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与演化第七节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与演化第八章 中国湿地退化及驱动因素第一节 中国湿地退化现状第二节 全球环境变化对中国湿地的影响第三节 生产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四节 其他干扰方式对中国湿地的影响第九章 中国湿地动态监测与评估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指标体系第二节 湿地宏观监测研究第三节 湿地环境评估模型研究第三篇 中国湿地分区分论第十章 东北地区湿地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经济概况第二节 湿地类型与分布第三节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第四节 湿地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十一章 华北地区混地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经济概况第二节 湿地类型与分布第三节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第四节 湿地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四篇 中国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

章节摘录

  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由现存的环境条件及空间范围所决定。现时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比如,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恢复速度比较快,而在寒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恢复速度比较慢。不同的环境状况花费的时间也就不同,甚至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很难进行。另一方面,一些湿地恢复的愿望是好的,设计也很合理,但操作非常困难,恢复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全面评价可行性是湿地恢复成功的保障。  2.稀缺性和优先性原则  计划一个湿地恢复项目必须从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出发,应该具有针对性。为充分保护区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在制定恢复计划时应全面了解区域或计划区湿地的广泛信息,了解该区域湿地的保护价值,了解它是否是高价值的保护区,是否是湿地的典型代表类型,是否是候鸟飞行固定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尽管任何一个恢复项目的目的都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而阻止陆地化过程,但轻重缓急在恢复前必须明确。例如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它们的栖息地恢复就显得非常重要,即所谓的稀缺性和优先性。因为小规模的物种、种群或稀有群落比一般的系统更脆弱更易丧失。但恢复这种类型的湿地难度也就很大,常常会事与愿违。  3.美学原则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许多湿地恢复研究中,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如国内外许多国家对湿地公园的恢复都体现了美学设计与组合的观点。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美学是湿地价值的重要体现。  4.主导性与综合性原则  对湿地的恢复应考虑到湿地的各个要素,包括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其中水文要素应优先考虑,因为水是湿地存在的关键,没有水就没有湿地。在沼泽湿地进行水源补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水质、水量、水温、水中悬浮物等状况,及时实现对水质的监测分析,以免对沼泽湿地产生二次污染。在考虑水的同时,兼顾生物、土壤等要素,只有将湿地要素综合起来考虑,才可避免恢复湿地再次出现退化现象。例如要恢复的湿地中存在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它们的栖息地恢复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作为人类水源地的湿地,其水质恢复就应该优先考虑。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