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陶希圣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03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

陶希圣  

页数:

152  

字数:

11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陶希圣(1899—1988)原名汇曾,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1922年毕业以后任安徽省立法政学校教员。1924年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卅运动中任上海中学生校武汉分校教官、中央独立师军法处处长、《党军日报》主编等职。1926年后,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28年在上海与周佛海等主编《新生命》月刊。1934年组织“食货学会”,出版《食货》杂志。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8月参加汪伪国民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央党部”宣传部长。1940年到香港披露了“日汪密约”的内容。1942年到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为蒋介石代笔撰写《中国之命运》。后任《中央日报》主编,主办“月刊”,兼蒋介石私人秘书。1947年以后曾任国民党宣传部次长、中央委员。1949年到台湾,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第五组组长、《中央时报》总主笔、《中央日报》董事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常委、中评会委员等职。1988年于台湾逝世。

书籍目录

本书说明新版序第一章 绪论——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必要和方法 第一节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史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禧我研究的困难 第三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困难 第四节 本书的要点——士大夫身分的特质 第五节 士大夫岙分与知识阶段 第六节 结语第二章 总论——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宗法社会 第三节 封建社会 第四节 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封建社会 第五节 阶级社会 第六节 结语第三章 士大夫身分的发生发展和变迁——从中国社会史上观察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古史之民族的分析 第二节 井田制度与土地税法 第三节 身分差别与阶级流通 第四节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 第五节 士大夫阶级的特质 第六节 近百年来的士大夫阶级 第七节 中国国民党的基础 第八节 余论第四章 官僚的发生发展及其在政治上地位——官僚制度及其摧毁 第一节 摧毁官僚制度的必要 第二节 官傣未发生以前的封建国家 第三节 后封建时期官僚的发生 第四节 官僚和地主士大夫的联系 第五节 官僚政治背景的变迁 第六节 摧毁官僚制度的原则的方法第五章 官僚及军队之封建的形态——中国 第一节 对小民族的封建统治 第二节 货币数量和私人财富的观察 第三节 政府重农轻商的政策 ……第六章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中国民族思想之社会史的观察第七章 僧侣与士大夫身分——士大夫身分与宗教第八章 宗法理信纸与宗法的实际——中国宗法势力及其摧毁附录一 士大夫身分与知识阶级附录二 中国社史的一个考察

章节摘录

  中国的革命,到今日反成了不可解的谜了。革命的基础是全民还是农工和小市民?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还是几个列强和几个军阀?这些重要的问题都引起了疑难和论争,论争愈烈,疑难愈多。要扫除论争上的疑难,必须把中国社会加以解剖;而解剖中国社会,又必须把中国社会史作一决算。中国社会史的决算,至少要提出下面两点做中心:  第一,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是否使中国社会变质,变质又达到什么程度?  对于第一个问题,至少有三个答案:其一、中国社会是封建的,封建制度还是存在;其二、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制度早已破坏无余。其三、中国的封建制度虽早破坏,但仍  是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有巨大的封建势力存在着。对于第二个问题,却只有两个答案:其一、中国和外国通商以后,社会构造没有根本的变迁;其二、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后,封建势力日就崩坏,但同时后者又与前者相结成为一大反动的营垒,社会构造已有改变。并且,封建势力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宗教的、或观念的?这又随论争者观点的不同,引起了腻烦缴绕的辩解。有许多只不过一二个名词之争:有许多涉及于革命根本问题,提出相异的革命方略,或竟藉论辩的名词回避革命。  第一个问题是所谓革命理论问题的一个焦点。但是,革命理论是由社会的实况抽出来的。要寻出正确的革命理论,必先对社会的实况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中国社会构造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构造,那末,革命的基础是无产阶级而对象是资产阶级:不然,则革命的基础是全民,而革命的目的在收回关税自主权以求遂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中国是封建制度即封建贵族的统治,那末,革命的对象是封建贵族而基础是第三阶级即市民阶级和农工。如果封建制度已经崩坏,但士大夫官僚政府抑制资本主义的发达,继续着农村对都市的斗争,停滞中国社会于前资本主义状态;自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官僚迅速和帝国主义结纳,士大夫身分日就衰残,其社会地位为帝国主义资本支配下的资产阶级所代替;手工业日益破坏,农工生计日益困难,那末,革命的基础便应当是农工和手工业者与知识分子即小市民阶级。因此,我们可以说:对社会实况没有或回避正确的认识,则革命理论不过空谈。所以,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又必待第二个问题解决以后。那末,中国社会史的决算,在今日实在要痛下一番工夫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PDF格式下载



作者是民国时期社会学家,也作过蒋介石的秘书。这本书很薄,是当时讨论中国社会性质的一本小书。说实话,读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它的观点早已介绍了。可能值得一读的部分是作者关于中国士大夫特点的内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