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圣女贞德

[英] 萧伯纳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2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

[英] 萧伯纳  

页数:

123  

字数:

100000  

译者:

刘炳善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萧伯纳的历史剧《圣女贞德》,描写的是同名法国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萧伯纳的剧本写出了贞德那劳动人民的纯朴性格和优良品质,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的一个进代的环境,她这种优良品性大概也就只能表现在家庭生活、田野劳动、友伴往来等等日常琐事之中了。然而,处在那种国难严重的关头,为残酷的战争环境所逼迫,这个平凡的农村姑娘身上竟迸发现那么巨大的智慧、勇敢、魄力、才能,真像是一道灿烂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天空。 这位法国人民的女儿,以自己的呼号和奋斗触发了潜伏在人民当中的伟大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打败了侵略者,使法兰西转危为安。然而,在辉煌的胜利中,由于内奸破坏,统洁者的阴谋,外国侵略者的收买,天主教会的迫害,使得这位为祖国建立不朽功勋的民族英雄竟被诬陷而死。——萧伯纳写的正是这一桩历史悲剧。据评论者说,这是萧伯纳所写的唯一的一部悲剧。

书籍目录

生前的异端 死后圣者 谈萧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第五场第六场尾声注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圣女贞德 PDF格式下载



这个是萧伯纳的代表作之一拿破仑对贞德有着很高评价,认为是法国的救世主。贞德死过法国的民族主义高涨,出现了很多关于贞德的史料编写和研究,法国爱国主义运动(法国右翼政治组织)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并有大堆作家和作曲家歌颂她,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在英国贞德被认为是「魔女」。括莎士比亚在描述法国王室的腐败历史剧『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VI,Part1,1592年)中贞德别描绘为妖女。不过,近代「如果英国百年战争胜利并吞并法国,那今天的自由主义将不在英国存在,结果上贞德也救助了英国」的看法也出现


回味余长的好书


   我印象里深刻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一共只有两部《勇敢的心》和《圣女贞德》,记得当时还是在央视六套播放的《圣女贞德》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米拉乔沃维奇主演,现在仍对当时的一些画面记忆犹新,譬如在丛丛草地当中,贞德耳边听到神秘的声音指引她去拯救法国人民、帮助查理成为法国国王,当时可能因为年纪尚小,只看得懂其中战争的惨烈和这个传奇少女面上的坚毅。甚至之前都不知道原来贞德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原本以为是虚构的影视人物,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查询了一下贞德相关的历史记录,想要了解一下圣女贞德所在的时代的全面的解读。
  
   这本萧伯纳著名的《圣女贞德》其实跟我原本想象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此前对圣女贞德的了解都是通过影视作品,而这次手里拿到这本原著翻开看才发现这本书的构造其实是剧本式创作结构,通篇基本上都以对话描写来构架全局故事整体。而且我手里的这本书其实并非只是《圣女贞德》这个故事而已,其中还包含另一个故事《华伦夫人的职业》所以其实是萧伯纳两本书合在一本收藏了,倒是有种我赚到了的感觉可以额外品读到大师的另一部作品。回归正题,圣女贞德这个故事分为六场加一个尾声。文本故事不同于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在书中我们可以自由的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而影视剧则把这种想象浓缩为一种情况,而摒弃掉了其他的层次。不过鉴于我对米拉乔沃维奇的喜爱,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其实还是不自觉地将贞德的形象替换成了米拉乔沃维奇的脸,实在是印象深刻。作为一个英法战争时期的法国的民族女英雄,颇有一种壮士断腕的决绝感。贞德受到上帝的指示去拯救法国人民,并且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她身上俨然有一种圣者的光辉。也许看到她你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女英雄人物,只是中国人讲求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赋予一种神启的力量。贞德受到神启而在战场上有如神助,可是从书中我们能够看到贞德实际上本身也是个有谋略的人,即使她可能并没有多少文化,却在危难的关键时期站出来成为灵魂的领军人物,带领法国人民保卫家园,这就是一种精神领袖的力量。
  
   萧伯纳尖锐有力的向读者呈现出了这个传奇人物贞德的一生,让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确实存在,有血有肉,即使面临死亡依然淡定无惧。很多经典的东西之所以会被铭记,更多在于她们向人们所传达出来的能量是永久流传的,正如这本圣女贞德一般。
  


  近日来,称得上是书痴的我着迷在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的汪洋之中。因为爱书,所以我很喜欢翻阅那些纸张版的书籍作品;因为爱书,所以我更着迷于将那些绝对经典的名著收藏。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空闲之余可以翻翻,看看这些曾经的书作精品。虽然在这个早已经崇尚速食文化的社会,读那些个网络或者电子版的作品远远没有书本的作品给人那样深刻的感触。闻着那些沁入心扉的文字纸香;想着那些文字背后的深层寓意,颇是一段人生的美妙享受过程。
  
  在这么多的系列作品中,我今天刚刚读完了出自于英国萧伯纳撰写的《圣女贞德》。对于这部由举世闻名的幽默大师,戏剧界的革新家,被誉为“20世纪的莫里哀”萧伯纳之手的著名作品《圣女贞德》,带领着我寻访和认识了一位法国版的“花木兰”。身为一名女子,却敢于在国家遭遇为难之时勇于挺身而出。传奇的故事,不凡的勇气,感人的事迹,圣人的传奇人物,著名的女英雄----圣女贞德的形象在透过文字的表层,深入人心地带领着我们踏上了思想上的历史之旅。尽管我们未曾经历过当年战事的凶险和国家政权的阴暗,但是一个生动饱满形象的贞德在此处为我们尽情地叙述着曾经的人生经历。在这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到很多以往作品不曾有的特色。在书作之中,萧伯纳以每个人物的对话展开着类似于文字形式的故事展现。书写一个人,却是通过与她所接触,交往,发生关联的人物对话来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一个富有棱角的圣女形象。在萧伯纳的文笔勾勒下,我们书外的读者直击着曾经的悲剧。曾经的光辉,曾经的荣耀,曾经的努力,曾经的拼搏,曾经的隐忍。这才是一个富含人物个性的生动展现。虽然文字是死的,虽然人物早已经不存在,但是于此时此刻,我们却能够不知不觉地走入故事的深处,走入人物的内心。看识相百态,想人间悲剧,法国版的“花木兰”形象是如此栩栩如生。
  
  著名的作家萧伯纳以手写人物,以心感社会,透过他对法国历史上这位著名女英雄的展现,带领着我们共同深入感知着曾经的历史和社会。而书外的读者很是可以在这部作品中感受由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精髓,那种剧本形式的内容故事讲述,那种生活化的人物描绘。法国版的“花木兰”跃入你我眼帘的同时,读者其实更是在分享着来自于萧伯纳作家的精彩文字展现。原来书作可以有如此的表现形式;原来大家的作品是这样的富含深意;原来好的作品可以在嬉笑怒骂间尽显世态炎凉。
  


  圣女贞德(Jeanne d Arc,1412-1431),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队对抗英军的入侵,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北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贞德在1425年她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听到“声音”,而得到“神的启示”,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
    贞德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在3年后的20岁遭处死。20年后英国人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之后并于1920年由教皇封圣。 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贞德审判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知名,在现代成为了许多领域的题材。后来证实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纪录都被篡改了,许多神职人员,包括审问官都是被强迫参加的。
    圣女贞德在接下来四百年成为了半传说的角色。贞德来自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而且只是个不识字的17岁农村女孩,但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传奇人物。有人描述了她对后代的影响力:“在她死后5个世纪的人们,对她做了一切纪念:(她是)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者、天真纯洁,却又可悲地成为一枚被当权者摆弄的棋子,同时又是现代民族***的创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女。她即使面临酷刑的威胁和火刑的***时,仍然坚持著她所听到的来自上帝的声音。无论那个声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让所有听到她故事的人都会震撼不已。” 贞德的形象一直有着非一般的魅力,有非常多的作家和作曲家歌颂她,包括莎士比亚、柴科夫斯基等等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引言 圣女贞德——历史的抑或宗教的
  
  
   圣女贞德的故事的文字记载甚少,然而却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得道展现,历史剧、舞台剧、电影。艺术家的特质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被那段壮阔的历史吸引,他们都被圣女贞德故事背后的神秘吸引。故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圣女贞德,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宗教的。萧伯纳的历史剧比吕克·贝松的电影早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两者在内容上多有相似。此处不做考证,以说明两者在创作上的关系,只是从历史的铺开为引子,挖掘出两者对历史的抑或宗教的圣女贞德的共同表现。
  
   英法百年战争[1],自公元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在法封地开始,以法国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结束。战争性质在期间发生了变化,从围绕继承权的争权夺利,转到后来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战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圣女贞德在第四个阶段出现,一方面,“这个姑娘的思想竟能超过了‘她的村子只属于本村人’的思想”,认为“法国人的法国、英国人的英国、意大利人的意大利、西班牙人的西班牙”[2],这种意识折射出的是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衰落,王权下的民族国家的兴起;另一方面,圣女贞德听到天上传来的钟声,在说“神——的——爱——子”,“勇——往——直——前”,“我——来——救——你”,“神——救——法——国”[3],无论在萧伯纳德历史剧中,还是在电影中,都有种种幻想,这些是宗教的。所以艺术中的圣女贞德是一个宗教意识的载体,同时在一个历史背景中,也反映出了历史的走向。
  
   然而,无论从剧情到表现手段,两者迥然不同,前者重语言,后者重场面,对同一个故事的阐释却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启发。
  
   历史在剧中的艺术表现:语言VS电影场景的调度
  
   不同的艺术表现,各自的表现手段是不同的,手段的不同直接的带来表现的内容的不同。萧剧[1]重点着墨于贞德代表的民族力量与贵族和教会的对抗,为的是深刻表现历史,以贞德象征历史转变;电影则展现了开阔的战争场面,为的是渲染贞德的骄傲,拉动电影的高潮。
  
   剧本的语言生动活泼,译者把萧伯纳的风格展现了出来。在剧中,冉·达克是一位可亲、清新的姑娘。她会带着“一泓清水似的爱娇”对这罗伯特·德·包椎古尔上尉说到“上帝是非常仁慈的。天天儿跟我说话圣凯瑟琳、圣马格丽特会在上帝面前替你说情的”[2]。贞德不愿和贵族说话,对着大主教说“大人,请把这些傻瓜都打发走,让我和太子单独说说话,好不好?”[3]。尽管太子不中用,但是贞德始终坚持要给他在里姆斯大教堂加冕,她鼓励查理“圣路易得子孙啊,配上你祖传的宝剑,率领我们奔向胜利吧”,“查理,你得正视上帝对你的安排。你要是当不成国王,就只能当乞丐”[4]在贞德那里,只有上帝和自己,没有教会;只有国王和自己,没有贵族,于是便演绎出她被出卖和烧死的原因。第四场英军统帅瓦雷克、法国博韦主教古雄和随军神父的讨论,直接揭示了这一点,而在第五场则凸现出来,贞德和法国这边贵族和教会的矛盾。
  
   瓦雷克:……这会破坏了基督教世界的整个社会结构。
   古雄:破坏了教会,我告诉你。
   瓦雷克:(忍耐不住)大人,请暂且不要光想着你的教会,也要想想在世界上既有管精神方面的制度,也有管世俗方面的制度。我和别的贵族代表着封建领主,就像你代表着教会一样。我们是世俗力量的权力。嗯,难道你看不出来这个姑娘的思想也打击着我们吗?
  
   ……
  
   瓦雷克:这是一种要把贵族政治一笔勾销、而把国王变成唯一的、绝对的专制统治者的狡猾诡计。国王本来不过是贵族的头儿,现在却要变成贵族的主人。
  
   ……
  
   古雄:……我看出来了:你心里嘀咕的并不是这个姑娘一次也没有提到过教会、一开口就是上帝和她自己,而是她一次也没有提到贵族、一开口就是国王和她自己
  
   这种讨论不禁会使人们联想到宗教改革,王权终于战胜教权,同时贵族的权力受到削弱,而历史要走出中世纪,预示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产生。而对于贞德,历史意识的缩影在这里却要遭到众叛亲离。第五场贞德欲求攻打巴黎,却没有人响应,一方面是战略的理智,一方面也是上述矛盾的体现。
  
   大主教:你(指贞德)是孤立的,绝对的孤立。你所依靠的只有你自己的胡思乱想、愚昧无知、傲慢狂妄,而且你还有一套歪门邪道,把一切罪过都隐藏在对上帝表面的虔诚的外衣之下。你从这些门里走到太阳光下,人群要向你欢呼。他们把小孩子和病人带出来,让你给他们治病。那么可怜的蠢人们吻你的手、吻你的脚,还要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是你晕头转向,让你那自高自大到了发狂的程度,直到毁灭为止。然而,无论如何,你总是孤立的,他们就不了你。我们,只有我们,才能保护你不至于走向火刑柱——也就是我们的敌方在巴黎用来烧死那些可怜女人的火刑柱。
  
   主教的话,一方面也预示贞德的“下场”,另一方面,又怎么掩饰的了对贞德的妒嫉,这种妒嫉是教会力量被一个少女夺走的妒嫉。,尽管主教的话中描写了贞德的骄傲,但是语言的效果在这里确实是突出这种妒嫉。
  
   在电影中,贞德的骄傲与偏执确实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要归功于场景的调度。如果电影和历史剧由相承关系的话,也可以看出,从书本到影视,效果的不同。电影对历史的描述只为贞德的强烈意志服务,直接用战争的场景书写。
  
   电影一开始便是战争的残酷打破少女平静的生活。贞德亲眼目睹自己的姐姐为了保护自己被英军先杀害后侮辱。英军的狰狞和凶残给贞德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右图:贞德去伯父家的路上)。电影中的贞德与萧伯纳剧中的贞德不一样,后者只有自信,没有仇恨。也正是这种区别,后者能够更强烈的表现贞德的骄傲与掩饰在其后面的仇恨,并通过黑衣人的指引实现自我的救赎。
  
   这种骄傲在战场上表现的最为凸出。第一次战役,她挥舞着旗帜,高喊着“Follow me, and I will give you victory!”(右图:字幕跟我来)因为骄傲,所以勇敢,当她被箭射中,不得不拔出之时,毅然决然的拔除了箭。最后攻巴黎,贞德被出卖,在城外,她把旗帜交给了尚德隆,而举起了剑,挥舞杀敌。在最后的审判中,这个镜头重放了几遍,原来的骄傲成了贞德的畏惧。她从马上掉下来那一刻,剑躺在她身边,草蔓延到她的身上,死得都很具有象征意义,完全是神的境地。然而黑衣人告诉她,死不过很简单的,那时她的心该是凉了。从被俘开始,贞德便接受黑衣人的质问,骄傲被一层层的剥离,更多的是回到对上帝的畏惧与敬仰,也因此愤怒和仇恨消失了。
  
   场景调度的效果是文字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一起一落,把贞德刻画的更加深刻,宗教的意义也载入其中,使得影片集中的反映了对于个人与上帝关系的阐释,历史到底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影片中的象征与艺术中的宗教意识
  
  
  
   视觉艺术的表现能力远在文字之上,电影中通过一系列的事物传达某种宗教意识。旗帜和宝剑,贞德的幻想,风、云、钟声、教堂屋顶的十字架以及宝座上的人和黑衣人。其中的艺术表现是立体的,画面和音乐有机配合,合为一体。
  
  
  
   第一组镜头:圣女贞德——剑——姐姐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活泼的小女孩,一个对信仰有特殊感觉的小女孩,她喜欢告解,从教堂回来,逢人便欢快的说“wonderful”。然后是镜头转向随其感觉变化天空、钟声、教堂上的十字架。宝座上的小男孩指着贞德,贞德呼喊着自己的名字。贞德的旁边是一把剑,正好与贞德双手摆开躺着的十字对称。突然风云骤变,乌云密布,英军骑兵狂冲,火把点燃村庄。姐姐为了保护妹妹,举起贞德的那把剑。英军说,“喔,拿剑的女人。法国真孬种,竟然要靠女人打仗”,姐姐说“如果是上帝的旨意,那就这样吧”。英军用那把剑杀了姐姐。从姐姐的脖子上掉下来一个十字架,贞德把它戴上了。
  
  
  
   同一把剑,是圣女贞德的巧遇之剑又是杀害姐姐的剑,具有一种对比性质,同样的事物有它的两面。剑既可以保卫,又可以屠戮。这也预示着之后,贞德的神圣既使得她鼓舞起民众,赢得胜利,但又会被人出卖,落入敌人的虎口。在宗教上,即上帝赋予的神圣一旦滥用也将造成罪恶!
  
  
  
   第二组镜头贞德与上帝合二为一
  
  
  
   由于年龄太小,贞德领圣餐望弥撒的要求被拒绝了,然而贞德偷偷的跑到教堂,喝下圣杯中的葡萄酒,红红的酒汁像鲜血一般,涂抹了半张脸,流到身上,贞德举起圣杯向着十字架道“我现在就要和你合二为一”
  
   鲜血的融合,贞德与上帝的融合,完全不顾年龄和世俗的羁绊。这也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坚定的信仰,另一面却是对自身能力的僭越。一方面因坚定而成圣,另一方面,却也注定引起世人的惊骇而惶恐。
  
  
  
   第三组镜头旗帜与剑
  
  
  
   圣女贞德挥舞着旗帜,独自冲破敌阵,赢得胜利;贞德被人出卖,在城外,她把旗帜交给弓箭手尚德荣,挥舞起剑,是护卫,也是愤怒和仇恨的发泄。
  
   旗帜象征着一种使命。“法国是上帝的法国”,要把英国人赶回去。旗帜是十字架的替代物,在半空飘扬,传达了上帝的精神力量。
  
  
  
   第四组镜头贞德的怜悯
  
  
  
   上帝给英国人以英国,给法国人以法国。贞德认为英国人之所以如此残暴,并非本性如此,而是因为在不该待的地方,所以贞德写信让英军撤离。
  
   看着一个个士兵死去,贞德问自己“怎么会这样?”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那么上帝为何安排胜利的代价是屠戮?当法国军官要砍掉英国士兵的头颅之时,贞德镇住了,她阻拦了。
  
   贞德的骄傲始终有着对上帝的畏惧并怀着怜悯之心,也因此她能够实现自我的救赎。当黑衣人和审判的主教问及她挥剑向人时的感受是,她害怕了,畏惧了。这就是信徒真正的宗教意识:有所畏惧!
  
   这些镜头在最后与黑衣人的交流中,又有所重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把骄傲和畏惧同时凸出,从而表现贞德走向火刑柱的伟大,即自我救赎的伟大。
  
  
  
  黑衣人:宗教与现代的知识分子
  
  
  
   “我的天主,你究竟是什么?我问:你除了是天、天主外,是什么呢?‘除主之外,谁是天主?[1]’除了我的天主外,谁是天主?”
  
   ——奥古斯丁《忏悔录》[2]
  
   神秘的黑衣人是宗教的载体,在影片中,他担任了一切宗教可以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替代:上帝抑或撒旦、贞德的恐惧抑或自我的否定、甚至可以是一种教义的载体。这个黑衣人注定是吕克·贝松的黑衣人,是艺术家神秘倾向的表现,是其宗教倾向的体现。而同时艺术家的这种意识与现代的宗教密切联系。
  
   宗教不能摆脱其神秘性,一旦摆脱也便不是宗教了。所以甚至奥古斯丁也要问“我的天主,你究竟是什么?”,上帝到底是“隐秘的上帝”,一切对上帝的揣测都是一种骄傲。贞德认为那剑是上帝放在她身边的,自己拯救法兰西是上帝的主意,可是真的吗?这种骄傲里面难道没有仇恨与愤怒吗?旧约·约伯记九章第五节,有这么一句“使骄傲者不自知地走向衰亡”,贞德最后被人出卖,被敌俘虏不正是一种走向衰亡的暗示吗?当然,这种衰亡是自我救赎的一步,正因为贞德坚定的信仰,骄傲的衰亡走向了自我的救赎。
  
   黑衣人最后既充当了一个理性的分析者,将神的旨意脱去神秘的外衣,赤裸裸的暴露而不过是巧合,也作为教士接受贞德的祷告。不禁令人奇怪的是,为何有如此一个把什么都看的清楚的神秘人物,不禁联想到一种超越宗教的暗示。吕克·贝松轻松的解构了圣女贞德,犹如尼采之谓上帝之死!所以在畏惧和超越之间,现代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一种困境,宗教的力量依然能用理性分析,而宗教决不允许如此。论文写到这里,已经不再是影片的表现手段问题了,而是现代宗教的发展问题。不过我也无法确切的理解和把握,而只是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用上帝的神秘打破上帝的力量,是不是另一种骄傲。就此画上句号。
  
  后记
  
   第一次走入视觉圣经的课堂,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了。在这里,艺术和宗教交错融合,使我体会到宗教艺术的神秘感。然而,当我完成期末论文之时,却陷入了一次次的困惑之中:宗教艺术的美感来自于其神秘感,似有神的启示,然而当你去体会之时,每每有走入世俗。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圣女贞德》是这个学期之中令我最难忘、印象最深一部电影。第一次看完之后,我以“骄傲与畏惧”为题表达了我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在笔端触及神秘力量的时候,我也似在享受着神秘的感觉。所以在那篇短文中,我集中阐发了艺术中圣女贞德个人虚妄的骄傲依靠神的启示获得救赎的伟大。也因此艺术中的幻想和神秘人物凌驾于世俗之上,具有艺术表现中之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感受一直持续到期末论文,论文不再仅仅关注于电影,而是深入到历史。显然,对历史的感受与对艺术的感受不同。前者的绵延贯穿所体现的壮观已经淹没了神秘感带来的兴奋,似乎回归到了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清晰的刻画出两条主线:一条是宗教和教会的历史,一条是世俗国家的历史。翻开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六场历史剧》,这种历史的感觉便更浓了。在剧本和电影的比较阅读中,我渐渐的体会到,电影的场景虽说波澜壮阔,动人心魄,可是却不如文字下各种力量的争斗所反射的历史动感,在那里,圣女贞德不乏清新、自然的少女姿态。
  
   于是宗教、历史二元对立起来,无法融合,坚持宗教的神秘则丢失了历史,坚持了历史则淹没了神秘力量的体会。这种困惑现在仍困扰着我,而我所能做的是,每当个人遐思时,偏向宗教;每当思考上层建筑之时,则偏向历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