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风俗丛谈

齐如山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

齐如山  

页数:

39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风俗丛谈》讲述“入境观其风俗”,是说风俗反映文化以及国力:荀子此见写在《强国》。齐如山:“我要把旧日好风俗写出来,请大家看看,不但很有趣味,或者对现在之浮薄空气,有所补救,也未可知。”言词尖刻了些,却不失恳切。过年、盖房、婚娶、送礼……分外风趣,读者可以随意鉴享;《农事的好风俗》、《商家的信用》……却不容你不用心去领略“风俗”何以为“文化”!风俗文化也是《杂著》“寓教于乐”的衷曲。至杂沓中国画、中国剧、中国小姐……则切进民族审美心理,使教化效率化了。《中国馔馐谭》是“以食为天”之大风大俗。由教人下厨而令人亲炙,兴之所至,且有一点超越感。中国旧日风俗之关,真使人怀念不已。按从前教育远不及现在之普遍,法律更不及现在之严密,但风俗之勤俭、朴厚、信实等等,则比现在可好的多。从前的国民多不识字,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他所以能如此者,大多数都是古代传流下来的许多良言、善行,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等的这些词句所感染,便成了传统的习惯。这些情形与西洋现在风尚不同,也可以说是相去太远,所以有人议论,说若永远保存这种情形,则不能与文明国竞争进化,将永远成为落伍的民族。其实不尽然,风俗与政治固然不能完全分离,但也不会因朴实而阻碍进化。

书籍目录

中国风俗丛谈(序)阴历年盖房医生婚娶出殡送礼农事的好风俗教书先生民食商家的信用书铺年关喝粥从前之政治及军队一年中之节日中国馔馐谭杂著编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谈起我中华民族风俗之勤俭朴厚来,恐怕世界上的国家没有能比得上的。就以盖房一件事情来说,在欧美各国,大的建筑自然要请工程师,就是最小的房屋也必须花钱雇木工、瓦工来建筑;中国大城镇中盖房,大致也是如此,到乡间则不然了,尤其是华北几省。在富贵之家,建筑砖瓦房用有技术的高等匠人,自然也要花钱雇用,若平常之小工,则都是同村之人来帮忙。至于建筑平常砖房或土坯房,则没有花钱雇人的,都是左近街坊本村人来帮助,每天只管三顿饭吃便足,亦不必一定吃好的,较为富足之家,隔两天可以吃一顿白面,中等以下人家,就给粗粮吃,大家也不会不满意,若穷苦人家盖房,也常不管吃,大家帮忙,届时自己回家吃饭,吃了饭再来工作,这也是常有的事情。请看这种情形,社会的风俗还要多朴实,白帮忙而且不是非吃好的不可。自然也要看盖房者之家况,倘稍富足,他自然也要给白面吃,或蒸包子,或面条。这种情形都是本家自动,帮忙者绝对不会要求,且绝对不用肉;中等以下人家,只给粗粮面吃便足;贫寒人家,不给吃亦无不可,且多是帮忙者自动的不吃。北方乡间,有许多关于此事之谚语及民谣,如: 一家盖房,大家帮忙。或云人家盖房,我去帮忙。我家盖房,人来帮忙。这样的谚语很多,不必尽录。 有钱的要住房,没钱的也要住房。或云有钱的有房住,没钱的也住房。意思是有钱的人家自能盖房,贫苦人家盖不起房,经大家帮忙才能有房住。 握来握来夯啊,谷面窝窝杂面汤啊。 盖房墙基必需用夯砸方能坚固,行夯时便给窝窝及杂面汤吃,大家吃着,便极高兴,故有这样的歌谣。谷者小米也,谷面者,谷粒连皮磨成面,便叫作谷面。先碾去皮,只用小米磨面,便叫做小米面,但普通都可说是谷面,所以吃谷面者,因为在光绪初年以前,北方种玉米者尚不多,尚未风行,后来种的普遍,且它比谷面较为好吃,就都吃玉米面,吃谷面的就很少了。所谓杂面者,乃用各种豆类合磨成面,故名,但后来发现,只用绿豆磨面较杂豆者好吃,于是就都用绿豆了,然仍名日杂面。汤者,古人所谓汤饼之简称,只减去饼字耳。 财主要盖房,紧赶去帮忙,省下家里糠,来顿杂面汤。 这话有点奚落的意思,系不但省下家里的,而且可以吃好的,谈到吃糠这一层,现在风气已开,吃它的很少见了。不过*想吃糠也没有了,在从前吃糠乃是一种平常的事情,穷人吃糠的固然不少,而小康之家也有吃糠的,当然不能光吃糠,但总要夹杂许多,以便省下米粒卖钱,故乡间有两句谚语曰“牙里剩,口里攒”。不过此至俭之人家方有之,平常人不肯受此苦也。 人缘不强,雇人盖房。 此当然是讥讽的意思,凡行为不利于众口者,则他盖房时,往往无人帮忙。 以上所谈都是临时工作的情形。临时工作固然都是大家帮忙,但各种建筑材料,则当然是预先购备。乡间买这种材料与城池中大不相同,城池中有木料厂、砖瓦厂等等,随时用可以随时买,乡间则没有这种商号,都得预先筹备。有的在几年以前就得购置,如砖瓦,则大致各村都有烧砖者。烧砖须用秫秸(即高粱之秸秆),则预备盖房之家,使用自己之秫秸换砖,一年换的不够用,则往往经二三年之久,方能换足,一因自己没有许多的秫秸,二因烧砖之人也不能专卖与一家也。木料则每年春季都有庙会,都是卖建筑材料及农具的,可以前去选购,而一年也不见得能买足,也往往经二三年才能买齐也。余可推,以上乃北方乡间盖房之大致情形也。 总之是有钱之家,要有房屋居住,可无钱之家,也要有房屋居住,除非自己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大家无法帮助者之外,倘能勤谨度日,无论多穷,也必有房子住,自己毫无置备材料能力者,则借房住,也必有人借给,这是北方普通的情形。稍能自己备置,则一定有人来帮助,大家传统的思想是人人应该有一个家庭,这是受了圣贤的教育,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化,所以人人有良善的思想。至于家庭中安乐与否,自然应该自己努力,但家庭则是必应有的,若没有,则大家一定要帮助的。* P11-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老北京中秋节有“请兔儿爷”的风俗。初为请出嫦娥神像来供奉,背景是扎纸月宫,叫“月光码子”;捣碓的陪兔儿被宠称缀个“爷”字。后则专请兔儿爷,通常为彩绘胶泥塑,正宗形象是着蟒袍、背纛旗的武打。再后各行装束的兔儿爷都有。清末兔儿爷混迹新闻界,为时尚送报入,但似一律男性“爷”,穿一件半截蓝布大褂。民国以后衍为玩偶或工艺品,兔儿爷作为月球代表或嫦娥使者之身分被淡忘了。这里的兔儿爷亦汉亦夷,允文允武,且虎兔共处,尤多情趣在其中。


编辑推荐

《中国风俗丛谈》作者认为,中国旧日风俗之美,真使人怀念不已。按从前教育远不及现在之普遍,法律更不及现在之严密,但风俗之勤俭、朴厚、信实等等,则比现在可好的多。因而便有了此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风俗丛谈 PDF格式下载



基本都买了,这本很有意思。一些风俗写的挺详细的。


写的多是华北的风俗,对于南方的涉猎不多。


齐如山的作品的确是文化精品,内容涉猎极广,从民俗、建筑、土话到戏剧、历史掌故,严谨详实,文风朴实无华,文如其人。感谢通过电影《梅兰芳》了解了齐先生,更对电影编剧对齐先生贬低和糟改不耻。 想了解老北京风俗文化及民国风情的,这无疑是一部难得精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