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爸爸,纽约妈妈
2012-5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俊志
250
150000
无
割骨剜肉我坐在群山之中的环流台地,一字一句地读着陈俊志送来的书稿清样,这里离台北的喧嚣十分遥远,远到像在不知名的外星球一样。清晨露寒料峭,但我的心底忽冷忽热,时间、空间也不断更替迭换,有一刻我仿佛回到冬日雪封的纽约,一瞬间我又回到盛夏炽热的台湾乡间……我的阅读心情也不平静,有时候我心痛地想:“连这个你也说出来?你真的很勇敢,但太苦了吧!”有时候我却情急得想大叫:“俊志俊志,你在干什么?你把好好的一个故事都糟蹋了!”读完之后,我却如掏空、虚脱一样,稻草人似的呆坐在那里,好像把情感、感觉、情绪、思绪都耗用尽了,一时三刻不适宜回到人间,更不适合议论思考……这是什么,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当然是一本勇敢而哀伤的书。它勇敢而哀伤,我却不能倒过来说它哀伤而勇敢。如果我说它哀伤而勇敢,就意味着故事虽然哀伤,最后却让我们感觉到书中人或书写者的勇敢,那故事的未来就透露着光明与疗愈的可能性,它就是一本提供希望与信念的书;但我说的是勇敢而哀伤,意思是,尽管书中人或书写者如此勇敢,努力对抗某种沉重的命运,终究夜幕还是落黑下来掩没一切,最后的结局只剩缠绵不去的哀伤和疼痛,这就成了一首反复低回、隐隐作痛、无法卒听的绝望之歌。什么如此勇敢却又如此绝望?因为这个故事血肉相连、无从分割,一分割就血肉模糊,与汝偕亡,一点救赎的希望都没有。在中文世界的书写传统里,忏悔录式的告白书写向来是不存在的,告白自剖所带来的涤净作用也是不被认同的。在中文传统里,书写是用来教化和谐的,不是用来揭露冲突的;自省也是用别人的结论来教训自己的,很少是用过程来裸露镜显自己的。也许西方文学才有向上帝忏悔的传统,上帝既然是全知的,你还没说,他就已经完全明白,忏悔者当然没有遮掩修饰的必要。即使到了现代化社会,上帝的连锁事业营运已经过时,不能全面照应;精神分析与心理分析已取代上帝,继续提供聆听告白的收费服务,愈赤裸黑暗的自省,被视为是愈接近治疗的告白。往自己内心暗处深掘、不畏创疤伤口的作品,因而成为西方文学一个令人战栗佩服的传统。但我们属于“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另一种传统,我们不是诚实认真面对自己的民族,而是遮掩伤痕、粉饰太平的民族,也是倾向于好死不如赖活的民族,我们总是世故地抹去锐边利角,隐去内心的真实欲望,虚情假意地配合别人。我们不爱真相,真相永远是玻璃破片,割伤别人也刺痛自己。我们活着已经感到艰难,还要内在真相来折磨自己做什么?这样,你就知道陈俊志这本书有多么稀少和多么惊世骇俗。陈俊志的书有双重告白:一是家族私史,一是情海翻腾。但前者更准确地说,是家族丑闻的私密回忆;后者则应该说,是同志世界的欲海翻腾。而两者在书中也曾交会成一个高潮事件,那就是他的油漆工男友劈腿自己的亲妹妹,比通俗剧更夸张戏谑的那一刻……这就是我说故事无法分割的缘故。你如何可以分割血缘?己身所从出,或从己身所出,通通无可选择。生物父亲是一个结果,不是愿望,更非离奇身世可以改变或掩盖。你可以被平凡或奇特的俗世父亲养育成人(包括他是一位国王、园丁或一匹丛林野狼在内),但你只可以有一位真正给你DNA的生物父亲,不管你自己知不知道。(陈俊志是知道的,因为他在书中写道:“敦化南路家屋二楼逆光的厕所马桶旁,童年的我无意中见到父亲的阳具。在逆光中,在微粒飘浮的空气尘埃中,在偶然闪现的记忆中,那模糊不清的阳具是赐予我生命的源头。”)陈俊志与父亲的冲突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父亲因债逃家,没有负起对妻子与儿女的责任;另一方面则是父亲不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儿子的自我与家庭显然是无法共存的。但这种不得理解的冲突无路可走,连争辩甚至弒父都无法解决,除了自我放逐,流浪到另一个场域去做一个没有来历的鬼魂。或者,你要像三太子哪吒一样,割下你自身的骨头还给你的生父,剜出你全身的肌肉奉还你的生母,只有把血肉都银货两讫付毕还清了,我们再无瓜葛,你才能真正脱离血缘的牵连与家族的枷锁。在此之前,你只能绝望地抱着一丝希望,一觉醒来,自己已经变成了毫无牵挂的孤儿……“地狱就是别人。”但当中最靠近地狱的一种“别人”,就是“家人”。自由意志与血肉牵连先天不兼容,这件事一早就被存在主义者识破了。如今陈俊志已经是个不惧牵挂、回首过去的鬼魂,他无限柔情地触摸家屋写真的映像废墟、咀嚼往日片段的荒蔓记忆,再缓缓地像春蚕丝吐般的书写过程,在我看来,犹如是一小块一小块凌迟割骨剜肉还返双亲的写照,也许完成这本书,他已经脱离亲缘、超度自己了。用这样断绝残酷的象征,我也才能够说明这本书的重要性和震撼性。但我也许还不能说出书写家族暗黑史的意义。陈俊志不只在书写过程中超度了自己,其实他也通过一种俯瞰的观照,超度了其他家族成员。世俗给家族某些成员的评价描绘可能是败家败德、任性浪荡,只有通过另一种理解,才能赋予超脱的形象,他们才超凡入圣了。书中的一段描述,可能会让我回味多年。那是关于不守妇道的二姑姑的一场戏,众人正在新店溪谷的土鸡城为父亲举办一个宴会,二姑姑带着腻恋的男友前来,席中父亲突然脸色铁青开骂起来,场面正显得不可收拾。但二姑姑“从来不是温婉贤淑的良家妇女”,大家正在劝嚷之中,这时候,卡拉OK乐声响起:“二姑姑愤愤地拉起禄仔……前一步后一步婀娜多姿地跳起恰恰……”黑暗溪谷泛着鬼魅灯火的土鸡城,半老徐娘的黑猫二姑姑示威似的、不认分地、不服世俗礼教地在卡拉OK萎靡的乐声中,拉起一位中年台客,烟视媚行地跳起恰恰,这个劲爆场面俗又有力,写实到超现实的境地,耐人寻味到不行,也不符书写者本是影像艺术家的身份。
一位离散家庭的长子,用爱与勇气写下自己生命时间流淌的三十年一则则令人心痛的往事。
作者父亲为台湾彩色冲印业第一个本土品牌——爵士彩色冲印店的创办人,颠峰时期开了七家连锁店,却开始花天酒地,后来公司亏本破产为了逃债,父母远走美国,父亲为了外遇与母亲离婚,家庭也随之破裂。
从此,作者和三个兄弟姐妹由乡下的奶奶抚养长大,过着贫苦艰辛的生活。姐姐中学的时候吸毒身亡、自己是个同性恋、父亲因此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弟弟成为亡命的赌徒、妹妹勾引自己相爱了七年的男朋友…
…
全书细笔刻画一个台湾家庭的家族众生相,透过文字与影像追索自身家庭伤痕与秘密,同时召唤整个世代的情感与记忆。更以一位同性恋长子的眼光,深具性别意识地凝视着“家庭会伤人”背后爱恨交织的历史。亲见一个低阶台美移民家庭的兴衰,打造一则台湾移民离散的时代寓言。
纪录片导演,关注弱势议题,用文字和影像实践社会运动。
常上街头及媒体为同志议题发声,作品社会性强烈。在台湾很有影响力。
2007年,以台美移民家族史写作计划《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获得第八届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
2008年,以高树少年叶永鋕死亡事件为本,写作《人间?失格》,获得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类首奖。
2009年至2010年,以副教授资格应聘为国立中正大学驻校作家及驻校艺术家,开设纪录片工作坊。
割骨剜肉推荐序
代序一个人在路上,想回家
全家福
忘川之水
美国的味道
星星知我心
姊姊
遗照
父别书
电影院里的少年
记忆余烬里的玫瑰男孩
日向洋之
流浪楚浮少年路
和关锦鹏交换日记
学院之树与芭比娃娃
我的异性恋怪叔叔陈进发
三女神
那些胶卷一样的记忆
仿佛乙醚的记忆,朝你而来,离我而去
蜿蜒的山路与长久的凝视
有光的对岸月之暗面
妈妈的褐石公寓
月娥
客途秋恨,追月之人
初吻之夜
姊妹情仇
纽约大逃亡
幻影之家尾声
书后语
全家福父亲算是那个年代的典型台湾好男儿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刻苦学艺,成为柯达(Kodak)彩色冲印在台湾培养的第一代师傅。他和妈妈的恋情想必古典纯情,外公外婆家算是当年撤退来台的殷实之家,美丽的门市部富家小姐却不顾外婆反对,执意下嫁新店乡村身无分文、孤傲寡言的暗房少年师傅。在新店溪贫困家庭长大的我的父亲,三十岁不到白手起家,开创了彩色冲洗业的第一个本土品牌公司——爵士彩色冲印。他的发迹故事,开始于一台摩托车的灵活资金调度。身为长子的父亲二十岁开始养家,每天早出晚归搭公车颠簸在去新店乌来的山路上,常常赶不上末班公交车。他的妹妹,我的二姑姑,用她少女时代攒下的私房钱,买了辆摩托车送给他。二姑姑当年是黑猫型的美艳女,而且她个性豪放,手腕灵活,从台糖小姐、商展小姐,一路当到台菜餐厅能言善道的女副理。二姑姑从来不乏追求者,口袋一直不缺钱。父亲后来典当了二姑买给他的那辆摩托车,用第一笔资金大胆作赌注,在中华路小巷子开了小小门面的爵士彩色冲印店。妈妈厚道荫夫,不但偷偷回娘家借钱,而且亲力亲为没日没夜地在暗房与门市穿梭忙碌。在摄影术渐渐普及到台湾每个家庭的黄金年代,夫妻两人同心奋斗,打造了父亲日益扩张的彩色冲印事业。爸爸的爵士彩色冲印店越开越多,我那迢遥模糊的童年印象,一直停留在敦化南路名人巷宁静美丽的家里。我记得邻居住着台视的当家小生江彬,“中视”的女明星陈佩玲和马之秦,还有刚出道的“华视”小歌星甄妮。我记得那些幸福无忧的夏日午后,妈妈哄着我们四个小萝卜头,在沁凉的冷气房内全都沉沉睡去。父亲跻身上流社会,迷人的摄影术点石成金地改变了他的贫苦出身,连白嘉莉、张小燕都满口叫他陈董。父亲马上花大钱算命把土气的本名陈阿增改成富贵万年的陈鹏文。他阔气地到处猎艳留影,招惹无数台北美女。摄影是欲望的流泻,也是改变阶级的工具。父亲以为他永远拥有炼金术。他一辈子从来没能够从当年的云端巅峰弯下腰杆,脚踏地面。父亲是君王、是族长,他以为自己的所有决定绝对正确无误,一贯霸气凌人,对人不留情面。胼手胝足一起奋斗的妈妈成了带不出门的黄脸婆,整天在家当老妈子带我们四个小孩。而他的姊妹手足,我的姑姑们则成了他庞大企业之下供他颐指气使的佣婢。童年的我不懂这些偷偷留藏在心里的诧异的记忆伏流。为什么那么疼我们的爸爸,半夜应酬回来总会偷亲四个小孩的爸爸,白天坐在董事长的椅子上却时时咆哮,吼声响彻整个公司,变成让我害怕极了的另一个人,不敢接近他一步?两个截然不同版本的父亲,让童稚的我渐渐疑惑,终于和他距离遥远。家里的气氛渐渐改变,父亲频繁的外遇,即便是再怎么温驯的妈妈也受不了了。外遇酒家女①阿珍阿姨,每天半夜打无声电话到家里,让一向温柔驯良的母亲终于歇斯底里般号啕大哭。在这同时,父亲借高利贷过度扩充的彩色冲印企业体遭到了石油危机的波及,再也撑不下去。父亲在一九七七年宣告倒闭,欠了两千万,马上要坐牢。他一手创办的爵士彩色冲印七家连锁门市拱手让人,他和妈妈仓皇决定逃到美国,希望能做工还债,翻身做人。逃亡前的最后一天,父亲落魄地牵着我们的手,回到爵士彩色冲印的摄影棚内,留下一张我们永远没再能团圆的全家福照片。幻影般的摄影棚处处透露太过人工的光亮整齐,那一天,我第一次看到爸爸如此落魄疲倦。我的童年从十岁那张强作笑容的全家福开始撕裂,我穷尽一辈子的气力在掩饰,在欺骗自己——没有创伤、没有暗影、没有黑洞。某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也永远从我生命中消失,封存在那张照片里,用尽所有神秘的招魂术也无从唤回。旧照片里那个无忧无惧的童年的我,好比慈悲的神佛俯视着日后心里千疮百孔一夕老去的我,隔岸相望,恍若隔世。
幻影之家 写作此书的同时,我贪心地既书写又想同时留下影像。我访谈家人,隔海拍摄每个人记忆中不同真相的家族纪录片。泅泳彼岸,与多年来心底的闇影搏斗。同志议题的持续造像则跨界到剧情片,以鲸向海的诗句为幌子,沿海岸线征友,回顾农安街轰趴事件,为九十二个先锋的同志牺牲者,写下一则迷离的传奇。 屋内堆满了各色笔记本、胶卷、灯架、反光板。然后,我越来越孤僻,足不出户,把拍片留下的道具陈设满屋,在幻影与真实交界处,结茧吐丝闭关写作。计算机屏幕荧亮,邵祺迈的剧本传来,我一个人继续写作。黑暗中只剩文字发亮,意象、情节、人物、气息,飘浮在空中,快转如云。 最终场 地点:小海和鱼在一个背景模糊的开派对的场所 人物:小海,鱼,人影模糊的开派对的人们 时间:凌晨四点半 水纹灯、黑光灯加闪灯,诡奇的气氛。来这里的人都未满三十岁,纤瘦却有结实的肌理线条,都是美少年。这里是一方私乐园,固定举行High Party,人数不等,来来去去。这个海洋主题派对规定上半身不能穿衣服,下半身是白内裤和泳裤。在旧公寓的三楼,一厅一卫没有隔问,Party的主人把这里陈设成“海洋概念”,水蓝色墙面,绘着一些海星、海葵之类的生物,波纹灯的水波投射到天花板上,甚至还养有一缸鱼。 放着嗨歌的笔电,屏幕闪烁着如脑波的音波画面。不时喷泻的干冰,像满足之后的疲倦,一声声安静的叹息。熹微的晨光从白色窗台半透光的帘幕透过来。有人睡着了,不知梦着什么,身体稍微扭动着。 小海从堆栈的几具身体中醒来。凌晨四点半,派对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鱼:喂(未醒的声音) 小海:是我 鱼:起床啦,这么早(突然清醒) 小海:嗯 鱼:身体好点没? 小海:好多了 鱼:那就好 (两人沉默) 小海:去找你好不好? 鱼:现在吗?好啊好啊,你在哪里? 小海:在路上,快到了…… △Graphlc design(美术设计)跳出诗句: “劫难之后,所有的人都齐聚到海边来看海。有人想着鱼,有人是鱼的本身。” 我在我的屋子里写作,认识与不认识的男孩们持续造访,在不同的时刻走进屋内,和我一起进入海底的世界。在那些濒死的时刻里,世界安静美好,整个屋子只剩梦幻泡影。黑暗中没有人。我凝目穿透泡影,一层又一层如晦暗的光团包裹着薄如蝉翼的界面,这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关键报告》里的记忆源头。我的屋子充满着我拍过的所有影片存盘,以倍数运算储存,伸手一按,文字与画面泉涌而出,迅捷又迟缓,永恒并且徒然,都在这些胶囊介面里。 好多好多人出现,伸手互相触碰,寻找自己或他人的泡影胶囊。那么急迫想要纵身跳入,好像一迟疑就要永远失去。 男孩们身体依旧光滑结实,萤白色的泳裤格外显眼,一个个靠近。“要不要再补一件?”男孩们眼神亲爱友善,像就要灭顶的一列列沉默的舰队巡航泅泳,发不出的话语好清晰的声音传来,“你还好吗、你还好吗、你还好吗?” “是的,我还好。”在深海地底迟缓下来的我看见了《芬妮与亚历山大》片子开始的皮影戏,孩童的眼睛无邪地往秘密的入口张望。姊姊死去那天我在电影图书馆放映室看到的最后一场电影。那是冷冽寂静的博格曼拟仿自传的、华丽鲜明的人间剧。 父亲母亲叔叔姑姑阿姨轮番上台,认识与不认识的男孩们在不同的时刻走进屋内,你们和我们要一起进入海底的世界,没有退路。轰然哗笑,人生眨眼就在一瞬缤纷艳丽,所有人眼看就要退场,又寂寞又美好。此刻我已经疲倦得说不出话来了。蜕去颜色的皮影戏台上那些喑哑的片段、闪现的灵光,如跳动的光束刺激我的眼睑,缓慢地张阖。 电光石火那一瞬间,他俯下身体偷偷耳语,你我已是无家之人。
好看、动人,真是动人、泪光盈花里无言的笑。 ——朱天文(作家) 回首个人如此戏剧化的生命╱家族史,俊志并未见猎心喜,他只“如实”地写来,这说来容易做来困难的“节制”,呈现出极动人的饱满张力。 ——朱天心(作家) 没有看过更坦诚、更骇人的告白,每每让我闭上眼睛,停止阅读。 ——王小棣(导演) 本书是今年最深情动人的生命故事。用“今年”而不用二〇一〇年或二〇一一年,代表这本书不会褪时代。 ——甘耀明(小说家)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二十一世纪的《孽子》与《荒人手记》,台北—纽约双城记的离散寓言,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最残酷凄美的身体记忆之书,兀自绽放如魅异的花朵。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这不单是他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私历史,也是一整代八零小孩未被关照的隐藏伤痕,如此忧伤动人,又痛着的青春暴动。 ——黎焕雄(导演) 它不止于是陈俊志的故事,根本是一章台湾某年代的历史。它也不只是陈俊志的生命河流,这个不老的美丽少年说的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电影故事——好看极了,你的笑与哭,都由他的文字指挥。希望有一天也能变成他的镜头他的画面,他的小说他的电影。 ——陈坤厚(导演) 我噙着泪水揪着心一口气读完Mickey的书稿,生命这本巨大的书,Mickey写得精彩,却也令人心疼,更洗涤我们,给我们力量。 ——喻小敏(“本事文化”副总经理)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一本让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书。获得第八届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台湾文学类图书销售榜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詹宏志、王小棣、朱天心、张小虹、朱天文、黎焕雄、陈坤厚、林正盛、王宣一 陈雪 等等名家深情推荐。尚未上市已经在大陆很有影响力,多家媒体打听大陆版何时上市。《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四色全彩、装帧设计精美,翻开就让人爱不释手。
好看,动人,真是动人,泪光盈花里无言的笑。──朱天文(作家)没有看过更坦诚、更骇人的告白,每每让我闭上眼睛,停止阅读。──王小棣(导演)阅读他的影像与文字,让人同时又哭又笑,又是感叹又是赞叹,只能说:痛快极了。——毕恒达(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本书是今年最深情动人的生命故事。用“今年”而不用 二0一0年或二0一一年,代表这本书不会褪时代。——甘耀明(小说家)《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二十一世纪的《孽子》与《荒人手记》。——张小虹这不单是他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私历史,也是一整代八0小孩未被关照的隐藏伤痕,如此忧伤动人,又痛着的青春暴动。——黎焕雄(导演)没有看过更坦诚、更骇人的告白,每每让我闭上眼睛,停止阅读。──王小棣(导演)回首个人如此戏剧化的生命╱家族史,俊志并未见猎心喜,他只“如实”地写来,这说来容易做来困难的“节制”,呈现出极动人的饱满张力。——朱天心(作家)从新店溪到哈德孙河,一段赴美移民家族史剪不断的创伤告白,一场身体情欲理还乱的青春纪事。《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二十一世纪的《孽子》与《荒人手记》,台北—纽约双城记的离散寓言,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最残酷凄美的身体记忆之书,兀自绽放如魅异的花朵。——张小虹(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作为人子,作为手足,作为离散记忆的载体,陈俊志的生命已千疮百孔。他独坐暗室,一幕幕过往在显影剂还魂,他所揭露的岂仅一己之痛,他所召唤的不也是时代幽魂吗?——杨索(《我那赌徒阿爸》作者)好看、动人,真是动人、泪光盈花里无言的笑。——朱天文(作家)就算已经没有家了,依旧不从良、不道歉、不后悔。离散到底,真妖孽也。却是一个令我掩面哭泣的妖孽。——胡淑雯(《哀艳是童年》作者)俊志泅泳在回忆的海洋里,将记忆化作文字,剪裁破碎编织飘零,却拼贴裁缝成了一件独特美丽的百衲衣。这是俊志生命多彩多姿、多苦多酸的百衲衣。它散发着俊志那妖媚多情、单纯直接的独特生命风华。俊志敢爱敢恨,够勇敢够直接,于是书写记忆成了滚烫人心的生命阅读,同时唤起我这个文艺老青年对解严后那个时代的青春热情。这本书让人忍不住就会狠狠猛猛地读,但读了之后却又让人咀嚼再三,细细的况味反思不已。——林正盛(导演)纽约和台北都有一条河,爸爸和妈妈隔着这么远的两条河,孩子终能依归于那哪呢?它不只是陈俊志的故事,根本是一章台湾某年代的历史。它也不只是陈俊志的生命河流,这个不老的美丽少年说的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电影故事——好看极了,你的笑与哭,都由他的文字指挥。希望有一天也能变成他的镜头他的画面,他的小说他的电影。我如此看待《台北爸爸,纽约妈妈》。——陈坤厚(导演)我们似乎有一种牵连。那时他就说起想要拍他家族的故事,然后一等数年,俊志终于完成了电影也完成了书写。我读着那些段落,光影错乱地跟着他斑驳破碎的记忆回到新店溪畔他的童年,在撕裂的成长之中,我读到宽容与爱。我有时候在想,是因为他的同性恋的敏感还是艺术家的特质,才能有如此的勇气检视自己家族的故事。读这本书,也更震撼于他的父亲,那位失意的艺术家所留下的影像记录,是如此残忍与忧伤。——王宣一 (《天色犹昏,岛国之雨》作者)这是陈俊志的《追忆逝水年华》,却写出了一整代人[我们这辈五年级(1961年—1971年出生的人)人眼中]的《往事并不如烟》。当年天心曾在我的长篇小说序中写道──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说及卡夫卡:“小说家拆掉他生命的房子,为了用砖石建筑另一个房子──他小说的房子。”即使Mickey的新书不是小说,其形式内容与其深刻完全适用这段话,请容我辗转引用,祝福这本书。──陈雪 (作家)这一次,俊志不用摄影机对准他人,而是用文字返过身来,大胆解剖自己,揭露了一段段隐秘不为人知的身世,残酷至极,犀利至极,却又诚恳至极。他道尽了流淌在生命底层的苦楚,以及穿越时空的缕缕真情,而在妖异流离的文字光影之下,躲藏的,竟然是一颗天真纯净到教人不忍的赤子之心。——郝誉翔(中正大学台文所教授)我从小就喜欢在公车站、西门町、日月潭教师会馆门口四处张望,幻想着可以跟谁交换爸爸妈妈,而Mickey荣登全世界我最不想交换父母的排行榜第一名(正是因为他,才会出现这个让我自己大吃一惊的排行榜)。但自从认识他,我却不断开始幻想成为他真正的姊妹,这样一来,我就不会被当做是家族里最怪的那个人了。——陈文玲(《多桑与红玫瑰》作者)本书是今年最深情动人的生命故事。用“今年”而不用 二○一○年或二○一一年,代表这本书不会褪时代。——甘耀明(小说家)由家的炙烫黑洞里冒出的头颅,若不毁焚,光的环总有一日会选择他。看行走在艰苦人间世的他怎样变成好样的俊志!我用文学的眼读文学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爱亚(作家)阅读俊志故事而出现的影像,如同电影中放大的停格镜头,张张向我袭来──我们的青春、叛逆、出柜、家族、丧礼以及记忆,生命中情感的重量,和解的必须,超过我所能承载的轻。——范云(台湾大学社会系副教授)这样的通俗剧,俊志用他一贯的妖娇态势在你耳边细语低喃,阅者只觉一阵动魄心惊。就算用文字做工具,影像依然强烈,一部破碎而沧桑的华丽人生展现、延伸在你我眼前! ——李烈(《艋舺》监制)九年前,我为关锦鹏的电影《蓝宇》作营销,请俊志帮忙写一篇文章。当时那部片还没有入围十项金马奖,两个男主角在台湾没人认识,在那毫无宣传资源的窘迫里,好友的两肋插刀是我唯一能倚靠的温暖。他并没有随便交差,呕心沥血地写出了一篇自己的血泪情史《和关锦鹏交换日记》,把我给吓坏了。我知道他不是只为了帮朋友的忙,他是真的被那部电影感动。如今他要我为他这本新书写几句话,我也并不只是为了帮朋友的忙,我是真的被这本书感动。通常若听到有人厚脸皮地自称“才女”,身为记者的我多半会在心里暗暗地嗤之以鼻,陈俊志是唯一的例外。——张士达(《中国时报》记者)一九九九年,俊志、小倩和我三人在难得酷寒的冬季东京共同相处了一周,那年还年青的我们刚参加完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在回台湾的途中刻意在东京停留。为了省钱,我们三人共睡一张床,白天,我和小倩乘着山手线玩着旅游书推荐的景点,晚上俊志总是挤在我们中间,仅留着小灯的睡前聊天是我们一天心情的分享。那个在东京的他述说着在台北的爸爸与在纽约的妈妈间的故事,我总是很快地就睡着了,而小倩总是被俊志的故事泪湿枕头。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睡在我和小倩中间的已经换成我们那个一岁半的小女儿,在夜深人静时,我细细读着这篇那年总是没听完的故事,就这样让眼泪这么安静地流下。──杨力州(《被遗忘的时光》导演)我噙着泪水揪着心一口气读完Mickey的书稿,生命这本巨大的书,Mickey写得精彩,却也令人心疼,更洗涤我们,给我们力量。——喻小敏(“本事文化”副总经理)俊志本身就是一道彩虹,在风雨之后,挂到了我们大家终于抬头看到的那位置。也因为有像他这样舍己的人,让我们对自己自顾自私的生命,不禁自惭形秽了。——方念华(新闻主播)这是精彩的时代之书。在这本自传体的家族传奇中,我们看见一个苦难与辉煌并存、希望与幻灭同在的时代。那是青春、成长,也是凋零、离乱。我们曾以为那是最坏的时代,如今俊志告诉我们,只要有智慧、有爱、有朋友,那其实是最好的时代。——柯裕棻(政治大学新闻系副教授)他让死去的姊姊、死去的故旧在他笔下重生,在文学的领域里活着,永远永远。书上他用了很多帧彩色照片。他父亲拍摄的照片绵延的是“时间”,是多少年的岁月累积,是家庭的历史与记忆,是台湾社会的变迁与台湾近代史的缩影;他拍摄的照片拓展的是“空间”,承载着他南来北往、东征西讨、游走世界受邀各电影节的经验阅历与风尘仆仆。妈妈、姊姊、几位姑姑不拍摄,却常在影像中出现,流露出他对她们无尽的感恩、永恒的爱。──李幼鹦鹉鹌鹑(影评人)让我一次又一次流泪的,不是读到俊志生命中的伤逝与别离,而是,他对这一切,一次又一次的宽容、悲悯与原谅。——刘梓洁(《父后七日》作者)原来从死亡、离散、背叛之中可以长出《美丽少年》、《玫瑰的战争》和《我的艾滋朋友》。小男孩俊志不知施展了什么魔法,成长过程一路险境,却还是把成人世界的残酷与无奈栽培成一方沃土,开出青春美少女纪录片导演Mickey这朵奇葩,并慷慨以《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继续滋养我们。这个织进台湾社会发展肌理的家族传奇与成长故事,是理解我们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开眼角度。谢谢Mickey这份丰美的礼物。——吴嘉苓(台湾大学社会系副教授)读俊志的故事,才又令我赫然想起“爱与宽恕”这份从小到大的学习功课。──夏夏(《煮海》作者)一篇篇家族故事连接成的时间之河,已经不只是怀旧忏情,更是作者诚实面对自己内心幽暗森林的勇气之作。其挖掘之彻底,情感之丰沛,令这本书得以超越个人、超越家族,超越时移事往带来的所有痛悔不舍,而看见一个人立足这茫茫人海仍然顽强存在至今,所依仗的雪亮透彻的一颗心。——侯季然(导演)眼看着一向都是青春、欢乐、欲望无限、肉体有理的陈俊志,花了许多年,重视自己阴郁的一页家族史。却仍然要说:他,青春依然悸动、欢乐依然无限、肉体依然满怀欲望,然后,必得要更大声地说:“他,真是不老魔妖。”(只有不老的人说、写沧桑,才仍然如此华丽。张爱玲不就如此?)既然连黑暗都可从中产生滋养,那么,让我们和他一起经过锻炼,共同迈向新生!——李昂(作家)俊志表哥和姊姊都比我大了十几岁,所以没能来得及参与他们的成长年代,而这本书完整了我对家族的认识。虽然退后一步看,那段动荡甚至无法在“世界”和“时间”这两个巨大齿轮上扬起一粒尘埃,我却得拼命忍住眼泪才能看完它。也原来,在隐蔽的爱恨交织下备受呵护长大的我,无知得多么幸福。——陈大力(表弟)这是一本令人舍不得遗漏只字片段的生命之书。俊志的文字与影像一样,总是诚实地迎战自我,又世故地体恤人事。纯真又妖艳。爱哭如他,在荒凉人世中生猛前进,舞姿如焰。 ──顾玉珍 (台湾人权促进会前秘书长)我相信,生命经验再不同的读者,都很有机会被书中的某个片段与告白所召唤。然后会像书内提到的一位女性听众一样,想握着俊志的手说:“我知道你刚刚在说什么,我知道的。”──彭渰雯(世新大学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一手持笔,一手拿摄影机的俊志,是台湾纪录片界的先锋型人物,但他善感与勇气的来源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直到看过他的家庭传记。多数人包括我在内,终其一生都未必能跳脱自己的成长创伤或家庭悲剧,俊志看似沉溺其中,实则不断泅泳向前。品读他鲜活多姿的文字,就像看着每一部我热爱的电影一样,多么希望那是一个永不落幕,所有人都能获得拯救的美丽世界。──蔡崇隆(纪录片工作者)如果陈俊志的纪录片《美丽少年》是打开一扇窗户让阳光照进来,他的文字著作《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则向你展示了整座城堡,甚至包括幽暗的地下室和自己的房间。——闻天祥(台北金马影展执委会执行长)月落车驰欲雪天,半睡似醒更难眠。北京城外新机场,夜半喧哗众客来。流动的劳碌。台北深圳北京城际夜航机,冬夜误点,豆灯光下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流动的艰辛。昏沉睡梦,恨别惊心,临书涕泣,不知所云。——夏铸九(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文字的Mickey,如同影像的Mickey,勇敢无惧。文字像是在大脑里重建声音、气味、事件,还有爱。──陈建骐(音乐人)认识俊志多年,我从不晓得他的故事。然而,从这本“对照记”,我赫然发现那双温柔又勇敢地注视世界背面的纪录片眼睛,是从何而来。那些照片熟悉得如我的家人,而那故事,就像是我自己的故事。——鸿鸿(诗人、导演)俊志寄来新书《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的排版稿,我眼睛盯着电脑屏幕,舍不得离开。他以一贯华丽的笔法,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又不能说他夸张,因为他总是如此真诚、勇敢而赤裸,让我不得不反视自己身上层层的盔甲。俊志拥有gay(G也是姬)独有的既纤细又敢曝的才气,阅读他的影像与文字,让人同时又哭又笑,又是感叹又是赞叹,只能说:痛——快——极——了!——毕恒达(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大学时读一句诗,看不懂它的意思: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后来成了家,一步步发现自己的命运竟然与父母缠绕在一起,才终于领悟,童年决定一生。家族的苦难是会不知不觉继承的,除非你有大智慧超脱它。多数人都做不到。Mickey 的新书揭露了他的家族无尽的厄运,还有他放浪形骸辛苦求生的用力。大家都说他勇敢。没错,勇敢是他的强项。为了同志平权,他敢现身,敢批判大佬。为了拍同志纪录片,他老是把自己搞得很狼狈。Mickey,你其实没把自己照顾好。你的勇敢后面有太多脆弱。这本书应该有驱魔的效果。Mickey,作为你的朋友,我希望你开始走出那无法控制的骚动,让你自己不要再整日惶惶不安。虽然灼烧的灵魂可以驱动创作,但是你需要找到宁静的能力,才可能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Mickey,该跟自己和解了。——冯贤贤(公共电视总经理)俊志寄来新书的书稿,老实说,我没读完。我随机挑几个段落读,处处遇见恰到好处的华丽与沧桑,如此读了几页,就决定赶快停住。多年前我看俊志的影像作品《不只是喜宴》与《美丽少年》时,也是这样的感觉。这本书,我要等到稳当地握在手里,找一段空闲时光,才要细细品尝。虽然迫不及待,但是不这样,就是不可原谅的浪费。——张娟芬(《杀戮的艰难》作者)时移事往,俊志的眼睛依然清亮。随着俊志的写作重访青春,年青的我们比现在苍老。——柏兰芝(任教于柏克莱大学)写父与母,映照的无非是自我;溯究过往,探索的莫不是未来。陈俊志以电光石火般残酷又妖艳的记忆切片,剪辑家族迁移与情欲的脉脉长河,爱恨情仇因之有了得以承载的身世与厚度。——顾玉玲(《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作者)俊志,是我见过拥抱同性恋身份最理直气壮的人。他从不因政治正确,而硬挤出几丝阳刚;却浑然天成地演绎妖美,queer到不行。俊志擅长以纪录片刻写他人的生命,细腻感人。这次,他以文字与摄影自剖灵魂,更为细致动人。其真情射出,宛如完成一场壮丽的精爆。——许佑生(作家)催泪但不煽情,喧嚣中又有着奇特的冷静,这是Mickey独有的魅力。无论是用影像还是用文字,Mickey是说故事的能手。家变、迁移、死亡、情欲、认同、劳动、离散,这些看似个人的生命经验,其实牵动了一个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这本书会让很多人看到自己。——黄长玲(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这是一本勇气之书,也是一本爱之书。 你看他似无依孤雏哀号,你看他为生离死别锐叫,你看他在噩梦中流泪,你看他在怨怒中仍抓紧那一丝温柔,你看他必定会想到你自己。要有一颗Big Big Heart(超大心量),才能容纳这么多,惊人的情感!Big Big Heart先生倒下去之后╱过了很久╱又挣扎站起来╱就靠着一支笔╱那笔就像无形的杖╱将人撑起╱从头到脚贯穿╱于是Big Big Heart又能昂然前行真的,好久没有见到这么巨大的、温柔的一颗心了。 ——陈建志(《流水年华凤飞飞》作者)认识俊志二十八年。建中少年惨淡飞扬,只有俊志百年不老。千年老妖俊志挥弄魔法,《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只字片影触目惊心、痛心、动心。再过二十八年,执子之手,老友偕老不老。——洪国钧(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以为还在细嚼品味他戏剧化的同志原生家族史,才发现已被魔力般文字一步步推向自身性灵深处的“全面启动”。——赖正哲(晶晶书库创办人)如此诚实而温柔地,俊志诉说着几段迁移与流离的故事。人们跨越国界高墙,却陷入差异与认同的拼图,仓皇粘贴;家族如风筝般飘零,但情感与记忆像手中乱缠的丝线,牢牢牵挂。每一个异乡人,不论是地理或心灵国度的,都能在这本书中看见自己的倒影。——蓝佩嘉(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跨国灰姑娘》作者)俊志这本新书是名副其实的怪胎家庭罗曼史,读来令人感慨系之,但也从中获得很大的力量,王尔德说得好:“我们大家都活在沟渠里,但中间有些人是仰望着星空的!”——朱伟诚(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高二那年夏天,我们傻傻地结伴访问杨德昌,“海滩的一天”。济南路上,老旧日式平房,静谧时光,室门拉开,就要走进电影里了。导演说话,很沉很慢,我忍不住打了瞌睡,你炯炯有神。“一辈子能够出一本书也不错吧……”你说。“那电影呢?”翻开书页,影像有声,一句句凝视,停格住的静谧的夏天。读着,看着,就要走进电影里了。原来,你早在电影中。只是你的剧本,比人生还真实。—— 陈怡谋(《无偶之家,往事之城》女主角)《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本极为令人动容的影像书。简练的文字,呈现对过往沉静深刻的内观,像电影般一幕幕地在读者脑海揭现。透过时空轴序,描绘出事件表象下坦荡成熟却仍然热情洋溢的心绪,也展现出穿透时空的局限及无限的创作力。——虞戡平(导演)俊志左手用影像召千里亲人的魂,右手用文字写现代家庭的墓志铭,每句话每幅影像都又轻又重。精彩的故事来自于精彩的人。我相信,这是因为俊志身上某种不俗的特质,大概是哪吒元气,使得他这样刀痕可触的肉身罗汉,还可以随时回到十七岁秀丽少年的纯真世界。——陈正国(“中研院”副研究员 )书中的故事,有些早已在茶叙或酒聚中,听Mickey疯癫癫提起过;但当游荡的思绪安静下来,幻化成这一篇篇文字时,他又产生另一种魔幻魅力,让人莫名的热泪盈眶……不老的Mickey,是个诗人,是个游子,是永远的孩子。他始终在找寻归属中流浪,流浪到最后,或许文字和影像会是他最后的家,而我们观众,或许可以权充他的家人,既相忘于江湖又相濡以沫吧。——周美玲(导演)亲爱的流亡者,我想为你生一盆火,迎你入门,为你除去荆棘的衣冠,为你盛一碗汤,我要对你说那句通关密语:欢迎回家!阅读的过程中,我数度掩卷痛泣,从他刻意冷静的语言,看出记忆多么灼心烫人。那页家族史召唤出整个时代,还有字里行间已然超脱爱恨的悲悯,而是如果文字真能疗愈,那俊志便是把自身的骨血熬煮挥洒,普度众生了。——吴洛缨(剧场导演、影像编剧)从河左岸的俊志、到纽约的俊志、到影像酷儿①纪录的俊志,都是我所熟识的,但是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的、文字的俊志,却是最陌生却又最迷人也最深刻的,我被他书写姊姊的部分深深震撼,这不单是他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私历史,也是一整代八零后小孩未被关照的隐藏伤痕,如此忧伤动人,又痛着的青春暴动。——黎焕雄(导演)从《美丽少年》开始,多年来,在许多场合,透过许多方式,认识俊志,而他总令人惊艳。十年前,因为叶永鋕,他经常风尘仆仆地往来台北屏东高树之间,到了高树,直接睡在永鋕家阁楼,直到日晒三竿。永鋕妈妈一提起就说:“啊!那个俊志!”俨然是她的另一个孩子!读完这本《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从灵魂深处缓缓地悠悠地轻呼一声:“啊!俊志!”——苏芊玲(性别教育推动者•任教于铭传大学)这是一本透析生命的深情之书。陈俊志的坦诚书写,让我在同样困顿的黑暗情境里,每每看见希望之光。——李志蔷(导演)
无
读台湾纪录片导演陈俊志的《台湾爸爸纽约妈妈》的感觉是太震撼了。一个同性恋内心与生活的真实解剖,一部关于家族创作所带来的忧伤之痛,而忧伤又往往让文字生出极美的花,这关于暗与伤的现实人生,是我们一直不敢写出的真相。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生出这样的困惑,爱上写作的人,必是一些内心极需释放的灵魂,内心压抑了过多的情怀,又不能向任何一个人可以诉说,只有文字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相近的灵魂,而文字这种诉说方式,又可以不会让人显得那么喋喋不休与可笑,可是写着写着,我们会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痛楚,常常是不能表达的,因为我们真的不能面对,我们越是进入写作的广阔世界,我们说的假话就越多,我们就离真相越来越远,是的,我们真的是懦弱的写作者,这又从而生出另一种痛苦,到底我们是在为了什么而写,如果说当初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可是我们并不能得到解脱。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我们从小的作文命题就是我们人生的代言,我们一直虚假地向世人喊着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我们的内心一直都是压抑着隐藏着。当我们有机会说真话时,我们又会因为惯性而无法再讲真话。其实很多作家,都不敢面对自己真实而丑陋的灵魂与人生,我们太习惯矫饰太平了。
所以我们在读到张爱玲时会有一种震撼感,她会写小孩子仰头看到大人的鼻孔这样的细微情节,她洞悉着人生与人性,因为她骨子里透着冰冷。而如今我们读陈俊志的书,同样会产生这样的冷,那种来自家庭悲凉所浸透了一生的旁观者的悲凉。他与她有着太多的相似,繁华却又落败的家庭,父亲的权威以及后来的荒唐,母亲的叛逃,与孩子的分离,张的弟弟无能,陈的弟弟成了赌徒,当然也有太多的不同,张始终倔强而高傲地活着,而陈在世人眼中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是同性恋。初看到那一段时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因为实在难以相信会有人如此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这种故事,至少在我们国内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陈俊志是籍着这本书,剖析着自己的伤口,他将自己的“同志”恋情描摹成一帧帧极美的画,可是我们却从那画的背后读到了他背后的鲜血淋漓,支离破碎的童年是他文字的营养,可是这营养的代价未免高昂。
可是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没有人会选择苦难做为自己成功的途径,生活,有时就是一种接受,它开出什么样的花,有时是因为它的种子。陈俊志及他的姐弟们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所以他们只有隐忍地接受,并注定走向自己的人生。
陈俊志应该是六十年代生人,其实这个年纪,应该学会与过去和解了,当然这和不和解也需要机缘,我觉得陈俊志之所以会一直沉溺于伤与痛的感觉当中,其实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太爱这伤口了,当伤口不疼时,他依然爱着,因为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固然父亲带给家庭带给孩子们太多的苦难与悲哀,但是一味地留恋在往事中,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不完满。我想陈俊志之所以走上了“同志”的道路,一方面是由于对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报复,一方面就是他已无法用平常人生来适应现实。他其实一直没有长大,他的内心里一直住着破碎的伤口,所以他很多年都不能与父亲和解,也不能与自己和解。虽然他在文章中不时有表现自己懂事隐忍的描写,但是他的内心,其实从来都不能原谅,所以他活得很苦,需要用叛逆来渲泻伤口。
他的文字美得异常,我们都喜欢看别人的伤口,当伤口转化为艺术,就是世人仰望的作品,但是我们更愿意真实的生活中,少一些这样的作品,而多一个幸福的孩子。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审视自己的人生,其实哪一个写作者心中不是一直住着那个长不大的自己,难以和解的自己呢,但是我们真的缺乏陈俊志这样的勇气,向世人撕开伤疤,微笑着流泪。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勇敢而哀伤的书,这是一本充满希望与信念的书。
这是一部家族丑闻的私密回忆,是同志世界的欲海翻腾。
一位离散家庭的长子,用爱与勇气写下自己生命时间流淌的三十年一个个令人心痛的往事。
这是中文世界中首部忏悔录式的告白书。
偏爱纪实类文学,这本书不算是忏悔录式的告白,但是是一种真实赤裸的隐私自剖。诚如詹宏志老师所言,这是一本勇敢而又哀伤的书。在作者年幼时,因难以左右自己的家庭境遇,无能为力的绝望伴随整个未成年期,俊志始终在找寻归属中流浪......
不愧是最淋漓最赤裸的家族史最真是最感人的血泪制作。作者的强烈感情让人为止一动。就算是一个再有名,再富有或是一个普通,贫穷的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
买过台版的《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喜欢里面的设计版式和封面,看完内容更加让我揪心不已。一直期盼大陆版的出版~和原版一样有品质,值得珍藏的好书呀。
一部自传写出了一段关于家庭的回忆录,也算是台湾移民家庭的一个时代的总结。很真实,语言也很优美。作为一个公开出柜的gay,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敏感话题作为穿插整本书的暗线。这并不是一个很连贯的小说体,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章章随笔和日记。我也想在而立不惑之年写一本这样的回忆录。
中午下班午休回家吃个面,翻来新买的《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看着看着竟入了神,被他悲 伤的故事凝住了,真TM太惨了 ,我一直等待一个美好的结局,看到的却是无止境的哀伤, 怪不得说这是一本勇敢而哀伤的书,勇敢,却哀伤得让人心碎。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很感人
一个衰落家族的血泪史,很真实很感人。能够把这些光彩的不光彩的故事全都讲出来,我真佩服作者的勇气。读完了,心里感觉很奇怪,很沉重。每个家庭都有难言的痛苦,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怎么样。
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兄弟姐妹之间的连接也变的脆弱~好像在这个世界中,就只剩下自己。这部作品作者描述自己这三十年的历程让我们不禁回头也看看自己的历程,和他比起来,我们的人生历程幸福、平坦的那么的苍白~
这本书,买的时候,真的以为只是一个ABC的成长史,应该是轻松可打发时间的,看下来却发现,原来如此沉重。 原本富足的家庭,因为狂妄自大的爸爸生意失败,从天堂下坠到凡间,一群原本吃穿不愁、应受良好教育的小孩被迫提前体会人间的人情冷暖,家庭从此四分五裂,小孩被迫背负因生活突变而残缺不全的人生。
本来一个幸福殷实的家庭,因为父亲的固执而变得支离破碎,从小养尊处优而又年轻的妈妈不得不抛弃四个幼小的孩子去美国打工供养家庭。这个故事让人看了很心酸很难过。
在台湾诚品曾经看过,没想到也有简体版。很好的家庭故事,很有勇气的回顾。
花一个下午把书读完,相比于网络上的极力渲染——当当网说是最淋漓最赤裸的血泪之作——我倒觉的通篇透露的只是经时间沉淀后淡淡的忧伤和温暖。就如描写自己的同志伴侣阿明要结婚,文中刻意回避撕心裂肺的痛,有的是时间赋予的淡然甚至是蔑视——阿明婚后不还是不快活?!不过,还是建议都抽出几个安静的午后慢慢品这本佳作!
我不岐视同性恋,亦有看过白先勇的《孽子》,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不被理解又苍凉。因为爱情可以付出所有,却被世俗岐视排斥。其实俗人又为何因为别人的性别而否定所有。悲哀。这本书写到新移民的生活,很细致。所有啊,所谓的移民也并非我们想像中的风光。很写实很残忍。值得一看。这便是赤裸裸的生活。感觉作者书中多次提到与男子做爱,越不被肯定就越想大声宣布自己有爱的权利和性别选择的自由。有点悲凉。
有哪么痛吗? 痛到非要把自己最私密的东西也要翻出来反复检视, 剪接, 放大, 回 放...... 想来作者真的很痛很痛。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真正体会出来又是另一番滋 味. 想到一世人可能就是以父母、家庭作为坐标, 有人要继承, 有人要摆脱,说到底却始终 不会没有了家庭作为自己生命的背景.......
我觉得作者真的是赤裸裸揭露自己家族种种不堪的历史。但是犀利之中可以感受到爱与恨交织的回不去的岁月,那种感觉其实很酸很酸,引人深思,催人落泪。
一本真实感人的家族史。很震撼,作者几乎是在将自己的隐痛全部诉说出来了。包装一如既往的好,送货也不错。支持当当。
看到最后她妹妹勾引他相爱七年的男朋友,我他妈震惊了
台语台湾人,对于闽南语中的人来说多少有些亲切感
能告白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切隐私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坦陈
血淋淋赤裸裸的家族史 国内少见的忏悔录 喜欢
主人公以一种没有语言的方式,用父子关系最扭曲的代价,持续了数十年与父亲作斗争
一个家庭的变化真的很神奇,喜欢作者的叙述
真实,感人,好看,特别是妈妈在纽约打拼的经历,写得很深刻。
一个人来到世间,有些命运早已注定,有些则通过后天拼搏进行逆转与中和。这注定的命运是家庭赋予的,一个既定的框架,有人试图冲破框架、寻求独立,有人安身立命、无动于衷。陈俊志属于前者,家庭的支离破败反倒坚定了他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决心。
不后悔买这书,女朋友推荐得没错,不过作者是同性恋?!错愕中......
家族的变迁,映射出时代的变迁,文字很喜欢!
一个家庭的故事。勇敢而又悲凉。
听书名就觉得有看头,家族史
虽然没有什么共鸣点,但毕竟都是家族私史,还有很不错的文笔所以我读来还很喜欢。
陈俊志真勇敢,没几个敢这么写自己的,以前读过台湾版,买一本简体的收藏了。
可以了解贫困阶层移民美国的生存状况
内容排版都不错 保留了台湾特色
是好书,可惜作者是同性恋......
我想,包括父亲自己,在分离的世界里,都很孤独,每个人心里对爱都有无比的渴望
讲述的一个家族兴衰史的故事~
从没有看过更坦诚,更骇人的告白每每让我 心痛不已
他爸爸实在太坏了,他妈妈好可怜啊~~~
很佩服作者的写作态度,那么痛苦的回忆,敢于面对都需要太多的勇气,何况还要拿出来示人?
作者文风细腻,感情真挚,主要描写自己家里的人、事儿,看着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令人深思,写作值得学习。
作者本身就是一个细腻的人,细腻的笔法渗透着内心难以掩盖的痛,我想作者也没想掩饰过。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一家人飘落四方,割不断的血脉情缘却割断了记忆的篇章,常常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哭起来,如果我是幸福的,我真心感恩~
他所揭露的不是一个人的伤痛,他所召唤的是时代的悲哀
哀伤的歌曲里面有一首同志的挽歌~~爱情,本来就是可以卡跨越所有的界限,无所畏惧,只因为,我爱你~~
看范玮琪和刘若英的微博推荐才知道这本书,突然发现大陆版出版啦。想看看是什么样的辛酸和感动让这么多人流泪不已,结果... ...好吧,也哭死我了~~
非常喜欢作者的直白,也钦佩他的自我剖析精神,因为家家那本难念的经总有一些角落是我们不想触碰的,可是作者却赤裸裸的把它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直白,那么尖锐,又有那么多的无奈。阖上书的感觉是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换成自己,可能没办法赤裸站在阳光下,内心的阴暗面是不敢曝光,不愿曝光,也不能曝光的。真的,真的。
看妈妈的那一段特别有感觉,妈妈总是这样的伟大~~无私的爱,永远的付出
真的佩服作者有勇气面对这一切,更佩服他写下这一切的勇气,稍稍有点了解gay,其实跟异性恋也真没太大区别。
很不错,平实的文字中刻画沉重深刻的情感。
读到作者描写母亲的那些情节,忍不住落泪!一位为了养育孩子为了挣钱漂洋过海,一辈子节俭、隐忍的母亲,大概是那个年代众多母亲的缩影!
希望多引进一些台版书。
很真实的一本书,你会被作者的真情流露所打动,看了很有感触,也很钦佩作者的勇气
微博上看见刘若英推荐才买的,果然是不错,大陆这边还是太闭塞了......
这书听人说起过才买的,装帧很漂亮,不过内容却是很震撼,不在预料之内,好书!
很震撼!照片都很真实,终于明白为了什么网上说作者这本书是“割骨剜肉”之作了。
回家吧,扯淡的世界,无泪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去!
找不到电子版,只好买一本看看了,倒是早知道这书,起码没觉得不值,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胆量着实佩服。
外观精美,内容优美,作者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本书不是怀旧,而是作者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勇气的书,国内很少看到这样的好书
真实感人的作品。
刘若英和梁静茹都在微博上推荐过,终于等到了简体版,很感人的故事!
最初是从范玮琪的微博上看到这本书,想读很久,在一个暴雨,阴天的下午读完,然后去上班,心情有些压抑但是思考很多东西,作者很敢写,揭露现实,很想多了解认真体味作者的人生。我已经很受上帝的眷顾了。
這是我迄今為止買過,最讓我激動的一本,非常好看,殘酷的不像話。人生如此,看到一半都不忍心了。無法想像作者是如何扒開自己的心,把這些寫下來。
看着书,我想我妈妈了......
敏感的孩子在用灵魂和这个残酷的世界短兵相接。不忍读。作为一个母亲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那么敏感,宁愿她粗剌剌的,
他爸爸好坏啊,做gay没什么不好啊
作者淳朴实在的笔触描写的童年生活令人着迷,很赞~
听说下半年大陆上演同名话剧,先看看。
彩色印刷,图文并茂
怎样的勇气 让作者揭开回忆的伤疤 然后在坚定的走向人生的下个旅程
佩服作者的勇气、喜欢他的心态
腐女们可以看看同志真实的内心。
相当真实感人
真实、感人。
“电光火石那一瞬间,他俯下身体偷偷耳语,你我已是无家之人。” 有人读着几欲泪下。
一口气看完书,真的希望作者以后可以过得好,走过这么多的坎坷,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里充满阳光,照亮心中的软弱
很喜欢里面的内心剖析,很惨但很感人,让人学会珍惜
果然文不虚传~~感人,哀伤,又让人心碎
作者拿的不是一只笔,而是拿了摄影机对准他人
让人忍不住阅读的渴望,文字引人入胜
书本,是妹妹让我代买的。还没看过书中的内容。不过书的质量是不错的
有种鲜血淋漓的痛与快
书中可爱的人啊,好像离我们很远,可那些故事却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主角、配角是我们。
从来不怎么有写评价的习惯,但是这次淡逼一次,这是本好书,作者不虚伪,赞一个!
是很好的书,写的很感人值得买
书本很美,很像画册一样。还没开始看,不过感觉应该不错
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很喜欢,就自己买了收藏了。喜欢记录式的真实的书籍,引发共鸣,喜欢积极向上的态度,不卑不亢
看这本书,是有些 揪心的。值得一看的也许不是它的写作技巧或者文笔,而是它的故事内容。
真的很让人动容,生活怎么会如此考验他。。。真的不容易。很好的书。
對你的坦白震撼,忍不住偷偷課堂上看,讀到最後要發現自己皺眉忍淚。在你的面前我是這樣渺小,一切內心黑影內的痛楚都縮小得儼然無病呻吟。最後合上書,我有好多話想講卻無法出口,但我抬頭望天,我看到希望。
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是伤还是喜?
最让我伤感的不是俊志的别离,而是他的宽容,他对所有人的原谅
拍摄或写作是惟一的出路
看完书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父母太累了,感觉自己真不孝。
非常感人,几乎是含着泪在看
和感人,一直不忍心继续往后看,担心自己看得内牛满面。。。
喜欢,感人。值得一读!
很喜欢里面的排版和照片~~里面的内容很感人的~~~
看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真的太感人了,有机会一定再看一遍~~~~
感情真挚,文字流畅,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