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2012-4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戴望舒
184
黎铮 注解
戴望舒与他的诗 阅读推广人 黎铮 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戴望舒先生,虽然其诗歌产量不多,但是,他依托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资源,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手法,采取法国象征派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哀婉、清新、朦胧的艺术特点,使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经过近百年的大浪淘沙,至今仍被人吟诵。 戴望舒最著名的诗歌莫过于其创作于1928年的《雨巷》,这首诗被叶圣陶称为:“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从而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作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不仅引领一个时代的风骚,更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雨巷”时期,其作品大都收录于《我的记忆》一书中,以抒写青年人的爱情与理想为主,情调低沉、阴郁。而创作于此时的《雨巷》则表现出了诗人由浪漫的抒情主义转为象征的表现手法,并且为诗人赢得了巨大的赞誉。 《雨巷》之后,诗人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他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人逐渐在诗歌的创作中找到了“新的情绪和表达这情绪的形式”,从而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我的记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诗人用散文化的笔触,营造了具有丰富情感的意境。其代表作《我的记忆》就呈现了诗人当时对于诗歌创作风格的大胆尝试与创新。 1938年之后,诗人避居香港,残酷的战争和多舛的命运让诗人从诗歌创作的象牙塔中走了出来,他的诗作中有了越来越多的现实成份,此时的代表作为《我用残缺的手掌》、《狱中题壁》等。在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风格更加平实真挚,感情悲怆雄厚,风格多变,内容广泛,显示出了诗人诗歌创作日臻纯属。 《雨巷》为诗人的成名作,可以说是集众多艺术特色于一身。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歌的意境美与音韵美。诗人早期创作的作品,大量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雨巷》中形容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姑娘是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哀愁的姑娘”,单是这个比喻就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哀婉、清丽、孤高、冷傲的女性形象,她虽然有不能言说的悲伤,却仍旧孤独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这里使用的丁香是一种南方常见的植物,在众多古诗词中,无数诗人用“丁香结”来代表愁绪,但是诗人此处对于“丁香”这个意象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赋予了更多的新意,她虽然哀愁却不肯妥协,带着那遗世独立的孤傲,神秘而美丽,让人不止追求却又可望而不可即。 除了“丁香姑娘”之外,诗人还写了一个“悠长、寂寥”的雨巷,这取材于南方真实的生活,青石板的小巷与不停的梅雨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心中立刻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场景。但是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出阴暗、没有出路的“雨巷”其实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的青年普遍感到压抑、迷茫,找不到出路,面对如山的现实无力反抗,又不肯屈服,难于忍受。而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诗人仍旧报有对于美好情感的追求,那缥缈的“丁香姑娘”不仅可以视为是诗人现实中热爱的女人,更是诗人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和深切渴望。 《雨巷》的音乐美是其另一个突出的特点。这首诗传递出来的情绪是哀婉、低沉的,所以诗人在字词句的选择和运用上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全诗共7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个别字词外,全部一样,首尾呼应,结构精巧。中间的五节,每节六行,字数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相隔几行就重复一次韵脚,使人读来朗朗上口,又娓娓道来。在复沓、叠句、重唱诸多手法的应用下,呈现出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优美的乐感。 这首诗意境朦胧、哀婉绮丽,音韵优美,如梦一般诗句流连缠绵,让人回味。
本书基本囊括了“雨巷诗人”所创诗歌,同时还力邀了一直在教育阅读推广前线工作的黎铮女士针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了精彩评析,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真实的“雨巷诗人”,并对其诗歌的艺术创作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戴望舒的作品虽然不多,并且多半都是短诗,但却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诗歌中包含的艺术气质显示并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诗人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戴望舒,原名戴朝安,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学者和翻译家。这位在中国诗坛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诗歌产出不多,却极具特色。他依托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资源,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手法,采取法国象征派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哀婉、清新、朦胧的艺术特点,使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夕阳下
夜蛾
古神祠前
秋夜思
八重子
百合子
致萤火
赠克木
夜行者
眼
乐园鸟
十四行
断指
我的记忆
游子谣
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过旧居
雨巷
印象
生涯
偶成
可知
静夜
山行
残花的泪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残叶之歌
路上的小语
秋天的梦
示长女
祭日
村姑
白蝴蝶
小病
有赠
烦忧
深闭的园子
寻梦者
林下的小语
单恋者
秋蝇
独自的时候
我思想
夜
我的恋人
我的素描
闻曼陀铃
老之将至
秋
见毋忘我花
古意答客问
灯
寒风中闻雀声
流浪人的夜歌
对于天的怀乡病
在天晴了的时候
我们的小母亲
流水
自家伤感
等待(其二)
寂寞
元日祝福
心愿
凝泪出门
萧红墓畔口占
版权页: 插图: 夜蛾┃阅读指导┃这首诗原载于《新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于1937年1月。在战争的笼罩下,在动荡的局势面前,曾经胸怀着光明思想的青年又深深地被苦闷、抑郁等情绪所笼罩,他们好比那围绕着烛火不肯离去的夜蛾,心底贪恋着光明,但却不知向何处寻找那真正的“光明”。绕着蜡烛的圆光,夜蛾作可怜的循环舞,这些众香国的谪仙不想起已死的虫,未死的叶。 说这是小睡中的亲人,飞越关山,飞越云树,来慰藉我们的不幸,或者是怀念我们的死者,被记忆所逼,离开了寂寂的夜台来。 我却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因为它们用彩色的大绒翅遮覆住我的影子,让它留在幽暗里。 这只是为了一念,不是梦,就像那一天我化成凤。 “飞蛾”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很多含义。传说,围绕着烛火飞舞不肯离去的蛾子其实是人的魂魄所变,而这些飞蛾让人想起了怀念着我们的死者或来慰藉着我们的不幸的人。同时,这首诗借用了“飞蛾”来比喻诗人自己是借用了“飞蛾扑火”的含义,利用飞蛾义无反顾地扑向烛火,燃烧自己换取片刻光明的意向表达了诗人愿意燃烧自己,照亮一方的意思。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我们不难看出,环境的影响对于诗人来说是深刻而巨大的。诗中描述了阴暗的场景,充满着死亡的气息。但是同时诗人还有着梦,这些幽暗并不能压抑诗人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诗人也希望如蹈火的夜蛾一样在火中幻化成“凤”,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中学生必读名家•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雨巷(全新彩绘)(导读评析版)》取材于南方真实的生活,青石板的小巷与不停的梅雨让我们在心中立刻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场景。那缥缈的“丁香姑娘”不仅可以视为是诗人现实中热爱的女人,更是诗人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和深切渴望。这就是他独创的艺术表现方法。
细腻的笔触 多情的才子 丁香般的姑娘
读不同风格得作品,有不同得收获
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常读还会借用一些语句写作文
现在天天都在被文中的内容
初中老师要求买的书。
质量好价格公道。
开拓了新的视野,不错。
这本书内容是不错,就是买回来看,背后封面很脏,很不喜欢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