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写实画派·李贵君

李贵君 吉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者:

李贵君  

页数:

13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油画——历史与现状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期,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的边缘。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发生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则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这种历史环境里,西方绘画也顺利地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的艺术,而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一个世纪。一、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清代晚期,一些中国官吏和文人到欧美各国的博物馆中,看到欧洲名画原作,使他们为之折服。薛福成、康有为等人的欧游文札中,对这些名画新颖的诗意作了生动的描述。由于他们见到的是欧洲绘画的代表性作品,而不是他们的前辈文人见到的传教士笔下的圣像,因此清末文人心目中的油画作品不再是“虽工亦匠”、“不入画品”的奇技淫巧了。同时,海禁大开之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已经由轻蔑、贬抑一改而为尊重和仰慕。作为欧洲文化组成部分的油画,也成为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学习对象,当时的知识分子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而学习欧洲绘画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画家来说,在世纪之初并没有直接面对欧洲名画的机会。虽然在观念上变排斥为仰慕,但即使是有志于研习西画者,也只能面对西方绘画的印刷品摸索前进。清代后期,天主教会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举办绘画工场,选拔有绘画天赋的儿童,由西洋传教士中擅长绘画者教授摹绘圣像。这成为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传授西画技艺的场所,在扩大西画影响方面的作用,土山湾孤儿院远远超过了清代前期宫廷里的传教士。清末民初以“西洋画”擅名沪上的那些画家,如周湘、徐咏清、张聿光等人,都是这样通过间接渠道,点滴、片断地接受西画影响。由于他们在摸索学习西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基础修养,所以他们所画的“西洋画”,在严格意义上都是“参用西法”的中国画;他们所作的油画,实际上都是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油画作品,当然不是由他们临摹的圣像,而是这些画家所画的风景和肖像。当时的油画风景,多描绘中国南方的港口或乡村景色。停泊着渔船的海港,矗立着宝塔的村镇,在朝霞或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宁静而神秘。这正是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风景”。当时的油画肖像,取材最多的是盛装的仕女和正襟危坐的士绅官吏。这一类油画作品反映着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视觉印象,也十分完整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洋”画家的艺术趣味。辛亥革命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油画发生兴趣。他们“无师自通”地画起了油画。后来成为著名油画家的颜文樑,回忆他早年为学习西方绘画而临摹外国商品广告画片,为取得油画表面的光亮效果,遍试桐油、蛋清、鱼油等材料的过程,这是当时求师无门的众多青年画家共有的经历。尽管如此,这些青年画家的油画作品却比前面提到的那种仕女肖像和“中国风景”有较多个性风彩,选材也较为宽广。

内容概要

  李贵君的作品是对青春做诗意的表达,他力图用优美的介质来唤起人们的共鸣。在他身后,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杰出画家,最为大家熟悉的应该是拉菲尔前派那些人。他们对光线、对质感、对仪态万千的女人的钟情,让人看到写实绘画作为一种感性的载体如何让美感落实在一株草、一片云、一种情态、一个场景,一段故事之中。在李贵君的作品里,不仅延续了这种感性的敏锐,也通过久经锤炼的写实功夫开拓出“她与她们”的命题。 李贵君画里的她或她们基本上足不出户,总是栖息在房间的某处。她们偶尔流露出思绪飘扬的神情,多数时候会凝视观众,像是企图弄懂画框之外所发生的事情。她们不是客观的照相,她们是用油彩遮盖的亚麻布,她们是搭配起来的油彩,她们是笔触,她们是造型,她们是画家的幻像,她们是能与我们交流的人,她们是我们的镜像,她们是被抽掉时间的我们,她们是我们的隐喻……她们是画家的创造。 本书收录了李贵君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李贵君,1964年出生于北京。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5年作品《140画室》参加“国际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获奖,中国美术馆。 1986年参加“北京青年画会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书籍目录

总序理想主义与现实品格——龙力游的油画创作创作谈作品图版索引艺术年表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中国现当代美术系列.油画卷.龙力游》:雅昌·艺术中国系列书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写实画派·李贵君 PDF格式下载



李贵君的写实油画证明,来自西洋的油画艺术已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扎根了,并开始呈现自己的风格,表现出真实的功力。


这套书都值得收藏,尤其是这一本。李先生的画在技巧之外有超凡的空灵之感,也许这也是技巧的体现。书的印刷算得上精美,如采用哑光纸印刷就更能体现原作了。


如诗,很美!


唯美、精美、美不胜收!


印刷质量应挺好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