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野光雅的七堂绘画课
2010年6月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日)安野光雅
178
黄友玫
无
《安野光雅的七堂绘画课》是国际级绘本大师安野光雅在日本NHK电视台讲解“绘画与想象力”的内容集结。从趣味盎然的透视实验到知名画家的不凡技法;从童年时期的幻想回忆,到邂逅野花那惊人的美丽……安野光雅带着仿佛细数自家孩子的温情,以严谨而易懂的解说辅以丰富的实例,带领读者解剖绘画中的想象力流向,进而体会绘画最本真的仰赖——“真正的基础在心中,只要喜欢就好了”。 即便是毫无绘画基础的读者,也可在书中找到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镜,登入绘画艺术的奇妙殿堂。
安野光雅(Anno Mitsumasa),享誉国际的绘本大师、儿童图书设计家。1926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津和野,国际童书界的最高荣誉“安徒生奖”得主,创作了七十多本图画书,被誉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他广泛涉猎科学、人文、数学、建筑,将艺术与科学融为充满幽默的视觉游戏,构筑出兼具知性与诗意、充满童趣的“安野风格”。 获奖经历:《ABC之书》获凯特·格林纳威奖推荐奖(1974) 获日本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1974) 《数数看》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1976) 《五十音绘本》获BIB金苹果奖(1977) 《安野光雅的画集》获博洛尼亚儿童图书展出版美术奖大奖(1978) 获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1984)
写在本书这前 自己的想法/关于蜡笔的回忆/想象力的培养 幻想的课题 几个很有趣的问题:想象的岛屿轮廓/山的陵线/石墙/木头的纹路 用旧的纱布/各式各样的脸孔/等高线 在箱子上用这条绳子绑蝴蝶结的情景 指甲刀或剪刀、钳子/风车/总结 绘画与真实 画图的乐趣/如照片一般逼真/写实主义的时代/教会与美术 社会与美术/长出翅膀的天使/库尔贝的写实主义/光与影的道理 绘画中的真实/马奈对传统评价的质疑/绘画的意义 构图是一种结果论/事实与真实 从写实主义到印象派的时代/技术与创造性 透视法的实验 何谓“透视法”/日本的透视法/描绘看不见的世界之能力 Camera的历史/摄影与绘画/使用杜勒的“取景框”做实验 绘制低音大喇叭/描绘风景/关于“个性”/原始风景 为何要画那里/·杜勒与透视法 仔细观察再画 一描绘花朵:木莓/生物学者的素描/结香/辛夷/野地的花 野生茶花与榀椁/电影《楹椁的阳光》/绘画的两种立场 “马德里写实主义”/静物画与写实主义 二描绘自行车:构造、机械装置、动作/描绘蒸汽火车 不了解构造时/凭记忆描绘 以熏衣草的画为例/从写生到装饰 自画像的实验 绘制自画像/肖像画与自画像/第一次画自画像 寺田寅彦的自画像/似颜绘/在蒙马特当模特儿 尝试错误/再画一次自画像/塑成铜像/自画像终于成功了 梵高的存在 前往津德尔特/跳舞的红鞋/回到双亲身边——鲁恩 产业革命/点描派/遇见浮世绘/巴黎的画室 南法的阳光——阿尔/共同生活的难题/圣雷米的疗养院 《奥维尔的教堂》/《有乌鸦的麦田》/梵高的热情 想象力与孩提时代 描绘“没看过”的世界/创造性与缪斯/临摹与创作 Illustration/Fine Art/走自己的路/如果这样的话 从安徒生与宫泽贤治的作品来看/孩童与想象力 后记
同一个人离得越远,人看起来就越小;铁路的铁轨虽然从头到尾宽幅相同,越往前方却看起来越窄,最后收在一点而看不见。运用几何学的原理,将这种现象整理成一种法则,就是“透视法”。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被运用在建筑物的绘制上,由此广为应用。 由中世纪转进文艺复兴时代,画家们试图找到科学的、合理的绘画方法。例如布鲁涅内斯基、达·芬奇、杜勒、法兰契斯卡等人均是此类探索者。例如法兰契斯卡,他将之前平面的绘画,变成有立体深度的画面。利用透视法,画家想在纸上画出眼睛所看到的实际景象就成为可能了。 一般人看到孩童的画,虽然觉得画得非常有趣,仍会评论“这没有按照透视原理来画嘛”。例如“远方的人怎么比前面的人还大”、“远方的房子应该比较小,前面的房子应该比较大,这个人根本进不去”等,从中找出各种透视法上的矛盾,好像很厉害地指出错误,觉得自己给孩子上了一课。我觉得这种做法有待商榷。 前头提到铁轨的尽头收拢在一点最终看不见,这“一点”是指视线的高度。例如轨道旁的枕木,这类位于眼睛下方的东西,越接近收束点,位置就越高,最后比眼睛还高,而电线杆的排列则是越远越往下。
“我对赛马的喜好胜过政治、对棒球的喜好又胜过赛马,喜欢音乐胜过文学、喜欢绘画又胜过音乐……几乎每个人的经验中都曾经萌发绘画的嫩芽,尤其是‘喜欢绘画’的感性,之后可能演变出好奇心、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纵入想象创意的盛大花园,培养打量世界的新奇视角。享誉国际的绘本大师。 安野光雅写给人家的绘画课阳光、山峦、木莓……用画笔,让最美的风景驻足木纹、纱布、绳子……平常什物究竟潜藏多少惊奇高更、梵高、莫奈……唤醒名家名作的灵感封印。 《安野光雅的七堂绘画课》适读范围:零基础绘画爱好者探寻想象力的入口,绘画入门者的技术指导与鉴赏普及,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得力参考书。 童年第一次抓着蜡笔的心情,偶遇某处风景时的怦然心动,游走艺术长廊时的啧啧叹奇,对别人灵巧画作的无比艳羡。想象力溯源之旅。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