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李学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

李学斌  

页数:

36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李学斌对于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关系研究的理论专作。
“游戏精神”是童年研究的核心话题,其审美发生的现实效应之于儿童文学具有本体价值,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的建设意义同样重大。作者试图通过系统的考察、论述“游戏研究”的历史演进,“游戏精神”的现实内涵,进而深入探讨“游戏”对儿童精神人格建构与和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本书作为国内研究“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内在关系的专业论著,不仅对关涉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建设的诸多话题做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同时还致力于张扬“游戏效应”的审美价值,以期对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实践层面上的真正勃兴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李学斌,1969年生于宁夏平罗县,现居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已发表作品逾200万字。其中文学作品有:《蔚蓝色的夏天》《走出麦地》《金色的手指》《天使没有长大》等;文学评论有:《童年审美与游戏精神》《幽默的蛰伏》《幻想的游戏》等。
作品曾先后荣获第17届、第22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7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07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2007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本书为作者首部学术专著。

书籍目录

序一:我们的学业(梅予涵)
序二:在核心层里游走(朱自强)
绪论
 一、论题的由来
 二、释说“游戏”
 三、一些界定、一些说明
第一章 游戏的精神密码
 一、游戏:理性思辨的自由
 二、游戏:文化的生成和意义
 三、游戏:生命动因或心理表情
 四、游戏:存在结构与自我表现
 五、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关键词”
 六、游戏:中国文化中的“逍遥游”
第二章 游戏精神与儿童审美
 一、游戏的童年哲学
 二、儿童游戏与文学审美之关系
 三、游戏精神:儿童生命发展的价值向度
第三章 游戏精神的价值途径
 一、游戏冲动:儿童文学作家为何而写
 二、游戏享受:儿童文学乐趣从哪里来
 三、游戏过程:儿童文学文本功能何在
 四、游戏机制:儿童文学价值实现的方式
第四章 游戏精神的文学形态
 一、幼儿文学:一场游戏一场梦
 二、童年文学:花开的声音
 三、少年文学:纷纷扬扬花瓣雨
第五章 教育?思想?审美
 ——西方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一、“糖衣”效应:教育型儿童文学的窘境
 二、审美转化:民间故事的浴火重生
 三、象征童年:自我表现和游戏内化
 四、顽童意识:游戏精神的自然形态
 五、自然法则:回归与异化的目光交织
第六章 游戏在高处——中国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一、从叶圣陶到张天翼:游戏精神的肇始
 二、 “寓教于乐”:教育背景下的游戏精神
 三、本体之路:为“游戏”而游戏
 四、从“幽默”到“幻想”: “游戏”的双面效应
 五、文体实验与情节迷宫:探索性小说的“游戏精神”
 六、理论质疑:游戏精神是“学习”+“好玩”吗
 七、从宽阔到狭隘:
 当代儿童文学的审美误区与“游戏”困境
结束语:
 “淘尽黄沙始见金”:多元共生下的游戏精神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游戏的精神密码  一、游戏:理性思辨的自由  游戏是高等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命现象,更是伴随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活动。尽管大自然中,几乎所有高等哺乳类动物都钟爱“游戏”,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却表明,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在“游戏”,并进而对这种活动命名、调控、升华;借这种活动展开研究、模拟、创造。因此,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激情洋溢的挥发生命能量的活动,更是一种积淀深厚、意味深长的人类文化现象。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将人类的游戏看作一种“与神毗邻”的社会活动,从而赋予它一种超出现实生活的神圣性。他说:“我以为人必须以严肃对待严肃的事,只有神才配最高的严肃。人被做成供神游戏的玩物,而那是人的最好的部分。因此,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应相应地过生活,都应玩最高尚的游戏并禀有与他们目前不同的另一种精神……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玩游戏,作祭献,唱歌跳舞。这样,人才能抚慰神灵,才能免于敌人的侵犯并在竞争中获胜。”(转引自《人·游戏者》,[荷兰]J.胡伊青加著,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人类是上帝游戏的产物。因为上帝喜欢做游戏,所以,游戏是神圣的。但最好的游戏是属于上帝的。而人只是上帝的玩物而已。作为奴婢,人应该效仿上帝也去游戏。但是,人的游戏是低于上帝的游戏。对此,人必须心知肚明、心安理得。对人来说,最好的、最有意义的游戏就是祭献神灵……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PDF格式下载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这个文本的灵魂。


很有参考价值,这样的理论专著的出版,表明我们的儿童文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热闹的写作上了


教学参考够用,跨学科的涉猎更重要!


看过某些章节,觉得对自己有帮助。会找时间细读。


看了一些,感觉不错,


继班马提出的“游戏精神”,许多年没再见过再论“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了。


书放了很久似的,五成新


相关图书